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面的蓝字关注战友之家

炮击金门!解放军三军部队如何秘密转场?
1958年7月的台湾海峡暴雨滂沱。根据中央军委部署,参与炮击金门作战的32个炮兵营须在5天之内全部进入前线阵地。在平时,官兵们咬一咬牙,完成任务不在话下,但恶劣的天气却让这次行动充满了艰难。


那一天突然碰到,下那么大雨,发那么大水,这就是偶然碰上的,所以困难多。上级命令来得紧,限你什么时候就要到位,那我们就想尽一切办法吧。
在滔滔洪水面前,指战员们不顾一切跳入水中,抢修桥梁道路,甚至靠人拉肩扛,终于克服了重重困难。部队一路狂奔,最终在7月24日最后期限前抵达阵地。

在当时的金厦海域,海军主要负责海岸巡防和护航护渔,而参加炮击金门作战的主角、曾让国民党海军闻风丧胆的鱼雷快艇部队,此时却还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吴淞军港。怎样把这批“海上爆破手”隐蔽、安全地转移到金厦海域参战,这道难题摆在了东海舰队司令员陶勇的面前。

经过反复权衡,陶勇选择了铁路运输,并将这项绝密行动取名为“陆地行舟”。然而,军舰“坐”火车,这个今天看来仍有些不可思议的事情,光有铁路是远远不够的。要将鱼雷快艇这样的庞然大物安全装上火车,绝非易事。

全长超过19米的P-4鱼雷快艇,超出了铁路平板车的长度,鹰厦铁路弯道又多,列车通过这种弯道,装载的鱼雷快艇极易超出限界,造成损坏。
经过大家的热烈讨论,上海铁路局货运处的方案得到了一致认同。他们提出了以3节平板车运载2艘鱼雷快艇的巧妙方法。装载时,可让两艇艇艏相对,这样鱼雷快艇的重心便会落在前后两节板车之上,在过弯道时,两个艇艏就可以在中间一节平板车上左右摆动,而不用担心超界受损。

伴随着几声高亢嘹亮的汽笛,编码为10689的列车从上海张华浜站启程,旱地操舟,沿浙赣线、经鹰厦铁路,穿山越岭,日夜兼程驶往千里之外的厦门前线。1958年8月2日拂晓,伴随着列车的轰鸣声,装载着12艘鱼雷快艇的10689次列车顺利抵达。
8月3日午夜时分,12艘鱼雷快艇悄然入水。重回大海的“海上爆破手”有如蛟龙入海,只待“猎物”出现,便可出其不意,一击毙命。

作为一次规模空前的陆海空三军协同作战,炮击金门的成功与否,与制空权的掌握息息相关。

因为在现代立体作战条件下,地面部队作战离不开空中掩护。没有空中掩护的话,你想集中几百门地面火炮,长时间炮击金门,那根本办不到,人家炸就把你炸得七零八落了。
然而,想让大批飞机悄无声息地进入被国民党军掌握制空权的台湾海峡作战,这绝非易事。
根据中央军委指示,空军入闽作战由刘亚楼指挥,并组织实施。刘亚楼将聂凤智调到了福州空军前线指挥所,坐镇指挥。
考虑到此次空军转场的隐蔽性,刘亚楼、聂凤智最终决定采取逐步推进的方式,将五百二十架战机分三批秘密进入一、二线机场。

此时,这些刚刚落地的飞行员或许还不知道,仅仅2天之后,他们就将起飞迎敌,率先拉开金门空战的序幕。
1958年7月29日上午,空18师驻扎的汕头机场指挥所里,年仅28岁的师长林虎正在侦听台以及雷达屏幕前捕捉着海峡对岸的微弱异动。

发现了几点,很不连续的一点、两点。这个时候我戴着耳机,听到空中的国民党飞行员讲了一句好像“前面就是吧”,而且声音比较清晰。我根据标图上发现的两点和前面的预报,就肯定这飞机不是很远,立即叫赵德安进入一等起飞。
面对国民党空军的战斗机,大队长赵德安率4架米格-17战斗机升空迎敌。为迅速接敌,赵德安打破常规,下令在150米的高度就编队爬升。

当年作为长机飞行员的赵德安,深知战机稍纵即逝,便再次打破常规,立即命令位置更好的高长吉咬住敌机,率先进攻。
在赵德安的掩护下,高长吉一串点射,便将敌机击落。与此同时,另一位飞行员张以林也紧紧咬住了敌带队长机刘景泉,追到相距150米时才果断开炮,重创敌机左翼,迫使刘景泉弃机跳伞。原本掩护的赵德安也抓住战机,趁乱咬住一架敌机,连开三炮,敌机当即起火下坠,贴着海面狼狈而逃。
七二九空战中,赵德安率各机密切协同,打破常规战法,仅用6分钟就击落敌机2架、击伤1架,取得了一场干脆漂亮的3:0空中首胜。

1958年8月1日,身在台湾的蒋介石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中共的米格十七飞机一中队35架已进入澄海机场,今后台湾海峡之制空权已难完全掌握,此乃严重形势。”

在国民党震惊之余,解放军空军在刘亚楼、聂凤智的指挥下,其它两个梯队的战机也秘密转场,进入一、二线机场随时待命。现在五百二十架蓄势待发的战斗机,只待一声令下,便可呼啸而起,在台湾海峡上空与来犯之敌展开较量。
此时的福建前线,三军部队正在等待着北京的最新命令。此时的毛泽东却仍在反复思考炮击的最佳时机。此刻,金厦海域万籁俱寂。箭已在弦上,只待北京一声令下。
《国家记忆》之《一九五八炮击金门 》

下午五点半,向金门开炮
原创 CCTV国家记忆 2020-06-02 16:38:57
1958年7月2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福建前线炮兵部队,依照作战部署,已经全部进入阵地,炮口直指对岸的金门。

中国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
然而,远在北京中南海里的毛泽东却迟迟没有下达开炮的命令。
第二天一早,毛泽东给彭德怀和黄克诚写了一封信,信中提到,睡不着觉,想了一下,打金门停止若干天似较适宜。目前不打,看一看形势。中东解决,要有时间,我们是有时间的,何必急呢?暂时不打,总有打之一日。不打无把握之仗这个原则,必须坚持。

毛泽东为什么要推迟呢,7月下旬之后,中东的局势有所缓和,美英这时候就酝酿着如何撤军。第二个,我们这时候空军还没有转场,南下北上支援的舰艇还没有到位,推迟炮击对我们比较有利,各方面更有把握。
与此同时,国民党军队也在美国的援助下,不断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美国甚至还派遣“斗牛士”导弹部队进驻台湾。这种最大射程超过1000公里、可携带核弹头的巡航导弹,对大陆造成了巨大威胁。

军管时期金门岛上的国民党军士兵
就在台海局势剑拔弩张,战云密布的紧张时刻,1958年7月31日,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来到北京,与毛泽东进行秘密会谈。然而,在与赫鲁晓夫的交谈中,毛泽东只字未提与台湾相关的任何军事计划。

毛泽东和赫鲁晓夫签署文件
《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会谈公报》显示,中苏双方对于反对侵略和维护和平所应采取的措施达成了完全一致的协议。这份公报立刻引起了美国人和蒋介石的关注。

1958年8月4日《人民日报》刊载了 《毛泽东和赫鲁晓夫会谈公报》
就在中苏公报发表的当天,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就表达了自己的严重关切,甚至确信解放军已经具备了进攻台湾的能力。

《美国对外关系档案》
同一天,蒋介石召集紧急会议。台湾“国防部长”俞大维认为解放军将在三星期之内进攻,还提供了亲自侦察的第一手情报。

他坐双座的侦察机,由驾驶员在前面,他在后面拿着望远镜来观察,他观察所有大陆沿海的炮兵阵地,跟蒋介石汇报,那就是共军已经完成作战准备。
蒋介石确信中共在得到苏联的支持后,将立即对台湾发动攻击。不久后,台湾“国防部”下达紧急戒严令,命令所有军官进入战备状态。预感到危机的蒋介石坐立不安,他亲自于8月18日清晨前往马祖和金门视察。

蒋介石视察金门
也正是在8月18日这一天,毛泽东再一次提出炮击金门,并且提出“直接对蒋,间接对美”的方针。此时的毛泽东计划以炮击金门的行动,对美国在金门、马祖的态度上进行战略侦察。早在4年前,美国同台湾签订了美台“共同防御条约”,但双方在金门、马祖的协防问题上产生了分歧。

这个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它只共同防卫台湾,澎湖,不包括金马外岛的。但是金马外岛如果发生战争,美国人援助不援助呢?美国总统临时决定,条约上没有规定。
在福建前线,解放军参战部队正在加紧备战,炮兵部队也已进入阵地。充满戏剧性的是,8月20日黄昏,蒋介石正是在数十门大炮的瞄准之下,登上了金门北太武山的炮兵阵地,进行视察,他拿起了望远镜,瞄向了近在咫尺的大陆,沉默许久。

蒋介石视察金门
几乎同时,福建前线部队指挥员叶飞接到了来自北京的紧急电话,要求他立即前往北戴河汇报炮击金门的作战计划。就在叶飞汇报完毕后,毛泽东却向叶飞提出了一个问题。

他就问,你这样突然袭击,用这么多的炮弹,那会不会打到美国人。我说那会打到美国人的,这是主席问的第一句话,第二句话就问,有没有办法不打到美国人,我说没有办法,主席差不多考虑了十几分钟,没说什么。
第二天,毛泽东最终决定依照原计划,8月23日炮击金门。福建前线大战在即,令人意外的是,毛泽东却要求叶飞留在北戴河,身为主将的叶飞将如何指挥作战?

厦门前线的指挥所跟我直接通话,我才转报毛主席、彭老总。说是我指挥,实际上是毛主席直接指挥的。
1958年8月23日,远在北戴河的毛泽东下令,下午五点半准时向金门开炮。这个关键的炮击时间包含着多重考虑。此次作战,解放军的进攻方向由西向东,因此,下午五点半阳光西射,十分有利于解放军炮兵瞄准射击,而国民党军则处于逆光作战的劣势之中

除此之外,下午五点半也是金门守军防备比较松懈的时候。

五点钟开饭,吃完饭之后,五点半之后,金门守军都在外头遛弯,散步。
8月23日下午,参加炮击金门作战的解放军炮兵部队已经全部就位待命。
这时,金门岛上的守军还不知道,对岸解放军的数百门大炮早已将金门牢牢锁定,等待他们的将是数万发炮弹的猛烈轰击。此时此刻,台湾海峡的风云,已经在金厦海域上空蓄积成一个巨大的风暴眼。作为这场风暴的中心,金厦两地也将注定不再平静。在这风云突变之中,它们将迎来怎样的命运?两岸关系又将走向何处?

从厦门眺望金门岛



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我们讲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我们一起诉说心事,我们是真真正正的兄弟。战友、战友,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还常常想起我们在艇上的日子吗?神圣神奇的潜艇,让我们知道,原来濳艇人的友情更让人牵挂!过去通讯不发达,许久没有彼此消息,也许我们奔波忙碌,很久没有联系过了,但是希望你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你。微信让我们慢慢都联系上啦。即使过了几十年,我们都已老去,即使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不走我们潜艇人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