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黑板报

潜艇兵战友之家 2020-05-21

以下文章来源于窥海楼 ,作者刘俊科

窥海楼

专注情怀,潜心原创

  请点击上面的蓝字关注战友之家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往事,是往事构成了人生。白天与黑夜,一页一页地翻过去了,那些往事便装订成册,厚厚的一本,放在心里,每一次打开,都是心灵的一次洗涤,甚至是一次重生。

黑板报是基层连队的脸面,每一期都在跟其他连队较着劲。众目睽睽之下,你是白天鹅还是丑小鸭,一目了然。所以,每一个连队都十分重视黑板报人才,脸面啊,哪有不重视的道理。
我当指导员的时候,到掖县(现在的莱州)接兵,就发现了一个能写会画的人才綦典强,当时他已经被济南军区的接兵干部看中了,因为我们是特种兵,有优先挑选的优势,他就被我接来了。小綦来了以后,我们的黑板报就有了起色,内容好,形式也每每创新,打靶训练时,我们的黑板报通栏标题是《一枪消灭一个侵略者》,学雷锋的时候我们的黑板报就写《假如是雷锋他会怎样做》,这样的标题,显然就强于那些口号式的呆板的题目。当然也就更吸引眼球。我们的黑板报,被机关的领导发现了,曾经整版的被搬上《人民海军》报。1984年大阅兵,水兵方队是我们团组建的,小綦作为人才参加了,在阅兵村,水兵方队的黑板报依然是翘楚。

2008年,小綦陪同我回到莱州,我又住在了当年住过的宾馆里,我的记忆一下子就回到了二十五年前。回来以后我写了一篇文章发在了《青岛晚报》上,我摘录两段,分享给大家:
我们驱车前往他的家乡。山路蜿蜒、起起伏伏,让人的目光有了弹性。从莱州城出发,近一个小时的行程到达了那个小山村。我为当年骑自行车来这儿到底花了多少时间而苦思冥想,正感慨年轻已过、青春不再的时候,一位大娘蹒跚着走来。我有备而来,知道她就是小綦的母亲,迎向前,唤大娘,大娘伫立片刻,说你是刘指导员?让我好生感动!进屋后,大娘还记得我当年坐在哪个位子上。老人没说我变老了,只是说我变胖了。25年光阴,能让一个青年变成“知天命”之人,同样也能让一个“知天命”之人变成老人的。我心中唏嘘,不胜感慨。屋子还是那屋子,屋前的菜园里,菜蔬正绿,地瓜已出土,下午的阳光铺在地上,很温暖。临别时,大娘非要到地里刨些花生给我。淳朴,像山一样厚重。这是多少代人的淳朴积累起来的厚重啊!也是这个时代欠缺的一种厚重。在一个很轻的社会文化里,这种厚重就是个砝码,可以秤出人心冷暖的。
晚上下榻在莱州宾馆。晚宴上,我提起当年情景,问及一位姓张的服务员是否还在这里。没想到宾馆负责人很认真地找了起来,几经周折,竟找到了。虽然她早已调离。我知道,他们是作为一段佳话来办的。待到见面,小张的手径直伸过来,显然也有几分激动的。25年过去,她从18岁的姑娘,早已为人母了。时间给我们的面容都进行了雕刻,但留在心里的那份情愫,还是让我们彼此记住了。我不过是个过客,她不过是例行公事,而一别二十多年杳无音讯。这期间,我的精神足迹不知跨越了多少山河大川,我的心灵空间不知辽阔了多少天高云淡,可一到这里我还是想到了她。这也许就是纯洁的感情才能带给人的一种美好吧!
黑板报带给我的回忆是清晰而具象的,那些美术字里,保存着当年的青春活力,仿佛雕刻,在生命里留下深深地印记。

1989年,我在52大队当教导员,学兵们毕业分赴海疆的前夜,我辗转反侧就是睡不着。干脆起床,写了一首诗,叫来了板报组抄在了黑板报上。哪知道,被兵们发现了,他们纷纷拿出笔和本,认真地抄录起来,而且,还吸引来其他队的兵们也来抄录,让我感动不已。就要离开潜院的那个夜晚,他们是读着我的诗歌入眠的,每当想到这里,我的眼睛就一阵阵发热。可惜那首诗没有保存下来,只记得其中的一句了:“海魂衫再也包不住海魂了”……
我的板报组,我可以叫出一大串他们的名字:葛昌恩、诸葛彭、白泓冰、张平、张宝星……他们都曾经是我们中队黑板报的能手,多少年过去了,我的记忆里永远抹不去他们站在黑板报前,或挑灯夜战或头顶烈日,在精雕细刻的身影。
---END---



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我们讲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我们一起诉说心事,我们是真真正正的兄弟。战友、战友,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还常常想起我们在艇上的日子吗?神圣神奇的潜艇,让我们知道,原来濳艇人的友情更让人牵挂!过去通讯不发达,许久没有彼此消息,也许我们奔波忙碌,很久没有联系过了,但是希望你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你。微信让我们慢慢都联系上啦。即使过了几十年,我们都已老去,即使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不走我们潜艇人的深厚感情!

阅读原文

匿名的好友摸2020-05-21 09:11:42

别小看黑板报,它是文字与编辑工作的起步之地。赞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