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横空出世——中国核潜艇研制揭秘》(四)

潜艇兵战友之家 2020-07-06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原视窗网 ,作者中原视窗公号

中原视窗网

主要经营艺术交流,新媒体(网络与广告)平台建设、运营,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宣传,影视策划、传播,对外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等业务。

  请点击上面的蓝字关注战友之家

《深谋远虑 共和国高层庄严决策》(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李学寅

海洋,它覆盖了世界的三分之二,世界是为人创造的,而人却没有鳃。

——美国 安布罗斯•比尔斯

人类活动的领域从陆地发展到海上,给人类文明带来了巨大影响,但同时海洋也即被辟为人类挥戈角逐的“第二战场”。为了不致成为这个战场上弱肉强食的弱者,共和国的最高决策集团决定:我们也要给自己制造能在其中自由游弋的“鳃”。

毛泽东: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刚来到海军的薛宗华,在努力了解我国海军发展状况的同时,更是恭恭敬敬地向海军的老领导和机关的“老海军”请教,积极主动到相关海军部队现场调研,了解海军初创的过程和海军当时所拥有的舰艇技术状况,从而基本熟悉了新中国海军成立的历史和现状。

1949 年 1 月,中国共产党驾驭的中国革命的航船,即将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开始一个新的航程。毛泽东主席主持召开的党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决定:要组成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

根据这一决定,在 1949 年 4 月 23 日,也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渡江大军攻克南京,将胜利的红旗插上南京伪总统府大厦的当天,中国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诞生了。1949 年 9 月 21 日,毛泽东主席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坚定地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我们将不但有一个强大的陆军,而且有一个强大的空军和一个强大的海军。”

但是,海军组建初期,舰艇数量并不很多,而且大部分舰艇是从国民党海军缴获的外国造的舰艇。1949 年毛泽东出访前苏联时,通过和苏联会谈,确定由前苏联政府赠送一艘潜艇,作学习培训用。直到 1953 年夏,这艘潜艇才装备中国海军。这艘 c 型常规潜艇服役年限已过 60 年,浑身伤痕累累、锈迹斑斑,而且“缺胳膊少腿”,并失去了自身动力,根本无法航行,但它毕竟是装备人民海军的第一艘常规潜艇,也算是有了走向海洋的第一代现代兵器。1950 年 10 月 8 日,毛泽东在给斯大林的电报中提出:由于中国所处新的军事政治形势,须向你请求武器装备方面的援助,望提供作训使用之小型潜艇两艘。1951 年 12 月,毛泽东批准海军制定的向苏联购买 14 艘潜艇计划,合外汇 2.68 亿卢布。1952 年 2 月 24 日,毛泽东专门来到海军领导机关视察,详细询问了海军建设情况,对海军的政治、军事、组织、装备等都作了重要指示,对海军发展作了长远筹划。

1953 年 2 月,毛泽东又专门视察了海军的“长江”、“洛阳”“南昌”、“广州”、“黄河”等 5 艘军舰和另外两艘鱼雷快艇。毛泽东乘坐军舰,在长江里航行了 4 天 3 夜。他乘坐的“长江”号和“洛阳”号军舰,一艘是江南造船厂制造的,排水量不足 400 吨;另一艘是日本制造的,排水量不足 1000 吨,是以煤和柴油作动力的。这样的军舰航行在滚滚的长江里显得太渺小了。毛泽东站在甲板上,强劲的江风撩起了他的大衣前襟,他想到:我们的海军是多么的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精通历史的毛泽东对舰上的官兵讲述了中国近代的惨痛历史:近代的中国有海无防,帝国主义便从海上破门而入侵略我们的国家。在 1840 年鸦片战争后的 100 多年里,帝国主义列强80多次入侵我国,每次都从海上来,从沿海由北到南所有港口闯进中国。一部中国近代史,几乎就是列强海上入侵史。毛泽东列举了帝国主义从海上侵略我国的罪行,又怒斥了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他们重陆轻海,畏敌如虎。先是禁海,等帝国主义打进来了,就投降。在炮口威逼下,签订了几百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丧权辱国。毛泽东越说越气愤:所有这一切惨痛的历史教训,都告诉我们,今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还会从海上来。现在太平洋还不太平。毛泽东看着朝气蓬勃的青年水兵,精神振奋,满怀期望地说:“你们要好好干,一定要建设一支强大的海军。”毛泽东应海军将士们的请求,挥毫为 5 艘舰艇写下了内容相同的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

1954 年 6 月 19 日,中国从前苏联购买的两艘旧式潜艇装备部队,分别命名为“新中国 11 号”和“新中国 12 号”。从此,中国历史上第一支潜艇部队宣告成立。同年 7 月向苏联购买的另外两艘潜艇也装备部队。与此同时,根据中国与苏联 1953 年签订的协定,中国从苏联引进一些中型鱼雷潜艇的全套设备、材料及工艺技术,在苏联专家指导下,开始转让制造潜艇。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以后,中国开始自己仿制和研制各种新型舰艇。

1956 年 1 月 10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亲自来到中国在上海的一所最大的造船厂——江南造船厂,观看了中国第一艘转让制造的潜艇的组装情景。毛主席从头到尾仔细察看了潜艇的形体,十分关切地听取了产品组装情况的汇报,并对技术人员和工人表现出的“不但要会装配潜艇,而且要自己制造,还要赶上和超过别的国家”的雄心壮志,表示赞许。

到 1957 年,中国已经有了一支一定规模的潜艇部队。但这些潜艇都是常规潜艇,无论数量和战斗性能,都是与我们这个拥有 1.8 万公里海岸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大国不相称的。难怪当时帝国主义对中国进行海上封锁,经常把军舰开到我们家门口呢!

知己知彼,方能运筹于今天,决胜于未来。作为军事统帅机关的“高参”,研究别人的力量和发展动向,是为了与自己的力量相比较,从比较中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从 1953 年 11 月调入海军负责装备工作,到 1957年春天,薛宗华在这 3 年多时间里,一边脚踏实地工作,一边刻苦学习钻研,对国内海军的发展和现状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具备了开阔的视野。因此,当海军领导决定让他担任科学技术规划小组组长时,他已经成为一个胸怀全局、深谋远虑的智囊型海军内行了。加上前不久他和海军分管装备建设的副司令罗舜初一起参加过国家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讨论制定工作,当时他就提出过将原子动力应用在舰艇上列入国家规划的建议,对全国科技发展的方针计划、重点目标和实施步骤比较清楚,因此,他满怀信心地投入到了海军科学技术规划的起草工作。

海军高层:我们也要搞核潜艇

薛宗华以开阔的视野、敏锐的目光,领导全组阅读文件,研究外军资料,到国家相关各工业部门和海军部队调研,很快就高屋建瓴地提出了一个海军科学技术和装备建设发展规划。这个规划经过负责装备建设的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审查修改,由海军司令员兼党委书记萧劲光主持召开常委会讨论通过。规划提出:立足国内造船,提高海军潜艇的快速性、操纵性、隐蔽性,研制新型动力装置,以及水鱼雷、导航、水声等许多新装备课题,并提出了组建科研机构的建议。

这个规划里说的“新型动力装置”就是指核动力装置。

海军科学技术和装备建设发展规划制定后,薛宗华又领着海军科技工作者论证了各种武器的性能,提出了研制导弹核潜艇的具体建议。

“研制导弹核潜艇,我们能行吗?”有人提出了异议。“为什么不行?”薛宗华反问。“我们过去没有搞过。”

“没有搞过就说明我们不行了?过去美国人也没有搞过,不是造出原子弹、造出导弹,造出核潜艇了吗?”

“那是美国。”

“美国人又怎么了?美国人是人,中国人也是人,他们能行,我们也一定能行。”

薛宗华的话,打掉了一些人的自卑感。他们积极搜集资料,反复进行论证,并主动向二机部的专家征求意见,得知二机部也将核动力的研制工作列入了发展规划,大大增强了他们研制导弹核潜艇的信心。

薛宗华见此情景,心里很是高兴。他拿着科技人员初步论证的意见,拜访了海军各个有关部门的领导,然后综合大家的意见,把研制核潜艇作为海军发展的一项重要建议,向海军主要领导进行汇报,得到了海军领导的支持。

1957 年 11 月 7 日至 16 日,海军司令员萧劲光随同彭德怀率领的中国军事友好代表团访苏,与苏联海军司令戈尔什科夫商谈了海军所用导弹及新型武器问题,参观了基本完工的“列宁”号原子破冰船,听取了苏制导弹构造和性能介绍,并得知苏联已经研制了核潜艇。这使萧劲光司令加深了对核动力的感性认识,更坚定了对海军发展方向的信心。回国后,他向海军其他领导通报了访苏的收获,并和罗舜初副司令员一起向军委汇报了情况,提出了今后海防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1957 年 12 月 30 日,萧劲光在海军党委会的报告中强调:海军的发展趋向是向原子动力、导弹(火箭)方向发展,不管是水下水上都是这个趋向,尤其是核潜艇。

于是,研制核潜艇成为海军领导确定的海军发展的重大课题。由海军政委苏振华和副司令员罗舜初重点来抓。

1958 年 4 月,经中央军委批准,海军成立了科学技术研究部,薛宗华担任副部长。在组织各个研究所展开海军各项专业研究工作的同时,薛宗华把工作重点放在了研制核潜艇议案的论证上。因为研制核潜艇涉及国家多个重要的科研机构和工业部门,薛宗华建议海军领导邀请这些单位的领导一起商谈。

1958 年 6 月上旬,初夏的暖风吹拂着布满鲜花的共和国首都。北京西郊一座大屋顶式的米黄色大楼——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司令部的办公楼,在和煦的阳光照耀下,闪烁着熠熠的光彩。在二楼一个铺着红地毯的会议室里,举行了一个重要会议。参会的不仅有佩戴将军军衔的海军领导同志,还有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刘杰,第三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张连奎,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钱学森、副院长王诤,和刘杰副部长一起来的,还有二机部的白文治局长、董茵工程师。会议的主持者是海军政治委员苏振华。会议讨论的议题是:海军发展规划小组提出的事关海军建设大局的关于研制导弹核潜艇的建议。

苏政委与大家略事寒暄后,便说明了邀请大家来的目的,并请海军罗舜初副司令把海军领导的想法向大家介绍一下。

“从国外报刊报道来看,美国在 1954 年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就下水服役了,从那以后,听说又有几艘新的核潜艇下水了。”罗副司令带着浓重的福建乡音说道:“核潜艇的优越性是很大的,据说它潜水的时间很长,航速高,不需要补充核燃料就可以环绕地球几周,所以美国海军部正在大力发展核潜艇。”

“的确是这样。”刘杰副部长说,“最近国外报刊上对核潜艇的事嚷得很厉害。‘鹦鹉螺’号下水后,美苏英法的舆论一直没有断过,可见它不是一个凡物。我们也要搞。”

“对,我们也要搞。”罗副司令点点头说,“但是,我国海军的基础是很落后的,说句难听的话,西太后的船我们还用着哩 !”他这句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话,把大家都逗笑了。他继续说:“所以我们也应该有个雄心壮志,除了发展常规武器和装备外,也希望建造自己的核潜艇。但是要建造核潜艇,首先应该研制原子反应堆。这是个新玩艺,我们不懂,所以今天请大家来,共同商讨一下,原子反应堆如何发展 ? 核潜艇如何发展 ? 你们是专家,请你们发表意见。”

会商的命题清楚了,于是大家围绕着在我们国家研制核潜艇问题,展开了议论。

刘杰副部长首先通报了我国原子能事业的历史和进展情况。他说:论起原子科学,我国在三四十年代,就有一些科学家在国外从事原子物理的研究工作了。日本投降以后,有一些爱国的科学家陆续回国,建国后又有一些进步的科学家回到国内。我国政府在前中央研究院的基础上,于 1950 年成立了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这就是我国第一个核科学技术的研究机构,也是我国发展原子能科学的基础。到 1954 年,参加核物理、核化学、加速器和核电子学等方面核研究的学者和专家就由最初的几个人发展壮大起来了。1954 年下半年,经过几度谈判后,中苏双方签订了一个找矿的《协议书》,它是我国核燃料工业的起步。我国陆续找到了一些品位不错、有开采价值的矿点,并已陆续进行建设和逐步投入生产。

刘副部长接着说:二机部当前主要是抓核燃料的生产,从找矿、开采、到生产,有不少厂子要搞,“有了核燃料,第一步的问题就解决了。为了研制原子弹,我们成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至于核动力的研究尚未开展,可以组织几个人论证一下”。

这时,苏振华问:“目前世界上有哪些国家有了核潜艇 ?”

白局长说:“据初步了解,除了美国已有几艘核潜艇外,苏联没有报道过,但从他们报道的‘列宁号’原子破冰船下水情况来看,肯定已有了核潜艇。英国为了发展核潜艇,要买美国第一代的核潜艇。英国海军部与英国原子能总局合作,正在建设核动力堆的研究基地。”

董茵工程师补充说:“法国也是一方面买美国压水堆的专利,一方面在建设自己的原子动力研究中心。但是,还没有搞出自己的核潜艇。”白局长接着说:“听说日本人有研究水下核油轮的计划,最近日本人正从英国买一座核电站,如果该电站建成,他们就能生产核燃料了。”

说到这里,大家都有一种紧迫感。我国也应该尽快地发展自己的核潜艇。参会领导一起分析了当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苏联援助中国的有利条件,分析了中国的工业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及趋向,经过认真研究,原则同意开展导弹核潜艇的研制,至于进度安排和核潜艇战术技术性能方面一些不同看法,再作进一步研究,并决定在上报中央军委之前,先向聂荣臻副总理汇报。

聂荣臻元帅的报告

在制定“十二年国家科技发展纲要”时,聂帅对美国研制的核潜艇的威力已有所耳闻。

在这次听取汇报之前,他又让秘书搜集有关美国核潜艇的情报资料。他从外国电讯中看到:

自从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诞生之日起,美国国防部就为它的未来拟定了军事行动目标。

报道说:美国继“鹦鹉螺”号之后,从 1955 年起每年平均以建造 7 艘的高速度发展鱼雷核潜艇和导弹核潜艇,计划到 1971 年的 15 年内,建造 110 艘核潜艇,其中鱼雷核潜艇 70 艘,导弹核潜艇 40 艘……

还有消息说,美国的核潜艇正在世界各大洋深海游弋,这自然包括台湾海峡在内。

这些消息像火一样烫着聂帅的心。他从办公桌前站起来凭窗远眺,面对碧波荡漾、舟楫泛浪的北海。然而他的目光却越过北海的白塔,仿佛眺望到了祖国辽阔的大海,又越过茫茫的大洋……

世界正处在多事之秋,风雨动荡不停。一些现代化大国不仅拥有了喷气技术、原子科技,还进入了核动力潜艇时代。拥有核潜艇就拥有绝对的报复力,有了这种报复力,国家才能更安全,至少美国人是这么认为的。

面对核导弹的威胁,中央已经决定研制“两弹”——导弹和原子弹。面对海洋核威胁,我们也要研制核动力潜艇。作为主管国防科技的聂帅,缓缓地把手中的情报资料放在桌上,久久不语,他思考着,果断地作出自己的决定。

1958 年 6 月 18 日,北京三座门军委办公的地方。身着浅灰色便装的聂荣臻元帅,佩戴着金边眼睛,在第一会议室门口,微笑着热情地同海军政治委员苏振华、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张劲夫、二机部副部长刘杰、三机部副部长张连奎、国防部第五部部长万毅、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钱学森、副院长王诤等领导同志一一握手。

走进会议室,聂副总理笑着招呼大家在沙发上坐下,神情显得特别兴奋。原来,就在几天之前的 6 月 13 日下午 4 时,在聂副总理主管的科技战线发生了一件鼓舞人心的重大事件——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能反应堆已经正式开始运转,发生链式反应。这座原子能反应堆是重水型的,它的热功率达 7000 到 1 万千瓦,设计水平在当时是世界上先进的。这是中国科学技术人员和工人在苏联专家的热情指导下,经过紧张劳动,取得的重大科研成果。它标志着中国也开始起步向原子时代跨进。这一成果,为原子反应堆动力装置的研究、设计和应用建立了初步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基础,为在中国开展舰艇核动力装置的研究设计创造了一项重要的基本条件。苏振华等前来向聂荣臻副总理汇报研制核潜艇建议的领导同志们,听到这个消息后,都十分高兴,进一步增强了提出这一建议的信心。

“你们有什么想法,请谈谈吧。”聂帅望望大家,“谁先谈 ?” “薛宗华同志先汇报吧。”苏振华说。

薛宗华滔滔地汇报着导弹核潜艇的研制原则、进度、核潜艇总装厂的定点、组织领导和科研任务分工。他面前放着一本汇报稿,但是很少看它。薛宗华的汇报有理论依据、方案设想和具体数据,领导和专家们听了都频频点头。

这天,聂荣臻副总理情绪特别好,他一边听着,不时又插话询问。“其他同志也都谈谈。”薛宗华汇报完以后,聂帅望望大家说:“各抒己见么,什么意见都可以谈。”

几位领导都谈了自己的意见,大家对我国研制导弹核潜艇表现了极大的热情。

“看来大家意见基本一致,”聂帅高兴地说:“好,从现在起,各部门就开展导弹核潜艇的研制工作。”

“以聂帅名义,向党中央、毛主席写个报告吧 ?”苏振华提议。“可以,越快越好。”聂帅点头同意。

“你们回去就起草报告,”苏振华侧身对薛宗华说:“写好后,先送我和罗副司令员看看,再呈聂帅审查、签发。”

“是。”

1958 年 6 月 27 日,就是新华社 7 月 1 日向全世界公布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堆已经正式运转的前 4 天。夜已深沉,聂荣臻副总理办公室的灯光依然明亮,充满生气。他仔细阅读海军送来的报告草稿,就是将以自己的名义向彭德怀国防部长、周恩来总理、毛泽东主席和党中央正式呈报的《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他边读边改,最后定稿,沉思片刻,庄重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聂荣臻这份仅有 500 多字的简短报告,对研制核潜艇的理由,核潜艇的主要性能,设计研制的方针、进度分工、生产基地以及组织领导、能得到苏联支持等问题,全部涉及到了,既简洁又明确。

在当时那个年代里,由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组成的共和国的最高决策集团,工作效率之高,是令人惊叹的。这个报告一送上去,当即就得到了批准。

第二天——1958 年 6 月 28 日,周恩来总理就在这份绝密报告上作了如下批示:“请小平同志审阅后提请中政常委批准,退聂办。”

第三天——1958 年 6 月 29 日,党中央书记处总书记邓小平仔细审阅了报告后批示道:“拟同意。并请主席、林总、彭总阅后退聂。”还在文中批注了“好事”两字。

林彪和彭德怀随即圈阅了这个报告。最后由毛泽东主席圈阅批准。

就这样,一项事关中国海军建设大局,也关系到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大局的重大科技工程便决定了。

这是一个有胆略有远见的重大战略决策。聂荣臻的报告,从几十年后的今天来看,在当时的背景下,有不切实际的目标和过于超前的设想,但它对催生中国研制核潜艇这个伟大的事业起到里程碑意义的关键作用,是点燃我国核潜艇研制工程的火炬。

紧接着的 1958 年 8 月,我国第一个原子舰艇建造厂批准上马。这个月,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发展海军潜艇新技术问题》的文件,重申二机部负责核潜艇动力堆及其控制系统、防护设备等的研究设计任务;中央还特别批准加快某造船厂的建设,以保证承担原子舰艇的制造任务。

作者简介:李学寅,河南唐河县人,1947 年生,1968年入伍于南海舰队鱼雷艇部队,1974年7月调入新华社驻海军分社任军事记者。1982年考入中国新闻学院学习至1985年。1988年调入中国消费者报社,先后任总编室主任、副社长、社长兼总编辑。2006年 11月,任国家工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2006年12月,任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作者在30多年新闻工作生涯中,在新闻媒体和杂志发表各种形式文章1100 多篇约230多万字,撰写和主编专著10部共290多万字。




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我们讲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我们一起诉说心事,我们是真真正正的兄弟。战友、战友,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还常常想起我们在艇上的日子吗?神圣神奇的潜艇,让我们知道,原来濳艇人的友情更让人牵挂!过去通讯不发达,许久没有彼此消息,也许我们奔波忙碌,很久没有联系过了,但是希望你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你。微信让我们慢慢都联系上啦。即使过了几十年,我们都已老去,即使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不走我们潜艇人的深厚感情!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