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原视窗网 ,作者中原视窗公号
主要经营艺术交流,新媒体(网络与广告)平台建设、运营,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宣传,影视策划、传播,对外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等业务。
请点击上面的蓝字关注战友之家
/2_icJ99EH3pAPTIDUtiaK5gRXN2SQgRQ.jpg)
/3_9xxGnPxlM6u4v9sUjwxsBhxs70bxAQ.png)
巨鲸蹈海 浩渺龙宫接受考核(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李学寅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垠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黑格尔
“钢铁巨鲸”像一个初学走路的孩子,迈出了奔向海洋的第一步。研制者们像慈母、像阿姨一般,多么担心自己精心哺育多年的宝贝疙瘩,在那不平静的蓝色之路上跌跤啊!然而,既在想象之外,又在意料之中,她的第一步竟迈得如此坚定,如此刚强。海水与她拥抱,浪花和她亲吻;茫茫海面,凭其驰骋;冥冥海底,任其出入。
“九·一三事件”打乱了部署
9月初,航行试验的各项准备工作均已就绪,各级领导经过反复检查,认为试验可以进行了。“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以海军的名义向中央军委和周恩来总理写了请示报告。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事情突然发生了想象不到的意外。
9月 9 日,这个报告送给身兼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的海军政委李作鹏时,作为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组长的李作鹏,却没有立即将它报到周总理那里,而是一直将它压到 9 月 23 日,才在上面批了这样几句话:“暂缓试验,停止待命,待国庆节后再说。”
李作鹏为什么没有将这个报告及时送到周总理那里?当时,参加核潜艇研制工程的人们是不可能知道内情的。事后,大家才知道, 这期间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重大事件。
在 1970 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九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主席严厉地批评了党的副主席林彪等人坚持设国家主席的主张。1971 年 9 月 13 日,林彪和其老婆叶群、儿子林立果等乘坐的专机,从海军山海关机场外逃,近两个小时后,摔死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温都尔汗。这起严重政治事件被称为“九·一三事件”。李作鹏被牵连其中。
这期间还有一个值得一提的插曲:就在“九·一三事件”前夕,海军关于核潜艇试验的报告发出后几天,负责此项工作的海军副司令员周希汉不见总理的回音感到纳闷:总理过去一向对这样的报告都批得很快,为什么这次却反常呢?他便用电话向总理简要报告了核潜艇首艇码头试验的情况,请示是否可以按计划进行海上试验的问题。周恩来总理听了报告,当即在电话里要周希汉晚几天再向他汇报一次试验准备工作情况。周希汉放下电话,便立即通知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于 9 月 13 日前准备好向周总理汇报的材料,并通知在工厂码头试验现场的试验领导小组副组长孙寄尘和总工程师彭士禄, 9 月 12 日以前到北京向他汇报,以便把向周总理汇报的材料搞准确。
9 月 12 日,孙寄尘和彭士禄奉命急匆匆乘飞机来到北京。事有凑巧,第二天,林彪一伙便携带大量国家机密材料外逃摔死了。林彪叛逃事件发生后,由于派性作怪,有人无中生有地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说孙、彭二人到北京是奉命给林彪送核潜艇秘密材料,甚至把核潜艇研制工程也与林彪集团挂上钩,说它是“黑工程”。在当时的条件下,这可是不得了的大是大非问题!听到这件事,简直把海军副司令员周希汉气坏了,他感到,这不仅是个弄清事实真相的问题,还是关系到核潜艇工程能否搞下去的大问题。周希汉急忙找到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向他汇报了这一情况。
叶副主席很重视这件事,向总理报告后,专门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核潜艇工程是不是“黑工程”的问题。会上,为人公道、正直的叶剑英气愤地说:“研制核潜艇是周总理亲自抓的一项重要工程,是红工程,谁说是黑工程?”并当场指示列席会议的海军司令员萧劲光等领导同志:你们要继续支持核潜艇工程。
这时,对核潜艇研制工程比较熟悉,并经常给予热情支持的李先念和余秋里副总理也说:核潜艇工程是经过毛主席批准的,是周总理亲自抓的,是红工程,说它是黑工程是错误的。余秋里副总理还对列席会议的海军周希汉副司令员说:“你要继续抓好核潜艇工程,有什么困难,可以找我帮忙。”在关键时刻,中央领导同志在重大问题上的鲜明态度,对负责核潜艇研制工程的领导人员真是莫大的支持,一举清除了有可能笼罩在该工程前进
道路上的雾瘴。大家决心再接再厉,尽快把这项工程进行到底。1971 年 10 月 14 日海军又报请中央军委叶副主席并总理批准核潜艇进行海上航行试验。
这一期间,全国上下包括军队,都在传达中共中央关于林彪“外逃事件”的文件。这件震惊人心的大事,在军队里是先党内后党外,先上层后下层,先干部后战士逐级向下传达的,10 月底才能传达到基层。叶剑英副主席统观全局,考虑到核潜艇的海上航行试验应该等基层传达学习进行之后再搞比较好。于是,10 月 15 日,他在海军的请示报告上批示:建议推迟一下,请总理决定。
周恩来总理同意了叶副主席的意见,并让通知有关军区和海军,根据气象情况,可于 11 月底进行试验,但在出海前,必须报中央军委转中央常委讨论一次。
经过进一步的充分准备,审时度势,海军根据核潜艇航行试验领导小组的意见,于 11 月 12 日请示中央军委和周总理,请求批准 11 月 20 日左右进行核潜艇出海航行试验。
报告首先送到叶剑英副主席那里。11 月 13 日叶副主席批示:“拟同意,呈总理批示。”周总理看到报告后,批示让中央军委将此件转发有关军区领导人,同意核潜艇在该军区所辖的某基地进行水上、水下的航行试验。周总理的批示一下子协调了海军与有关军区的关系,为使试验工作得到沿海军区的有力支持创造了条件。真是考虑周到,用心可鉴。
接到周恩来总理的批示后,海军领导同志都十分高兴,由于党的副主席林彪外逃事件而延误了时间的核潜艇首次海上航行试验,终于可以进行了。他们立即派遣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陈右铭到试验现场去,同试验领导小组其他领导成员一起,组织和指挥这场重大试验。
开辟中国核潜艇的第一道航迹
1971 年 11 月 24 日傍晚,晚霞映红了微风轻拂着的港湾。核潜艇总装工厂的码头上,人群沸腾。海军指战员、科技人员、工厂工人,还有参加航行试验领导工程的指挥人员,相继登上码头边一艘宽大得令人瞩目的潜艇上,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首次航行试验即将开始了,虽然所有参试人员都不能完全断定这次航行试验的结果如何,但每个人都为自己能亲自参加这次航行,开辟中国核潜艇的第一道航迹而感到自豪。大家的脸上显露出少有的喜悦、激动而又紧张的表情。因为是试验航行,艇上每个岗位都是两岗制,除了海军官兵操纵核潜艇,还有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跟随“保驾”。
内行人知道,17 年前的 1 月 17 日,经过整整 10 年艰苦奋斗的美国核潜艇之父里科弗,向世界上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发出了“用核动力前进”的命令,由此开拓了核动力舰艇海上航行的新纪元。尽管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研制核潜艇,是为它称霸海洋和世界的战略服务的,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来讲,这一成果本身必然是人类科学技术史上的一大进步。
中国研制核潜艇,完全是为了反对外来侵略,保卫自己的国防。虽然在经济技术比较落后的中国,这项研究工作比美国等发达国家晚起步许多年,但一旦将它研制出来了,就可以使中国在这方面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大大缩小。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首次航行试验,也将揭开中国潜艇发展史上和中国舰船动力史上新的一页。
“呜——呜——呜——”汽笛长鸣,下午 5 时整,水兵解开了系在码头上的缆绳,核潜艇在拖轮的牵动下,徐徐离开码头,驶出港外。为它护航的有扫雷舰、猎潜艇、打捞救生船、拖船等组成的一个编队,浩浩荡荡,煞是壮观。
浩瀚的海面上,波浪滚滚。“用核动力前进!”英姿勃勃地站在指挥台上的中国第一任核潜艇艇长杨玺,请示了身旁的试航总负责人陈右铭后,坚定地发出了这样的命令。只听得一声轰鸣,核潜艇的大马力蒸汽轮机在原子锅炉产生的过热蒸汽的推动下,高速运转起来。顷刻间,艇尾的螺旋桨便扬起了喷云溅玉般的浪花。
第一次驾驭着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驶向大海,开辟核潜艇部队史上的第一道航迹,作为第一任核潜艇艇长的杨玺,心情是多么兴奋啊!无比喜悦的浪花在心中翻滚着,为了这一天的到来,他和战友们已经准备了 2 年多时间。此刻,杨玺对驾驭着中国第一艘核潜艇驶向海洋进行航行试验充满信心。
军旗猎猎,机声隆隆。战艇犹如蓝色的巨鲸,矫捷地划破海面千重浪,平稳地向前驰骋。不一会儿,在核动力操纵台上工作的部门长大声向指挥中心报告:“核动力系统运转正常!”此时,站在艇长杨玺身边的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陈右铭,亲眼看着中国自己研制的核潜艇首次用核动力航行,运转正常,激动的心情就像那大海的波涛,难以遏制。他眼里滚动着兴奋的泪花,缓缓登上高高的舰桥,像第一次观察自己刚刚出生的婴儿,仔细观察这个傲然浮游在大海怀抱里的现代科学技术凝聚成的钢铁骄子:它虽然没有像商船那样壮观的台楼,也没有驱逐舰那种大刀般外形杀气腾腾的威风,但它那浅灰色的、又阔又长的身躯,光滑、洁净、圆润,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快感;那微微昂起的圆钝头部,吞波吐浪,显示着一往无前的英勇气概;那尖尖的尾巴没入湛蓝色的海水中,卷起一条浪花激越的航迹,恰似夜空中的银河,雪亮、耀眼、宽广。
惊波一起三山动,浪似连天喷雪来。这一天,原来的天气预报报告海面风力五级,阵风六级,有中等海浪。不知是海龙王对这突入自己领地的不速之客怀有敌意,还是要有意考核一下这“龙宫家族”新成员的适应能力,就在核潜艇驶出外海不久,海面突然刮起了八级大风。乘风而来的巨浪,形如奔马,声如虎啸,刮得海鸥难以展翅,搅得鱼虾躲进海底。陈右铭急忙进入指挥塔,仔细了解了全艇各系统工作情况。各战位相继报告,经过仔细观察和检查,各系统设备和仪器仪表均运转正常。尽管周围的护航舰船摇摆达 30 多度,海水都打上了驾驶台,大部分人员都晕船很厉害,但核潜艇这个庞然大物却摇摆不大,艇上晕船的人也很少。
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潜艇,第一次出海航行,便经受住了大风大浪的考验,初步表明它的适航性能良好,动力装置和舵装置等各系统设备的研制都是成功的,适合海面航行的要求。
/4_1iaXajic0picK0UACkplvP7iaksBsA.png)
/5_kqrXBGteTaaKN0YegJPADGpPqia5Tg.png)
/6_TtFpptxbjUy2awN7SeEZeclvsCf8kw.gif)
作者简介:李学寅,河南唐河县人,1947 年生,1968年入伍于南海舰队鱼雷艇部队,1974年7月调入新华社驻海军分社任军事记者。1982年考入中国新闻学院学习至1985年。1988年调入中国消费者报社,先后任总编室主任、副社长、社长兼总编辑。2006年 11月,任国家工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2006年12月,任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作者在30多年新闻工作生涯中,在新闻媒体和杂志发表各种形式文章1100 多篇约230多万字,撰写和主编专著10部共290多万字。
/7_QZibXnT5LFVE8VKYDfa8HG9JwdFJFA.png)
/8_SRyicpLgnLW6ua5Lneo4MonaMkianQ.jpg)
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我们讲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我们一起诉说心事,我们是真真正正的兄弟。战友、战友,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还常常想起我们在艇上的日子吗?神圣神奇的潜艇,让我们知道,原来濳艇人的友情更让人牵挂!过去通讯不发达,许久没有彼此消息,也许我们奔波忙碌,很久没有联系过了,但是希望你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你。微信让我们慢慢都联系上啦。即使过了几十年,我们都已老去,即使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不走我们潜艇人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