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横空出世——中国核潜艇研制揭秘》(三十一)

潜艇兵战友之家 2020-10-11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原视窗网 ,作者中原视窗公号

中原视窗网

主要经营艺术交流,新媒体(网络与广告)平台建设、运营,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宣传,影视策划、传播,对外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等业务。

  请点击上面的蓝字关注战友之家




鬼斧神工 伟大胎儿断“脐”下水(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李学寅

这种名符其实的潜艇能在覆盖着地球七分之五的媒介中活动而不受限制,它的出现将使海军作战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美国海军原子能处 蒙森

一个现代科学技术的骄子呱呱坠地了!这是炎黄子孙、华夏神匠们巧夺天工的杰作。可是,此时此刻,神匠们还来不及为它欢呼。因为他们还不能断定,这个从共和国母体内降生的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头生宝贝”会不会是“怪胎”,会不会先天不足?他们还要继续试验,为它的发育成长倾注心血。

中央专委决定码头启堆试验

核潜艇下水后,在船坞中完成了最后的安装收尾和初步调试工作。紧接着,第三战役全面考察核潜艇建造效果的一场重大试验——码头系泊试验就展开了。

码头系泊试验,就是将核潜艇用缆绳系泊在码头边,对艇上各个系统、装备、设备、仪器、仪表等,按照有关要求,进行启动试验,检验它们的研制是否成功,试验它们的功能是否达到了设计要求。由于核潜艇是原子反应堆在我国首次用于船舶工程,系统试验极其复杂、极其艰巨、极其繁重。这样的试验,本身也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系统工程。全艇成千上万件设备、仪器、仪表和零部件,组成了 111 个系统。

从 1971 年 4 月开始,研制人员按照科学程序,从单机试验开始,到单系统试验。对这些设备和系统共进行了 592 次试验,测得了 5700 多个数据。每进行一项试验,都要进行多次反复,甚至反复十几次。其中,对核潜艇的武器系统进行了各种样式的发射试验 20 余次,均达到了设计要求。核反应堆是核潜艇的动力核心、心脏部位。反应堆的安装事关重大,我国第一次将反应堆用于潜艇,安装工作要求十分严格。各级领导对此都十分重视,并专门召开了反应堆装料誓师大会。在总设计师彭士禄等各位专家的指导和带领下,大家带着高昂的情绪,仅用 10 天时间,就胜利完成了装堆工作。到 6 月下旬,完成了全艇各系统的单系统试验,下一步需要进入全艇联合试验。联合试验的关键是启动核动力系统,对核反应堆升温升压,提高功率,以带动全艇各系统投入运行。这一步试验,与过去进行核动力陆上模式堆试验相比,其规模内容和环境条件都复杂得多,也是对核潜艇动力系统生命力的重大考验。

在系泊试验开始时,各级领导对这项试验都更加关注。除现场指挥部统一协调抓总外,总装厂、总体研究所、驻厂军代表室、潜艇部队都专门组织了试验工作组,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陈右铭也亲临现场指导。4 月初,他召集参加实验工作的各方面领导同志和技术负责人,对这次码头系泊试验和下一步将要进行的海上航行试验的组织领导、任务分工、试验项目、试验方法、安全措施等问题,进行了反复协商。然后,他们风尘仆仆赶回北京,将核潜艇的安装调试和试验打算向当时的海军领导和有关部门做了汇报。经海军领导同意,由各级领导人参加,成立了试验领导小组。6 月初,核潜艇工程办公室根据试验领导小组的意见,并与各方面反复讨论,起草了经海军领导审批的给中央专委、中央军委关于第一艘核潜艇启堆码头联试的报告。周恩来总理对这次试验十分慎重,在决策之前,他要听听有关人员的意见,于是 1971 年 6 月 20 日,他在报告上批示:“关于启动反应堆的试验计划,需在 6 月 25 日前开一次专委会议才能决定。”

6 月 25 日晚上,已是接近深夜 23 时了,大雨像幕布一样覆盖着北京城,居民们的万家灯火已经停熄。可是,人民大会堂福建厅里仍是灯火通明。军委各部门、国防科委、国防工办、海军、国家各工业部门的领导人和核潜艇工程办公室、有关部队、工厂、研究所的负责人,还坐在这里看文件或研究问题。周恩来总理原定 21 时在这里召开中央专委会议,听取关于核潜艇首艇试验问题的汇报,由于他当晚在人民大会堂另一个会议厅里研究高教部的问题拖长了时间,这边的会议只好向后推迟了两个小时。

23 时整,面目清癯的周总理,身穿短袖衬衫,依然神情潇洒地和李先念、余秋里副总理等一起来到福建厅。一看到大家,周总理便抱歉地说:“今天讨论高教部的问题晚了,要你们久等了,对不起。现在开始讨论核潜艇的问题,先汇报吧!”

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陈右铭根据汇报提纲,向总理和中央专委其他领导同志汇报核潜艇的总体研制、设备安装调试的主要情况和下一步码头、海上试验的计划安排、组织领导等问题。已经在一天中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的周总理,毫无倦意,手握铅笔,耐心倾听着,并不时在汇报提纲上做记录,还随时对一些问题和需要研究的事情,细心地提出问题,与大家一起讨论。

当陈右铭汇报到由于海水浅不符合某些项目的试验要求时,总理问:“要多深?”

陈右铭回答:“核潜艇下潜深度是 ××× 米,水下全速前进至少要×× 米。”

周总理十分内行地说:“北海、东海都没有这样深的,是大陆架嘛,有石油,那要到南海去喽!”

当汇报到艇上还有个别技术问题没有解决时,总理当即询问在场的有关工业部门领导同志:这是你那个部管的,怎么办?一定要解决好,不能带病试验。

当汇报到海上航行试验的时间问题时,总理指示:“不要急,要把试验准备做扎实点。”接着又问:“什么时间可以做好海上试验的准备工作?时间上是不是有规定?”

陈右铭回答说:“原计划今年‘十一’前完成航行试验。”

总理立即抬起头,看着陈右铭又问:“是不是赶节日?”总理猜对了,因为 10 月 1 日是国庆节,在安排试验计划时,工作人员就想在“十一”前完成海上航行试验,以便向国庆献礼。

这时李先念副总理也微笑着插话说:“赶节气吧?”

于是,周总理放下手中的汇报提纲,呷了一口茶水,语重心长地说:“我们第一次搞,要稳妥些嘛。先在码头试验,缺的设备、工具都要把它搞齐,是试验阶段何必急呢?过去我们做的一些大型试验,一般都是成功的,没有出什么大问题。当然喽,也有两次发生了问题,但都没有危险,这次是水下。搞武器试验总是要付出一定代价的,有时还可能有牺牲,但赶日子不必要,要一步一步把工作做好,多花几天时间进行试验,取得经验,这样的代价是应该花的,不然像你们说的,搞不好下去了起不来,那损失就大了。”

李先念副总理笑了笑:“那可是真潜下去了。”

总理又接着问:“造一个艇很不容易啊,要花多少钱?”

陈右铭回答:“第一艘艇,大约要 ×× 亿到 ×× 亿。”

李先念马上持怀疑态度:“×× 亿够吗?恐怕要 ×× 亿吧!”

陈右铭比较了解情况,肯定地回答:“不要那么多钱,×× 亿以内就够了。”

听到这里,周总理转过头,指着陈右铭,幽默地向李先念副总理说:“你这个老乡说只要 ×× 亿就够了,你这个财政部长说要 XX 亿,真有钱!”总理的诙谐把大家都逗乐了,而陈右铭却感到,周总理有惊人的记忆力。早在两年前,总理第一次见到陈右铭时,在询问中知道他是湖北人,就记住了。

周总理看了一下手表,又转过话题严肃地说,“造一个艇是不容易的啊!那么多设备,全国那么多单位花了很大力气搞出来的,出了事情就不好了。要在码头试验好了,再开始航行试验。先在码头试验,看看有什么问题,要安全地做航行试验,绝对不要出问题。”他强调说:“我们搞核潜艇,国际上是知道的,报纸上都登了,不能因为工作疏忽,搞一次就给毁了,那影响就大了。试验时间要充分一些,不要急,急了漏洞就会很多。试验本身就是摸索,要摸清楚,像一个人生了病,要把病情摸清楚一样。要把工作做细,要取得全部必要的数据,要积累经验。”

周总理进一步询问了试验中造船厂有没有技术工人跟着保驾,试航有没有领导小组,谁负责,并专门询问:试航领导小组有没有陈右铭?到不到现场去?陈右铭做了肯定的回答后,周总理进一步指示,每次试验领导都要到现场去看看。

陈右铭汇报结束了,周总理总结似地明确规定:再说一遍,试验先码头、水面、浅水、然后再深水。分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要把试验工作做好,要组织好。码头试验六机部管,边疆(当时为六机部副部长——作者注)你要负责呀!不要以为船下水就没有事了,搞好了才能交船。二机部对反应堆要负责,你们要派人到那里去检查。要共同负责把这件工作做好,搞一件事就要搞成。

会议一直进行到凌晨 1 点多钟,总理吃了一点服务员送来的点心,继续听了其他同志做的补充汇报,对需要明确的事情都一一作了指示。会议结束时,周总理拿着汇报提纲十分谦和地向陈右铭说:“我在这上面做了记录,以后有时还要看看,我这一份你们不要收,给我登记一下,我的文件编号是1 号。”

作为此时有 8 亿多人口的大国的总理,他每天要处理的国内外大事有多少啊!可是,对于他过去已经倾注了无数心血的核潜艇工程,研究得这么细,指导得这么具体。伟大总理这种周密、细致、极端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和一系列的深刻指示,不仅使参加汇报会的工厂、科研单位和部队的同志受到极为深刻的教育,而且给各级领导干部如何做好领导工作,树立了一个光辉的典范。大家一回到工厂,便根据总理指示精神,对试验计划作了调整,使试验工作更加精细、扎实地向深度和广度展开。

又一次惊心动魄的启堆试验

6 月 26 日,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在码头上进行核动力系统启动试验正式开始了。各级领导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海军指战员怀着自豪而又紧张的心情,登艇进入了各个舱室。

核潜艇动力指挥中心,设置着一架现代化的控制操纵台,台面上一排排操纵按钮,一行行红绿信号灯,各种各样的指示仪表,给人以神秘莫测的感觉。

“反应堆升温升压,提升功率!”经过充分准备和各项检查后,指挥员果断地下达了开始试验的命令。

像陆上模式堆试验时的情景一样,这又是一次惊心动魄的试验。因为这套艇上核反应堆设备装上潜艇后,还是第一次进行启堆试验,而且试验的环境是在狭小的潜艇舱室里,并要反应堆发出的能量带动全艇各系统设备运行,这与在陆地上进行模式堆试验相比,情况更加复杂,要求更高。大家不能不担心:万一核动力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发生严重意外,那将会带来不堪设想的后果。操作人员启动按钮后,工程技术人员全神贯注地观察着那些仪表和熠熠闪烁的信号灯,仔细测定各种数据,细致入微地寻找任何可疑征兆。

然而,试验的顺利进行一步步消除了人们的疑虑:“反应堆运转正常!” “一回路工作正常!” “二回路工作正常!” “带负荷运行良好!”

一声声激动人心的报告,像报春的惊雷,撞击着试验现场的指挥员们的心弦,在他们那紧缩着的心田里,激起了一层层充满希望的春潮。

成功增人胆识,希望给人动力。当试验进行到第 10 天时,各部门的单项系统试验已经完成了,开始了全艇 40 个系统、250 余台设备同时进行的联合试验。这种试验,简直就像一座规模宏大的工厂进行联合作业,哪一个环节上出现问题,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影响全局。驻厂军事代表——负责军工产品质量验收的人员,与科研部门的工程技术人员、工厂工人一起组成的“三结合技术评定小组”,一丝不苟地测定和检查各个系统、各种设备的运行参数,全面进行技术评定,最终由军事代表认可签字。他们惊喜地看到:绝大部分设备均运转正常,达到了设计要求。

为了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科研人员和建造工人本着严格的科学态度,在试验中对部分设备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随时进行了设计上的修改或设备的更换。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码头系泊试验,大部分时间是在炎热的夏季进行的。为了搞好试验,研制人员和部队指战员整整 4 个月中,在闷热的潜艇舱室中不知道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洒下了多少辛勤汗水!许多人眼睛熬红了,身体消瘦了,有的甚至累得昏倒在舱室里,但是他们没有一个人叫一声苦,喊一声累。是什么力量在支持着他们?是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只有把码头系泊试验搞好,使潜艇各个系统、各项设备都处于良好状态,才能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叩开龙宫大门,使之进入大海的怀抱。

码头系泊试验任务圆满完成后,他们热切盼望中的这一天就要到来了。

作者简介:李学寅,河南唐河县人,1947 年生,1968年入伍于南海舰队鱼雷艇部队,1974年7月调入新华社驻海军分社任军事记者。1982年考入中国新闻学院学习至1985年。1988年调入中国消费者报社,先后任总编室主任、副社长、社长兼总编辑。2006年 11月,任国家工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2006年12月,任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作者在30多年新闻工作生涯中,在新闻媒体和杂志发表各种形式文章1100 多篇约230多万字,撰写和主编专著10部共290多万字。






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我们讲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我们一起诉说心事,我们是真真正正的兄弟。战友、战友,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还常常想起我们在艇上的日子吗?神圣神奇的潜艇,让我们知道,原来濳艇人的友情更让人牵挂!过去通讯不发达,许久没有彼此消息,也许我们奔波忙碌,很久没有联系过了,但是希望你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你。微信让我们慢慢都联系上啦。即使过了几十年,我们都已老去,即使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不走我们潜艇人的深厚感情!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