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面的蓝字免费订阅本账号
问:怎样才能及时收到战友之家的文章呢?
答:只需点击箭头上边的《潜艇兵战友之家》关注,有新文发布会第一时间通知。
我和小伙伴/2_0Aqh6udYegFQ3D2mNvaucX6icW1mRA.jpg)
那回也回不去的从前---秦岭公司
(三)我和小伙伴
岁月如流水,带走了我们少年、青春、中年,等到想起过去,回忆往昔的时候突然感觉自己有点老了。想起年轻的自己看着中年的父母,感觉我们到他们这年纪很遥远。到如今明白了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的含义。秦岭公司一、二篇引起了许多那个厂同龄人的感想和回忆,好些人留言,同学来电说看了很怀念那从前的生活。几个读者指出秦岭一小、一中的记忆有错误,真是如此,几十年了有点模糊了记忆越来越清晰的在脑海晃过,当时我就读的小学,移居他处的小学是秦岭二小,那更名三次我读了一个学期的初中,是秦岭二中。说实话这样更名真的不咋地,象外来务工子弟学校哈哈!不如从前的 秦岭二小响亮
话说学校名字还是老的好,历史久远,这是三易其名的秦岭二中话说115厂搞航空线路的,比514搞航空制动的要牛逼些吧哈哈!排名都在我们514学校的前面。秦岭一小是他们命名,我们排后,记得那时候我们514厂小孩总和115厂小孩比试,比着比着就斗争了.....记得隔着马路丢石子,骂不过就跑,打不过就撤,有点路线斗争的味道,哈...
秦岭二小应该是与秦岭公司514厂同期建设的,年限不知,他是三线工厂的配套学校,三线厂麻雀小五脏俱全,记得校门口有一条长长的路,他坐落于11街平房的尽头,与11街隔着一条大马路,(不知记忆是否正确)学校有个围墙,教室都是平房一式的青砖瓦房、青砖地板、木框门、木框玻璃窗户,在那70年代也是算豪华的学校,就读都是工厂职工子弟,那时候孩子多,一家起码二个娃,一个年纪七八个班级,一个班也是40、50人,(斗转星移改制搬家后的小学由于国家独生子女政策实施和现在生活条件的提高,很多职工子女反而都是西安等重点学校寄读了,这里倒成了大部分以农民子女为主了,学生人数也锐减,那时几乎百分之百的职工子女人丁兴旺啊)黄土的操场和黄土高原相连,相隔着围墙,操场靠教室这边有个大大的主席台,梦中曾经回忆到,还有个大土坡(后来这学校拆迁,建居民小区时,发现这个土坡原来是古代将军的墓),靠近墙角,那时文化大革命后期了,我们上课还算正常,有学农劳动课,就是排着队集体去南汤台捡麦穗,拢过的麦田没几棵麦子,我们一帮同学溜到没拢的田里,收获颇丰,喝着在家里灌在军用水壶里的凉开水,就着自己蒸的馒头夹鸡蛋向往着共产主义的生活....
放了学背着书包穿梭11街平房中间,惦记着回家玩啥对路子,跨着“为人民服务”军绿的挎包,里面放着的五星红旗天安门的铁皮的铅笔盒,在奔跑中哗啦作响,就三四本书,黄黄糙糙的纸印制的作业本,在学校男孩女孩在基本不说话的,回家后一个楼梯的十几个孩子都聚在一波,想出点子玩,哈哈!躲猫猫、跳忠字舞...偶尔某人得到点零花钱,跑对面14街平房小店里买小糖分着吃,一个大铁桶上总是油乎乎的散发着我喜欢的煤油味道,还有那用大缸装着散舀的酱油,也发着咸咸味道,偶一波一波孩子会闹点小矛盾,搞分裂啥的,现在想起也觉得温暖,突然想起隔壁人家自制的那个冒着气体臭味的电石小灯,停电的日子对着汽灯丝丝作响的火苗想着会不会突然灭了呢?14街小店隔壁是个粮站,里面的粗细粮食是凭票供应的,粗细粮搭配的按粮票买,(那时粮票可以换东西)我家基本买细粮,细粮是白面粉,大米很少,人口多的家庭粮食也是比较紧张的,买粗粮按比例可以多买点,(如今吃饱肚子了爱吃粗粮了,原先填饱为主的年代都想着吃细粮)。西北面食、玉米是主食。大米很少,可是好东西,秦岭山脉那有,父亲常到黑市那弄点回来。春节去父母朋友同事家拜年能分到些上海产的奶油糖啥的,超开心!我们存起来偷偷放在门口鞋柜里(瞒着父母的),想着慢慢吃,结果有天发现丢了,那个馋嘴的猫叼走了哈哈。
妹妹小时候在农村人家养到一岁多回来,她从小有个怕——就是怕那家人来我们家,我们小孩对着她一嗓子,你“大”(陕西话父亲的称呼)来了,她一溜烟没影子了,不知过了多久回家来溜着门缝看家里,确定“大”不在才敢回家,“大”每次来都带来农村的好吃的,不是新鲜地里刚摘的玉米就是地瓜、蔬菜等,其实他是想她了,来看看,可是她很怕,怕再被领回农村哈哈!“大”见不到她也蛮失望的。那时不懂事,总以为又要带回农村去了....夏天11街理发店那个路口总是会有买棒冰的经过,一个阿姨推着装着冰棍白色的木箱小架子车,几个馋嘴的小屁孩跟在后面,想着里面的凉凉的冰棍,止不住口水流,摸摸口袋空荡荡,吼一吼!谁还记得夏天的午后搬个小凳子在树下打牌,铺着凉席在马路牙子边纳凉,讲着鬼故事,听神话传说,傻傻的我们有时候不敢晚上独自上楼梯...那时没有人让我们上培训班,啥重点、重点学校、补习班没有这个名词,也没有人问我们作业是否完成!小屁孩们有事没事的时候还爱顺着水泥楼梯扶手滑滑梯,秋天晚上路灯下抓蛐蛐是非常快乐的事情,找个破罐子抓着蛐蛐放里面逗着玩,油葫芦喂鸡吃....城乡结合部的厂区这些玩意很多。开学了背着书包开心去学校,学校偶尔还有电影包场,记得“卖花姑娘”“草原英雄小姐妹”都是在那里看的,还记得一次看电影丢了书包,三天后才找到。逢重要节日学校还要组织游行,打着腰鼓拿着彩旗排着队在家属区马路上起劲的晃悠。那遥远的过去的记忆却深深印在心里,不时浮现在眼前,从前早已忘记许多往事,在重回那里之时一下子打开了回忆的闸门,一发不可收拾。谁没玩过呢?跳皮筋,甩大绳,跳方格字,踢毽子,玩嘎啦(猪蹄部分的一个骨头、羊蹄部分的骨头是上品,谁有我们就羡慕谁)猪蹄骨头太大孩子手小拿不下,哈哈,谁玩过举手!这些女孩子游戏,而男孩子则是拿把弹弓、一把木头枪满街乱跑,那时没转基因烦恼,没电视、没平板电脑,晚上路灯下你追我赶倒也是快活,下雪天 拉着自制的雪橇马路上撒欢,(自己动手找块木板钉上铁条就成了雪橇)经常玩疯了忘记回家干家务,衣服裤子都湿透,搞不好还要挨罚呵呵!下雪天12街后面大马路,还有14街后面是我们的据点,那大雪厚厚的像棉被盖满了路面。春天荠菜来了,几个孩子跑很远的地方去找荠菜,折腾半天也不过一点点,但那份快乐是无法用钱替代的。没有公交车,自行车是大人的工具,偶尔我们跨栏骑着玩玩,一般出门全靠二条腿。一帮孩子上原上(家属区后面是黄土高坡,我们俗称原上,有二条大路可以通往原上)。印象中去过原上的水渠边,宽阔的人造水渠流着黄黄的水....记得父亲带着我骑自行车走着羊肠小道去原上,妹妹的“大”家走亲戚,黄土坯垒成的房子,里面黑咚咚的,烧上一碗自己家做的面条就算招待客人了,放点醋放点油泼辣子,一家人蹲在地上吃饭了。随意蹲呵呵!不知道现在是否还是那样?
陕北原上的土坯房
秦岭公司老街12街
记得应该是77年吧?唐山大地震,是夏天,那时大家谈起地震谈虎色变,一天晚上突然不知道谁叫了一声地震了,马路上一下子都是飞奔的人群,我们刚好在10街那个菜市场路口买了个西瓜,扔掉西瓜拔腿就往家里跑,家里不敢回了,拿个凉席就跑马路上了,那天晚上很多人简单的铺着席子睡在外面的马路上(马路上相对空旷,认为安全。说真的那地震好像根本没真正经历过,都是传说)。现在看看这50年代的房子很结实,一般地震肯定没问题,倒是现代的高楼大厦不知抗震几级,说远了.....接着说地震,厂里来了好些唐山地震的伤病员,缺胳膊少腿的,据说是轻伤员,我们距离唐山还是比较远的,他们是军用卡车送来的,各个单位积极帮助他们,职工医院里医生、护士、工作人员帮助救治他们,他们呢都住搭在145职工医院的院子帐篷里,不敢住医院病房里。个别还被接到各个家庭里领养,我们家领来个小女孩。接着我们生活都被地震影响着,在那个信息相对闭塞的时候,我们道听途说夸大了地震的影响,整个514、115厂里家属区里到处搭帐篷,几乎家家都有住地震棚的经历,我们12街一帮小孩散伙了,分别被父母安排到自己家随处选址搭建的地震棚里,现在问起他们一个个还记忆犹新,有的就在12街正中间搭个棚,有的跑别的街区找地方了,我们家搭在14街一个树边上,后来大人工作太忙没时间管我们,然后就让我们到东区人家寄宿了,正好暑假期间,这样打游击的生活还是比较快乐的。晚上睡帐篷,帐篷搭在马路边,帐篷是用塑料布牛毛毡木头等搭建的,那个夏天常常下雨,内陆没有台风,所以这样的棚子不怕吹跑,搁在沿海不行了,台风来了吹飞了!我们睡在帐篷里叠小船放着玩,趴在床上有滋味的观赏床下涓涓细流。拿着手电筒晃来晃去的,晚上躺在帐篷里讲着故事,没电视、没手机但是很美好,不想回家了,想着这样的日子在继续下去,然而天气转凉了,地震这事慢慢淡忘了,我们被家长领回家,真恋恋不舍自由自在的日子。 我们很多伙伴就在这样的一个小环境长大,长大后羡慕外面的生活,70、80年代不少孩子跟着父母调动回了南方,经历了剥茧阵痛,有的想去拼一拼独自闯荡世界,很多时候单纯的我们不太适应外面的世界,尔虞我诈,品味着生活苦多甜少的日子,跌到了没人扶起来,世事不为自己所左右,含泪想想还是家里好,不少人闯着闯着又回到了原点。转眼过去四十年,该走的都走了,该来的也许都还没有来,日子就这样的过着,谁也没想到记录点什么,偶然想起那场景还是无比怀念那回也回不去的从前,我们一起走过的日子。
我和小伙伴/11_QZibXnT5LFVE8VKYDfa8HG9JwdFJFA.png)
▌也许你需要,我们正好有
▌献给潜艇兵战友
▌这,就是中国潜艇兵的底气!
▌那年今日我们去远航
▌人民海军历史上的潜艇编号
▌【视频】追忆军旅岁月,寻找青春足迹!—— 潜艇兵战友之家带您:重温潜艇梦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潜艇兵战友之家”获取,欢迎广大战友们踊跃投稿,来稿形式不限,散文、小说、诗歌、视频、摄影作品等均可,可发到微信号:154443939。我和小伙伴/12_6pAVyhTN11zr8cEbn9v2jRLiae9MYQ.jpg)
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我们讲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我们一起诉说心事,我们是真真正正的兄弟。战友、战友,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还常常想起我们在艇上的日子吗?神圣神奇的潜艇,让我们知道,原来濳艇人的友情更让人牵挂!过去通讯不发达,许久没有彼此消息,也许我们奔波忙碌,很久没有联系过了,但是希望你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你。微信让我们慢慢都联系上啦。即使过了几十年,我们都已老去,即使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不走我们潜艇人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