不久前,“航母功臣”唐士源给我寄来《兵之梦》。作者是陈明福,主人公是唐士源。两位老兄都是我的朋友。
陈明福是我的老朋友,1975年我们就认识了。唐士源是我的“新朋友”,是我2013年写“辽宁舰”报告文学的时候才认识的。陈明福和唐士源原来都在北海舰队驱逐舰支队服役,陈明福是部门长,唐士源是水兵。陈明福是浙江宁波人,1937年8月出生。1975年,他在驱逐舰支队政治部宣传科当宣传干事,我在潜艇支队的潜艇上当轮机班长。那一年,毛主席指示海军“要把海军建设的让敌人怕”,“努力奋斗,十年达到目标”。《解放军文艺》杂志为配合宣传毛主席的这一指示,特派散文组编辑袁厚春到北海舰队组稿。当时北海舰队没有写散文的作者(当时大家都不知道散文是什么文体),舰队文化部就向袁厚春推荐了擅长写杂文的陈明福和曾经发表过几首诗歌的我,还有另外一个喜欢写诗的作者,一起跟着袁厚春学习写散文。在袁厚春的指导下,我们每人写了一篇散文,最后都在《解放军文艺》上发表了。那一次,陈明福写的最轻松,我写的最吃力。陈明福年长我十几岁,但是我们情趣相投,后来就成了好朋友。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去了大连,我进了北京,彼此见面不多,却一直保持联系,特别是在退休之后,我们的联系比较频繁。陈明福是著名教授,桃李满天下,我的很多战友都是他的学生。我无缘当他的学生,看他写的书,也满长知识。我几乎是一字一句读完他的《晚清名将左宗棠全传》的,学到了晚清的历史,熟悉了左宗棠、曾国藩、李鸿章、慈禧太后等晚清人物。我很佩服他的旺盛精力和吃苦精神。他退休之前,尽教授职责,无暇写作;退休之后,他那积蓄了多年的创作热情,犹如喷泉一样涌流。他一口气写了很多历史人物传记,《晚清名将左宗棠全传》还获得了全国传记文学大奖。他的学生、《人民日报》山东分社社长徐锦庚,为他写了一本传记《大器晚成》,书名非常符合他的实际。如今陈明福已经是80多岁的老人,可他仍然笔耕不辍。我暗暗在心里把他作为我的标杆,努力争取写到80岁。唐士源是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人,1941年出生,1962年入伍,曾在海军北海舰队某驱逐舰支队203舰上服役8年,1970年退役后到大连造船厂工作。在造船厂的30年间,他从工人一直干到负责军工的副厂长,为人民海军部队建造了很多驱逐舰、登陆舰等大型舰船。他有一个梦想,就是造航空母舰。2000年,在他即将退休的时候,他终于实现了这一梦想。虽然他没能参加“辽宁舰”的建造,而那艘后来成为“辽宁舰”的“瓦良格”,从黑海造船厂拖回来的时候,他却做出了巨大贡献。他带领大连造船厂的团队,一次去乌克兰,一次去土耳其。在乌克兰工作两个多月,在土耳其工作40多天,大部分时间是在“瓦良格”上,为“瓦良格”安装了很多航行用的设备,也吃了很多苦。2013年,我接受采写“辽宁舰”报告文学的任务,首先到大连造船厂采访。当时我还不知道唐士源的名字,只听说大连造船厂有个副厂长,参加了拖带“瓦良格”归航的任务。大连造船厂军代表室的同志告诉我,那个副厂长叫唐士源。我让他们帮我联系老唐。结果一打电话,老唐不在大连,上北京了。老唐的女婿小贾原来是代表室的军代表,后来调到北京工作。老唐在北京就住在女儿家。我回到北京,马上去看他。从老唐这里,我了解到很多有关“瓦良格”的故事。按着他给我提供的线索,顺藤摸瓜,最后写出了一本30多万字《“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关于老唐参加“瓦良格”项目的故事,我在《一个老海军的航母梦》中有详细的描述(参见本公众号),这里不再赘述。《兵之梦》,是我的老朋友写我的“新朋友”,书中写到唐士源参与“瓦良格”项目那一段,我还给陈明福提供过素材。手捧《兵之梦》,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如今,两位驱逐舰老兵都是上了80岁的耄耋老人,按照两位老兄现在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应该会比较长寿。唐士源的“兵之梦”就是“航母梦”,下面还有一个“长寿梦”,愿他们共同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