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原视窗网 ,作者中原视窗公号
主要经营艺术交流,新媒体(网络与广告)平台建设、运营,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宣传,影视策划、传播,对外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等业务。
  请点击上面的蓝字关注战友之家
/2_icJ99EH3pAPTIDUtiaK5gRXN2SQgRQ.jpg)
/3_9xxGnPxlM6u4v9sUjwxsBhxs70bxAQ.png)
攻坚克难 攀险峰总理牵魂系魄(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李学寅
在科学上没有平坦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马克思
这是一座在华夏科技原野上前人尚未涉足的险峰。
他们,一批中华民族的科技精英,在神秘科学的迷雾中,披荆斩棘,探索新路,执着追求,不懈拼搏,终于带领一批祖国的英雄儿女,沿着曲折险峻的路径,攀上了这座奇峰。而在关键时刻倾注心血给予这项伟大事业最大支持的,是这样一位在特殊年月中顶天立地支撑着共和国大厦的伟人……
斩关夺隘,攻克“核”心设备
在中央军委、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的领导和核潜艇工程办公室的积极推动下,参与该工程的千军万马被调动起来,迎着各种困难砥砺前进。
在核动力试验基地和模式堆动工之前,核工业部曾组织包括彭士禄在内的调查组,检验选场组选择的这个“堆”工地是否适合。调查组某些人的意见是建设一个庞大的核动力研究基地,由此再产生出核潜艇。彭士禄认为这当然是十分理想的事情,但哪有那么多钱呢?他向有关机构建议,还是先从一艘核潜艇开始做起,成功后扩大规模进军核动力事业。因为一两艘核潜艇规模相对小一些,花的钱少,见效快,影响大。一旦把它造出来,它的战略意义之大不言自明。因此,要不惜代价尽快把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出来。而如果先搞一个庞大的完整的核动力研究体系或基地,在此基地上再造出核潜艇,那将是耗资巨大,旷日持久。
上级机关最终同意了彭士禄的设想,他和赵仁恺全力组织科技人员对核动力试验基地和模式堆一边设计一边组织施工。核动力的核心是核反应堆技术。多年来,彭士禄和赵仁恺等一大批核动力的骄子们一起,从无知到有知,从探索到论证,承前继后,取长补短,分头突击,协力攻关,从草案草图到定案定图,呕心沥血,艰苦奋战,突破了一道道难关,在征服核动力的道路上实现了一项项重大突破。
彭士禄在自己写的《回顾与展望》一书中说,在征服核动力装置上必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推导各种主参数的计算公式,二是核燃料采取的组件形式。
为了保证反应堆堆蕊有最佳工作状态,他们拟定了几十个物理热工控制方案,进行最佳计算。反应堆物理计算全靠自己建立计算模型,推导公式。为了证实理论计算公式的正确性,他们收集了世界上十几个零功率堆的临界试验数据,经过逐一验算、校核、修正,才得出一个适用的计算公式。当时,没有现代化手段,在国内只有计算尺和手摇计算器,物理计算的工作量简直可以用天文数字来比喻。他们只能在人身上挖掘潜力,把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尖端科研工作,分解成劳动密集的低层次研究工作,然后再把简单综合成复杂。这是一种在科学技术战场上进行的迂回战。
在这种实践和探索中,彭士禄和研究团队一起建立了核动力装置静态和动态主参数简易快速计算法,解决了核燃料原件结构型式和控制棒组合型式等重大技术关键。为了进一步证实计算式的准确性,他们还建立了常温零功率堆和高温零功率堆,经过反复试验、修正,确定了较准确的计算式。科技试验人员还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用最短的时间和最少的经费,建立了 1:1 的零功率试验装置,再经过仔细的试验、修正,最后得出了所设计的反应堆在冷态下完全可控制的结论,并取得了大批极有价值的参数,为反应堆的安全运行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核燃料组件的设计和研制,也是从零做起。首先遇到的问题是组件元件采用什么样的几何形状,参加工作的人员通过大量的国内外调查研究,写出论证报告,经过民主的学术讨论,分析了各种形式的优缺点,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最后确定符合我国制造能力的燃料组件形式。核燃料组件的设计涉及反应堆物理、热工水力、冶金、核燃料、机械、化工腐蚀等专业,设计人员只能通过边干边学来丰富自己的知识。他们把问题和技术要求弄清楚后,向各行各业的专家交底,在专家和工厂技术人员、工人的努力下,突破一道道工艺技术关,保证提供合格的燃料组件产品。为了选择抗压、抗腐蚀、抗高湿的新型材料,许多科研人员不辞辛苦,奔赴各有关研究院和工厂,去和他们一起攻关、研制。
能够完成由铀 -235 裂变释放出的能量形成核动力的一套装置,是由核反应堆、一回路和二回路组成,主要配套设备有蒸汽发生器主循环水泵、主汽轮机组、汽轮发电机、汽轮给水泵、主凝水泵等系统设备组成的。铀 -235 裂变释放出来的能量是巨大的,这就向核动力装置的各个系统设备提出了很高的、很特殊的要求:耐高温、耐高压、耐腐蚀,不外泄等等。只要其中一个设备、一个零件、一个材料不合格,都可能造成难以想象的后果。当赵仁恺带队去西南山区试验基地现场组织施工后,彭士禄作为核动力装置的总工程师和技术负责人(后又兼任整个核潜艇研制工程的副总工程师),统筹全局,几乎走遍了全国参与协作的研究所和生产厂,对核动力装置的各项关键材料和设备,都亲自到生产制造厂去做技术指标交底,过问研制进度,协助那里的科技人员和工人攻坚克难,保证了各种设备陆续按期、按技术标准、保质完成。
这里,笔者根据采访和相关资料,粗略介绍一下彭士禄重点关注的几项核动力模装置关键设备的研制情况。
关注重点设备之一
此刻,彭士禄首先想到的是锆和铪的研制情况。
锆是原子能反应堆核燃料的最好结构材料,鉿是原子能反应堆中最理想的控制材料——控制棒用材。由于锆和铪都是用于原子反应堆的堆芯材料,技术指标要求都非常高,生产技术异常复杂。
我国的锆冶金事业,是从 1958 年开始随着原子能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到 1961 年后因国家经济调整有的厂已停产。1967 年 5 月,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陈右铭来到冶金部找到副部长王玉清和局长兼军工办主任高杰,要求尽快恢复锆、铪材料的生产,以满足核潜艇工程的需要。于是,冶金部作为战略物资先后向有色冶金研究院和二个地区三个工厂同时下达了任务。
冶金部为核潜艇承担了 600 多种规格的合金钢、稀有金属、有色钢、铝、铅等材料的研制任务,其中有一大批是为核反应堆提供的。作为核反应堆总工程师的彭士禄经常来,已经成为这里的常客。他登上五楼,走到军工局办公室门口,敲了敲门,就推门而入。
专门负责有色金属系统承制核潜艇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的段继增热情接待了他,并详细介绍了承担研制原子能级的海绵锆和海绵铪生产厂研制进展情况。
东北 ×× 铁合金厂是承担研制任务的主力军。海绵锆需要在 3000 多度高温里才能冶炼出来,原有的冶炼炉子根本就承受不了那样的高温,一加温就裂了。该厂锆车间的汪兆泉主任负责这项研究工作,他经过多方调查和组织职工反复研究,提出了一个系统的研制原子能级的海绵锆和海绵铪的实施方案。在非常简陋的厂房里,经过一次又一次失败、总结,研制出一种新的炉子,首先突破了超高温冶炼炉的难关。
汪兆泉根据“息人不息炉”的原则,把职工编成若干班组,昼夜轮流值班。可是,他自己,却把铺盖搬进车间,24 小时连轴转。一天深夜,汪兆泉突然在炉前倒下,昏了过去,职工们把他抬到铺上。当他张开眼睛,发现自己躺在那里,又一跃而起,来到炉前。
就这样经过八道大工序,五十多道小工序,分析了二十个元素,1967年 10 月 15 日终于从海滩的一种特殊砂子里提炼出碳化锆,可谓“沙里取宝”。但是,它只能算作是一种原料,在这种叫做碳化锆的原料内部,共存着锆和铪两种金属,必须把他们实行分离。
实行锆和铪的分离,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用一种溶剂进行萃取。这是一种特别难的技术。他们不知道又失败了多少次,才找到一种萃取的方法。但是,效果不理想。汪兆泉四处拜师,组织专业人员用不同的试验,终于找到了解决技术难点的办法。
第一批原子能级的海绵锆和海绵铪分离开来,经过专家鉴定,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原子能级的海绵锆,是灰色金属锭,耀白光。原子能级的海绵铪,是银色金属锭,耀金光。白光、金光,交相辉映,闪闪夺目。
我国原子能级的海绵锆和海绵铪终于研制成功了!承担研制任务的东北 ×× 铁合金厂锆车间的工人们欢呼庆祝。
彭士禄知道了这消息,十分兴奋,立即将生产原子能级的海绵锆和海绵铪的数量,以及完成的期限,通过冶金部正式向工厂下达了生产任务。汪兆泉刚刚喘口气,轻松一点,一块千斤石又好像压在了他的心头。
汪兆泉扳着手指计算着,按照现在生产进度,怎么也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完成这么大任务!汪兆泉苦苦思索着,嘿,有了!采用解放军会战的方式进行突击。汪兆泉马上向厂长,党委书记作了汇报,他们一听当即决定:行,就这么干,全厂大力支持。
大会战开始了。这个工厂的职工大都是退伍兵,虽然脱了军装多年,但仍保持着人民军队的作风。全部人员实行三班制,昼夜连续奋战。他们都把被子搬到各自的岗位附近,不仅保证准时接班,还能在发生问题以后做到随叫随到,及时“会诊”。遇到紧急情况,连吃饭都由职工家属送到车间。
大会战进行到 42 天,终于提前超额完成任务。彭士禄听到报告,高兴地连声说:“太好了!这个消息太好了!”这是反应堆的关键材料啊!
重点关注设备之二
此刻,彭士禄又来到钢铁研究院。研制反应堆压力壳的任务交给了钢铁研究院及东北的一所特种钢厂和一所重型机械厂——由钢铁研究院研究钢种,钢厂冶炼和重型机械厂铸造加工。由于前两个单位属于冶金部、后一个単位属于第一机械工业部,为此这两个部联合下达了任务书。
反应堆压力壳需由一种强度高、耐高温、韧性好的特种钢材才能制成。研制这种特种钢的困难很多。
钢铁研究院是以应用和开发研究为主的综合性钢铁冶金科研机构。它是由国民党政府经济部所属矿冶研究所演变建立的。新中国成立后,组建了包括矿冶研究所在内的综合工业试验所筹备处。1958 年 1 月,正式成立钢铁研究院。经过 10 多年建设,虽有很大发展,但是,承担研制反应堆压力壳的困难仍然很多,特别是在人才方面表现尤为突出。
钢铁研究院接到第一机械工业部和冶金部联合下达的任务书以后,就把研制反应堆压力壳的任务交给了合金钢室。合金钢室有 100 多人,大多数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研究室的副主任刘嘉禾具体负责这项研究工作,也是“老专家遇到了新问题”。刘嘉禾,1943 年毕业于唐山工学院矿冶系。他是冶金战线上的一位颇有才华的专家。解放前,他在大学当助教,在冶炼厂、钢铁厂当过助理工程师、工程师;解放后,1949 年 5 月,调到鞍山钢铁公司工作,担任过生产科长、主任工程师。他先后为坦克、炮兵和舰艇部队研制成功了坦克用钢、火炮用钢和舰艇用钢。由于他多次作出了贡献,曾先后被选为重工业部先进生产者、全国群英大会代表,成为我国冶金战线上著名的人物,因此被调到钢铁研究院担任合金钢室副主任。尽管如此,刘嘉禾这个老专家对研制反应堆压力壳也感到无从下手。
为了突破反应堆压力壳的特种钢的技术难点,根据上级的指示,成立了一个三人领导小组,刘嘉禾任组长、彭士禄和陈祖泽任副组长。领导小组确定了几条研制原则:第一、在我国研制钢的基础上,利用已有的科研成果,走自己研制特种钢的路;第二、研制过程中,尽量吸收外国研制特种钢的优点;第三、采用高强度、高韧性的钢。在领导小组下,又设立了一个由刘嘉禾、党支部书记刘福魁、老科技工作者郭宝纯三人组成的反应堆压力壳用钢专题小组,刘嘉禾全面领导,刘福魁为专题负责人,郭宝纯负责日常工作。无论是领导小组,还是专题小组,中心人物是刘嘉禾。
这位“唱主角”的刘嘉禾,的确也有他独特的性格——坚韧不拔。在三年困难时期,有人主张停止研制,理由是:核潜艇的整个研制工程已经下马;国家己拨不出研制经费;技术关键难以突破。领导小组三位同志的主张则相反。组长刘嘉禾说:“研制工程虽然现在下马了,但是迟早还要上马。研制工作不能停。研制这种特种钢的难度大,不是一朝一夕能够研制成功的,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如果现在停止研制,以后核潜艇再上马,我们拿不出特种钢,将会拖整个工程的后腿。”没有经费,刘嘉禾就采用“非法手段”,把这个研制任务“夹”到其他项目中去做,终于使研制任务坚持下来。许多人称赞刘嘉禾,说他“这是有战略眼光的一步棋 !”
研制特种钢遇到的第一个技术问题,就是这种高强度、高韧性、“屈服强度要大于 50 公斤以上”的特种钢,选择什么样的成分结构?美国和苏联核潜艇反应堆压力壳的资料一点也找不到,民用反应堆用的材料那时还未定型,强度也不够,不能参考借用,一切只好从调研做起。刘嘉禾指导专题小组的同志按照领导小组商定的原则,全面综合分析了我国现有钢种后,提出了以潜艇壳体用高韧性钢为基础,调整成分提高强度的设计思想。在专题小组内,他们进行了讨论,各人提出各自的看法和意见,刘嘉禾吸取各种意见的优点,形成一个初步的方案,又带到工厂去征求现场技术人员的意见,最后制订了这种特种钢的成分设计。并以它为基础,进一步设计成 3 个钢本,在试验炉中进行试验对比。他们像工厂工人那样,分成三组,轮流值班,日夜观察着各个钢号在各种不同条件下,在试验炉里所起的变化。经过无数次试验对比,终于从 3 个钢本中选出一种最佳钢号。
在研制成特种钢以后,如何把它铸成反应堆压力壳?
由特种钢变成反应堆压力壳,在当时我国生产设备落后的情况下,并比研制特种钢容易。确保反应堆内的带有放射性水不外泄,是各国建设核电站和核潜艇的首要要求。根据“不外泄”的要求,最好把反应堆压力壳一次铸成一个完整的实体。压力壳的外形像个蒙古包,总重量达 50 多吨,迄今为止,还没有听说有哪一个国家一次就能铸造成一个完整的压力壳。我国设备落后,更是不敢想象。最后决定:分成三块铸造,然后焊接起来。块数不能再分多了,分多以后,焊缝就增多,而焊缝增多了,造成外泄的机会就增多。可是,就是分成三块铸造,每块也有一二十吨重,根据现有设备也难以完成。
铸造的任务是由重型机械厂承担。它是我国首屈一指的大工厂。铸造的第一块,失败了,上面斑斑剥剥的,还有许多细孔,像个马蜂窝 ! 铸造出来的第二块,同第一块一样,又没有成功……
怎么办 ? 刘嘉禾经过一阵痛苦的思索以后,决定寻找别的出路。他分析着失败的原因,查阅着外国资料,思考着新的铸造方案。
恰在这时,钢铁研究院常驻钢厂和重型机械厂的代表张光中,同工厂技术人员和工人反复总结失败的教训,提出了两种铸造方案,建议同步进行试制。刘嘉禾仔细研究他的两种方案,又与彭士禄沟通协商,得到彭士禄的支持。
当时,有些人不同意两种方案同时进行,担心哪种方案失败了,造成经济损失,有人“追究责任”。
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陈右铭了解这一情况后,为了坚定刘嘉禾和彭士禄的信心,谈了自己支持两个方案同时进行的想法:第一,在找不到更好的铸造方案之前,不妨先按这两个方案铸造;第二,两个铸造方案同时进行,有选择余地,只要有一个成功,就能达到目的;第三,这两个方案都是经过专家们反复论证的,虽不能说有十分把握,60% 的把握还是有的吧;第四,退一步讲,即使两个方案都失败了,也能为以后探索新方案提供必要的数据。
陈右铭说:“你们放心大胆地干,如果真的发生不良后果,由我负责!”
彭士禄说:“不,我也负责。” “什么你也负责?由我一人负责!”彭士禄很受鼓舞,告诉刘嘉禾:“要说负责,我是总设计师,我当然责无旁贷,你们一心一意地干吧!”
张光中登上北上的列车。他和战友的任务是,配合钢厂和重型机械厂的职工们,采用碱性平炉和酸性平炉双联法,铸造反应堆压力壳;院里的另几位科技人员则采用电渣重溶方法去南方 ×× 钢铁厂铸造。这两组人员还商定:谁先铸造成功或失败,立即通知对方。
经过一番努力,东北的两个工厂首先取得成功。消息所到之处,一片欢乐气氛。
“我代表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全体同志,”陈右铭要通了钢铁研究院办公室的电话,“向两厂全体同志祝贺 !”
南方 ×× 钢铁厂的电渣熔铸方案,由于准备工作量大,设备制造周期长,在小件探索性试验后即接到双联法成功的消息,就停止了试验。
一块块十几吨重的巨型钢块铸造成功了!3 块巨型钢块焊接起来了!
彭士禄和科技人员梦寐以求的反应堆压力壳在工业落后的中国大地上问世了。
重点关注设备之三
04 本体在反应堆内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反应堆由五大部分构成:堆芯、热屏蔽、压力壳、一次屏蔽、控制机构。所谓“04”本体,包括堆芯结构和热屏蔽两个部分。堆芯是核燃料进行链式裂变反应释放核能的地方。它是反应堆的核心组成部分。燃料元件、中子源、控制棒等均靠堆芯构件来固定;控制棒的运动要靠堆芯构件导向;慢化剂兼冷却剂的流动通道要靠堆芯构件来设定。热屏蔽是布置在反应堆堆芯和压力壳之间的两层薄钢套结构,其作用是减少堆芯放射性射线对压力壳的辐射,以降低压力壳的辐照损伤和热应力。
×× 锅炉厂是全国同行业中的重点厂。20 世纪 60 年代初,这个厂接受了研制 04 本体的任务,从此,进入了由单纯的生产制造锅炉转到兼生产核工业设备的新时期。
但是,×× 锅炉厂生产 04 本体的一些基本条件并不具备,就连一个厂房都没有,遇到的困难超出了常人的想象力。接受任务的厂长郭长倬,厂党委书记王伟光,总工程师李彼得和副总工程师张明汉认为:“条件是人创造出来的,不创造永远也不会具备研制 04 本体的条件。”他们带领着厂里三分之一的职工投入了研制 04 本体的战斗。可是战斗一开始,就遇到重重困难,遭到了接连的失败。
彭士禄一直关心着这里的进度,不时地与已经调到一机部担任副局长的张明汉通电话,希望这个工厂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及早拿下 04 本体。
这个厂虽然有不少现代化的大型厂房,但是,由于有其他生产任务,腾不出来,也不适用。厂党委响亮提出,不能“等、靠、要”,而要“干、闯、造”。他们在没有经费的情况下,自己动手建造简易厂房。
这座厂房也的确简易——简易到已经不能再简易了 ! 它座落在厂内的一个偏僻的空地上。从外看去,它不过是南方特有的、放大了的农家茅舍。它由普通木材支撑,又由芦苇盖顶、打围。芦苇是南方的特产,泽沼地都能生长,所以房顶盖了一层又一层,房的四周围了一圈又一圈。但是,它不能挡风避雨,因为有许许多多的洞眼,它更不能保暖,因为寒风冷气有孔就入。
张明汉看着这简易厂房,十分感慨。“你们有什么困难,尽管对我说,”张明汉问厂长郭长倬:“我回部里给你们解决。”
“要说困难,基建上、设备上、技术上都有困难,”郭长倬直率地说,“但是,最大的困难,还是表现在技术上。”
张明汉是工程师出身,是个内行,又了解全局。郭长倬一提技术上的困难,马上就明白了。
在芦苇棚里,张明汉又找了几位科技人员和老工人交谈,询问了他们在技术上遇到的难点及对解决这些技术难点的看法和要求。他联想到其他承担研制核潜艇设备任务的各厂情况,形成了一个解决技术难点的设想。临走前,他找到了厂长。
“你们这里碰到的技术难点,在其他工厂也存在,有的比你们还突出。”张明汉对郭长倬说,“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依你看,能不能按专业开办几个全国性的训练班,比如,由技术尖子参加的‘不锈钢切削加工训练班’、‘不锈钢焊接训练班’、‘ 无损探伤检査训练班’等。” “很有必要。” “那就在你们这里先开办一个,总结一下经验。” “可以。”
“你们先作准备,我回去向部长汇报研究后,再正式下达通知。”张明汉回到北京不久,×× 锅炉厂就接到了第一机械工业部关于开办“无损探伤检查训练班”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参加训练班的主要人员是全国无损探伤技术专家、各厂技术尖子和技术干部。地点在 ×× 锅炉厂,课堂在芦苇棚里。这次训练班采用了以实际操作为主,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法,效果很显著,不仅提高了参加人员无损探伤检查技术水平,有些单位还在训练班结束后,研制出了无损探伤检査仪器。紧接着,又在上海等地开办了“不锈钢切削加工练班”、“ 不锈钢焊接训练班”。
开办各种技术训练班解决了一批带有普遍性的技术难点,但是,还有许多技术难点仍需要由各厂自己来解决。这正如 ×× 锅炉厂厂长郭长倬所说的,研制 04 本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克服技术难点的过程,每前进一步,都得费很大的劲。×× 锅炉厂在芦苇棚里采取了许多措施:邀请厂外专家指导、组织厂内专家攻关,集中技术尖子会诊,又解决了一大批技术难点。
就在这芦苇棚里,×× 锅炉厂在这不具备研制 04 本体条件的情况下,思想上开拓进取,行动上苦干实干,立足现有条件,改造现有条件,革新现有条件,在绝对保密的情况下,破除神秘观念,放手发动群众,打了一场群众性的攻坚战,走出了自己研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设备的新路子。
就在这芦苇棚里,×× 锅炉厂严格工艺标准、严格工艺纪律,大力地开展了“保质保量单项奖”、“百分之百质量赛”,成功地对 113 项新工艺进行了试验,打开了研制工作的新局面。
就在这芦苇棚里,×× 锅炉厂的专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水平迅速提高,促进了全厂生产的发展,生产能力成倍增长,使该厂一跃而居全国同行的领先地位。
这天上午,彭士禄刚走进办公室,就接到了张明汉的电话:04 本体研制成功了!
这真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
放下电话,彭士禄习惯地打开记事本。这个记事本是彭士禄专门用来记载核动力装置系统所有设备的研制进程情况的。它包括每一个设备的性能指标,承制单位、负责人员、开工日期、技术难点,时间安排,存在问题,解决办法,完成日期……
彭士禄翻过几页,用红铅笔在 ×× 锅炉厂研制的 04 本体一项的最后,写下了完成的日期。
重点关注设备之四
彭士禄面对笔记本又往后翻过几页,他的目光落到上海先锋电机厂“负责人”后面的“俞斌华”三个字上。
俞斌华,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名字,却引起了彭士禄的一段回忆——在下达研制控制棒驱动机构的任务之前,彭士禄并不知道中国还有一个名叫俞斌华的人,他是在一次听取汇报中知道的。
第一机械工业部把控制棒驱动机构的任务下达给了上海先锋电机厂。上海先锋电机厂接受任务以后,就采用党委点将和群众提名相结合的方法,选出了 100 多名干部、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参加研制控制棒驱动机构,其中有技术员俞斌华,技术科长、党支部书记蒋左法,车间主任过叙根等。他们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思想好,技术精,作风正,上下几乎一致赞同。
在厂党委会确定“由谁来当研制组组长”的问题时,先后提出了几个人选,都被否定了,后来经过一番争议,确定技术员俞斌华担任研制驱动机构研制组组长。
俞斌华的父亲是上海一个造纸厂工程师。他从小就跟着父亲摸机器,学绘图。由于家庭贫困,俞斌华读书时断时续,17 岁那年去无锡机器厂当学徒,学会了制造农家用的米粉机、轧米机和水泵的技术。1954 年,俞斌华报考上海电机厂,名列榜首。进厂后,他先是当绘图员,后来当技术工人。工作中,他深感自己知识不足,报考了夜校。从初中一年级学起,一直到 32 岁才取得高中毕业文凭。他又考进了上海工学院的夜校,他拼命补充理论知识,成为一名自学成才专家型技术员。厂内原有两位分别是从美国日本留学回来的工程师对他的评价是:“他的知识,比一些研究生的还要多,他的经验,比现在的工程师还丰富!”一张不管多复杂的产品图纸,送到俞斌华手里,不要费多大功夫,就能把它分解并绘成各个零部件图纸,交给工人施工,而且件件是优质产品。
反应堆控制棒驱动机构是反应堆控制系统和反应堆安全系统的执行机构。制造这种尖端设备在我国属于首创,在国际上也只有苏、美等几个国家能制造。
挑起这样的攻关重担,俞斌华一方面感到能为核潜艇作贡献很自豪,另一方面也有很大压力。第一,由于核潜艇的使命及其特殊的使用环境和所受反应堆舱空间位置的限制等各种因素,给研制控制棒驱动机构增加了技术难度和复杂性;外形结构尺寸要尽可能小,能在任何恶劣条件下确保运行性能,具有十分可靠的密封性,确保良好的绝缘性能。第二,研制控制棒驱动机构这一设备,虽然只有上海先锋电机厂一家承制,但是参加研制的协作单位却有 40 多家。俞斌华不放心的,就是在研制难度大和协作单位多的情况下,如何保证控制棒驱动机构的生产质量。控制棒驱动机构是核动力的心脏,要是不符合要求,哪怕只是其中的一个零部件不合格,都有可能造成不可设想的后果。可是他知道,要保证质量,只靠少数人不行,只靠本厂也不行,而要靠包括本厂和 40 多个兄弟厂在内的所有研制人员齐心协力,从生产每一个零部件做起,严格把好质量关。
为了把好质量关,俞斌华采取了各种措施。他重申了过去工厂制订的、现在仍然适用的有关规章制度,补充规定了一些新的规章制度。他布置生产的每一个零部件,首先提出质量要求:检查每一道生产工序,首先检查生产工序是否符合质量要求。要求每个职工都要严格执行“一图一卡”、“ 一序一卡”制度,把每一张图纸,每一道工序,都记载下来,存入档案,并写上制作者和检验者的名字。由于俞斌华处处重视产品质量,厂内外的许多人都送给他一个绰号:“质量官”。对这个绰号,俞斌华不但不反感,反而说:“我还发愁当不好这个‘质量官’哩 !”。
要当好这个“质量官”的确很不容易,甚至要冒很大的风险。这个风险,不全是来自技术方面,更多的是来自政治方面。
许多跟着俞斌华研制控制棒驱动机构的职工,都在为他担忧。由于“文化大革命”,科研、生产的秩序被打乱了,许多规章制度被当作“教条主义”、“洋奴哲学”和“管、卡、压”来批判,把坚持执行条例、规章的人一律批判为“奴隶哲学”、 “教条主义”、“资产阶级反动路线”,弄得人们有章不敢循。为了保证研制质量,他坚持按条例规章办事,因此多次遭到配套厂一些人的围攻。但是,他正气凛然,用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指示对付他们,使对方哑口无言。
对分裂转子的加工,是极其复杂的过程。对此,专门组织一个加工小组。俞斌华不是小组成员,却是小组“常委”,毎次加工试验必到现场。他们先是用机床加工。第一次加工,失败了;第二次加工,又失败了;第三次加工,分裂转子也成了废品。这是怎么回事 ? 有那么几天,俞斌华寸步不离现场,同大家研究原因。开饭时间到了,他叫别人去吃饭,回来时给他带两个冷馒头。晚上,他把其他人打发回家休息,自己又同刚上夜班的工人分析研究。实在困了,他就靠着柱子什么的打个盹。可是,仍找不出失败的原因。找不出原因,就继续用机床进行加工试验。
他和工人们反复分析、讨论,有人建议不用机床加工,用手工试试。手工加工试验开始几次,照例是失败。失败,试验;试验,失败。当试验到 30 多次时,发现分裂转子的质量有了好转。又试验,质量继续提高;再试验,质量接近规定标准。喔!分裂转子的加工终于成功了,而且手工加工的工效比机床加工提高了八倍。
“成功了!”
经检验员运用各种手段检验,最后宣布:产品质量符合规定标准。工人们欢呼起来。
俞斌华带领大家继续奋斗,攻克一个又一个难关,使整个控制棒驱动机构达到了设计要求,受到彭士禄大加赞扬。
彭士禄关注的还有核动力装置使用的十几种性能要求高、结构形式特殊的特种水泵。为此,他专门请一机部的副部长、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总设计师沈鸿亲自出马,到沈阳水泵厂去指导攻关。
/4_PpfsMyabMkdhWweKdG49kqMsXKQ3Hg.png)
/5_QZibXnT5LFVE8VKYDfa8HG9JwdFJFA.png)
/6_SRyicpLgnLW6ua5Lneo4MonaMkianQ.jpg)
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我们讲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我们一起诉说心事,我们是真真正正的兄弟。战友、战友,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还常常想起我们在艇上的日子吗?神圣神奇的潜艇,让我们知道,原来濳艇人的友情更让人牵挂!过去通讯不发达,许久没有彼此消息,也许我们奔波忙碌,很久没有联系过了,但是希望你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你。微信让我们慢慢都联系上啦。即使过了几十年,我们都已老去,即使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不走我们潜艇人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