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横空出世 —— 中国核潜艇研制揭秘》(三)

潜艇兵战友之家 2020-07-05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原视窗网 ,作者中原视窗公号

中原视窗网

主要经营艺术交流,新媒体(网络与广告)平台建设、运营,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宣传,影视策划、传播,对外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等业务。




《蓝鲸横空出世 —— 中国核潜艇研制揭秘》(三)


蓝 鲸 横 空 出 世

《深谋远虑 共和国高层庄严决策》(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李学寅


海洋,它覆盖了世界的三分之二,世界是为人创造的,而人却没有鳃。
——美国 安布罗斯•比尔斯

人类活动的领域从陆地发展到海上,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影响,但同时海洋也即被辟为人类挥戈角逐的“第二战场”。为了不致成为这个战场上弱肉强食的弱者,共和国的最高决策集团决定:我们也要给自己制造能在其中自由游弋的“鳃”。

为了弄清中国是在什么时代背景下、什么时间、如何决定研制核潜艇的,笔者在执行前述潜地弹道导弹发射试验报道任务前和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对相关科研机构、部队、造船厂的领导、专家和许多当事人作了大量采访调查,并有幸作为新华社军事记者查阅了海军的相关档案资料,查阅了核潜艇工程办公室(对外称“09 办”)详细记录的研制核潜艇的大事记——《“09工程”大事记》及相关文件。之后又参阅聂荣臻元帅的回忆录和聂荣臻女儿聂力撰写的《回忆父亲聂荣臻》的著述,经反复核对,力求真实地把这一段历史表述出来。

元帅出征,研制核潜艇列入国家科技规划

1956 年。金秋十月。

早晨。八九点钟的阳光,洒满了古老而又年轻的北京城,洒进了紫禁城北一座古朴的四合院——聂荣臻元帅府。

57 岁的聂荣臻元帅,正伏案阅读文件,办公桌上的电话突然响起一阵铃声。

“我是聂荣臻,喔,总书记,不,我去你那里,不,不,还是我去。”聂帅放下电话,习惯地整了整军装,走出门,上了卧车。车子转了几个弯,

进入中南海,在总书记的办公室前停了下来。

“总书记,是不是中央对我的工作有什么考虑?”聂荣臻一坐下,就急切地问道。

邓小平没有马上直接回答聂荣臻的问话,而是操着浓重的四川口音关切地反问:“你的身体健康状况怎么样?”

聂荣臻挺起腰板,也操着四川口音说:“你看,已经好多了!” “能工作了?”

“能!”

接着,邓小平向聂荣臻传达说:“对你的工作,党中央设想了三个方案,由你自己选择。”

“哪三个方案?”

邓小平明快地说:第一,中央已经决定,今后陈毅专搞外交工作,他分管的科学技术工作,由聂荣臻来抓;第二,彭真工作太忙,中央想让他免兼北京市长,聂荣臻过去搞过这个工作,仍由他来当北京市长;第三,聂荣臻过去主管过国防工业和部队装备,今后仍由他来主管。

“你考虑考虑,选择哪个方案?”邓小平说。

选择哪个方案,聂荣臻早就想好了,他立即回答说:“我不想当市长。对科学技术工作我倒很感兴趣。”聂荣臻滔滔地说了下去:“我们国家太落后了,也迫切需要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国防工业和科学技术有密切关系,可能的话,将来兼顾也可以。但是,还是请中央决定。”

邓小平工作作风素以果断干脆著称,当即表示同意:“好,那就这样决定了!”

1899 年 12 月 29 日,聂荣臻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一个紧靠长江、风景美丽的川东小镇——吴滩镇。1919 年,中学毕业前,他为了躲避反动军警对进步青年的迫害和追求“科学救国”的理想,毅然出国勤工俭学。在法国和比利时勤工俭学 4 年零 9 个月,聂荣臻逐步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积极参加革命活动。1922 年 8 月,加入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 年初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世界观的根本转变,从一个实业救国论者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人。回国后,聂荣臻先后曾经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广州起义,作为红一军团的政治委员参加过两万五千里长征。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担任过著名的八路军一一五师副师长兼政治委员,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华北军区司令员,带领人民军队打遍了半个中国,为人民革命的胜利建立了卓越功勋。在战争年代,戎马倥偬的战斗生活损害了他的身体。新中国成立后,他担任北京市长。在紧张的抗美援朝战争时期,他在国内作为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的代理总长,实际上主持中央军委的日常工作,夜以继日地协助党中央筹划对抗美援朝工作的指导,由于劳累过度而于 1952 年底病倒在办公室里。1955 年,他被授予元帅军衔,成为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之一。1956 年 10 月,他经过 3 年多治疗和休息,健康状况有所好转,迫切希望出来工作,并将自己的愿望向中央作了反映。当时,中国共产党第八次代表大会刚刚开过,中央正在研究一些领导同志的分工问题,党的总书记邓小平找到聂荣臻,向他征求对工作安排的意见。聂荣臻没有选择担任北京市市长的方案,而是选择了主管国防工业和科学技术工作。

邓小平与聂荣臻谈话后不久,党中央就下达了任命书:任命聂荣臻同志为国务院副总理、科学规划委员会党组书记,主管科学技术工作。1958 年 10 月,一个专门领导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全国职能性机构——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聂荣臻任主任;同月,又成立国防部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他又兼任主任。

党中央的决定使这位戎马生涯几十载的老帅成为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中国后来能够较快地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弹、氢弹和战略核武器,能够取得发射通讯卫星的成功,能够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取得成功研制核潜艇等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与聂荣臻的名字分不开的。

聂荣臻元帅主动选择担当负责科学技术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领导工作,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早在 1953 年,中国人民开始执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1955 年 3 月,在中国共产党全体代表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时期,就是我们现在所从事的、所钻研的是现代化的国防,并且开始了钻研原子能这样的历史新时期。”到 1956 年,我国已初步建立了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科学技术事业也有了一定的基础,为发展国防尖端技术创造了一定条件。为此,党中央向全国发出了“向科学技术进军”的号召,并决定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长远科学研究规划——1956 年至 1967 年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由周恩来同志亲自抓,组织全国 600 多名科学家、技术人员和苏联专家参与讨论起草工作。

聂荣臻作为主管科技的副总理,参加了规划的制定和领导工作,并直接领导了武器装备方面的规划制定工作。在讨论到要不要立即着手研制尖端武器的问题时,聂帅脑海里想着我国当时面临的现实:

新中国成立以后,还在我国人民医治战争创伤的时候,世界上一些主要的大国已经实现了现代化,进入了所谓的“原子时代”和“喷气时代”。

我国又面临着一场新的侵略战争的威胁。美国统治集团不甘心他们在中国大陆上的失败,企图从朝鲜、印度支那和台湾三个方面来扼杀年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美国已破坏朝鲜停战协定,把原子武器运进南朝鲜,又在日本冲绳修建了针对中国的导弹基地。为了把台湾完全变成美国的殖民地和美国发动原子战争的基地,美国宣布在台湾驻扎装备导弹的美国空军部队,把“斗牛士式”导弹部队开到台湾。

“未来的战争将是钢铁与技术的较量。帝国主义敢于欺负我们,就是因为我们落后。”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聂帅又想到了数月前的 4 月 25 日 ,毛泽东在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发表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还能有半点犹豫么?聂帅果断决定:中国也要研制尖端武器,也要制造原子弹,制造氢弹,制造导弹,制造导弹核潜艇!

因此,根据聂帅的建议,我国《1956 年至 1967 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确定的 57 项重要科学技术研究任务中,特别强调发展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精密机械、仪器仪表等新兴技术。“原子能作为军用动力堆的研究”也是其中的一项。

按照“规划纲要”,各个战略武器的研制课题迅速下达到各个部门和科研单位。聂帅部署了原子弹、氢弹、导弹等战略武器的研制工作以后,又指示海军尽快提出一个发展装备的规划。

海洋上的战火硝烟

海军接到聂帅的指示,很快就成立了一个科学技术规划小组,由海军舰船修造部副部长薛宗华担任组长。薛宗华 1917 年出生在河北省高阳县一个农民家庭。“七七事变”爆发后,他毅然弃学从戎,奔赴延安抗大参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他一贯豪迈乐观,勇敢坚定,指挥沉着,机智果断,身先士卒,率部杀敌,出色地完成了各种艰巨的战斗任务。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过驻朝鲜大使馆参赞,担任过朝鲜开城停战谈判代表团参谋处长,志愿军方面的首席联络官,参加了著名的板门店谈判,为挫败美国侵略者,加深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作出了贡献。朝鲜停战,薛宗华回到国内,于 1953 年 11 月调到海军舰船修造部任副部长,成为海军装备建设的创始人之一。

1983 年,笔者在采访海军装备建设情况时,曾见到被平反冤案后重新穿军装回海军担任装备技术部副部长的薛宗华。他高大魁梧,浓眉剑眼,目光犀利,声如洪钟,言词坦荡。谈起当年的创业经历,他仍然充满激情。

薛宗华从陆军的“旱鸭子”一下子调到刚成立不久的年轻海军管装备建设,一开始是名副其实的外行,可以说是“赶鸭子上架”。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薛宗华就像战争年代冲锋陷阵一样,一门心思向“海”冲去。他一上任就立即给自己补海洋课,补海军史课,补海战史课,补外国发达国家海军装备发展现状课,补人民海军建设现状课。


薛宗华到图书馆、书店寻找购买有关海洋的书籍,从迷人的神话传说到人类对海洋的依存和争夺中看到,海洋比田野、草原、山峦、湖泊更加广袤而奇秘。

海洋是生命的摇篮。生命从海洋登上陆地,是生物进化史上一大飞跃。可是,当生物进化成最高级的生灵——人类以后,却失去了在海水中生存的天然条件——鳃,因而活动领域反而缩小了。在漫长漫长的岁月中,只能生活在陆地上的人类,多么幻想回到那作为生命发源地的神秘的龙宫去看个究竟啊!于是,在中国,富有想象力的人类祖先让叱咤风云的孙悟空直入龙宫,同四海龙王大动干戈,取出了万能的金箍棒;让忠厚诚实的柳毅分开碧波,向龙宫捎书,娶了龙王之女为妻。在古希腊,充满灵智的古代文学家、艺术家让天神宙斯的兄弟波塞冬手持三叉戟,掌管着海底世界。这些美妙的神话当然只是反映了人类要征服自然界、从事水下活动的幻想。

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要在更高的层次上“回复”的。随着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人类终于又开辟了自己活动的新领域——从陆地发展到海上。为此,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预言:“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得海洋者得天下。在捕渔业和海上运输业迅速发展的同时,“战争”这个怪物也开始降临到海洋上,并出现了专门用于海战的军舰。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海战逐步扩大它的活动领域,从水面发展到水下。于是,人类终于又给自己制造了能在碧海深处游弋驰骋的“鳃”——潜水艇。

薛宗华到海军作战部门借阅世界海军发展史和作战史,向“老海军”专家了解国外海军装备发展趋势,不仅看到了大英帝国称霸世界的庞大舰队,看到了彼得大帝卧薪尝胆学造船,建成沙俄海军争霸海洋的霸气,看到了中国虎门的硝烟、中日甲午海战的波涛和刘公岛沉没的军舰,更看到了西方大国海军的发展趋势,特别是看到了潜艇在现代海战和海军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早在 18 世纪美国独立战争之前,有一个名叫戴维特•布斯涅尔的美国人,受 2000 年之前亚历山大大帝乘坐玻璃桶沉到海底世界观看龙宫奇观的启示,发出奇思妙想,打算制造一条潜水船到水下作一次旅行。正在这时,独立战争爆发了,他看到英国军舰在美国海面和港口横行霸道,便在爱国热情的支配下,改变了初衷,设计制造出一条木制外壳的手动小艇,起名叫“海龟”号,艇外挂一个大炸药桶,让人开着它钻进英国战舰的船底执行爆炸任务。虽未获成功,但由此揭开了水下进攻的序幕。这个潜艇也就成了现代潜水艇的一种雏形。18 世纪末出现了真正的潜艇,爱尔兰裔的美国人罗伯特•富尔顿建造了第一艘可以沉浮和布设水雷的手动实用潜艇“鹦鹉螺”号。从此,水下战舰——潜艇便逐渐发展起来。

19 世纪 60 年代,美国国内战争中,海军第一次建造了用小型蒸汽机作动力的潜艇,用于海上作战。1881 年,法国发明家高贝特建造了第一艘装上了蓄电池并能发射鱼雷的实用电动潜艇“高贝特”号。到 1900 年和 1905 年,美国和德国都开始成立了潜艇部队。第一次世界大战一开始,潜艇就大规模进入海战舞台。德国出动了 10 艘潜艇潜到赫尔果兰湾一带海区作战,英国潜艇也投入了战斗。1914 年 9 月 20 日德国潜艇 U9 号,在 1 小时 15 分钟内,用 6 条鱼雷击沉了英国 3 艘各为 1.2 万吨的巡洋舰。用潜艇攻击商船的成效更为卓著。仅 1917 年 1 月至 4 月份,德国潜艇击沉协约国船只的吨位就超过了 211.9 万吨。由于潜艇在海战中显示了强大的威力,建造潜艇的国家越来越多,潜艇数量和种类也一天天增加。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世界各国建造的潜艇总数已达到 1600 多艘,几乎等于战前潜艇总数的 4 倍。不仅出现了小型、中型、大型潜艇,而且还出现了执行特殊任务的袖珍潜艇。就在 1942 和 1943 年两年中,德军潜艇部队采用“狼群战术”,每月击沉盟军舰只达 35 万至 60 万吨(数十艘到上百艘)!

这些资料,使薛宗华深深感到,人类自从有了潜艇这个“鳃”,占地球三分之二的海洋更加动荡不安了,发展潜艇部队对海军是多么重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潜艇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到 20 世纪 50 年代前期,美、苏等大国都拥有上百艘潜艇。为了提高潜艇的隐蔽性,提高水下航行的速度和续航力,他们开始研究把核动力应用在潜艇上,而美国终于在 1954 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艘原子动力潜艇——“鹦鹉螺”号。

关于“鹦鹉螺”号,据介绍,当时的海军领导和薛宗华从有关情报中看到了它的一些信息。为了给读者一些具体印象,笔者查找了当时的相关报道,简述如下:

1954 年 1 月 21 日。这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美国康涅狄格州格洛顿新伦敦河东岸的新伦敦海军潜艇基地是美国海军历史上第一个潜艇基地,也是美国潜艇部队的诞生地。这个有过 100 多艘潜艇在此下水的港口城市,一清早就被成千上万来自美国各地的人群吵醒了。新伦敦河上彩旗飘飞,欢声笑语。人们来参加人类建造的第一艘核动力驱使的潜艇——核潜艇的下水仪式。这艘潜艇取了一个带有神秘色彩和文学意味的名字—— “鹦鹉螺”号。它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利用核反应堆作为机器传动的能源,开辟了舰船动力的新纪元。

“鹦鹉螺”号的外型像一支巨大的雪茄烟,体重 2800 吨,可携带作战装备,能够发射导弹。如果携带上核弹头,就能形成导弹专家所说的“第二次核打击力量”,即陆上的导弹基地发射井被摧毁以后,核潜艇可以从海底深处发射导弹,而这个快速移动的“海下发射井”是很难被发现和摧毁的。这就是美国不惜花 5500 万美元巨资、历时 5 年艰苦奋战建造这个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的直接原因。

下水仪式是极其隆重、庄严的,美国海军部长及其夫人、海军作战司令及其夫人、国防部要员都出席了,连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原计划也要出席,只是因为临时有紧急国际事务走不开不能来,而由总统夫人代表总统,并携总统的母亲杜德夫人一起出席这个盛典。

打扮得鲜艳亮丽的“鹦鹉螺”号迎风挺立,君临海洋。原子能委员会主席史特罗斯高声宣布:“下水典礼开始!”

军乐队高奏进行曲。

史特罗斯在演说中说道:“‘鹦鹉螺’的下水典礼,比历史上所有的下水典礼更有意义……”

典礼的高潮是西方世界通行的下水掷瓶。总统夫人走下贵宾席,接过一个金黄色的啤酒瓶,沿着观礼台的石级来到“鹦鹉螺”号身旁,面对着巨兽般的庞然大物,举起酒瓶,猛力向艇体掷去。据说,若酒瓶摔不破,意味着下水航行不吉利。随着一声爆响,啤酒瓶炸裂了,泡沫溅到夫人身上……

一片欢呼声中,身披彩旗的“鹦鹉螺”号从船坞冲出,徐徐没入水中,向远处驶去,缓缓沉到水面以下。在被水淹没的一刹那,岸边军乐大作,欢声雷动——人类的核动力时代到来了!

据资料介绍,下水后的“鹦鹉螺”号,在 1955 年的一次航行中就在水下潜行 6 万海里,这相当于环地球两圈半的航程,只是耗费一块高尔夫球般大小的铀块来驱动完成的。如果用石油作动力走完同等航程,就需要 70 节油罐车来运输。它在下水后的头两年运行中,仅仅消耗了几公斤的浓缩铀。如果是常规潜艇的动力装置在这样大功率下运行两年,就将耗费大约 800 万公升的柴油机燃料,需要 217 节油罐车运输,这些油罐车组成的列车长度要超过 3 公里,这是多么不可思议呀!

因为常规潜艇是由柴油发电机给电瓶充电,由电瓶作动力推动其下潜前行,航行一段时间后就需要浮上来充电,百分之七八十的时间(多数在夜间)是在水面活动的。这就像人游泳一样,潜游一段时间就得浮上来换口气。而核动力潜艇以它超长的续航时间和高性能,显示了巨大威力,揭开了潜艇发展史新的一页。核潜艇与弹道导弹结合就会影响各国海军的战略战术,甚至会给这些国家的整个军事战略带来重大变化。


相关文章:
祝贺《蓝鲸横空出世——中国核潜艇研制揭秘》再版发行
《蓝鲸横空出世 —— 中国核潜艇研制揭秘》自序
《蓝鲸横空出世 —— 中国核潜艇研制揭秘》(一)
《蓝鲸横空出世 —— 中国核潜艇研制揭秘》(二)




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我们讲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我们一起诉说心事,我们是真真正正的兄弟。战友、战友,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还常常想起我们在艇上的日子吗?神圣神奇的潜艇,让我们知道,原来濳艇人的友情更让人牵挂!过去通讯不发达,许久没有彼此消息,也许我们奔波忙碌,很久没有联系过了,但是希望你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你。微信让我们慢慢都联系上啦。即使过了几十年,我们都已老去,即使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不走我们潜艇人的深厚感情!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