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横空出世 —— 中国核潜艇研制揭秘》(二)

潜艇兵战友之家 2020-06-29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原视窗网 ,作者中原视窗公号

中原视窗网

主要经营艺术交流,新媒体(网络与广告)平台建设、运营,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宣传,影视策划、传播,对外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等业务。



《蓝鲸横空出世 —— 中国核潜艇研制揭秘》(二)



蓝 鲸 横 空 出 世


《序章:巨龙腾飞 水下发射震惊世界》(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李学寅
蓝色的海水像一层神秘的面纱,成为海底世界的天然屏障。在太平洋西部一个海域,蓦然间轰然一声巨响,海沸山摇,一条“巨龙”破浪而出,飞向九霄太空,震动了整个世界。人们透过海面上的红火凌烟,看到了碧波下的刀光剑影。
世界各国媒体惊呼:中国拥有“第二次核打击能力”
4天以后,北京的新华通讯社向全世界播发了一则“新闻公报”:
1982 年 10 月 7 日至 16 日,我国向预定海域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达到预期目的。这一成就标志着我国运载火箭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同时,还播发了笔者与在陆地、海面上采访的新华社同事一起在发射现场撰写发出的报道 ——《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目击记》和长篇通讯《定教惊雷震海天》,文章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气势壮观的发射过程和情景。
真是“爆炸性新闻”!新华社的电波一经发出,就像运载火箭溅落公海时激起巨大浪涛一样,立即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各国通讯社、报社纷纷连篇累牍地发表报道和评论。
美联社 10 月 16 日报道说:“中国已成功地从一艘潜艇上发射了一枚弹道导弹。这次导弹发射使中国成为第五个可从潜艇发射导弹的国家。”“据外国军事专家说,这枚火箭是不带弹头的。然而这次发射显示了中国拥有从潜艇发射弹道导弹的军事能力。”
日本的《读卖新闻》同日报道说:“由于试验成功,中国继美、苏、英、法之后,肯定已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装载弹道导弹核潜艇并且能够从核潜艇上发射这种导弹的国家。”
日本《每日新闻》认为,中国由于这次试验成功而在战略武器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它写道:“中国迄今已拥有从地面和空中发射的核武器,这次又完成从水中发射,这意味着中国的核武器已超出单纯在周围地区进行防卫的目的,进一步加强了战略核武器的性质。”
合众国际社援引西方的军事分析家的话说,“中国的潜射弹道导弹的第一次发射试验是中国国防工业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向着拥有全面的核能力和战略威慑力量又迈出了一步”。
路透社 10 月 17 日报道说:“西方观察家们认为,中国制成潜艇发射的弹道导弹将使中国拥有在受到一次核攻击后进行第二次打击的能力。这意味着中国已经制成了一个核武器系统。有了这个武器系统,甚至在它已经成了核袭击的目标之后,它也能对任何侵略者进行还击。”
英国《每日电讯报》10 月 18 日报道说:“中国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成功,意味着中国不久将拥有一支以潜艇和海洋为基地的核打击力量,这是任何潜在的袭击者都必须加以考虑的。”
南斯拉夫《政治报》在同一天报道说:“中国通过从潜艇上发射火箭表明了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在它受到攻击和在这一攻击威胁了它的陆地发射场时,仍可以进行核反击。”
法新社报道说:“西方专家认为,这样,中国科学家就在这类导弹的研制方面,尤其是在它所使用的燃料方面跨过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潜艇弹道导弹所使用的应该是固体燃料,固体燃料的研制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在操作上很复杂。”
曼谷《星暹日报》在 10 月 8 日的“时事分析”中说:“这次试验完全成功,证明中国核子科学的进步,赶上了美、苏、英、法 4 国。”“此种成就已进一步加强了中国的军事实力,对于维护世界和平也是有保障作用的。”
面对海洋核挑战,老将军赋诗高歌
中国潜艇发射运载火箭,为什么会在国外引起如此巨大的震动和反响?在这次发射试验开始之前,笔者对于弹道导弹和核潜艇的知识知之甚少,基本上是个“核盲”。为了准备这次报道,在发射试验开始之前的一个多月中,笔者在采访海军装备部、潜艇部领导和国防科工委的专家时,了解了许多关于运载火箭、核武器和核潜艇的知识和信息,清晰地感觉到,我国这次发射对国家的国防建设和应对国外的核威胁具有多么重要的意义!所谓运载火箭,就是一种运载工具:它既可以将人造地球卫星和载人飞船送往地球周围的空间轨道,又能将威力巨大的核弹头,从几千公里乃至一万多公里以外准确地投掷到敌人的要害地区。当用它发射核弹头时,通常就称为弹道式导弹。而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就标志着中国已经拥有了可以在核潜艇上发射的潜地弹道导弹。这种导弹正如西方分析家所说的,是一种令人注目的“威慑性战略武器”。
随着西方世界普遍地把加强“核威慑”作为自卫的重要战略思想或防务政策,各国都在大力发展在核潜艇上发射的潜射弹道导弹。这是因为,由于号称“巡天千里眼”的侦察卫星出现后,使得陆地上的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场、战略轰炸机机场以及战略预警系统等,都不能再保守秘密了,一旦核战争爆发,这些目标随时都有被摧毁的危险。而遮掩了地球面积十分之七的 3.3 亿立方浬的蓝色海水,像一层神秘的面纱,成为广袤无垠的海底世界的天然屏障。潜艇在水下航行,隐蔽性好,机动性强,对于这种碧波下的“刀光剑影”,目前还没有什么办法来准确地探测它的行踪。尽管美国和前苏联海洋监视卫星的红外探测仪,在晴空万里、风平浪静的情况下,能探测到水下 60 米深处的潜艇,但海上风平浪静的时候是极难遇到的。而且,弹道导弹潜艇一般都在 60 米以下潜航,只有发射导弹时的一瞬间(十几秒至几十秒钟)它才浮到 60 米以上的浅水中,即使对方的卫星发现了,也来不及还击。所以配备弹道导弹的核潜艇作为神不知鬼不觉地游弋在世界大洋中的机动隐蔽发射基地,是非常安全的。在核战争中,一旦陆地上的核导弹被敌国摧毁,潜射导弹就成为理想的第二次核打击力量。正因为如此,那些科学技术发达的国家都把发展潜射弹道导弹和装载这种导弹的核潜艇,作为加强国防现代化建设的“大国神器”而倍加重视。请看:
早在20世纪50年代,美国人就认为,“核潜艇,特别是载有导弹的核潜艇,是战略威慑兵力的中坚,是一举解决全球性战争的武器,是实力谈判的后盾。假如美国人被消灭了,但只要还有一艘导弹核潜艇存在,那么对苏联的工业中心发射 160 枚弹头,这一场打击俄国人也是承受不了的”。美国 1954 年建成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后,1959 年将第一艘装载 16 枚“北极星”导弹的核潜艇编入舰队,从那以后,经过20世纪 60年代和70年代的迅速发展,如今不仅已建造了140余艘攻击型核潜艇,还有50多艘导弹核潜艇。这些弹道导弹核潜艇装备有“北极星”A-3、“海神”C-3、“三叉戟”C-4、“三叉戟”D-5 型导弹。
前苏联海军领导人也曾声称:“海军的基础是带有核弹头的导弹、常规弹头的火箭和装配远程鱼雷的潜艇。”从前苏联到现在的俄罗斯,自从 1955 年在常规潜艇上发射弹道导弹成功和 1960 年公布拥有导弹核潜艇以后,它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已经发展到第六代,共 90 余艘,潜地导弹近千枚,核弹头 2000 多枚,成为世界上拥有弹道导弹核潜艇和潜地弹道导弹最多的国家。此外,他们还拥有巡航导弹核潜艇 66 艘,攻击型核潜艇 90 余艘。
英国前国防大臣皮姆说,即使英国只有一艘“北极星”战略导弹核潜艇可供使用,也足以给苏联造成不能接受的破坏。该国从 20 世纪 50 年代初即开始研制核潜艇,1963 年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动力装置从美国购入)开始服役,1967 年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建成,如今共生产 8 艘,每艘装 16 枚美国的“北极星”A-3 导弹,或“三叉戟”导弹。
法国的国防部长基莱斯说:“我们的防务政策所依靠的是核威慑,我们已拥有威慑手段,我们正在努力确保其不可破坏性。”为此,法国从 1958 年开始自行研制弹道导弹核潜艇,1971 年成功后,如今建成了 9 艘。前 5 艘装备法国自己研制的 M-20 弹道导弹 16 枚,其射程在 2700 公里以上,弹头当量 100 万吨。后 4 艘装备 4M-4 潜射弹道导弹,其射程 3500 公里以上,为多弹头。
同时,加拿大、意大利、荷兰、印度和日本等国也都有研制核潜艇的计划。
面对海洋核挑战,中国必须迎头赶上,必须有自己的核潜艇,特别是要拥有战略弹道导弹核潜艇。
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我国研制成功的第一艘核潜艇——攻击型鱼雷核潜艇,早在 1974 年就已装备海军部队,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也早在 1981 年正式下水,正在进行各种海上试验和演练。如果把核潜艇比作古代战争中的“神弓”,弹道导弹就是为它打造的“长箭”,“神弓”配上“长箭”,才能形成神威无比的战斗力。
中国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成功,表明我国已经具有了“第二次核打击能力”。这在对付霸权主义者的核威慑战略方面,无疑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就在这次发射刚刚成功之时,时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长张爱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自豪地宣布:这次发射成功,标志着我国的运载火箭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我国的国防实力有了新的加强。它不仅有利于我国的安全,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具有儒将风度的张爱萍还情不自禁地挥动凌云健笔,以豪迈气概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浪淘沙
喜庆潜艇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形胜渤海湾,浩荡无边!
群龙追逐雪花翻。
一代玲珑神工手,
险峰敢攀。

奇鲸龙宫潜,
红火凌烟,
虎啸腾飞破云山。
哪怕狂风激恶浪,
雷震海天。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六日
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著名诗人魏传统也热情洋溢地写诗表示祝贺:
西江月
昨夜闻喜讯,祝海上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攻关确须苦战,
振兴自力何难。
吾侪放眼看大千,
乐于披肝沥胆。
春雷震惊耳欲裂,
秋风拂面开颜。海上飞龙穿云天,
事功告成深远。
一九八二年十月十七日

是啊,一声巨响,东方蛟龙,蓦地腾空,声隆隆,飞驰于茫茫宇宙;光闪闪,耀然于世界上空。中国水下发射核潜艇弹道导弹运载火箭成功,的确是我国国防建设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事件,是中国人民的骄傲。然而,人们是否想到,这一重大国防和科技成就的得来是多么不容易呀!中国研制成功核潜艇及其弹道导弹 , 走过了多少崎岖艰难的道路,又是多少人披肝沥胆苦战攻关的结晶!现在,让我们轻轻撩开长期蒙在这条道路上的那层神秘的面纱,看看炎黄子孙们为打造中国核潜艇这一“钢铁蓝鲸”走过的神秘历程,看看他们在这条道路上留下的那些惊天地泣鬼神、艰苦跋涉的足迹吧。
作者简介:李学寅,河南唐河县人,1947 年生,1968年入伍于南海舰队鱼雷艇部队,1974年7月调入新华社驻海军分社任军事记者。1982年考入中国新闻学院学习至1985年。1988年调入中国消费者报社,先后任总编室主任、副社长、社长兼总编辑。2006年 11月,任国家工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2006年12月,任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作者在30多年新闻工作生涯中,在新闻媒体和杂志发表各种形式文章1100 多篇约230多万字,撰写和主编专著10部共290多万字。

相关文章:

祝贺《蓝鲸横空出世——中国核潜艇研制揭秘》再版发行

《蓝鲸横空出世 —— 中国核潜艇研制揭秘》自序

《蓝鲸横空出世 —— 中国核潜艇研制揭秘》(一)





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我们讲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我们一起诉说心事,我们是真真正正的兄弟。战友、战友,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还常常想起我们在艇上的日子吗?神圣神奇的潜艇,让我们知道,原来濳艇人的友情更让人牵挂!过去通讯不发达,许久没有彼此消息,也许我们奔波忙碌,很久没有联系过了,但是希望你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你。微信让我们慢慢都联系上啦。即使过了几十年,我们都已老去,即使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不走我们潜艇人的深厚感情!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