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原视窗网 ,作者中原视窗公号
主要经营艺术交流,新媒体(网络与广告)平台建设、运营,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宣传,影视策划、传播,对外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等业务。
/1_icJ99EH3pAPTIDUtiaK5gRXN2SQgRQ.jpg)
/2_9xxGnPxlM6u4v9sUjwxsBhxs70bxAQ.png)
戮力同心 打造蓝鲸五脏六腑(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李学寅
大自然所表现出来的智慧,真是形形色色,变化万端。为了了解它,我们必须联合我们大家的知识和智力才行。
——物理学家 拉普拉斯
尽管这是一个孕育在国家政治经济困境中的科技“胎儿”,但在共和国最高层领导们的宠爱和护佑下,华夏母亲身上有无数条血管向它输送养料,有成千上万优秀炎黄子孙为它的发育成长,戮力同心,协同攻关 ,顽强拼搏。
周总理夜召专家
“大力协同、共同攻关”是笔者在采访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陈右铭时,他讲得最多的体会。核潜艇——作为大型战略武器系统,它是国家现代化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缩影,集现代潜艇技术、水下核动力技术、水下导弹发射技术和战略核导弹技术以及水下鱼雷发射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等于一身。研制它不仅投资多,规模大,周期长,技术复杂,而且涉及的范围相当宽。
因此,毛泽东主席在决定研制核潜艇开始时就作了“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事”的批示。在研制工作重新上马时,周恩来总理主持的中央专委确定把“大力协作”,作为搞好研制工作的第一项重要方针原则。
那是在 1969 年 10 月 10 日晚上,一次令陈右铭终生难忘的会议上,周恩来总理又特别强调这个方针。这天夜晚,应周总理的邀请,陈右铭走进中南海紫光阁总理的办公室。灯光下,他看见国防科委副主任罗舜初、刘西尧和科学院几位专家在座。原来这是总理组织的研究核潜艇原子钟和无线电导航方面问题的一次研讨会。
这是陈右铭第一次面对面向总理汇报工作,刚坐下,周总理就从办公室里走出来。大家就立即起身,向总理问好。周总理一一与大家握手时,问罗舜初:“他是陈右铭吧 ?09 办公室主任吧?”罗舜初答到:“是。”
总理问陈右铭:“你是哪里人?”
陈答:“湖北武昌。” “噢,湖北人,那你和李先念是老乡了。”陈说:“是的,我原来是新四军五师的,他是我的师长。”
几句对话后,陈右铭的心情完全放松了。总理让他坐下,开始开会。核潜艇处于水下航行状态,无论潜航还是从水下发射鱼雷或者导弹,
首先要知道潜艇航行即时的坐标位置,这就要靠原子钟和无线电导航来“定位”。有消息说,美国的原子钟其精确度能达到几十万分之一秒,无线电导航也能达到多少多少,总之是非常惊人的一组数字。这样就给核潜艇特别是潜地导弹研制带来了一个相当微妙的问题:如此高精密度的原子钟和导航设备,我们国家能不能制造出来?周总理听说后,非常担忧,因为当时我们的电子技术还是很落后的。于是日理万机的总理不顾白天的疲惫,在夜晚召见了专家进行研讨。
总理谦虚地以小学生的口吻说:“你们好好给我讲讲,我不懂,原子钟和导航台的用途、技术要求,国外在这方面的水平和我国研制这些东西的困难,一股脑儿给我讲讲,我十分想知道这些情况。”
科学院的几位专家相继汇报,你一言我一语又互相补充,气氛很热烈。周总理听了几位科学家的发言后,问陈右铭:“陈右铭,你是工程办公室主任,是掌握全盘的。这些年,美苏等国从核潜艇上发射试验了许多枚导弹,你告诉我,他们的原子弹和导航台其精确度确实如此惊人吗?”
陈右铭回答说:“总理,我和一些专家一样,一直很怀疑这一点。我翻阅了很多有关资料,一次也没有见到有这么精确的记载,美国在电子技术方面最先进,它的原子钟最多只能达到 ×××× 之一秒,别的有导弹核潜艇的国家我认为其原子钟尚未到达这个精确度。所以我认为不必担心这个事。” “你的意思是,”总理说“原子钟不需要像所传的那样,便可以命中目标,是吗?”
陈右铭肯定地答道:“是的,正是这样。那样玄虚的精确度目前谁也达不到。大概是一种误传。射程几千公里的潜射导弹偏离命中目标 ××××米是正常的。我们目前研制的原子钟,完全可以满足要求。”
这时,已是深夜 12 点,服务员送来面包。总理对大家的汇报很满意。他一边让大家一起吃面包,一边交谈,直到凌晨 1 点钟。
在弄清了全部情况后,周总理放下面包,呷了一口茶水,若有所思地缓缓说,“听你们说的情况,这些项目在技术上还是很复杂的,看来整个核潜艇就更复杂了,比原子弹、氢弹还复杂,因为核潜艇就包括了这两弹。”
针对研制工作中的困难,周恩来总理指示在场的领导同志:要把各方面的技术力量组织起来一起干,“不要各干各的,要像毛主席指示的那样,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他再三强调:“各单位之间,不要互相保密,要互相支援。”
在场的领导同志和科技人员听了总理的指示都深受教育。当核潜艇的研制工作全面展开后,摆在大家面前的尖锐矛盾是:一方面,核潜艇技术复杂,涉及的科技专业领域很广,要研制的项目很多,而在技术条件上要求高,时间上要求急;另一方面,中国的科技力量不足,专业技术水平不高,缺乏科研经验,科研条件和生产手段都比较落后。要解决这个矛盾,唯一的出路就是要按照周总理指示,充分利用有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生产工厂等各方面的科技力量和科研设施,采取分工协作、密切配合、互相支援等办法,开展研制工作。
整个核潜艇的研制实践证明,周总理的指示是非常英明的。
为了研制核潜艇,在中国大陆当时 29 个省、市、自治区和国家各直属工业部门、科研机构中,就有 24 个省、市、自治区,21 个工业部和研究院, 2000 多个工厂、研究所、院校和海、陆、空军部队单位参与这些设备的研究、设计、试验、试制和生产。大家边研究、边设计、边试制、边生产、边基建,总体配套和设备、基本建设及建造同时交叉作业,全国东西南北中组成了有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近 10 万人参加的大会战。协作规模之大在中国造船和军工史上都是空前的。为了加强组织领导和搞好协调协作,核潜艇研制工程一开始就列入了中央专委直接抓的顶尖国防科研工程项目之一。在中央专委下面,自上而下成立了相应的专门领导机构和技术抓总机构,建立了各自的岗位责任制。大家以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主动进行上下左右的协作配合,形成了一个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效率比较高、运转比较灵活的庞大而健全严密的领导协调和协作体系,使核潜艇研制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纵横一致、共同努力、步伐协调的整体。
1982 年秋天,笔者在采访陈右铭时问他:为什么在那极左思潮泛滥、“派仗”不断、社会秩序混乱的年代里,这个庞大而严密的体系虽有多次调整,但却始终没有被冲垮、冲散?陈右铭的回答是:除了毛泽东主席的权威在核潜艇研制工作上产生的巨大影响,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在这个庞大体系的塔尖上,挺立着一棵在动乱中呕心沥血、力撑危局的参天大树,这就是兼任中央专委主任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是周恩来的权威、周恩来的担当、周恩来鞠躬尽瘁亲自抓的精神,产生出巨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
为了贯彻大力协同的方针,由核潜艇办公室出面针对核潜艇研制中关键设备、仪器、仪表的技术难关,采取纵向、横向联合的办法,由几个工业部、研究院的有关厂、所的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三结合组织了十几个技术攻关小组,各工业部门、研究院也组织了一批这样的“三结合”攻关小组,这些攻关小组攻克了成百上千的技术难题,使核潜艇工程项目得以胜利开展和完成。
正是在大力协同、相互支援的方针指引下,核潜艇中的七大设备系统即“七朵金花”,相继绽放,在设计工作完成后也紧锣密鼓地相继完成攻关制造工作,逐步成为孕育中的蓝鲸的“心脏”、“肺”、“大脑” 、“耳朵”、“眼睛”、“拳头”和“躯体”。
金花之一:强力的蓝鲸“心脏”
核动力装置系统是核潜艇的“心脏”,它是核潜艇工程的关键配套项目。这个由 26000 多件设备构成的现代化“大心脏”,就是举全国之力大协作的结晶。
承担研制任务的除了二机部核动力研究所,还有一机部、六机部和冶金部下属的众多研究所和 1000 多家工厂。仅它的主设备——主机组,就有几十家工厂、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参加。大家不分内外,取长补短,共同攻关。彭士禄曾举例说,反应堆、压力容器的攻关,它的钢材是由冶金部钢铁研究院研制的,在第一重型机器厂进行冶炼;而焊材是由哈尔滨焊接研究所研制的;容器筒体内部的不锈钢堆焊工艺,是由上述 3 个部门共同协作攻关完成的。又如,反应堆主回路系统的全密封式冷却剂泵、全密封电机由哈尔滨电机厂研制,而泵体由沈阳水泵厂研制,他们成立了联合攻关组,共同攻关,终于按时保质保量提供了优良的冷却剂泵。
在核动力陆上模式堆研制和试验过程中,核潜艇上准备实际装配使用的核动力装置,也紧随其后开始建造。为了既争取时间又避免返工,当时规定了严格的程序,即:陆上模式堆安装完毕后,艇上动力舱开始施工设计;陆上堆试验达到临界,艇上动力舱开始安装设备;陆上堆满功率试验成功,艇上反应堆开始启动运行。这是一项非常严密的科学程序,它对保证艇上关键设备安装、调试、运行有条不紊地运行,起到了重大作用。核动力陆上模式堆经过启堆后一段时间的满功率试验,达到预期目标,既没有“引起爆炸”或“燃烧”,也存在着像漏气、漏水、漏油之类许多“小问题”。
“艇上无小事”,试验就是为了改进。正是从这个观念出发,在陆上模式堆试验以后,陈右铭领导着办公室的同志们,狠狠地抓了在试验中暴露出来的“小问题”。他们组织各方面的科技人员,运用各种手段,认真鉴定陆上模式堆的所有系统、设备,凡是设计上有问题的,立即通知装艇设备的生产厂停止生产,要求有关研究院(所)修改设计;凡是生产质量有问题的,限期改进装艇设备的生产。就这样,在陆上模式堆试验以后,共改进完善了系统、设备达 210 多项,使装艇用的核动力装置的质量大大提高了一步。一朵巨大无比的“金花”慢慢绽放在总装厂的船台上,使核潜艇拥有强力无比的“心脏”。
金花之二:功能健全的蓝鲸之“肺”
核潜艇长期在水下游弋,必须创造一个适合艇员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其中除了食物和淡水,最要紧的莫过于洁净的空气了。否则,核潜艇就是一堆没有生命的废铁。为此,必须研制出一套海下生命维持系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制造氧气、净化空气和分析监测空气成分、吸收二氧化碳等一系列仪器设备,总体称为综合空调系统,也就是制造人工大气环境。
1954 年美国研制下水的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鹦鹉螺”号,由于没有重视人工大气环境技术,以致下水后在水下潜航停留时间非常短暂,被迫进行改进。我国当时只有从苏联转让的常规潜艇上的部分设备,经国产化后使用再生药板对舱室供氧和二氧化碳净化,有的设备还没定型。因此,研制这套核潜艇综合空调系统,就成为发展核动力潜艇的重大关键技术之一。
1965 年这项任务下达给 718 研究所。所里成立了以高与棫为技术负责人的领导小组,分兵多路,开始了紧张而又艰巨的研制历程。当时年近半百的高与棫是所里唯一的中年知识分子,建国后一直从事空气再生设备的国产化研究工作。60 年代初,他仿制苏联转让的常规潜艇的空调设备,对舱室的供氧和二氧化碳的净化创造了再生药板,受到周总理的接见,登上国庆 10 周年观礼台。
但是,核潜艇的空调系统与常规潜艇的空调系统二者不可同日而语。当时美国和苏联在这方面耗费巨资,尚未完全解决。当七院院长于笑虹将军亲自向高与棫下达任务时,高与棫问:“你知道,美国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初始阶段,由于空调不好,人是用担架抬出来的吗?你知道,核潜艇里人工大气环境技术若是不过关,或者有失误,轻则造成中毒,重则造成窒息或爆炸、艇毁人亡吗?”
将军严肃地说;“知道,怎么会不知道呢?但是七院相信你,祖国信任你!”
高与棫原是解放时从江南造船局接收过来的国民党少校技术人员,听了将军的话,十分感动。他决心好好干,不辜负将军的信任和重托。
高与棫带领一批刚出校门不久的年轻科技人员,展开了人工大气环境的艰苦探索。他们研究了国外的技术信息资料,在吸收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国内实际,提出了一整套与当时国外国内都不同的新的技术方案,同时在兄弟单位帮助下,建造一个国内前所未有的与核潜艇舱同尺寸的综合密闭舱室,用以考核空调系统和艇员的生存能力。
在七院给予大力支持并派人一起攻关的情况下,经过 3 年多的奋斗,电解水制氧装置试制出来了,二氧化碳吸收装置试制出来了,有害气体燃烧装置及其配套的各种分析仪器也终于造出来了!然而就在研制项目一个一个难关被突破的时候,高与棫被扣上了“国民党特务”的帽子,受到批斗,以至于最后无法再参与研制工作。高与棫想起自己参加过国庆 10 周年观礼,想起将军于笑虹的嘱托,想起核潜艇,再看目前的处境,他感到悲观绝望,万念俱灰,于是跳楼自杀,虽被大伙儿劝救保住了性命,但从此也完全瘫痪了。
于是,重担就落到了于洪云、周炳杰、王久权、钱广荣、李锡琪和庄惠竹等这些年轻小伙和女大学生身上。
所长翟珍瑞,政委陈建国,副所长吕彦平带领他们进行艰苦的战斗,攻下一道道关隘。
为了验证由这些设备组成的生命维持系统的技术、战术性能和安全可靠性,并为改进设计提供依据,所里决定要对实验室样机和装艇样机进行两次大型综合性能密闭舱室考核试验,每次试验,由 20 多位参试人员,不顾生命危险进入密闭舱室,在 500 小时内,分高温、低温、常温三种工况,在里面做生存试验。
1969 年 4 月 6 日,进行第一次密闭试验。由于是第一次,大家心里都没数,每个人都做了自我牺牲的准备,写了遗书。试验开始前,他们有条不紊地进行了试验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检查。虽然试验结果得出了参试设备到达设计要求的结论,但在试验后期发现密闭舱室的参试人员出现了口唇发紫、牙龈出血、心慌等现象。
“他们中毒了!”
原来,试验中,在调试有害气体燃烧装置时,由于调试员在用泵柱测定泵位阻力时,由于过度紧张激动,不慎让装在器皿中的汞冲了出来,撒进了密闭室。顿时负责调试的人惊呆了,赶忙把人放了出来,对密闭室进行清扫。
这个意外给试验结论蒙上了阴影。室内清理后,密闭室仍然受到汞的严重污染。试验能不能继续进行?如何排除汞对人体的危害?试验数据会不会受到汞的干扰?面对这些问题,在试验领导小组负责人之一的李锡琪同志带领下,大家冒着中毒的危险,钻进密闭舱室,像找绣花针一样,一寸一寸清理,并通过加温、通风等多种手段,奋战多日,终于使汞的空气污染度降到容许标准下,大家悬着的心落了地,接着开始进行第二次试验。
“进舱完毕,试验开始!”翟所长把最后一道密闭舱门关死。“同志们,艇员能否在海底活着就看你们的啦!”
第二次密闭试验开始了。钱广荣带着研究所 10 多名工程师,还有 21 名水兵和海军医学研究所的人员,共计 30 多人进入密封舱室。
先进行常温试验之后,很快转入高温试验,密闭舱的室温一下升高到 45 摄氏度,参试者中有来自南方也有来自北方的,都从未经受过这样的高温高湿环境,加上模拟核潜艇水下航行的噪音,他们一个个汗流浃背,心情烦闷、急躁,在狭小拥挤的舱室里,坐卧不安,食不甘味,夜不安眠。
伙房的师傅送来了美味佳肴,通过送饭窗口一碗碗送进去,但是没有一个人动筷子,哪吃得下去啊。在那湿热并拥挤的密闭舱室里,人就如同沙丁鱼罐头被压缩在里面,食欲严重受挫。
核潜艇第一任政委崔桂江在舱室外命令参试艇员水兵们:“把吃饭当做战斗任务来完成!”钱广荣也在里面做开了动员:为了耐久不吃不行,不吃就出去!
于是,工程师们、水兵们为了保持体力,艰难地把厨师专门为增加营养而做的海参、猪肝、米饭、馒头,硬塞进自己胃里。
接着考核舱室密闭对人体生理的影响。这项试验是由海军医学科学研究所实施的,观察对象是 8 名,谁知一次体格检查中,一个水兵身体不适,临时找战士更换已来不及,必须找一个工程师来代替他。
李锡琪说:“让我来代替他吧。”
负责人告诉他:“这样的试验只有十七八岁的小战士才能顶得下来。因为三分钟内,要在 60 公分高的方凳蹦上跳下 200 次。”
李锡琪一拍胸脯说:“我行,我身体棒,战士能顶得住,我也能坚持下来。”
结果,正像他保证的那样,李锡琪做到了。他不但要操作仪器设备,进行观察和记录,还要把自己当做观测对象,完成许多生理项目测试。每天,在凳子上跳上跳下,进行抽血化验,心甘情愿地把自己当作试验品,不为别的,因为自己是科技人员,他要取得第一手数据。
试验第一周挺过去了。接着又是一天、两天、三天,每一天都要进行仪器分析和化学分析,进行装置调试,都要进行生理测试,接着又进入下一天,周而复始。
进行到第 15 天时,随着时间增长,人员普遍出现疲劳现象。
生理评价组的孙占先每天要进行两次大负荷运动,每次要跳凳子 500 下,并要抽血化验,消耗极大,体力已渐渐不支。
人在密闭室空间中生活,体力下降异常迅速,李锡琪也感到吃不消了……
情况变得更加严峻,翟所长通过电话问钱广荣:“还能不能坚持下去?”
钱广荣回答:“让我问问那些工程师。”工程师们听说所长来问能否坚持,一下子都围拢在钱广荣身边,一起喊:
“下定决心,不拍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我们一定坚持到 500 小时!”
翟所长的心颤抖了一下,深为感动地说:“好,就按原计划试验到底!”历时 21 天 500 小时,科技人员终于完成了一次重大试验,试验结论与第一次进行的密闭试验结果相符。中国核潜艇的人工大气环境装置是可以信赖的,可以长时间在海底执勤。
这套系统装上核潜艇后,在一次海上航行总里程绕地球赤道一周,其中水下潜航 1600 多小时的远航中,和一次连续航行 25 昼夜不上浮的试验中,都经受住了考验,安全无恙。
各种试验证明,中国的第一代蓝鲸,有一个功能健全的“肺”。
当丁洪云和庄惠竹夫妇将胜利的消息告诉瘫痪在床的高与棫总工程师时,他摇着满头的白发笑了,笑中含着热泪。他未竟的事业最终还是由年轻的一辈完成了,他怎么能不激动呢?
/3_4xq43pj9c1oj3Q7IeAAT6SDpwia0cA.png)
/4_kqrXBGteTaaKN0YegJPADGpPqia5Tg.png)
/5_TtFpptxbjUy2awN7SeEZeclvsCf8kw.gif)
作者简介:李学寅,河南唐河县人,1947 年生,1968年入伍于南海舰队鱼雷艇部队,1974年7月调入新华社驻海军分社任军事记者。1982年考入中国新闻学院学习至1985年。1988年调入中国消费者报社,先后任总编室主任、副社长、社长兼总编辑。2006年 11月,任国家工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2006年12月,任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作者在30多年新闻工作生涯中,在新闻媒体和杂志发表各种形式文章1100 多篇约230多万字,撰写和主编专著10部共290多万字。
/6_QZibXnT5LFVE8VKYDfa8HG9JwdFJFA.png)
/7_SRyicpLgnLW6ua5Lneo4MonaMkianQ.jpg)
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我们讲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我们一起诉说心事,我们是真真正正的兄弟。战友、战友,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还常常想起我们在艇上的日子吗?神圣神奇的潜艇,让我们知道,原来濳艇人的友情更让人牵挂!过去通讯不发达,许久没有彼此消息,也许我们奔波忙碌,很久没有联系过了,但是希望你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你。微信让我们慢慢都联系上啦。即使过了几十年,我们都已老去,即使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不走我们潜艇人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