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原视窗网 ,作者中原视窗公号
主要经营艺术交流,新媒体(网络与广告)平台建设、运营,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宣传,影视策划、传播,对外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等业务。


海洋,烟波荡荡,细浪悠悠……
海洋,狂潮汹涌,霹雳怒吼……
“风翻白浪花千片,涛似连山喷雪来”。海洋,深邃浩瀚,博大神秘,阅尽沧桑,千秋不息。
20 岁时,我怀着对海洋的憧憬和保卫祖国海疆的理想,参加了人民海军部队,穿了整整 20 年的海军军装。其中,从 1974 年起,我由海军舰艇部队调到新华社驻海军分社,担任军事记者 15 年,同时名义上兼人民日报社驻海军记者站记者。这些年中,为了报道海军和海防建设的新闻,我几乎走遍了从东北鸭绿江口到广西北仑河口共 1.8 万公里海岸线的主要港口、海岛和海军部队,曾乘坐驱逐舰、潜艇、护卫舰、扫雷舰、导弹快艇、鱼雷快艇等各种类型舰艇,驰骋在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辽阔海域。多次赴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参加远航训练、护航、战备等方面的新闻采访。1978 年,为了反映我国准备试验的洲际导弹运载火箭落点海域的情况,我跟随我国的向阳红 5 号远洋科学考察船,穿过横亘在太平洋西岸的第一、第二岛链,跨过赤道,进入南太平洋浩瀚无垠的大洋深处。现场观察、采访了专家们开展包括海洋水文、海洋气象、地球物理、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地质矿产在内的多学科远洋科学调查。在南北太平洋上连续航行 60 多天,撰写的内参报道,为我国高层决定我国洲际弹道导弹运载火箭首次发射试验靶场位置提供参考依据。
1979 年,我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作战的报道,并跟随舰艇编队驰骋于南海北部湾和西沙群岛,目击了抓捕越南武装船只的情景。1980年5月,我又和同事一起参与了我国向南太平洋发射远程洲际弹道导弹运载火箭的报道,目睹了洲际导弹运载火箭飞越一万多公里,溅落在南太平洋上的辉煌壮丽……

这些难得的经历,使我真切地看到,我们伟大的祖国犹如一位巨人,巍然挺立在太平洋的西岸。它是世界上海疆最宽广、最富饶、最美丽的国家之一,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优良的港湾,有辽阔的海域和星罗棋布的岛屿。这些海岸、港湾、岛屿和海域,不仅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领土、领海的一部分,更是祖国的屏障、民族的门户。在过去的旧中国,中华民族之所以任人宰割,海疆任人蹂躏,就是因为我们的国家有海无防,落后就要挨打。共和国成立后,我们的国家之所以不再受人欺辱,外敌不敢肆意觊觎我们的海疆,是与我国的人民海军逐步强大,海防建设越来越加强分不开的。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我国长期经济落后的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的海军建设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 与我们的大国地位特别是海洋大国的地位,还很不相称;与世界各国正在快速发展的开发海洋资源的竞争形势,还不同步;与应对霸权主义和军国主义可能冒险的战略要求,还不适应。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包括人民海军的现代化建设,也在快马加鞭迎头赶上的道路上大步迈进,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使我这个曾在海军部队工作多年的“老兵”,经常为之自豪,感慨万千。
1982 年金秋时节,我受命参加我国用于核潜艇的战略武器——弹道导弹运载火箭首次水下发射试验的报道任务。因为任务的特殊性,只允许一名记者随艇出海,组织上决定由我代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民广播电台、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等 6 家媒体的记者,登上发射潜艇,潜入海洋深处,现场观看报道这次试验的水下发射情景。在 1 个多月的试验准备工作期间,我了解了国内外发展核潜艇和潜地导弹的知识、历史和当时的现状。试验中,我目睹了潜艇水下发射潜地导弹那撼人心魄的一幕,与在陆地、海面现场采访的同事一起,撰写发表了《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目击记》和《定教惊雷震海天》的新闻报道。报道内容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
1982 年秋天,我开始采访和收集我国核潜艇研制情况,积累了大量资料。1985 年,我对这些材料进行整理,写成了《中国核潜艇诞生记》的草稿。1987年,我利用在中央党校学习的业余时间对书稿作了深入修改。光阴荏苒,时移势异。20 多年过去了,我国对核潜艇的宣传已不再是禁区。最近,我重新找出这个书稿,对其中不适应当今时局的地方做了修改,并补充了部分内容。根据解放军总政治部出版局对金盾出版社上报本书选题的批示,海军政治部宣传部协调相关部门,对书稿进行了全面审核,并正式行文同意公开出版。

自冷战开始迄今,核潜艇以它巨大的战略价值成为大国俱乐部的准入证,而战略核潜艇更成为大国权杖上最夺目的一颗宝石。我国从 20 世纪 50 年代末,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决定研制核潜艇。当年参加研制工作的专家、工人和干部,早期用算盘、计算尺等落后的计算工具作为技术手段,从核潜艇模型玩具寻找启示,经过艰苦奋斗,最终制造出高科技的核潜艇。这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创举。核潜艇研制成功并装备部队,使中国有了“二次核打击力量”,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是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中的一座丰碑,是奠定中国世界大国地位的重要基石和显著标志。中国研制和利用核潜艇,适时适当宣传中国核潜艇,对促进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扬我国威军威、提升全国人民投身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具有重大意义。
这本书基本上全方位记述了我国研制核潜艇高层决策的实况,描写了参加研制工作各方面人员克服千难万险那惊心动魄的奋斗历程和可歌可泣、令人荡气回肠的英雄事迹。直到如今,我自己再翻阅书中内容,仍然深深地感到,在核潜艇研制过程中,我国的老一代革命家,在国防建设上那种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和宏大气魄;具体负责核潜艇研制工作的领导者们,那种敢于担当的高度政治责任感和高超的领导能力;研制工程的各位总设计师,那种敢于开拓创新的大无畏追求精神和攻克难关、无坚不摧的智慧;广大科技人员那种一心报效祖国、团结合作、埋头苦干的崇高品质和奉献精神,以及参与研制工作的广大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那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拼搏精神,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们今天进行国家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国防现代化建设,仍应倡导、传承和发扬的。因此,尽管本人水平有限,文笔也难避粗浅之陋,但仍想把它拿出来呈献给关注这方面信息的读者,以期有所裨益。
需要说明的是,中国研制核潜艇,全国至少有10万人参与。可以说中国核潜艇是中华民族聚合力的结晶,它凝聚着成千上万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领导干部、工人和解放军指战员的心血和智慧。正是这众多人的智慧和辛劳凝聚成巨大能量,才克服了核潜艇研制中的重重难关,取得了最终的成功。其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领导者有数百人,作出卓著贡献的科技人员有数千人。正如长期担任国务院、中央军委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兼办公室主任的陈右铭,和先后担任第一任、第二任核潜艇总设计师的彭士禄、黄旭华反复强调的:中国研制核潜艇是一个群体事业,它是在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等老一代革命家直接关怀下,在各级领导的具体组织和指导下,由一大批科技精英和工程技术人员、工人、解放军指战员集体创造出来的。本书只能挂一漏万、蜻蜓点水式记述一些主要事情和少数人物,难免有失偏颇和不当之处,诚请广大读者批评和谅解。
谨以此为序!

相关文章:
—— END ——


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我们讲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我们一起诉说心事,我们是真真正正的兄弟。战友、战友,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还常常想起我们在艇上的日子吗?神圣神奇的潜艇,让我们知道,原来濳艇人的友情更让人牵挂!过去通讯不发达,许久没有彼此消息,也许我们奔波忙碌,很久没有联系过了,但是希望你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你。微信让我们慢慢都联系上啦。即使过了几十年,我们都已老去,即使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不走我们潜艇人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