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面的蓝字关注战友之家
/2_icJ99EH3pAPTIDUtiaK5gRXN2SQgRQ.jpg)
寻访第十人:赵长安(1)
/4_B3ItomiaatjewmwcSUJtpfjFKJ6RVg.png)
告别王春明,我们乘车到开封长途汽车站,坐长途汽车去许昌,完成我们此次河南之行寻访参加模拟120天核潜艇远航人员耐受力实验的最后一人—赵长安。赵长安家在河南长葛市官亭乡官亭村,长葛市是许昌市所属的一个县级市,离许昌市约20公里。考虑到当天到不了长葛市,我们决定当晚住在许昌市,第二天(6月24日)一早去长葛,原先在电话里把我们的行程告诉了赵长安。杨军在潜艇学院学习时有个同学张学端转业后在河南驻马店、漯河、许昌地区工商银行担任领导工作,退休后定居许昌市,老张同学这几年还在忙碌干事。杨军给他去了个电话,告诉下午5点左右到许昌,老同学一下忙开了,又是安排到车站接,又是安排宾馆住宿,张罗着在哪吃晚饭,还想着通知潜艇学院另一个转业到平顶山纪委的同学娄延生也请到许昌来小聚。下午5点,我们俩到达许昌,老张和他的儿子张伟带着车早在车站门口迎候。我们俩都是第一次到许昌,上车后老张父子俩先开着车围着许昌城转了一圏,说是让我俩领略一下古城许昌风光。许昌是座古老的城市,这座城市恐怕是因为三国演义中曹操建都许昌而出的名。今天的许昌,既有古都风韵,又不失现代气息,古城墙雄居城中,宽阔的马路干净整洁,马路中间的绿化带鲜花盛幵,整个城市规划有致,新建高楼都蕴含着这座城市的古风古貌,比我们俩刚刚看到的商丘和开封要漂亮精致得多。我们刚到吃晚饭的地方,从平顶山赶来的老娄也已经到了,老张的夫人李月琴也来与我们一块吃晚饭。饭桌上,我们向两位战友说了此次到河南来的目的,两位战友调潜艇学院前都是旅顺潜艇第12支队的老兵,听说我们寻访当年参加模拟120天核潜艇远航人员耐受力试验的14位参试战友,都认为意义重大,当即表示全力支持,而旦表示明天的寻访活动他们也想参加,以表达向参试潜艇战友的慰问和敬意!张学端还提出让儿子也去好好受点教育,感受一下父辈们年轻时当潜艇兵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M位参试战友中河南籍的就占了4位,这令他们很意外,作为河南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第二天一早,张学端父子带着车来和我们一块吃早饭,早饭后我们即前往长葛市官亭乡官亭村。路上行程不到1小时,车到官亭村,下车问赵长安家住哪儿?老乡指了指村马路斜对面的一座房子告诉我们这就是赵长安的家,因娄延生从平顶山赶来一时到不了,我们4人就先进了赵长安的家。
老赵的家跟村里其他村民一样,独门独户,只是门口墙上挂上了只有军人家才有的“光荣之家”牌匾,房子盖了多年了,看上去很旧,门上油漆斑驳,屋内原本白色的墙面因多年未粉刷已经变得黑乎乎的了,屋子四周因窗户少,使得屋子里大白天也是有点昏暗,以至于我们做记录时始终开着灯。
/5_a7k3Foib6cjRRRT6arPcvSd74pRVnA.png)
屋外的院落倒也显得安静整洁,老两口与儿子一家住在一起。
进了家门,老赵的爱人郭香玲和孙女迎接我们,郭香玲告诉我们说老赵去镇上了,一会就回来。没过几分钟,赵长安骑着电动车拎着个大西瓜回来了,原来为了招待我们,他去镇上买西瓜去了。当了 8年潜艇兵的赵长安自1976年退伍回到长葛农村后,就一直在家当农民。老赵正好与共和国同岁,今年70岁了,个子不高,头发基本都白了,成天下地干活把脸晒得黑里透红,一只眼睛因白内障几近失明。老赵见到我们,放下东西伸出一双长满老茧的大手与我们一边握手一边告诉孙女开西瓜,说话的声音洪亮有力。我们拿出照相机,让张学端的儿子张伟给老赵两口子及我们四个照相留念。
/6_6mqrCRlJ1D9N6Xo48VJxm14otKoCwg.png)
/7_iaZGoxdHib2gTunkgafk1f0ibgcxGQ.png)
我参加模拟120天核潜艇远航人员耐受力试验前。在青岛潜艇二支队新130号潜艇上是无线电兵。新130潜艇是针对老130号潜艇而言的,新130潜艇是新组建的一艘潜艇艇员队,有潜艇的编制人员,但没有潜艇,准备接收潜艇,大概是1971年的上半年,我们接收了117潜艇,原117潜艇套艇员把潜艇交给我们后,他们去武汉接新型潜艇了。我离开支队去上海海军军医学研究所参加模拟120天核潜艇远航人员耐受力实验的时间是1970年11月,我走的时候还没有接收117潜艇,是参加试验期间接收的117潜艇。艇上决定让我去参加试验,临走前是政委找我谈的话,记得政委跟我说,在我们青岛沙子口有个代号为“197”的“09”大工程,这个工程是伟大领袖毛主席亲自批准的。现在要让你去上海执行一项代号为“902”的工程,这也是一项“09”配套工程,具体地说是一项科学试验任务。试验的时间比较长,但具体多少天政委没说。那时我们只知道在青岛沙子口的“197”工程是打山洞,为核潜艇建洞库、建码头。现在一听政委说要派我去执行毛主席批准的“09”配套工程,我立即向政委表示,我是毛主席的战士,只要是毛主席批准的任务,我坚决服从,坚决完成好试验任务,请艇首长放心。政委找我谈话不久,我就和支队各艇抽调的其他13位同志及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来接我们的领导一起,从青岛出发乘船到了上海。真让我没想到的是14位参试战友中,邱殿华、黄付才、王春明都是和我同年入伍的河南老乡,老乡在一起格外亲切。到了上海后的1个多月时间里,主要是海医所的医务、科研人员为我们不断进行身体检查,给我们讲试验中的注意事项及遇到问题如何处置等等。除此以外就是政治动员、政治学习,主要学习内容是毛主席关于“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指示,学习中每个人都写保证书、决心书。别看我们这些参试战友文化程度都不高,班长朱亚安年龄比我们大,他入伍时是高中生,其余的都是初中生,个别的连初中都未毕业,但我们写的保证书、决心书里豪言壮语可是不少,如:做maozhuxi的好战士就要为maozhuxi站好岗放好哨。- 《不要忘记他们》—— 寻访参试战友之一:寻访第二人 杨利平(1)
 
/8_QZibXnT5LFVE8VKYDfa8HG9JwdFJFA.png)
/9_SRyicpLgnLW6ua5Lneo4MonaMkianQ.jpg)
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我们讲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我们一起诉说心事,我们是真真正正的兄弟。战友、战友,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还常常想起我们在艇上的日子吗?神圣神奇的潜艇,让我们知道,原来濳艇人的友情更让人牵挂!过去通讯不发达,许久没有彼此消息,也许我们奔波忙碌,很久没有联系过了,但是希望你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你。微信让我们慢慢都联系上啦。即使过了几十年,我们都已老去,即使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不走我们潜艇人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