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横空出世——中国核潜艇研制揭秘》(三十)

潜艇兵战友之家 2020-10-09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原视窗网 ,作者中原视窗公号

中原视窗网

主要经营艺术交流,新媒体(网络与广告)平台建设、运营,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宣传,影视策划、传播,对外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等业务。

  请点击上面的蓝字关注战友之家




鬼斧神工 伟大胎儿断“脐”下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李学寅

这种名符其实的潜艇能在覆盖着地球七分之五的媒介中活动而不受限制,它的出现将使海军作战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美国海军原子能处 蒙森

一个现代科学技术的骄子呱呱坠地了!这是炎黄子孙、华夏神匠们巧夺天工的杰作。可是,此时此刻,神匠们还来不及为它欢呼。因为他们还不能断定,这个从共和国母体内降生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头生宝贝”会不会是“怪胎”,会不会先天不足?他们还要继续试验,为它的发育成长倾注心血。

蓝鲸断“脐”下水
“12 月 26 日”——在共和国老一辈人们的心目中,这是一个神圣的日子。19 世纪第 93 个年头的这一天,中华民族的一个伟大的胎儿——后来被亿万人民奉为恩泽东方的“救星”,降生在华夏大地上。也许是为了表达对推动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领袖真挚的敬仰之情,人们经过精心选择,又经过废寝忘食的日夜奋斗,也让一个由现代科学技术结晶成的伟大“胎儿”——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在 20 世纪 70 年代第一年的这一天降生了。
这是一个晴朗的日子。虽已时入深冬,但由于浩瀚海洋宛如一个巨大无比的热量交换器,它把夏日和秋日的太阳能大量吸收入自己蓝色的躯体内,一进入冬季便又释放出来,使得这个滨临海边的灵秀之地此时暖如春日。太阳绽开笑脸,将和煦的光芒洒满紧靠海边的造船厂。
造船厂里彩旗飞扬,到处洋溢着热烈的节日气氛。大型船坞的旁边已经被布置成一个庄严的会场,前来参加大会的数千名干部、职工、科技人员和解放军指战员,豪情满怀,喜气洋洋。与船坞相连的数百米长的大跨车间里,犹如高楼大厦般的巨型船台上,横卧着一尊几层楼高的水滴型庞然大物。在它那钝圆的头部,披挂着一朵硕大的大红花。在它那圆而大的身躯上面,中部和尾部的两根旗杆上,分别飘扬着鲜艳的共和国国旗和八一军旗——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的下水仪式即刻就要在这里举行了。此时,那些为研究、设计和建造这个庞然大物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专家、技术人员、工人和解放军战士,看着这激动人心的场面,无不心潮澎湃,浮想联翩,为了建造这个庞然大物,他们付出了自己多少心血和汗水啊!
一大早,200 名由工程师和技工组成的“突击队”就集结在大跨车间里的核潜艇旁,恰似大战前准备发起冲锋的尖刀连,个个精神焕发,英气勃勃。
现场指挥王荣生迈着坚定的步伐,一步一步走进来,站在表情严肃的突击队员前面,声音洪亮简洁地开始做战前动员:“同志们!今天,我们要用双手,将面前这条蓝色巨鲸托起来,送到大海去!……大家有没有信心啊?”
“有!”队员们齐声回答,回声震荡大跨,震荡心灵。“各就各位!”队员们呼啦一下散开了。
此时,工程总指挥、沈阳军区副司令员张锋走过来拍了一下王荣生的肩膀,用信赖的眼光看着他鼓励说,六机部副部长黄中学、海军副司令员周希汉来了,就在大跨外边等候你的佳音。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第一次进行核潜艇下水,要把几千吨重的庞然大物从陆地的船台上,搬到海里去,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侯君柱和王荣生带着设计人员研究美国苏联等国核潜艇的下水方案,琢磨出了适合本厂“厂情”的一套土洋结合的办法,并通过技术攻关,作了充分的准备。
这里,笔者忍不住不得不说一下:本来,今天的现场指挥是由负责总厂生产全面管理的侯君柱担任的,但就在两天前,六机部的郭文生和军管会的张政委找到王荣生,用低沉的声调告诉他,总厂接到六机部转来的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组长、海军政委李作鹏的电报,说侯君柱是一个“最危险分子”,要求立即调离总装厂,不得插手核潜艇下水事宜……六机部决定,由王荣生接替侯君柱负责下水现场的组织指挥工作。
这突如其来的“飞刀”,使王荣生大惑不解:几天前,是侯君柱与他一起商定下水方案的,怎么突然之间就成了“最危险分子”?难道是有人给他写了诬告信?就因为他在大连造船厂时与苏联专家一起工作过?正是核潜艇就要下水的关键时刻呀,真是不可思议,荒唐之极!
紧接着,侯君柱满眼含泪,把他们两人商定绘制的下水网络图表,里面有下水程序、路线、操作员站位、艇的装饰布置等等,全都交给王荣生,哽咽着说:“老王,我走了,我把祖国的嘱托都托付给你了,望你…….”侯君柱说不下去了,便头也不回,向工厂大门走去。
王荣生唏嘘落泪,跟送到门口,让侯君柱保重。
锣鼓齐鸣,爆竹撒花。此刻,王荣生一遍又一遍地在大跨车间巡视、检查,确保万无一失。一阵电话铃响起:时间到。王荣生下达了启动命令。
在雷鸣般的掌声中,中国核潜艇首艇下水仪式开始了。
在 200 名工程师和技工训练有素、配合默契、整齐划一的娴熟操纵下,数十台船台小车上那树林般举起的千斤顶,将几层楼房高的水滴型“庞然大物”,从船台上缓缓抬起,沿着轨道,向前慢慢移动,几十台胎架车子手拉手,阵容森严,气势磅礴。
“压力表正常!”
“轨道无障碍!” “好!”指挥台上的王荣生又一次按动电钮,“前进!前进!”“继续前进!”真是如履薄冰!王荣生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两扇比城墙还高很多的大跨铁门打开了,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威风凛凛地呈现在阳光下,出现在将要跨越“襁褓”的门槛上,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出现在世界的面前。
顷刻间,鼓声、鞭炮声再度铿锵齐鸣,震耳欲聋,撼天动地,在海天间回荡。
这真是工厂的盛大节日!总装厂男女老少成千上万的人群潮水般涌到船坞四周,嚷着,叫着,欢呼,跳跃,许多人激动得泪流满面。
蓝鲸缓缓向船台外伸出,阳光下的艇体越来越长,慢慢移动到船台的浮箱上。
一个个巨硕的浮箱被水泵灌满水。“核潜艇前移到位了!”护送蓝鲸出船台的突击队员们欢叫起来。
蓝鲸被平稳的移送到船坞浮箱上,进入船坞。这时,王荣生用洪亮的声音高声命令:“注水”!巨大的船坞闸门悠悠升起,海水翻腾着洁白的浪花,奔腾着注入船坞内。
随着水位的升高,“庞然大物”的下半截身子浸没在湛蓝色的海水中,恰似一头巨大无比的蓝灰色巨鲸,静静地卧浮在水面上——一个现代科学技术的骄子,经过长时间的孕育和阵痛,终于呱呱坠地了。
中国研制的第一艘攻击型鱼雷核潜艇,比原定目标提前 1 年零 3 个月时间下水,这是炎黄子孙、华夏神匠们鬼斧神工的杰作,是中国人民在国防科研和建设中的一个重大成就!大家怎能不高兴、怎能不欢呼啊!
然而此时,在欢乐的人群中,也有一些人——负责这项科研工程的领导和总工程师们,虽然也在欢呼,他们脸上也带着不可遏制的兴奋和自信,但在兴奋和自信中,似乎还隐藏着某种忧虑。因为他们还不能完全肯定,这个从共和国母体内降生的第一个核潜艇新生儿会不会先天不足?会不会五官不正或四肢功能不全?特别是会不会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或者夭折?他们静静地望着这个“钢铁巨鲸”,思维的骏马已经奔上了新的征程:要继续在它身上倾注心血,继续进行试验……

作者简介:李学寅,河南唐河县人,1947 年生,1968年入伍于南海舰队鱼雷艇部队,1974年7月调入新华社驻海军分社任军事记者。1982年考入中国新闻学院学习至1985年。1988年调入中国消费者报社,先后任总编室主任、副社长、社长兼总编辑。2006年 11月,任国家工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2006年12月,任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作者在30多年新闻工作生涯中,在新闻媒体和杂志发表各种形式文章1100 多篇约230多万字,撰写和主编专著10部共290多万字。







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我们讲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我们一起诉说心事,我们是真真正正的兄弟。战友、战友,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还常常想起我们在艇上的日子吗?神圣神奇的潜艇,让我们知道,原来濳艇人的友情更让人牵挂!过去通讯不发达,许久没有彼此消息,也许我们奔波忙碌,很久没有联系过了,但是希望你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你。微信让我们慢慢都联系上啦。即使过了几十年,我们都已老去,即使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不走我们潜艇人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