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横空出世——中国核潜艇研制揭秘》(三十四)

潜艇兵战友之家 2020-10-21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原视窗网 ,作者中原视窗公号

中原视窗网

主要经营艺术交流,新媒体(网络与广告)平台建设、运营,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宣传,影视策划、传播,对外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等业务。




巨鲸蹈海 浩渺龙宫接受考核(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李学寅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垠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黑格尔


“钢铁巨鲸”像一个初学走路的孩子,迈出了奔向海洋的第一步。研制者们像慈母、像阿姨一般,多么担心自己精心哺育多年的宝贝疙瘩,在那不平静的蓝色之路上跌跤啊!然而,既在想象之外,又在意料之中,她的第一步竟迈得如此坚定,如此刚强。海水与她拥抱,浪花和她亲吻;茫茫海面,凭其驰骋;冥冥海底,任其出入。

蓝鲸勇闯渺渺龙宫

核潜艇在某基地经过检查和休整后,于 12 月初,正式开始了第一阶段航行试验。

时入冬令,嗖嗖的寒风吹拂着一望无垠的海面,“钢铁巨鲸”在核动力的驱动下,驶向某试验海区,准备进行一项关乎潜艇生命力的试验——潜浮试验。

所谓潜浮试验,就是潜艇在海水中进行下潜和上浮的试验。潜艇如果不能在大海中自如地进行下潜和上浮,便失去了存在的价值。所以对于核潜艇来说,这是一项关键性的试验。如果要问潜艇为什么能在水中下潜和上浮?人们只要回忆一下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现象,便可知道它的奥妙。一块铁放入水中就会下沉,一块普通的木头,放入水中就会浮在水面上,而把一个鸡蛋放入适当浓度的盐水里,鸡蛋就会悬浮在盐水中间,既不沉底,也不浮出水面。为什么这样呢?这和浮力重力有关。物理学中的阿基米德定律告诉人们,任何物体在液体中都会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大小,等于该物体所排开的液体重量,当物体的重量大于浮力时,它就会浮起,等于浮力时,它就会在液体中保持悬浮。

潜艇漂浮在海面时,它主要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一个是重力(即潜艇本身的重量);一个是浮力(即潜艇入水部分体积排开海水的重量)。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潜艇在海面上排开海水的重量叫水上排水量,即潜艇在海面上受到的浮力,要使潜艇下潜,只要使它的重量大于它的浮力就行了。那么怎样增加潜艇的重量呢?原来潜艇上设有水柜,向水柜灌水,潜艇就变重下潜,当水柜全部灌满水时,潜艇就潜入水下了。此时,它可以像鸡蛋在合适浓度的盐水中一样,悬浮在海水中,也可以在适当操纵下,使它缓缓坐在一定深度的海底,要使潜艇上浮时,只要用高压气把水柜里的水排出去,使潜艇在水下的重量减轻,它就会浮出水面。

这个道理说起来简单,而用在潜艇潜浮系统的实际设计和建造上,其技术便十分复杂了。特别是对于有几层大楼高的核动力潜艇,其潜浮系统的构造就更加复杂,而且潜艇潜入海中时,艇外壳承受压力的性能如何?核动力装置在水下会受到什么样的影响等等,都是一个未知数。大家最担心的是,核潜艇潜下去后,一头扎入海底,操纵失灵,上浮不起来,怎么办?茫茫大海,渺渺龙宫,漆黑一片,激流变幻,加之在海水中每下潜 10 米,就增加一个大气压,如果在这种神秘莫测的海底出现险情,就中国当时的救捞技术来说,想顺利进行抢救,可不是像在陆地上那么容易!然而,科学实验总是要担风险的,全体参试人员下定了“敢上九天揽月,敢下五洋捉鳖”的决心。当然,广大科技人员和工人对自己精心设计制造的核潜艇的性能也充满了信心,各级领导机关也为这一试验准备了预防万一的安全措施。

上午 10 时,核潜艇到达预定海区。辽阔的海面上碧波激荡,宛若大海在挥舞着热情的手臂,欢迎“钢铁巨鲸”即将进入龙宫,操作人员在指挥员的号令下,迅即做好了下潜前的准备工作。

“各就下潜岗位,检查人数。”经验丰富的潜艇艇长杨玺按照部署,坚定沉着地下达了命令。

顷刻间,动力部门长将全艇各部门的情况反馈到指挥中心。“全艇已就下潜岗位,人员到齐!”

“向主水柜注水,潜入 xx 米深度 !” 伴随着艇长的口令,全艇各岗位的操作人员,紧张而有次序地操纵着自

已掌管的设备,在一阵悦耳的海水声响中,“钢铁巨鲸”缓缓向大海深处下潜,慢慢地,整个身子都淹没在海水中,10 米,20 米,30 米……

古人说:海漫漫,直下无底旁无边。

海面上,一艘艘护航舰和救捞船只上的指挥员为核潜艇首次下潜提心吊胆,紧张而又焦灼地观察着试验区域的海面。水下,核潜艇上的科技人员、工人和水兵们,一个个瞪大了眼睛,竖起了耳朵,全神贯注地注视着各种仪表的指示,倾听着各种机械、仪表有无任何异常的声响,作好了随时可能发生意外的应急准备。然而,一切正常,核潜艇下潜的速度、纵倾、横倾等各项指数,全部符合设计要求。一到达预定深度,它便自如地悬浮在那里。

艇长杨玺命令各参试人员仔细检查了艇上各系统设备的运转情况,确信没有任何问题之后,又按照预定的试验程序,向操作人员发出命令:“潜坐海底 !”

轮舵转动,灯光闪烁,小山似的核潜艇竟然像一片落叶掉在水盆里,轻悠悠、静悄悄,神不知鬼不觉地安全坐落在海底。其平稳程度,使艇上的人员感到就像坐在电梯里从 10 层楼下到底层一样。

“陈主任,艇已平稳的潜坐海底!“艇长杨玺高兴地向一直站在他身后的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陈右铭报告。

陈右铭说:“好,要各战位、各舱室进行检查!”神奇的海底世界,有巍峨的海山,绰约的海树,婀娜的珊瑚,游弋的鱼类。

可惜核潜艇是密闭的,艇上人员无法用肉眼看到这壮美的龙宫奇观,只能通过先进的仪器,“感觉”到它们的存在。

大家根据艇长的命令在全艇进行了水密性检查,各部位密封良好,有关机械设备启闭和工作正常。

下潜试验完成了,但艇上参试人员那紧绷的心弦并没有松弛下来,因为他们不能在这深深的海底龙宫长期居住下去呀!进得来还要出得去,核潜艇能不能按照设计要求操纵自如地浮上去呢?

“战斗警报,准备自海底浮起!”大家在海底刚吃完午饭,一阵惊心动魄的铃声划破了龙宫的沉寂,各部迅即做好了上浮准备,紧接着艇长杨玺又发出了“浮起”的命令。操作手们有的启动机器,向水柜供高压气,使里边的水顺着潜艇通海阀向外排出;有的操纵舵轮,使潜艇缓缓向上浮起;有的观察着深度表,不停地向艇长报告上浮的深度:“上浮 1 米!”“上浮 2 米!”“上浮 10 米……”

嘿,妙极了:核潜艇的上浮与下潜时一样,同样是那么平平稳稳,艇上的人员没有任何异常感觉,操作手们也没有从机械和仪器仪表的运行中发现任何不正常情况。转眼间,潜艇从悠悠海底,升出了海面,艇上全体人员终于将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大家高兴地欢腾跳跃:“潜浮试验成功了!”

看到核潜艇冒出了海平面,压在周围护航舰船指战员们心头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各舰船纷纷向试验艇发来了祝贺的信号:衷心祝贺你们试验成功!

又是一个难忘的日子。海面上风力 8 级,浪高 3 米,核潜艇专门选择了这样的海情解缆出海了。它忽而顺着风浪行驶,忽而顶着风浪前进;时而以最高速向前飞驰,突然又停下让战艇在波谷浪峰间任意剧烈颠簸、漂泊,简直像蛟龙闹海,在海面上卷起千重白浪,连续完成了几十种不同状态的测试,获得了大量可贵的数据。

下一个试验科目是核潜艇首次水下高速航行,这也是一个带有危险性的高难度科目。一声令下,核潜艇潜入了大海深处,悬浮的位置与下到海底和上到海面的距离相等。在这样的海水层中高速航行,如果潜艇的操纵系统失灵,或者动力系统发生问题,或者艇体均衡、平衡系统不稳定,都可能发生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胸有成竹的核潜艇艇长杨玺挺立在指挥中心的显示台前,口对话筒,不断地下达着命令,一会儿指挥动力长校正航速,一会儿命令水手长把稳升降舵,确保核潜艇水下航行的精确航向,而潜艇也像一匹驯服的战马听凭他调度自如,当各种航行技术要素达到规定的要求后,艇长杨玺镇定地下达了“加速航行”的命令。

在密闭的舱室里,人们无法感觉到潜艇的飞速前进,只能看到速度表上的指针急速转动,达到预定速度后,艇长杨玺大声向身边的试验总指挥陈右铭报告:“速度已到 xx 节 !”

每次具有危险性的试验都随艇出海、亲临现场的陈右铭,为了考核核潜艇水下航行的性能,略一思索,便向艇长建议 :“加到 xx 节。”

当陈右铭第三次要求核潜艇速度加到 xx 节时,核潜艇的航行速度已经比原定计划提高了四节,利剑似地穿梭在碧海深处。但是,陈右铭还是不满足,他又要求艇长把航速再提高 10 节。

听到命令,参试人员的心一下子都吊了起来:在这样的速度下,如果出现意外,核潜艇会在几秒钟之内可怕地扎向起伏不平的海底。水手长心情紧张得把着舵轮的手微微颤抖,额头上也冒出了一层细汗,整个舱室里静得连艇外海水的流动声音都可以听到,大家全神贯注地看着仪表,操作娴熟,动作协调,配合默契,整齐划一,全艇几十个岗位协调得像一个人一样,各种设备、机械、仪器、仪表全都运转正常。科技人员从这里获得的可靠数据表明,潜艇水下航行性能指标,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符合实用的需要。

事物发展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1972 年 2 月 3 日当核潜艇的海上航行试验进行了 16 次即将进入第 3 个月的时候,发生了一次意外的故障。那是主机由低速转高速时蒸汽发生器出现故障。技术人员和工人冒着高温和强辐射,奋不顾身地钻进反应堆舱检修。此时适逢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为了保守军事秘密和保证试验安全稳妥,经上级批准暂停试验,对艇只进行检查修理。不久 , 周恩来总理从一期核潜艇试验的简报上看到,试验中发生了故障,便专门批示给叶剑英、李先念、华国锋、余秋里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海军和工业部门的领导同志,让他们都要注意关心海军核潜艇出海试验中发现的问题,务请参试人员随时作出总结,防止在试航中发生政治上、技术上的事故,避免毁艇伤人。

全体参试人员认真学习了周总理的指示,采取有力措施迅速完成了第二阶段的海上航行试验任务。经过几个月的码头维护和检修后,经毛泽东主席批准,从 1972 年 8 月开始,又进行了扩大的海上航行试验。

到 1974 年 4 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共完成各种出海试验 20 余航次,核反应堆运行了数千小时,主机运行了数百小时,累计航行 6000 多海里,完成了近 200 项试验任务。

在海上试验的过程中,许多工程技术人员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随艇出海,保驾护航,观察验证设备运行情况,全力以赴进行各项试验。可以说,他们人人都是可歌可泣的英雄。

看——“敢死队长”王道桐。海上航行试验中,总装厂派一个由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组成的试验队,随艇保驾护航。队长叫王道桐,他原是大连一家铁工厂的学徒工 1954 年考入大连造船厂,由于刻苦钻研,成了精通本行技术的专家。调到核潜艇总装厂后,又学会了核动力装置的安装。核动力装置要是出现什么问题,可以凭着他的实践经验,做到“手到病除”,被人称之为“改进设计的好参谋”。

谁都知道,整天同核动力装置打交道的人,难免要或多或少受到核辐射。人们通俗地把受到核辐射叫作“吃剂量”,剂量“吃”得多了,身体会受损害,甚至有一个生与死的问题。在这些危险面前,王道桐毫不畏缩,而且是危险性越大的地方,他越是冲在前面。

一次,核潜艇正在进行航行试验,堆舱有个设备出现了泄漏现象。王道桐听到报告,一秒钟也没有犹豫,带着操纵员费洪玉和总值班长王金成,闪电般冲进堆舱。

“不能去,不能去!”外面一个工人拦住王道桐。“让开。”王道桐推开工人,厉声说,“快闪开!”王道桐到达现场,扫了一眼泄漏部位,立即动手进行抢修,一刻钟以后,一切恢复正常。

王道桐出堆舱后,没有想自己“吃”了多少剂量,而是望着费洪玉和王金成,内疚地说:“我对不起你们呀!”

费洪玉激动地直摇头:“队长,你说哪里去了!你比我们吃的剂量还多呀!”

费洪玉说的是事实。在这之前,也曾发生过泄漏事故,每次王道桐都是冲在前面,带领大家抢修。他到堆舱的次数最多,时间最长,靠近泄漏的部位最近。因此,“吃”剂量也最多。所以许多人称他是“拼命三郎”,还送他一个外号“敢死队长”。

在核潜艇进行深潜试验时,王道桐又以厂长助理的身份率队参加深潜,经历了生与死的考验。后来他被评为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一等功臣、1988年度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技管理专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看——“虎口脱险”的董有经。在王道桐这位“敢死队长”的手下,还有一批“敢死队员”。他们的共同特点是都像王道桐那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董有经就是其中一位。

董有经 1955 年进大连造船厂当钳工,自学成材成为船厂的“钳工之王”,于是被选到核潜艇总装厂来了。一天,董有经找到队长王道桐:“队长,我想学反应堆技术。”

王道桐直截了当地说:“你想过没有,同核反应堆打交道,有被核辐射的危险,你不怕?”

“我早就想过了,大不了一个死,怕什么?” “好吧,但不能后悔!”董有经下了学习反应堆的决心,每天晚上坚持学习核动力。后来他不仅能熟练地安装、调试核反应堆,而且能针对安装、调试以及后来航行试验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技术革新,使设备的质量有了提高。反应堆在运行时,堆舱温度一般在 50 摄氏度以上,放射性剂量也最高。如果在运行中,急需进行检修时,只要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董有经决不找第二个人,自己就悄悄地把故障排除掉;如需要几个人才能完成的任务,他必定冲在最前面,领着大家抢修。一次,反应堆舱出了毛病,董有经毅然打开重达两吨的铅制屏蔽门,提着扳手钻进堆舱。堆舱里,难闻的气味和灼人的热浪猛地向他扑来,只一瞬,他便感到头晕目眩,身体摇晃了几下,汗水立即从他的全身涌出来。他定了定神,睁开眼睛,提着扳手走向发生故障的部位。

董有经有他熟练的技术,迅速排除了故障。又迅速按原路返回。但是不知什么时候,沉重的屏蔽门已严严地关死了!他抓起门口的电话,恰巧电话坏了,不能向外面通话,可是隔着一尺多厚的玻璃砖,就是喊破嗓子也无济于事。他的心一下收紧了,死亡的恐怖“轰”地一声向他袭来。他茫然地转过身去,身后是一个熄灭的炉膛,黑洞洞的,仿佛是魔鬼的大嘴,要活生生地吞噬他。

他不停地换动双脚,大口大口地喘着粗气,汗水像小溪一样在他身上流淌。时间在一秒一秒地过去,死亡在一步一步地逼近。忽然,他急中生智,想起了身上的纸和笔。他在一张纸上颤抖着写下了三个字:快开门。他举着那张纸,昏沉沉地趴在观察窗上,寄希望于某人路过时能够看到。

谢天谢地,终于有人看见了玻璃砖上的那张纸,和那张纸后面的人影。当人们打开沉重的屏蔽门,把董有经抬出来的时候,他已经不醒人事了。“假如再过五分钟,我就要去见上帝了。”董有经醒来以后,嘻嘻哈哈地说。而大家都说他这是“虎口脱险”。

董有经以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奉献精神,先后被评为厂劳动模范、市劳动模范、厂先进工作者。

看——“精力过剩”的李宜传。核动力自动控制系统专家李宜传,上世纪 50 年代就参与核潜艇的科研工作,十多年如一日,没日没夜不知疲倦地埋头苦干,人们说他精力过剩。在试航过程中,曾一次连续工作 50 个小时不休息,由于超负荷工作,累倒在现场,不幸以身殉职。

看——“老黄牛”苏勤。他是反应堆管工组组长,整天手拿管钳、手锤,钻到核动力舱一丝不苟地干活,由于长期过度劳累,工作中突感心口不适而去世。人们把他的遗骨安葬在工厂旁边的海滨山上,让青松翠柏陪伴他瞭望海洋,瞭望远处停泊的核潜艇。

在研制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的过程中,先后有数十人为这个事业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正如多年后已经担任中国造船总公司总经理的王荣生在他的回忆文章中所言,今天,潜游在大洋里的中国核潜艇就是活着的和死去的科技精英、时代工匠们和海军指战员的丰碑!

整个海上试验表明,中国自行研制的核潜艇是成功的,其稳定性、快速性、操纵性等性能良好;各主要设备、系统均符合使用要求。它以开路先锋的英姿雄风,劈波斩浪,驰骋海面,遨游海底,在浩瀚海洋上,开拓了一条条绚丽多彩的航道,演出了一幕幕威武壮观的活剧。它向世人宣告: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钢铁蓝鲸,已经可以加入海上长城的坚强阵列,肩负起保卫国防的重任。

人民海军已经张开双臂,正以期待的目光,准备迎接它的到来。

作者简介:李学寅,河南唐河县人,1947 年生,1968年入伍于南海舰队鱼雷艇部队,1974年7月调入新华社驻海军分社任军事记者。1982年考入中国新闻学院学习至1985年。1988年调入中国消费者报社,先后任总编室主任、副社长、社长兼总编辑。2006年 11月,任国家工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2006年12月,任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作者在30多年新闻工作生涯中,在新闻媒体和杂志发表各种形式文章1100 多篇约230多万字,撰写和主编专著10部共290多万字。







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我们讲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我们一起诉说心事,我们是真真正正的兄弟。战友、战友,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还常常想起我们在艇上的日子吗?神圣神奇的潜艇,让我们知道,原来濳艇人的友情更让人牵挂!过去通讯不发达,许久没有彼此消息,也许我们奔波忙碌,很久没有联系过了,但是希望你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你。微信让我们慢慢都联系上啦。即使过了几十年,我们都已老去,即使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不走我们潜艇人的深厚感情!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