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原视窗网 ,作者中原视窗公号
主要经营艺术交流,新媒体(网络与广告)平台建设、运营,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宣传,影视策划、传播,对外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等业务。
请点击上面的蓝字关注战友之家
/2_icJ99EH3pAPTIDUtiaK5gRXN2SQgRQ.jpg)
/3_9xxGnPxlM6u4v9sUjwxsBhxs70bxAQ.png)
巧夺天工 数万张图纸描绘华章(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李学寅
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完成了。
——马克思
绘制了四万五千张图纸的这项尖端工程,其工作量简直可以用天文数字计算 , 再精巧的蜂房也难以与之媲美。那么,在头脑中构筑这个赫赫工程的是什么样高明的建筑师呢 ? 他——一位大额头的总工程师,平时宛然一个笑容常驻的“谦谦君子”,而在进行重大技术决策时,却是能以超人胆略和气魄运筹帷幄的“铁血将军”。在这位技术主帅的帅旗下,汇集着成百上千蜜蜂般任劳任怨,在三尺图版上用心血耕耘、用智慧播种的神工巧将、无名英雄。
以身许国,一生献给核潜艇事业
关于潜艇设计,从 16 世纪到 19 世纪设计的潜水艇都没有多大实用价值,因为比较简单,缺乏通盘谋划的现代意识。直到 1893 年,美国向全世界重金悬赏征求设计方案,三年后才搞出了实用价值较强的“霍兰”和“霍克”两种方案,到了 1908 年才由法国研制出一艘真正有实用价值的潜水艇。可见总体设计工作是多么重要!
如果从最初的战术技术方案论证算起,到最后完成施工设计,在所长夏桐、副所长宋文荣等领导的组织支持下,负责总体设计抓总的两位副总工程师尤子平(前期参与,后被打倒关押)、黄旭华率领总体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核动力研究所的参与下,通过艰苦奋斗,共完成总体设计图纸达 45000 多份。如果把这些图纸一张张连接起来,至少可以铺成半米宽、30 公里长的纸的“田地”! 在这块“田地”上播下的是思维的种子,盛开的是人类精神的花朵。这种花朵必然要变成丰硕的果实。这是一种绝不比任何体力劳动轻松的脑力劳动,是比任何体力劳动都更复杂的劳动 ! 可是,谁能想到,在当时那个极左思潮泛滥的年代里,当中国这一批优秀知识分子,正兢兢业业、隐姓埋名地像老牛一样,在这块比金子更贵重的“田地”上埋头耕耘的时候,他们一个个头上都戴着“资产阶级臭知识分子”的紧箍咒,被认为是“知识越多越反动”的非劳动者,时常受到歧视和批判。
原在七院一所搞潜艇设计的副总工程师尤子平与黄旭华一起搞核潜艇总体设计。他工作责任心极强,对设计工作要求又细又严,有人说他有时严得不近情理。因而政治运动一开始,造反派就给他贴很多大字报。一夜之间,尤子平这位潜艇设计专家,就成了“反动富农分子”、“反动学术权威”,被人关了起来。尤子平被关进“牛棚”后,黄旭华就只好一人挑起了领导总体设计的重担。然而,黄旭华也没有幸免,差一点也被关进“牛棚”。
1966 年秋天,担负核潜艇总体设计技术负责人的黄旭华,正在北京主持一个重要的核潜艇工程协调会,突然几个本单位的造反派冲进会场,要把他当作“特务”揪出来。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陈右铭见此情景,挺身而出,严词斥责那个造反派头头,让黄旭华坚持把会开完。但不久黄旭华仍然因家庭出身问题受到审查。从此,这位副总工程师被弄去一面养猪,一面随时被提审。审查者拿出的证据是:你说你不是打进地下党的特务,可你是出身于工商业兼地主家庭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怎么可能会提着脑袋干地下党 ? 天下哪有这种怪事?
原来,黄旭华的父母解放前一边行医,一边做生意,解放初期家庭成份定为“工商业主”。20 世纪 40 年代末,黄旭华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以秘密身份从事地下活动,宣传革命,组织对敌斗争,掩护战友,为党做了大量工作。上海解放前夕,出于斗争需要,党组织要他领导“山茶社”( 后改名晨社 ),扩大革命宣传,从而引起国民党特务注意,上了“黑名单”,差点把命丢掉。地下工作的经历,使他养成了对那种充满神秘、惊险的秘密工作富有特殊体验,而又不知名利为何物的性格。20 世纪 50 年代初期,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走进了舰船设计研制工作领域。
于是发生了一次莫名其妙的审问。
这天,军管人员又把黄旭华叫到一间阴暗的房子里。
军管人员:你要老实交待,你是什么时候打进上海交通大学地下党,成了一名可耻的特务的 ?
黄旭华:我再说一遍,我不是特务,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的地下党员。军管人员:至今你还在扯谎!
黄旭华:这是事实。
军管人员:这是什么事实!你家是工商业主兼地主,是剥削阶级的孝子贤孙,怎么可能提着脑袋干地下党?不就是革自己家的命吗,天下哪有这等怪事!
黄旭华:中央领导同志中间,也有出身于地主、资本家的家庭的,他们能背叛家庭闹革命,成了革命家,为什么我就不能革命 ?
军管人员:你,你竟敢与中央领导同志相比,你好大的胆,中央领导同志是什么人,你又是什么东西 ?
黄旭华:我们都是人,都是中国共产党党员!
军管人员:气急败坏地大声吼叫:“你——你这个特务,只配吃两颗‘花生米’(子弹——作者注)。”
黄旭华是幸运的,最终也没有让他吃“花生米”,因为核潜艇工程需要他。但是他受了两年多不公正的审查。就是在被审查时,他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像他的命根子一样的核潜艇。他不止一次地找当时所里革委会的负责人,一再叮嘱:造船、造潜艇一定要确保稳性,做到不沉、不漂,技术上的东西一点也马虎不得。并忍辱负重,除完成养猪任务外,还千方百计地坚持和大家一起进行技术攻关,在核潜艇这块“田地”上耕耘。
就在黄旭华被一次一次审查的时候,陈右铭出来说话了。陈右铭想的是,所长夏桐已打倒了,副总工程师尤子平也被关进了“牛棚”,尽管做很多工作也没有把他们保住。要是再把黄旭华关起来,还有谁来主持核潜艇总体设计!陈右铭通过组织,再三说明:核潜艇工程是毛主席批准周总理亲自抓的,对负责总体设计的专家,没有调查核实清楚,拿出证据,不经过上级组织批准,不能随便隔离审查。否则该工程无法进行下去,谁承担责任?于是,黄旭华重新回到工作岗位,成为名副其实的总体设计技术主帅。他在这块田地上付出的劳动、流出的汗水更多了。天文数字般的工作量压得他经常忘记了自己除了是个工程师外,还是一个丈夫、一个父亲、一个儿子,无法尽到自己在家庭方面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他对家庭欠下了数不清的感情债。
为了中国核潜艇,从 1958 年国家刚开始准备核潜艇工程立项开始,黄旭华的人生走向便跨入了研制核潜艇的征程。他参与并与夏桐、尤子平一起主持了第一艘鱼雷核潜艇和第一艘导弹核潜艇总体设计,参与了建造的全过程,并参与了第二代核潜艇的设计。这是一种完全可能轰动世界的赫赫伟业。但这种事业的保密性,又决定了他的人生就像他们研制的可以久久深潜海洋的核潜艇一样,只能长期隐姓埋名,深深潜航在事业的海洋中,而不能像运动员、演员和诺贝尔奖获得者那样,随时以自己的贡献名扬寰宇。甚至在他从事的尖端工程和个人获得国家最高科学大奖和被评为劳模时,报纸也隐去了他的名字,去掉了他的照片影像。
黄旭华 32 岁就担任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船体设计的技术负责人。不久他便与一批科研人员一起告别家人,来到渤海之滨一个与世隔绝的荒岛上。为了保守国家最高机密,黄旭华在几十年中淡化了和家人之间的关系。整整 30 年中,他的父母和 8 个兄弟姐妹,一直都不知道他干什么工作。父亲去世时,当时黄旭华正忙于工作,无法回去奔丧。每年过春节时,家里人聚在一起,只有他这个“三哥”永远缺席。为了事业,黄旭华觉得欠疚于父母,亏欠妻子和子女很多的感情债。在长期从事的核潜艇研制工作中,他几乎把除了睡眠、吃饭以外的时间,全部用在了这块特殊田地的耕耘和播种上。
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个特殊时期进行的,总体研究所长期不任命总工程师,在夏桐、尤子平等“文革”开始被关进“年棚”后,黄旭华一直作为副总工程师负责核潜艇总体设计技术抓总。直到 1979 年根据钱学森的意见,核潜艇科研工作实行“总设计师负责制”,国防科委正式任命负责核动力技术抓总的彭士禄担任第一任总设计师,黄旭华和搞核动力的赵仁恺、搞导弹的黄纬禄同时担任副总设计师。1983 年,黄旭华被任命为核潜艇工程第二任总设计师。
黄旭华把一生都献给了中国的核潜艇事业,62 岁时还冒着生命危险,坚持上艇亲自作核潜艇设计极限深度的深潜试验,成为世界核潜艇总设计师中亲自参加深潜试验的第一人。
作为一个具有钢铁般意志、历尽千难万苦的人,黄旭华对人生有着独特的阐释:“在事业上,我是永不满足,寸步必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 在个人生活条件物质待遇方面,我的座右铭是 16 个字——与世无争,知足常乐,与人为善,助人为乐。”正是这种高尚的情操,成为黄旭华力量的源泉,成功的保证。
历史是最公正的老人。黄旭华和与他共事的一代杰出的科技知识分子,靠睿智多思的大脑,靠集体的智慧和艰苦奋斗之力,靠勇敢实践和顽强探索,靠吸收前人的成果,站在巨人肩膀上,使自己也成为一代巨人!当他们所播下的思维的种子终于长成参天大树,他们所精心培育的智慧的花朵,终于结成了辉煌的硕果时,历史老人也随着共和国政治气候的变化,将那种种强加在他们头上的一顶顶不公正的帽子,早已抛到九霄云外,抛到太平洋里去了。
若干年后,他们研制的核潜艇两次荣获了国家颁发的科学进步特别奖。黄旭华本人还荣获了一个单项奖——国家科学大会奖,1985 年获得“第一代核潜艇研究设计”国家技术进步特等奖,并被评为造船系统的劳动模范,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亲自接见他或包括他在内的专家代表,给予他们很高的评价和热情鼓励。1996 年,他又获得弹道导弹核潜艇研究设计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并排名第一位。这是对他们劳动成果的充分肯定,是科学作出的结论。
特别值得一说的后话是:令黄旭华绝没有想过,就是作者在撰写这本书的草稿时也绝没有想到过:很多年后的 2014 年初,88 岁高龄的中国核动力潜艇研制创始人之一的黄旭华,作为国防科研战线的代表人物,荣获2013“感动中国”人物荣誉称号。他作为第一位获奖者登上领奖台,接受采访,接受奖杯,接受鲜花,在黄金时间段的中央电视台的电视节目中,在全国人民面前亮相。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组委会给黄旭华的颁奖词这样说:“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三十载赫赫而无名,花甲年不弃使命。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著名军旅作家阎肃为黄旭华写下这样的诗句:“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 ? 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 !”
这样的评语虽然是对黄旭华说的,但也是对参与研制核潜艇的全体科技工作者的评价,是这些“核潜艇人”光辉精神的写照。因为新闻报道只能抓典型,不能一一评功摆好。黄旭华的事迹与上一章讲到的彭士禄一样,也只是全体“核潜艇人”英雄壮举的一个缩影,把黄旭华作为突出代表进行宣传,实际上就是对参与核潜艇研制的全体老一代科学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几十年干着赫赫伟业、却一生默默无闻的光辉精神的集中褒扬。
/4_4xq43pj9c1oj3Q7IeAAT6SDpwia0cA.png)
/5_kqrXBGteTaaKN0YegJPADGpPqia5Tg.png)
/6_TtFpptxbjUy2awN7SeEZeclvsCf8kw.gif)
作者简介:李学寅,河南唐河县人,1947 年生,1968年入伍于南海舰队鱼雷艇部队,1974年7月调入新华社驻海军分社任军事记者。1982年考入中国新闻学院学习至1985年。1988年调入中国消费者报社,先后任总编室主任、副社长、社长兼总编辑。2006年 11月,任国家工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2006年12月,任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作者在30多年新闻工作生涯中,在新闻媒体和杂志发表各种形式文章1100 多篇约230多万字,撰写和主编专著10部共290多万字。
/7_QZibXnT5LFVE8VKYDfa8HG9JwdFJFA.png)
/8_SRyicpLgnLW6ua5Lneo4MonaMkianQ.jpg)
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我们讲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我们一起诉说心事,我们是真真正正的兄弟。战友、战友,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还常常想起我们在艇上的日子吗?神圣神奇的潜艇,让我们知道,原来濳艇人的友情更让人牵挂!过去通讯不发达,许久没有彼此消息,也许我们奔波忙碌,很久没有联系过了,但是希望你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你。微信让我们慢慢都联系上啦。即使过了几十年,我们都已老去,即使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不走我们潜艇人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