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面的蓝字关注战友之家
从我开始记事的时候开始,我们家就住在国棉八厂一纺新工房,也称作108户,108户言下之意就是108户人家。108户建于1953年,是五十年代初国棉八厂职工的住宅楼,它最位于吴淞镇的西部,离八厂一纺厂区门口不远,在国棉八厂一纺大礼堂的后面,工房周围有围墙,因为工房原来也属于厂区一部分,后来与厂区分隔开了,才成为单独的家属区。108户是50年代吴淞地区居住环境和条件最好的工人新村。新工房共有三栋楼,楼房不高,只有三层,楼房采用砖混结构,浅黄色的墙,红色的瓦,坡屋顶,全部木门窗,木楼梯,木地板,泥木条天花板,当时在吴淞这一带大部分都是老旧平房,新工房的楼看起来还是蛮漂亮的,档次也不算低。但后来厂里住房不够了,七十年代末厂里将新工房进行了改造,在三层楼上又加了两层,坡屋顶也改成了平顶,这下新工房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变成 破旧丑陋的楼房,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我家住在68号,同学王月英住在26号,而葛凤芳住在92号。三层楼的楼房,小区共分成9个单元,每个单元有12户,每层四户。每层中间2户都是只有一间房间,面积是16平方米,东西两端的住户都是一室半,面积稍微大些,但也只有19平方米。新工房每层4户配套的设施有2间马桶间(卫生间),每间有一只马桶;一个汰浴间(洗浴间),里面配一个浴缸;一个灶坯间(厨房)20多平米,配有一个大洗漱池,灶坯间后面有一个4平米左右阳台,还配有一个洗手池,这些设施就归这4家住户共用。最为稀罕的是在每层楼灶间的中间有个壁橱,上面开了扇小门,把小门打开,垃圾就可以倒入洞中,不用拎着垃圾下楼去倒。每天清晨,环卫工人就会拿着锹把在楼下锹一锹的把垃圾铲上一辆收集垃圾的汽车。

老虎灶
4户人家画地为牢,在灶坯间各占据一个角,我家占据灶坯间的西北角,有一个操作台,台子上放着油盐酱醋瓶、砧板菜刀、锅等,桌下堆放煤球,台子旁是煤炉,煤炉的一侧是碗柜,碗柜下面放一些厨房杂物,这个格局有过几次变化,每过几年大家就会琢磨着调整一下。厨房的操作台是每家各显神通自己做的,上面铺几块白瓷砖,虽不好看但实用。厨房的煤炉也是大家常改造的对象,大家常会换掉炉子中一些破损的部件,用头发和泥巴搅合之后再把它糊起来,做成一个模样怪怪各种各样的煤炉,这样就省下了买新煤炉的钱了。我们工房西南面原先有一个八厂一纺托儿所,我小时候就在那里入托,托儿所一部分在文革前就拆掉了,剩余的建筑成了吴淞房管所“第七管养段”,当年学工的时候我就跟房管所唯一的一个七级水电工王章生师傅学徒,王师傅住在泗东新村,寡言憨厚,待人和蔼,深得居民喜爱,我一辈子都忘不了他。69年在剩余的空地上盖起了三幢简易公房,也称备战工房。房子砌墙全是用吴淞大桥北翼(铁路基,张金娣家附近)游泳池改建的街道煤渣砖厂生产的大块的煤渣砖砌的,内部结构设施非常简单,没有卫生盥洗设施,冬凉夏热。三幢房子门牌号码延续了一纺新工房的门牌号码从109号一直到120号,,明红英同学家是八棉一村最后一个门牌号-----八棉一村120号304室。建起了备战工房之后,108户和备战工房一起有了一个统一的番号“八棉一村”。昌北路和丰路
我们工房东面围墙外原来是一片农田,当地人在这里过麦子、油菜、棉花什么的,在公房的东侧后来建起了周桥小学,边上就是厂东村。厂东村是个棚户区,居住着几十户从苏北迁徙来的居民,因为它的地理位置在国棉八厂的最东头,所以也称作为厂东村,中学同班同学冯月英和周丁才家就在那里。厂东村在淞兴路的北面,南面还有一个厂后村,二个村的夹角有个很高的烟囱,是国棉八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我们小时候都把它称做大烟囱,在很远的地方就可以看到它。从厂东村往东北一直到同济路都是一片庄稼地和坟地,这片地也就是现在的长征新村,蒋梅娟同学如今就从外马路迁到了这里定居。长征新村沿着淞兴西路往东走,就到了淞兴西路、淞兴路和同济路的交汇处、60年代开往宝山的53路终点站就设在这里。从王醒同学的家就在警察岗亭旁边,沿同济路往北路就会经过李小琴同学家,跨过北市河上的同济桥(现在的淞滨路)左转经过桃源七棣头(也称新桃园新村)就到了我们的母校——吴淞三中。64年以前的吴淞医院就在我们吴淞三中的后面,也就是老桃园新村。我们新工房的西面是一纺老工房,有100户住户。一纺老工房紧挨着一纺单身工房,那是日本人时期留下来的老式工房,工房里面没有卫生设施,上厕所要到工房最北面唯一一个公用厕所去,用自来水都要去公用给水站,给水站仅有一个雨篷,四面通风。同学刘锡高和郭国兴当年他们家就住在那里,如今一纺老工房现在都改建成楼房了,出了小区门口就是90路、711路等公交车站,小区的门口挂着淞滨路810弄的号牌。我们新工房的东南面是周桥小学,旁边有个酱油店叫”老大房“,二开间的店面,我们小时候时常去那里买油盐酱醋,夏天的时候还有西瓜和冰水卖。那时候解放瓜、无籽西瓜很少,大多是平湖瓜和台湾黑皮西瓜,有时候还有黄瓤的平湖西瓜卖,又沙又甜,黄瓤平湖西瓜让我至今难忘,那时候西瓜还可以堂吃,目的是回收西瓜籽。有时候我们也会买点冰水回家后放点糖精制成所谓的冷饮水。我们新工房北面有一条河,这条小河从泰兴桥的温藻浜流入,一直流向海滨公园和黄浦江一起汇入吴淞口。河的对面有一大片油毛毡和毛竹搭的简易房,那里叫周家桥,和厂东村一样,住户基本上都是解放前从苏北逃难来上海的。周家桥堍东北面是我同学邵学明家,他家三间瓦房,按现在的说法他们家是水景房。过桥左转再右拐,迎面可以看到一幢比较气派的二层小楼,那是我同学马彩文的家,是周家桥当年屈指可数的“豪宅”。她家西侧是一家煤球店,走进边上一条昏暗的弄堂,不远处就是阿扣同学的家,中学同学胡立妹、谢马英也都住在周家桥。大概在一九七几年,这条小河被填掉了,在河道原址上建设了一条漂亮宽阔的柏油马路,也就是淞滨路。周家桥的老房子被改建成了邮局、超市和几个住宅小区,王金妹同学如今就住在那里。我们新工房的正南面原来是国棉八厂一纺后门及大礼堂,大礼堂当年在吴淞还是属于比较气派的礼堂,大礼堂经常和吴淞电影院跑片,礼堂内都是一排排的木质靠背折叠椅子,还有一个不错的舞台,很是气派。小时候 我们凭红色的电影证就可以免费进去看电影和演出。每个月的19号是八厂发工资的时候,这天早上天才蒙蒙亮,从大烟囱厂东村开始一直到国棉八厂一纺后门淞兴西路马路两旁全被小商小贩占据了。许多小贩都是从上海赶头班车下来占据有利位置。那时的纺织工人收入可是高薪阶层,小商贩们了解纺织女工的喜好,备齐了针头线脑、日用百货、零头花布、儿童用品,吆喝声、还价声此起彼伏。这样的情景一直要持续到晚上5、6点常日班工人全部下班才结束。一纺大礼堂往西,就是一纺大食堂和小食堂,再过去就是一纺单身工房以及一纺幼儿园和淞西小学,我的童年就是在淞西幼儿园(一纺幼儿园)和淞西小学渡过的。从我家到幼儿园要从淞西路小学里面穿过去,一直走进学校西面围墙的那个门,里面就是幼儿园了。幼儿园是个方形的,四周用围墙和篱笆围起来,进门只有一条小路一直通到头,小路的右边有几块不大的草坪,草坪那边是教室,长长的一排,好像有4-5个教室吧,白墙红瓦红门窗,看起来还蛮新的。教室里面比较大,地面是木地板的,桌椅也是摆成凹形的,中间是空地,前面靠窗还放着一架风琴。小路的左边是小朋友活动场地,有低矮的竹篱笆围栏,场地里面有滑梯、跷跷板、攀登架、秋千和沙坑等小朋友活动器具,场地边有几棵大树。左边是小朋友活动场地,有低矮的竹篱笆围栏,场地里面有滑梯、跷跷板、攀登架、秋千和沙坑等小朋友活动器具,场地边有几棵大树。淞兴西路小学,简称淞西小学,用上海话的谐音就是“送死小学”,不过没有人在意是否“送死”。学校在淞兴西路的西端,校门正对着淞兴西路,学校教室是一座“王”字形的组合坡屋顶平房,“王”字的一竖是联通三排教室的一条约4米宽的通道,通道顶端的墙上贴着一条标语“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组合平房的三横是教室和教师办公室,学校好像有10个教室,分属不同年级,靠前的教室是低年级的,靠后的教室是高年级的,教师办公室在中央靠通道侧。教室前面是一个沙土地的操场,侧面还有一个小操场,后面有一个厕所。淞西小学校长叫朱复,是一个四十左右的女士,瘦瘦的,尖下巴,她一直未婚,后来周桥小学建成以后到周桥小学去当校长了,文化大革命被迫害致死,挺可惜的。国棉八厂里面还有个叫前工房的家属区,里面住了30多家住户,基本上都是国棉八厂的干部家庭,我们班级的完定成同学家就住在那里。前工房的房间宽敞明亮,地面全是木地板或瓷砖,居住环境不错,是单层住房。四栋房子一幢是保健站,三幢是家属宿舍,所以也称作A.B.C工房。前工房前面有个大足球场,也称一纺大草地,夏天的时候经常会在那里放电影,B楼居民在家就可以看电影。A.B.C三栋工房中间围着一片绿地,有树有草,既清静又干净。过去,淞兴西路到淞西小学/一纺幼儿园就到头了,这里有道围墙,把国棉八厂的一纺和二纺一分为二。围墙中间有条南北通道,两端分别通往南面的外马路和北面的泰和路。不知道哪一年围墙被拆除了,淞兴西路就从小李家宅开始延伸,经过自建工房到二纺单身宿舍从那里开始一分为二,分别通向二纺新、老工房以及金杨家宅。颜梅楠、杨德英、孙跃忠、时修平、张金龙和夏高桂当年住在小李家宅;钱金妹、顾小燕,曹建珍,高倚文和康胜发住在自建工房,而余健民、李丽珏、、朱其胜、陆斗珍、朱丽华、张雪珍等许多同学则都住在二纺老工房。二纺也有新工房,户数不多,它位于二纺后门的正对面,我妹妹的的同学王雅文家就住在那里。当年在二纺煤球店到二纺后门之间(也就是二纺新工房对过)曾经有个18孔砖窑厂,这是69年“深挖洞“的产物,我父亲文革期间受到冲击,后来宣布”解放“恢复后,就是去砖窑厂当所谓的领导。金杨家宅紧靠温藻浜泰兴桥,曹根兴、金惠国、陆卫松、王正琴都住在那里,从泰兴桥到老桃园新村、周家桥必然要从黄玉明家门前经过,他家离钢研所也就一步之遥而已。泰和路往北那里有几排像自建工房差不多形状的房子,就是西朱家浜,我家楼下的邻居、小学同班同学葛鼎淞就搬到那里去了。西朱家浜有个菜场过去大家都叫小菜场。西朱家浜后边就是消防队,过去称救火会,上钢五厂的制氧车间厂区在那里,边上就是海滨新村,这也是60年代吴淞最早建造的新村之一。我甚至还记得紧靠同济路的是海滨新村这幢楼门牌号好像是80号,我小学同学李小祥就住在那里,他们家对过就是上钢五厂的单身宿舍大楼,拐弯处的漂亮小建筑是海滨小吃部,那里的赤豆刨冰(而不是绿豆刨冰)非常好吃。过去同济路淞兴路口正对着吴淞大桥有一口圆形大电子钟,吴淞的居民都称它为吴淞大钟,它是吴淞镇的标志之一。吴淞的淞兴路原是一条弹硌路,每次雨后,风雨年久的弹硌路显得格外湿滑,骑自行车在弹硌路上一颠一颠的,震的手酸屁股发麻人要散架似的。当年淞兴路以同济路为界,同济路以西是淞兴西路,主要都是国棉八厂的厂房及八厂的家属工房,而同济路以东是淞兴路,它从同济路一直延伸到海滨公园外马路,街道两边商店林立。足有5、6百米长,是吴淞的商业中心。和淞兴路平行的南面一条马路叫“外马路”学名叫“淞浦路”。它从海滨公园、温藻浜入口开始,伴随着温藻浜一路经过吴淞轮渡码头、吴淞海关、水上派出所、吴淞煤球厂、“永昌”人渔码头、吴淞大桥和国棉八厂一纺前门、二纺前门一直向西,直到二纺老工房才转向朝北,到泰兴桥泰和路结束。和淞兴路平行的北面一条马路叫“泰和路”,它从海滨公园真武路开始一直到吴淞化肥厂才结束。泰和路上是吴淞的一条新街,比较宽阔。在东面的泰和路同泰路附近有吴淞中学,还有吴淞邮电支局,靠近同济路则有吴淞电影院和吴淞边防检查站。提起吴淞电影院许多人应该都知道,吴淞电影院原来有个美工师是个侏儒,但是他的电影广告海报画的非常漂亮,他把电影介绍拿在手里,一天时间他就会把电影海报画出来,吴淞电影院大门口的画廊和电影院里面入口处经常有他画的海报。我小学同学李小祥的妈妈是吴淞电影院的书记,他妈妈经常为我们购买早早场或者学生场的电影票,因为票价便宜。我清楚的记得吴淞邮电局旁边有一幢石窟门房子,我念小学的时候一个周姓老师就住在那里。过去吴淞发往罗店、月浦和嘉定的郊区汽车站统统在那里发车。70年代初同济路泰和路南北二侧都建起了一些新工房,我的几个邻居后来都搬到那里去了。同济路泰和路以西主要都是一些大型国营企业,像上钢五厂、钢研所、吴淞化肥厂一些厂都在这个区域。淞滨路的前身是条小河,它不过数十米宽,但是它却是吴淞的市河,市河的南北两岸各有一条宽几米的弹硌路,路名分别叫做“南市河路”和“北市和路”。这条小河的入口是外马路靠泰兴桥那里一个水闸,另外一个出口就是海滨公园那里一个水闸,这条小河的性质实际上就是像苏州河的性质差不多,利用水闸来控制吴淞部分区域的排水。淞兴路同济口和铁路基接壤原来有一块空地,文化大革命初,街道号召广大居民参加义务劳动,挖一个大池塘,准备建一个游泳池,许多居民都前去参加义务劳动。游泳池挖好之后称“娃娃游泳池”,可惜这个游泳池因为缺少资金,没人管理,游泳池没有铺设过一块瓷砖,只用水泥浇了一层底,极不正规,不久便夭折了。后来游泳池又被街道改成煤渣砖厂,新建的八棉一村、泗东新村都采用了街道煤渣砖厂生产的这种粗劣的煤渣砖作为建筑材料。过去吴淞的公共厕所很少,煤渣砖场边上的有座厕所紧靠同济路的公交车站,又是吴淞老街的入口,临街,南来北往的旅客和购物闲逛的人们经常会因为内急去那里“方便”一下。打扫厕所的阿姨兼职坐在门口售卖卫生纸,一分钱一张。有时候会有人因为内急而顾不上买卫生纸就直奔主题,阿姨就会目不斜视直接冲进去在蹲位前向正在方便的他要一分钱,搞得人家满脸通红,窘迫不已。这座厕所的门口还有一个倒粪站,每天早上倒粪站停满了黑颜色的手推粪车,每天清晨环卫工人就会走街串巷摇着铃铛大声呼叫“把马桶拎出来”!居民们就会把自家的马桶交给环卫工人倒粪,环卫工人将挨家挨户收集来的粪便都集中的这里。那时候帮助倒一只马桶每月收费三角五分,以至于上海人在打40 分(扑克)只有35分不能升级就被称作”马桶钿”。我同学邹国芳住在煤渣砖工厂到西新街之间的淞兴路上,坐北朝南,她家马路对过后来建起了“淞杨楼”,“淞杨楼”营业初期,风头甚至盖过了“合兴酒菜馆”。”淞杨楼“最经典的特色菜肴是松鼠黄鱼,小笼汤包也非常有特色,”淞杨楼“当时每天门庭若市,生意火爆,一时间取代了“合兴酒菜馆”。邹国芳和我小学同学浦玉虎是亲戚,她家隔壁原来是个连环画书摊,老板娘戴着眼镜态度倒是蛮和蔼的,家里四周都是放连环画的橱柜和箱子。房间里摆满了小凳子,每天有许多小朋友去那里看连环画,有时候还有大人在看。小时候放学以后我经常去那里看小人书,一分钱看一本,看连续版的优惠,还可以办卡租书回家。我为那个书摊投资了不少。淞兴路第一条南北向的路叫西新街,是个“T”型路口,我有俩个同学住在西新街,一位叫李蜜娣,另外一位叫厉龙福,记得在西新街和淞兴路交界处好像还有一个给水站,给水站有专门的管理员,居民用水需要计量收费。从厉龙福家再往里走有一条小马路,同学汤金林家就住在那里。“T”型顶端有个弄堂,那里面是吴淞豆制品厂,生产的豆制品供应了大部分吴淞居民,那时候的香干五分钱三块,大白干五分二块,嫩豆腐4分,老豆腐八分。豆制品厂门口原来好像还有家水果店。过去银行除了“中国人民银行”之外没有其他银行,哪里像现在到处是银行,让你眼花缭乱。老吴淞的人可能都记得吴淞镇过去有一家“中国人民银行”,坐北朝南门面很小,它在吴淞粮管所隔壁。那时吴淞没有其他什么银行,只有一些储蓄所、代办所之类的。吴淞粮管所就在中国人民银行和淞二小学之间的一条弄堂里,弄堂门口是一家“万盛酱园”分店。万盛酱园总店设在豆市路(原淞市路)51号,园内附设加工场从裕通路(原裕溪路)延伸到淞兴路。淞兴路西段设有豆瓣酱作坊,内有两层楼的发酵房1幢,原料仓库1幢,晒场上有七石缸千余只。1960年“万盛酱园”划归吴淞区粮油区店,后归区粮食局。“万盛酱园”隔壁是一家米店。从弄堂进去,米店楼上就是粮管所,过去办理迁移粮油关系,调换全国粮票都必须拿着购粮证去那里办理。平时发放粮票及其他购物票证则是由粮管所的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下居委会或者上门发放,居民们只要拿着户主的图章在粮管所的底卡上盖个章就OK了,极大的方便了居民。我参加工作前的定粮标准是29斤半,参加工作后才增加至32斤。吴淞镇过去有几个自由市场,我记得三益路的自由市场最大也最为热闹,同学伍福珍家就住在三益路靠淞兴路这一头。每天早上4点多钟宝山、杨行、三町沟、炮台湾的农民就肩扛手提,塌车、自行车驮着各种蔬菜从四面八方蜂拥而至的来这里摆摊卖菜,叫卖声、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热闹的场景一直会延续到上午9、10点钟才会逐步散去。说来许多人可能不太相信,吴淞老街在60年代居然还有一家棺材铺,地点就在淞二小学的斜对面。棺材铺就三开间门面。里面放着几口棺材和一些丧家迷信用品,里面阴气十足,小时候我们每当经过那里心里就会发毛。那时我们总会特意选择在马路对面的粮管所、淞二小学门口走,绕开棺材铺。吴淞人公认的大菜场则是从淞兴路班溪路口进去那个菜场,后面的三阳路也有个自由市场。记得淞兴路班溪路转弯角上有一家肉店,一排铁管像单杠一样横在中间,上面的铁钩上吊挂着猪肉、猪头和猪下水,卖肉的都是彪形大汉,拿着板斧和剔骨尖刀笑容满面的问你需要什么?当年卖肉的风格和如今售卖猪肉的风格完全不同,现在卖肉的肉不是挂在杆子上而是把肉平铺在桌子上,上面吊着几个大灯,灯光一打,猪肉显得格外新鲜漂亮。大菜场门口有好几只咸菜桶和黄豆芽、绿豆芽桶,是专卖咸菜的摊位,桶上搁着一块小木板,上面陈列着几颗“雪里蕻”、“弥肚嘎菜”、“大头菜”的样品,顾客可以从桶里挑选咸菜。挑选出来的咸菜营业员会帮你把卤水拧干,然后上称。卖咸菜对面就是卖酱菜、萝卜干、大头菜和乳腐摊位,过去老百姓家里榨菜开洋蛋汤、萧山萝卜干炒毛豆都是夏天必不可少的哦。蔬菜摊装菜的都是铁丝筐和竹箩框,要称几角钱菜由营业员给你装称,哪像现在容你挑三拣四,剥皮抽芯的?不知道从哪天开始买鸡蛋摊位前出现了一个像煤油灯一样的玩意,里面弄上一盏灯,一个铁皮罩上开了几个窟窿,每挑选好一个鸡蛋就照一下,发现里面有黑影就证明是坏鸡蛋,简单实用。卖鱼的鱼摊营业员开称之前会把各种海鱼码的整整齐齐,大大小小分的清清楚楚,他们的手像天平称似的,二角一分一斤的小黄鱼绝对不会和一角八分一斤的混在一起,三角五分一斤的带鱼绝对不会当三角一分一斤的错卖给你,他们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当然,他们也会非常人性化,摊位前经常会放一块抹布供你擦手。那时候买鱼的摊位前经常有些代刮鱼鳞代破膛的,你还在选鱼的时候,边上就有好几个人在你身边徘徊“抢生意”因为鱼鳞可以卖钱哦。那个年代物质供应比较匮乏,许多菜都要凭票,肉票、鱼票、豆制品票-----也不知道哪个绝顶聪明的人发明了“盆菜”系列,当时盆菜供应市场看好。从几角钱的素什锦、一元钱的茭白肉丝到二元钱的三鲜砂锅应有尽有。菜场经常会把一些滞销的菜搭上一些凭票供应的热销菜供应,买卖双方你情我愿,供需两家皆大欢喜。买菜出得菜场,菜场门口的葱姜摊也是必须要光顾的,葱姜摊主将二分钱的葱,五分钱的蒜、姜统统放的弹眼落睛,二分钱5根葱,葱在水里洗的一清二白水灵灵的。有时候买主往往会在二分钱付好之后还要求摊主再加一根葱,这时大家会为了一根葱弄的面红耳赤,和气尽伤。精明的摊主有时候会在摊位边上支起一个煤球炉,顺便捎带着卖起茶叶蛋或者在地上摊块布,兼卖栀子花、白兰花。肉店的对过是大家熟悉的“小广东”,八分钱一碗的阳春面用的是高汤,汤清味鲜面有嚼劲,一角二分的素浇面各种冷盆热炒经济实惠,吊一碗坛头老酒再来两块兰花豆腐干和一碗阳春面沽酒,慢饮细食,深得一些老吃客的青睐。“小广东”前面的班溪路口有一家清真馆,门面不大,名气在外,门口的牌子上面写着“外菜莫入”。门口大炉子上的一口大平底铁锅牛肉粉丝煎包香气扑鼻,出锅前师傅总会把锅子敲得铛铛直响,告诉路人煎包出锅啦!二个煎包,一碗咖喱牛肉粉丝汤才二角五分,咬一口煎包汤水四溅,一些性急的食客经常会被煎包的汤水烫的嗷嗷直叫。撒上香菜的牛肉粉丝汤更是鲜美无比,常常可以看到不少人根本不顾吃相,仰着脖子把碗里的汤喝到一滴都不剩。清真馆的隔壁是一家五金商店,除了卖五金配件,木工工具、染料油漆、橡胶塑料、代划玻璃之外,还有凭票的自行车、缝纫机供应。五金商店的店面不像其他店紧贴街道而是缩进去一块,商店前面是一块空地,商店店员经常会在门口“平车”(组装自行车),吸引了不少车迷驻足旁观,商店有时候也会把组装好“凤凰”、“永久”、“飞鸽”、自行车和“蝴蝶牌”、“标准牌”、“飞人牌”缝纫机放在空地上进行展销。五金店对过是“洗染店”、“新华书店”和“邮电所”,那时以墨绿色、刹车鼓为兰陵内刹车的28寸自行车最吃香。
这里的商店一家连着一家,是吴淞最繁华热闹的地段。”洗染店”是家老店。虽然门面只有一开间,柜台还兼营着传呼电话,但是生意不错,小小的屋子里吊满了哔叽中山装、缎子棉袄和派克大衣,那时候根本没有什么羽绒服和皮夹克。“新华书店”和“邮电所”紧挨在一起,小小的新华书店还是木地板的,邮局也很小,寄封信市内四分,外埠八分,挂号二角,汇款单边上有一个附言条,上面可以写几句简短的话。寄包裹必须把包裹留开一条缝让邮局工作人员“安检”然后才可以缝上磅称计价,交付投递。那时候的邮局里在一边经常还有一位写字先生,面前放着信封、信纸,一些老年人目不识丁,所以会拿着老家的信请他代写回信。代写好的家信先生会念一遍给老人听,确认无疑后套上信封贴上邮票投进信箱,然后银货两乾。当时代写一封家书明码标价标价是二角人民币。
这里有家“汉和理发店”,门口圆柱型灯箱内的红、黑、白相间内桶一直不停的在转动,它是那个年代理发店的标志。理发店的门玻璃上贴着价格表,从单理发一角到剪、洗、吹全套是五角。过去很少听到有人要染发或者焗油,吹个大背头当时有个比较时髦的名字叫“青年式”,姑娘们有时候会进去烫个长波浪或者卷烫个刘海,从来没有看到哪个老太太进去烫发,许多中老年妇女都是问挑担货郎或者木工师傅弄些桃木刨花用水浸泡,泡出来的液体当护发素涂抹头发,护发效果很好。“勤丰南货店”位于原淞兴路192号,创始于民国27年(1938年),原名源茂昌,1956年公私合营后定名“勤丰南货店”。特约经销沪上广帮立丰、闽帮鼎日有、宁帮三阳的咸肉、火腿、叉烧、香肠、香肚、风鸡、板鸭、腊肉等优质腌腊制品和邵万生、叶大昌的黄泥螺、糟鸡、醉蟹、香螺、蟹糊等特色醉糟食品,供应产自浙江、安徽、福建、云南等地的绿茶、红茶、花茶“勤丰南货店”卖火腿、咸肉的师傅手艺了得,上方、下方手起刀落,部位准确,斤两不差。过了邮局前面的十字路口好像就是“洪源”布店,“三阳泰”南货店,还有一家吴淞专门修皮鞋、伞、钢精锅(铝锅)、茶壶接(补底)、磨剪刀。镪菜刀、补套鞋、箍桶、补搪瓷杯子、搪瓷脸盆的店,过去的老百姓什么东西都是修修补补用三年。搪瓷杯子、搪瓷脸盆漏了舍不得扔掉,拿到这里先用锡焊一下,然后再抹上像牙膏似的快干搪瓷,拿回去继续使用。木质的洗脚盆、浴桶散架了,拿到店里请师傅重新箍一下,师傅会问你需要用铁箍、铜箍还是藤箍?态度和蔼,技术精湛,所以这家店一直是顾客盈门,生意火爆。这里还有家钟表店,钟表店除了卖钟表之外还兼卖眼镜、放大镜。走进店家凹字型柜台布满了整个商店,店铺中间是卖手表的柜台,两边则是卖眼镜、修钟表和买各种钟的柜台。过去手表大部分都是进口的,国产手表花头很透,分什么半钢、全钢,平面、拱面等等还要要凭票。过去闹钟、台钟、挂钟和座钟几乎家家都有好几个,特别是三五牌台钟几乎每家都有,而所有的学校、公共场所都悬挂着各种各样的大电钟,如今这些已成历史再也见不到了。从这往北30公尺有一家“洪湖浴室”,每到冬天的时候生意非常好,因为过去一般家庭都没有浴室,洗澡很不方便。家里洗澡四处漏风,于是市场上的塑料浴罩招摇上市,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但是到了过年的时候,不少人还是选择去“洪湖浴室”洗澡。“洪湖浴室”里面分一角二分、二角五分和五角不同的档次,一角二分的是洗完澡师傅提供给你一条毛巾搽干身子穿上衣服就立即离开。二角五分和五角的是你洗完澡师傅会帮你一起搽身,让你裹上浴巾躺在沙发上休息,五角的是雅间,你可以叫上一壶茶,师傅不断的会热递毛巾给你搽洗。浴室还有搽背、扦脚、挖鸡眼、掏耳朵、翻砂眼、治疗落枕、松骨等特色服务。“洪湖浴室”过年之前是最忙碌的时候,每天早上一早就开门,一直要营业到晚上十一、二点。吴淞还有一家浴室比较小,好像在吴淞工人俱乐部对过。淞兴路南面有家吴淞镇唯一的诊所,叫“吴淞联合诊所”,是个全科诊所。这里的医生水平不错,而且态度也很好,一般的病症诊所都可以解决,唯一欠缺的是诊所没有医疗设备,稍微有点疑难杂症就需要到同泰路上的吴淞医院去看了。当时我们看病基本上是三级分诊,即:国棉八厂保健站、联合诊所、吴淞医院。从“吴淞联合诊所”再往南还有一家米店,过去然后就是外马路,吴淞煤球厂就在那里,我小学同学浦玉虎的父亲是吴淞煤球厂的厂长。吴淞“合兴酒菜馆”位于淞兴路160号,靠近金桂支路坐南朝北,文化大革命曾改名为“东方红饭店”,1968年改称吴淞饭店。60、70年代时期“合兴酒菜馆”是吴淞地区餐饮界的老大,“合兴酒菜馆”不仅在吴淞名气很大,无人不知,就是在上海滩也名声不小。吴淞“合兴酒菜馆”是家老店,擅长烹饪长江口各类水产,尤以红烧鮰鱼、清蒸刀鱼、银鱼炒蛋等菜肴名闻遐迩。像草头圈子、草头荠鱼饼(荠鱼和烤籽鱼差不多,只是没有籽而已)、白米虾烧豆腐、宝山特色菜肴烹饪风格也独具一帜,招牌菜红烧鮰鱼在上海滩更是独此一家。“合兴酒菜馆”的小笼汤包独具特色,皮薄汁多,馅大味美,曾经获得商业部和上海市颁发的名特优商品,价格一开始是七角一客后来涨到一元二角一客也照样顾客盈门。“一德大药房”创办于民国1943年,是新四军吴淞情报组的秘密联络站。“一德大药房”位于原淞兴路127号,1943年下半年迁至中新路(现北兴路)76号。1960年商业网点调整时又迁至淞兴路110号,1966年曾改名为“红阳医药商店”。“一德大药房”是电影“51号兵站”的原型,电影“51号兵站”上映后更是名声远扬。“海燕照相馆”在吴淞小有名气,是吴淞地区的“王开”照相馆,摄影师傅的水平很高,吴淞市民如果要照相,“海燕照相馆”是他们的首选。过去都是黑白照片,如果要拍彩色照则都是有师傅在黑白相片上着色,着色师傅水平高低决定了照片的质量。“海燕照相馆”有几个修片技术非常好的师傅,经他们着色修整后的照片色彩自然柔和,形象逼真。“海燕照相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好像曾经被改名为“要武照相馆”。我们家多年来一直是“海燕照相馆”的老主顾,我妹妹童年拍的一张照片曾经作为广告照片在“海燕照相馆”的橱窗里展出了好久。我们兄弟姐妹四人从童年开始,每2年左右就会在“海燕照相馆”合一个影留作纪念,记得我们兄弟姐妹最后一次在“海燕照相馆”合影是恢复高考后妹妹被解放军洛阳外国语学院录取出发前夕我们去拍的照片。“海燕照相馆”对过的转弯角上有家中药房及一家寄卖商店(名字忘了)。走进中药房一个“L”型案桌正好和药店拐角衬托对应,桌子上还放着几个大玻璃瓶,里面泡着毒蛇、蟾蜍、鹿茸、海马等名贵药材。进门设有一张红木桌子和两把太师椅,那是专门为坐堂医师和病家准备的,坐堂医师在这里为问诊者切脉观像。中药房不大,但是品种比较齐全,药房里一排排的药柜从地板一直排列到天花板,一个个精致的小抽屉镶嵌在其中,抽屉里都是各种中草药材。药工们把一张张牛皮纸摊铺在桌上,手拿着精巧16两制的小药称,爬上爬下的从小抽屉里抓药配伍。配好的中药病家可以自煎,也可以委托店家代煎,一帖药分为头煎和二煎,代煎收费一角。药店代煎的药被装入红、绿色的二个小巧热水瓶中,由一位送药员送给病家。送药员的重磅自行车后座及三角架两边挂满了帆布袋,上面插着一个个小热水瓶,小热水瓶用橡皮筋裹着病家的信息单,送药员按单投送,这种送药方法极大的方便了病家。过去,吴淞镇上有家小小的寄售商店,它是吴淞地区唯一的一家寄售店,店面很小,但是寄的物件不少,大件有首饰、珠宝、条幅、字画、衣服、钟表,还有自行车、缝纫机、家用器皿和红木家具。特别是文革期间大量的抄家物资被送到这里寄卖,让这家寄卖店一夜之间名扬吴淞地区,许多喜欢淘旧货的人从寄售商店购得了不少价廉物美、物有所值的各种古董、工艺收藏品。过了同泰路就是吴淞工人俱乐部了,那时候的工人俱乐部确实丰富了市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工人俱乐部像一个大世界,里面除了有各种免费的琴棋书画、唱歌话剧培训班之外,还有各种演出。一些外地和本埠的演出团体经常会来工人俱乐部作些巡回演出。工人俱乐部的小剧场经常有越剧、沪剧演出,票价非常平民化,一张票一般在二角以下。我娘娘和隔壁月娇家爷爷、娘娘都是绍兴人,他们都是越剧迷,65 号的张家阿婆虽然是宝山人,但是几个老人每天都在一个楼层、一个公用灶披间生活,彼此之间友好相处,形同一家有许多共同的话题和爱好。久而久之,张家阿婆爱上了越剧,我娘娘和月娇家爷爷、娘娘喜欢上了沪剧,四位老人基本上每周都会相约去看一场戏,当然买票的事情大多数都是月娇公公包揽了。吴淞工人俱乐部在淞兴路的东头,我们工房在淞兴路的西端,淞兴路很长,又是弹硌路我娘娘和月娇娘娘都是小脚,但是丝毫不影响四个老人去俱乐部看戏的兴致,他们每次都是高兴而去,满意而归。每当我们三家的后辈回忆起当年我们的爷爷、娘娘、阿婆相约一起去吴淞工人俱乐部看戏的情景还是津津乐道,记忆犹新。淞兴路过了同泰路再往东没有什么商店了,前面就是淞一小学,淞兴路和外马路(淞[浦路)在淞一小学门口交汇成“T”型路口,往北是海滨公园,海军码头。中间有二个码头分别可以坐船去崇明、长兴、横沙和摆渡过江到浦东三岔港。往南分别是“淞一”小学、吴淞海关和吴淞水上派出所,沿外马路往西一直走可以到“永昌”人渔码头。每到鱼汛来临,码头上靠满了渔船,各种海鲜应有尽有,前去采购海鲜的市民络绎不绝。如果继续往西,跨过吴淞大桥沿着温藻浜边的外马路一直走,一直可以抵达泰和路上的泰兴桥。
吴淞大桥原名“吴淞蕰藻浜桥”。原桥建于1899年,始建为木桥,1953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五孔桥,桥宽16米,两侧人行道各2米,吴淞大桥南连市主干道逸仙高架路,北接市干道同济路,跨宝山区最大干河蕰藻浜,是上海市北部地区的交通咽喉。1992年,蕰藻浜大桥第五次重建,主桥梁跨长90米,荷载450吨。大桥建成后,经上海市地名委员会批准,正式定名为”吴淞大桥”。在吴淞大桥桥南原来有一座名为“蕰藻浜”火车站,小时候曾经乘坐过小火车。小火车从蕰藻浜出发,沿途经停高镜庙、江湾和天通庵站(今同兴路东江湾路),终点站是河南路东虬江路以东的北站,铁路上海站(老北站)就在河南路虬江路以西,二个火车站车站仅隔一条河南路而已。如今所有的街景已经荡然无存,只有一些模糊的印象还时常会出现在脑海里,让人怀念。”我记忆中的吴淞及老街那些事“都是几十年前吴淞的情景,由于年代已久,有些描述肯定有些失真,因此仅作参考而已。我把这些回忆写下来的目的是让和我对吴淞及老街一样有怀旧情结的人有个念想,共同回忆我们当年生活的环境和场景。由于篇幅有限许多历史照片未能插入,有些遗憾。
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我们讲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我们一起诉说心事,我们是真真正正的兄弟。战友、战友,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还常常想起我们在艇上的日子吗?神圣神奇的潜艇,让我们知道,原来濳艇人的友情更让人牵挂!过去通讯不发达,许久没有彼此消息,也许我们奔波忙碌,很久没有联系过了,但是希望你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你。微信让我们慢慢都联系上啦。即使过了几十年,我们都已老去,即使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不走我们潜艇人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