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京都闻道阁 ,作者JSWDG
探寻认知前沿,记录奇闻轶事,关注实地探秘,窥究古籍遗存,品读人间真味,幻文异卷易趣。

2020年7月上旬,我国西南普降暴雨,长江水域遇60年来最大洪峰。关键时刻,人民子弟兵第一时间冲上一线,抗洪水抢险,涌现出一个个动人故事。每当从电视里看到长江抗洪部队官兵勇斗洪魔的壮烈场面,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1998年抗洪战役中,我人民海军陆战部队官兵和海军工程学院官兵在长江大堤上与洪水进行殊死搏斗的动人情景;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作为一名前线记者跟随抗洪部队采访的难忘一星期。 

8月16日是个星期天,因到南海出差刚回来一天,身体又有些不适,那天晚上我早早就休息了,睡得迷迷糊糊的时候,电话铃突然响了,我睁开眼睛一看表,才3点不到,拿起电话,是江社长打来的:“长江抗洪形势严峻,陆战一旅要出动。你马上做准备,带上工作服和胶鞋,随时待命出发。”放下电话我就翻箱倒柜找工作服和胶鞋,我爱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把要马上外出的消息告诉她后,她也帮助我准备东西。不到半个小时东西很快准备完毕。但我躺在床上再也睡不着了,随时准备电话铃再响起来。
17日一上班,我和赵副社长、张永杰记者就来到办公室待命。12时15分,我们奉命出发,13时随专机飞赴武汉长江抗洪一线。因为不知道抗洪现场情形怎样,也不知道我们去了后会执行什么任务,所以对采访工作如何开展,心里一点数也没有。一路上,我脑海里呈现的一直是对灾区的种种猜测和想象,奔腾汹涌的洪水,激烈紧张的战斗,充满惊险的采访。
当天下午4点,我们跟随海军赵副参谋长乘专机到达武汉。从接到出发命令到飞赴抗洪一线,我们用了不到4个小时。

到武汉后,我们暂时住在海军工程学院招待所。就在我们到达的当天下午,海军陆战一旅2600多名官兵也全部到达抗洪一线,等待广州军区武汉长江抗洪前线指挥部的具体命令。
一个晚上过去了,没有接到执行任务的命令。一个上午过去了,还是没有接到执行任务的命令。又一个下午过去了,仍然没有接到执行任务的命令,陆战旅的官兵急得嗷嗷叫。随行的记者整得团团转。到了晚上9点,正当大家为不能在长江抗洪一线显身手而感到遗憾时,指挥部突然接到前指命令:陆战一旅派出的2600多名官兵紧急赶往汉川汉江堤段执行任务;海军工程学院组织100名官兵紧急奔赴汉阳上黄金口汉江堤段执行抢险任务!
接到命令,整个部队仅用十几分钟就全部登车完毕。我们记者个个紧急换上了工作服,穿上了黄色的救生背心,带上应急生活用品。因为不知道要去多久,所以必须做好最复杂的打算。我和新华社的张钊、解放军报社的高吉全、南海舰队的何宇等坐在一辆车。奔赴汉川的车队马上就要出发了,赵副社长跑来通知我:“海工也要去执行抢险任务,你就留下来跟随邵院长他们行动吧。”虽然感到有些失望,我还是很快下了车,来到了正在集合动员的海工队伍前。到了上车的时候我才发现,临时被留下来的还有解放军报社的高吉全记者。
经过简短的动员和准备,海军工程学院的100多名官兵分乘3辆吉普车、3辆卡车,在警车开道下出发了。抗洪指挥部要求海工的部队22时半到达现场,海工的官兵们在邵子钧院长的带领下22时就赶到了抢险现场。
到了现场,我们才知道,这里是发生了特大管涌群。管涌群出现在距汉江大堤约500米处的一大片鱼塘里。武汉市汉阳区防汛办副主任郑宜寿高工和汉阳区人武部向杰昌部长在现场告诉我们,管涌一共是4个,最大的直径20厘米,最小的10多厘米,管涌群面积是400平方米左右。郑高工说:“这是目前长江和汉江大堤发现的最大的、险情最重的管涌群。必须在水塘内400平方米的水面上先压30厘米厚的石头、再垫30厘米厚的沙子、最后再填上30厘米厚的沙土。”海工现在的任务是:把约500立方的碎石头用麻袋装起来,由陆军和武警的部队往鱼塘里运和填。区人武部向部长说:“海工执行的可是这次抢险中最重的任务啊!”邵院长当即表示:这是地方政府和人民对我们海工的最大信任。不容分说,学员们立即干了起来。邵院长虽然年过半百,也和小伙子们一样,撑麻袋、装石头、扎袋口,干个不停。
天不作美,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官兵们浑身是汗,工作服全被汗水湿透了。刺眼的施工灯光下,官兵们的脸上湿得明晃晃的,分不清是汗水还是雨水。学员们都是书生,多数还戴着眼镜,不少人要一边干活一边扶眼镜。为了保存体力,他们分两批轮流干,半个小时一换,尽管这样,他们个个手上磨出了血泡。虽然换下来时东倒西歪,可再上去时又个个像个小老虎根据现场指挥组的安排,海工的学员从夜里10点半干到凌晨两点,两点以后由空军某部接替。可是由于空军部队的同志两点没有赶到,海工的学员们还要继续干,大家毫无怨言。臂膀,明显地没了力气;手掌,血泡被铁锹把磨得钻心疼痛。学员们顽强地战斗着,刚才还是一座小山似的碎石堆,很快被学员们铲平了。前来检查抢险工作的武汉市市委书记和市长看到眼前情景,极为感动,他们紧紧握着海工邵院长的手,连连道谢。作为记者,我目睹了这个全过程。我和在场的军报的高记者、海工的李先芳干事及报道员雷元柏,都被学员们的拼搏精神深深地感动了。
回到海工已是4点钟了。我和高记者接着研究稿子,第二天一大早,我们就分别向各自的报社发回了海工学员与陆空军一起战胜特大管涌群的消息。

8月19日,海军石司令员、海政陈副主任、海后沈副部长等,带着海军机关的同志,乘专机飞赴武汉,与已经在这里的海军赵副参谋长一起,检查海军部队抗洪情况,慰问抗洪官兵。当天上午,石司令等直接从机场乘直升机飞赴汉川汉江海军陆战部队守卫的堤段检查抢险工作和慰问官兵。下午4点,司令员等又赶到武汉长江干堤的沌口堤段看望守堤的海工官兵,第二天上午,司令员等来到湖北省军区抗洪前指走访和来到龙王庙长江堤段看望海工另一部分守堤官兵对司令员在武汉的活动,我进行了全程的采访,及时向报社发回了消息报道。
20日中午,我刚刚发完稿回到招待所,就接到通知,让我立即准备东西,马上随专机走。执行什么任务,等上了飞机再请示陈副主任。海政组织部王世臣副部长为我办好了登机手续。上了飞机我才知道,海军首长指示抗洪报道不能只局限于现场报道,而要开始着眼从抗洪斗争中报道海军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和战斗力水平。我的任务是:以最快的速度采写一篇反映海军陆战一旅快速出动和海军各级指挥员及机关快速反应的通讯稿,海军报刊登后,再提供给解放军报驻海军记者站的司彦文站长。

领受任务后,我感到时间太紧张,心里有压力。但我告诉自己,这个任务必须按时完成,而且还要完成好。为了抓紧时间了解情况,我一上飞机就开始了采访,找海后司令部战勤处唐副处长了解海后机关组织指挥情况;找海后军需部周部长和军交运输部邵部长了解抗洪部队各项保障指挥情况。两个多小时后,飞机在南海舰队驻地落地,我又利用首长检查某陆战旅抗洪预备队准备工作情况的点滴时间,请海军赵副参谋长介绍海军首长指挥经过,找已经开赴武汉抗洪一线的某陆战部队的留守领导采访,找舰队作战处陈处长了解情况。等把情况了解得差不多时,飞机马上起飞了。我顾不上休息,连夜写了一篇3000多字的通讯稿,并请湛江某基地宣传处的李副处长帮忙打印好,等稿子装订完毕,开往飞机场的车队马上就要出发了。因为发稿需要和参加海军基层工作会议典型材料准备工作,领导决定要我随首长专机返京。回到北京,海政陈副主任顾不上吃晚饭,召集随行的海政的几位同志一起,又对稿子作了细致修改。8月25日,《人民海军》报发了通讯《人民海军听从党指挥》,较全面地反映了海军第一批参加抗洪的部队快速反应经过。
长江流域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终于退去。9月28日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的表彰大会,让全国军民感人的抗洪壮举和伟大的抗洪精神载入光辉的历史史册。
在那年的抗洪报道中,人民海军报社总共派出8名记者赴南方长江和东北嫩江、松花江参加一线采访。在这8人中,我是在前线时间较短的人员之一。但就是这短短几天时间,却在我从事新闻的历史中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从紧急出发到突然返回,虽然只有一个星期,但这是难忘的一星期,是值得永远回忆的一星期,我将把它永远好好珍藏于心底、珍藏于自己的军事记者生涯中。

☆作者简介:彭化义,退役海军大校。
作者其他文章:


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我们讲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我们一起诉说心事,我们是真真正正的兄弟。战友、战友,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还常常想起我们在艇上的日子吗?神圣神奇的潜艇,让我们知道,原来濳艇人的友情更让人牵挂!过去通讯不发达,许久没有彼此消息,也许我们奔波忙碌,很久没有联系过了,但是希望你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你。微信让我们慢慢都联系上啦。即使过了几十年,我们都已老去,即使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不走我们潜艇人的深厚感情!

最爱Funny智商2020-07-17 08:51:52
[強][強]赞 1

白髮小妖瑶2020-07-21 10:34:34
感谢首长为我家乡武汉抗洪做的客观实际的报道。作为一名海军的退伍兵我由衷的感到自豪!永远无悔5年的海军军旅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