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鲸横空出世——中国核潜艇研制揭秘》(十一)

潜艇兵战友之家 2020-07-29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原视窗网 ,作者中原视窗公号

中原视窗网

主要经营艺术交流,新媒体(网络与广告)平台建设、运营,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宣传,影视策划、传播,对外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等业务。



《柳暗花明 “蓝鲸”工程二次上马》(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李学寅


一支军队不准备掌握敌人已经拥有或可能拥有的一切武器、一切斗争手段和方法,谁都会认为这种行为是愚蠢的甚至是犯罪的。

——列宁

峰回路转,柳暗花明。核潜艇研制工程重新上马的时机成熟了!经过国民经济的调整、充实、巩固、提高,年轻的共和国又迈开了雄伟的步伐,面对着风云激荡的国际形势,一批富有远见卓识的科研专家和军事决策首脑,顺理成章地推开了通往这一科学殿堂的大门。

春节,于笑虹副院长坐不住了


从我国国防科研工作提出缩短战线开始,时代巨钟的指针又向前走动了 3 年。
3 年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是,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这可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3 年啊!当共和国的人民进入“1965”这个不寻常的年头时,周恩来总理刚刚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发出的要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号召,像滚滚春雷震响在耳边。
这一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刚进入 2 月,习习暖风便开始驱走冬日里笼罩大地的寒气,唤醒了躁动于冻土下的生命的嫩芽,慢慢给大地披上绿色的新装。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沐浴着阳光和春风的人们,心里也都绽开了春蕾,大家都在盘算:在新的一年里,如何响应周总理发出的建设现代化强国的伟大号召,通过自己的奋斗,为共和国增添新的光彩。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除夕之夜,首都北京的人们都沉浸在天下太平、举家团聚的欢乐气氛之中。此刻,西郊某公寓的一个单元房间里,喝罢年酒的第七研究院副院长于笑虹,耳边听着室外那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想起前不久罗布泊腾起的蘑菇云,心情格外激动。
他是一位参加过“一二•九”运动、抗战岁月参加革命的老战士,一个从旧社会冲杀出来的知识分子,多少年来,为民族解放、中华振兴的热血,总是像随时可以向外喷发的岩浆一样,不停地奔流在他的周身。

  他在血与火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历任团长、支队司令、师政委。新中国成立初期,于笑虹来到海军,所干的都是开创性的事业。开始,他担任海军修造部和工程部政治委员。这两个部都是他同几位领导同志创建起来的。

 
1956年,于笑虹调到海军第二海校,担任校长兼政治委员,创建了这所学校。1958年,就在中央决定研制核潜艇的时候,他就任了海军科研部长,成为这项工程的组织者和指挥者之一。

  他虽有指挥作战的经验,却没有造船工程、核动力工程的专业知识。他寝不安席,食不甘味,四处奔走,求教专家学者。面对知识的不足,他及时总结了自己从一个普通中学生到弛骋疆场的指挥员的经历,得出一个结论:唯一的办法是学习。

  于笑虹的学习方法,一是向群众学习,二是向书本学习。要学习,就需要时间。没有时间,就像挤牙膏那样地挤,挤,挤 ! 旅途中,坐在汽车、火车、飞机里学;在机关,利用饭前饭后休息时间学;在家里,等老婆孩子睡下后再学,甚至还利用上厕所的时间学。

  为了学习外国的先进科学技术,他还学英语。他把英语单词写在一张张卡片上,挂在墙上,放在卫生间,装在口袋里,走到哪里学到哪里。学习,使于笑虹获得了成功,成为知识渊博的研制各种新型舰船的优秀组织者和指挥者。
前文讲过,苏联专家撤走之后,国家决定集中造船方面的科技力量, 1961 年成立了国防部第七研究院,承担我国舰艇船舶的科研任务。于笑虹担任七院副院长后,院长刘华清分工他主管核潜艇工程,首要的任务是把院属的各个研究所组建起来。

  舰艇科研特别是核潜艇研制涉及众多尖端科学领域,需要建立哪些研究所,开展哪些课题的研究 ? 是他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不懂怎么办?一向具有开拓精神的于笑虹决定:向专家请教!
他来到北京大学,拜访世界著名的力学教授、北大副校长周培源。早年留学美国、曾与爱因斯坦一起搞过力学研究的周培源,与李四光、竺可桢、严济慈是同一辈的科学家。他热情地建议于笑虹,搞舰船研究院必须设立的研究项目,包括首先要考虑确立的流体力学、水动力学、结构力学等门类的研究。

  周培源还向他推荐了钱伟长、吴仲华、汪德昭、黄义成等一批顶尖专家,让他去拜访。于是,于笑虹一一去登门求教。
——他采纳著名力学家钱伟长的建议,决定建立船体研究基地,确立了流体力学、结构力学等课题研究,并请钱伟长担任顾问;
——他采纳中国科学院留法声学专家汪德昭的建议,建立了水声研究所;
——他采纳热动力学专家黄义成的建议,建立了热动力研究所……他一边学习,一边建立队伍,在研制核潜艇的大麾下,组织分散在全国各地的舰船科研力量,开展了对第七研究院大规模的草创初建,形成了各系统、各专业群起攻关的格局。
自从担负起造船科研战线的领导工作以后,于笑虹就把自己的追求、心血和生命都贡献给了新中国的舰艇事业。他在一次会上郑重宣布:“我死后,请把我的骨灰,用第七研究院自行设计研制的远洋舰船,运到太平洋上,埋葬在波涛之中,我将含笑于九泉,终身无憾事。”
现在,鬓发已白的他带着酒兴,顾不得与家人共享天伦之乐,而将思维的野马放逐到新一年里所要奔向的目标,展开了纵向和横向的思考——
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国民经济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终于依靠自己的力量,使国内的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根本性好转。

  
1964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年初,主管科研工作的聂荣臻副总理在北京同几位老帅谈起科研系统贯彻《关于自然科学研究机构当前工作的十四条意见》取得的成绩时,老帅们都认为,我们应该集中最大力量把国防科学技术搞上去。

  在这种思想的鼓舞激励下,就在这一年里,中国的尖端科学技术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6月,成功地发射了自行设计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部地区成功地爆炸了!神箭的腾飞,蘑菇云的奇观,极大地鼓舞了正在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奋力拼搏的人们,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也振奋了全国科技工作者的信心。
与此同时,随着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其他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特别是国防工业上急需的新型材料科研攻关方面,也取得了明显效果。
 
 到1965年,中国已经试制成功的新型金属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新型化工材料共达1.28万多项,品种可以满足原子弹、导弹、航空、舰艇、无线电方面科研和生产需要的90%以上。

  许多过去靠进口的新型材料,基本上能够自己解决了。过去苏联援建、因撕毁合同停止设备、材料供应而被迫停工的重型机械工厂,经过几年努力,已经建成和配套,可以承担重型机械设备的生产任务。
 
  第七研究院和有关工业部门仿制的几种型号的舰艇包括鱼雷快艇、导弹快艇、猎潜艇和中型常规潜艇相继完成,科研力量已经可以开始进行新型舰艇的研究设计工作。而核潜艇总体和核动力装置的研究论证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几年努力,特别是在研制原子弹的过程中,已有了一定进展和比较充分的准备。
与此同时,研制核潜艇的科研力量也得到很大充实,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设置的核动力装置专业的首批学员也已毕业充实过来,专门的核潜艇研究设计机构渐趋完善,具备了较强的科研实力。
 
   同时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如果不正式列入国家计划也很难再进行下去了。这一切情况表明:在继续发展导弹和火箭技术的同时,作为完整的战略核武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动力潜艇的研制工作,重新上马的时机逐渐成熟!

虽是除夕,但于笑虹却坐不住了,他连夜敲开了一直进行核潜艇总体设计科研工作的副总工程师黄旭华的门,将自己的想法向黄旭华交谈,立即得到了这个“核潜艇迷”的赞同和支持:“院长,我们可熬到出头之日啦!太好啦!”。

此时,第七研究院舰船总体研究所所长陈右铭率团访问了造船工业发达的欧洲七国,进行了 10 个月的舰船技术考察。

他刚刚回国,心情也很不平静。他们通过对西方国家的考察,看到了中国的落后和差距,也深深感到在军事装备上中国只能走自力更生之路,激发了奋发图强的勇气和志气。因此,他们一回国,就在考虑和建议核潜艇研制工作重新上马的问题。

春节后,于笑虹想到陈右铭刚考察回来,应该首先听听他的意见。陈右铭向于笑虹详细汇报了考察见闻及收获。

汇报中,陈右铭谈到这样一件事:在法国期间,一位法国退休上将对陈右铭说,我国正在搞核动力,你们感不感兴趣 ?

这件事,引出了于笑虹很多话。他对陈右铭说:“对这个问题,有人说,我们还没有研制导弹核潜艇的条件,所以今年没有列入国家计划。你认为怎样 ?

第一我们在力量上、技术上有没有条件 ?

第二,如果导弹核潜艇上马,又如何组织,是不是要集中力量成立一个导弹核潜艇研究设计所 ? 你来兼任所长行不行 ?

第三,又如何组织协调抓紧。

这些问题,你先考虑一下。”这天,他们一直谈到深夜。

从谈话中,陈右铭发现,于笑虹对研制导弹核潜艇第二次上马,已经考虑很久、很多。而且有了比较完整的想法和意见。谈话之后,陈右铭也认真作了思考,并同副所长夏桐作了交谈,然后向于笑虹谈了自己对研制导弹核潜艇第二次上马的肯定意见,以及如何加强组织领导的种种设想。

于笑虹听了陈右铭的意见和设想,很是高兴。他又向院长刘华清谈了自己的想法。刘华清感到有道理,马上予以支持,并立即开始行动。

两位将军给院部机关出了一个题为“导弹核潜艇第二次上马的时机是否成熟”的研究题目,要各业务部门根据掌握的情况进行讨论,拿出各自的意见。

没想到刘华清、于笑虹两位将军的问题立即得到了七院有关所、室的一致响应,听到的是一边倒的呼声:“立即上马!”

广大科技人员从各个方面阐述“立即上马”的理由。两位将军派人走访了各个部门,征求他们对第二次上马的意见,大多数的意见是:“立即上马!”于笑虹、陈右铭、夏桐、黄旭华和副所长钱凌白等有关同志一起总结几年来在舰艇研究工作方面取得的成绩,冷静分析了将核潜艇研制工作开展起来的利弊得失,最后得出结论:这项工程必须重新上马 !

于是,他们奔走呼号,先后向海军领导、国防科委、国防工业办公室及所属的工业部门提出了这项建议,当即得到了六机部部长方强的支持。

在当时,包括有些领导同志在内的一些部门的人们,对这一建议的看法并不一致。一些同志认为,这项工程太复杂,我们技术力量基础薄弱,缺乏经验,担心搞不成。有的甚至说:“不但这一代人搞不了,下一代人也未必能搞出来!”而另一些同志则认为,正因为这项工程复杂,研制周期长,才更应该早点上马;

 正因为我们技术力量薄弱,才更应该通过工作把力量组织和发展起来,边工作边积累经验,创造出条件,一旦急需时,才不至于被动。

经过反复争论和研究协商,大家统一了意见。二机部、六机部、海军和国防科委、国防工办领导,都同意将核动力潜艇的研制工作正式列入计划,并要第七研究院尽快上报研制方案。

第七研究院召开党委会反复讨论决定:由刘华清和于笑虹主持起草一个向中央专委会的报告。

两位将军对各方面意见作了综合分析,在报告中概述了预研原子能潜艇的工作进展情况,阐述了研制导弹核潜艇第二次上马的理由:

一是我国具备了铀矿开采和生产核燃料的能力;

二是我国国民经济已经度过困难时期,科学研究经费和基本建设经费有了增加;

三是生产有关导弹核潜艇设备和材料的工厂,经过几年努力,已经开始配套起来,特别是一些重型机械制造厂已经建成,具备了承担重型机械设备的生产任务;

四是导弹核潜艇的艇总体和核动力装置总体的设计和方案论证工作已经有了明显的进展,并提高了科技人员的研制能力;

五是随着第七研究院的发展,造船工业战线的科技队伍不断得到扩大。这支队伍基本上可以承担导弹核潜艇的科研任务。

两位将军还在报告中提出了在全面开展导弹核潜艇研制工作以后必须解决的若干问题。

报告初稿写出来后,第二、第六机械工业部的领导,经过多次协商,于 1965 年 3 月 13 日签署了向中央专委会的报告。

作者简介:李学寅,河南唐河县人,1947 年生,1968年入伍于南海舰队鱼雷艇部队,1974年7月调入新华社驻海军分社任军事记者。1982年考入中国新闻学院学习至1985年。1988年调入中国消费者报社,先后任总编室主任、副社长、社长兼总编辑。2006年 11月,任国家工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2006年12月,任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作者在30多年新闻工作生涯中,在新闻媒体和杂志发表各种形式文章1100 多篇约230多万字,撰写和主编专著10部共290多万字。

前文回顾:

《蓝鲸横空出世 —— 中国核潜艇研制揭秘》自序

《蓝鲸横空出世 —— 中国核潜艇研制揭秘》(二)

《蓝鲸横空出世 —— 中国核潜艇研制揭秘》(三)

《蓝鲸横空出世——中国核潜艇研制揭秘》(四)

《蓝鲸横空出世——中国核潜艇研制揭秘》(五)

《蓝鲸横空出世——中国核潜艇研制揭秘》(六)

《蓝鲸横空出世——中国核潜艇研制揭秘》(七)

《蓝鲸横空出世——中国核潜艇研制揭秘》(八)

《蓝鲸横空出世——中国核潜艇研制揭秘》(

《蓝鲸横空出世——中国核潜艇研制揭秘》十



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我们讲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我们一起诉说心事,我们是真真正正的兄弟。战友、战友,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还常常想起我们在艇上的日子吗?神圣神奇的潜艇,让我们知道,原来濳艇人的友情更让人牵挂!过去通讯不发达,许久没有彼此消息,也许我们奔波忙碌,很久没有联系过了,但是希望你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你。微信让我们慢慢都联系上啦。即使过了几十年,我们都已老去,即使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不走我们潜艇人的深厚感情!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