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点击上面的蓝字关注战友之家
/2_icJ99EH3pAPTIDUtiaK5gRXN2SQgRQ.jpg)
/3_QsXUkBHibDQ9UCEXrWwMaSA7WjleVA.png)
/4_UgL9cdUDYP7eGdsbiaoI8IBVeHWXxg.png)
吴邦强1968年从南京入伍时和他一起到潜艇二支队的有40人,与我们俩在一艘潜艇的战友于春道就是1968年从南京入伍的,老于退伍后就工作在南京。当我们在微信中@于春道,要求他帮助我们寻找吴邦强时,于春道告诉我们,吴邦强退伍回南京后我们战友间的联系走动不少,但老吴几年前因患结肠癌去世了。他去世以后,战友们与老吴家人的联系就很少了,也不知道他家是不是还住在原来的地方?我们俩从一开始就定下了原则,当年参加模拟120天核潜艇远航人员耐受力试验一共14人,这14人无论是在还是不在,我们都要找到他们,否则我们的寻访就不完整。因此我们告诉老于,麻烦他想想办法,找到吴邦强的家人,我们俩一定去看看他的家人,也算了却我们对这位曾经为核潜艇事业做出了贡献的潜艇老兵一番怀念之情。于春道是一个极热心的人,他从今年5月开始,把和吴邦强同年入伍以后退伍回南京的战友联系了个遍。其中与吴邦强生前联系比较紧密的喻强、丁良存、郭庚森3位同年入伍的战友,以前都曾去过吴邦强家。为了让我们一到南京就能比较顺利地找到吴邦强家人,于春道和喻强、丁良存、郭庚森一起于7月15日找到了吴邦强的家。吴邦强家还是住在原来的地方,他们见到了吴邦强的爱人黄丽琴,向她转达了我们将要去寻访的愿望。真的非常感谢于春道、喻强、丁良存、郭庚森等战友,由于他们前期做了这么多工作,才使得我们后来寻访吴邦强家人异常顺利。
2019年9月20日,我们俩分别从沈阳和青岛出发,下午4点左右到达南京,因为事先在网上预定了宾馆,我们俩先到宾馆办完入住手续后即前往中南大学附属医院看望战友于春道,在我们出发去南京前与他联系时,老于告诉我们说生病住院了,病得还挺重。这样我们将寻访计划稍作调整,到南京后先到医院看看老于,杨军跟老于这两年相聚过两次,杨长松可是几十年没见到他了。
到了医院看到老于正在打吊针,情绪很不错,而旦还把我们要去寻访吴邦强家人的事安排的妥妥的,他让我们在医院等喻强,我们的事交给了喻强负责。没一会喻强就来了,老喻跟长松2年前也相聚过,他们都是同年兵,刚入伍就认识。喻强告诉我们他已经安排好了明天上午去吴邦强家,老吴的爱人在家等着我们过去,而且明天丁良存、郭庚森两位战友也陪同一起前往。考虑到明天寻访完吴邦强家人后我们得赶赴南通去寻访另一位参试战友陈素平,既然来南京了,南京的战友也得见见面,小聚一下。时间不早了,我们让喻强通知丁良存、郭庚森两位战友,杨军通知1969年入伍的战友朱广奎、吴其章、胡亚平、张建鹏。晚7点以前,除丁良存有事、朱广奎外出旅游、于春道住院外,其他战友都到齐,我们就在医院附近找了个饭店开始吃晚饭。都是一个支队的潜艇战友,无论以前认识不认识,大家一见面,没有任何陌生感,很快就进入热烈交流状态,一直聚到晚上近10点才依依不舍的各自离去。
第二天(9月21日)上午8点半,我们俩按昨晚约定准时与喻强、丁良存、郭庚森在吴邦强家附近的南京四牌楼公交车站会合,接着到路边超市买了个果篮。没走多远就到了吴邦强家住的花红园小区。小区内的房屋建的时间比较久了,都是些不带电梯的多层楼。楼与楼紧挨着,显得有点拥挤。喻强领着我们进小区门右拐第一栋楼,上了二楼对着楼梯门的这户就是吴邦强家,开门把我们迎进门的是吴邦强的爱人黄丽琴。黄丽琴中等个,一脸憔悴,她早在7月份就知道我们要去造访,大概是这两个月又触动了失去丈夫的悲痛心情所致。吴邦强走了以后,黄丽琴就和女儿相依为命,在一起生活,今天女儿不在家,父亲走了7年了,也许是不愿意再听到所有人提起父亲的往事,不如干脆回避好了。
/5_SmEbLJ8RCxtBe5W8FibBtuicykeicg.png)
我们俩向丽琴嫂子说明了来意,就是想了解一下吴邦强生前的一些情况。丽琴嫂子告诉我们,有关邦强在部队的一些事,他们俩结婚后老吴跟她说的不是很多,所以说不出更多的东西。我们忙说没关系,邦强在部队的一些事请3个战友帮助回忆回忆,退伍后的情况由黄丽琴嫂子给我们说说,下面记录的就是大家的回忆:
丁良存:我与吴邦强在初中就是同班同学,1968年3月我们俩又一起入伍,入伍教育、专业培训结束后我们俩又分到同一艘潜艇上工作,应该说所有南京的战友中,我对邦强的了解比其他战友对他的了解更多一些。邦强穿军装的这张照片我一直保留到今天,照片上的邦强,英俊潇洒。我们俩上初中时就是好朋友,大家都没想到入伍后竟然还会分到一艘潜艇上工作,真是缘分。吴邦强上艇不久就成了班里的骨干,艇上的领导对他比较信任,有什么任务都比较放心交给他去完成。我们俩刚上艇时是在新124潜艇上。新124潜艇当时人员按潜艇岗位配齐,但没有潜艇,到1970年我们才接收了老124潜艇。在没有潜艇之前,我们这套艇的人员经常跟随别的潜艇出海训练,以此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一听说有出海训练任务,大家都抢着要去。在同期兵里,吴邦强出海是比较多的一个,因此他的业务技术也是很过硬的,领导最后派他到上海去执行模拟120天核潜艇远航人员耐受力试验任务,估计看中的就是他工作积极,能吃苦、放到哪儿都放心这些原因吧。
---待续---
/6_QZibXnT5LFVE8VKYDfa8HG9JwdFJFA.png)
/7_SRyicpLgnLW6ua5Lneo4MonaMkianQ.jpg)
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我们讲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我们一起诉说心事,我们是真真正正的兄弟。战友、战友,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还常常想起我们在艇上的日子吗?神圣神奇的潜艇,让我们知道,原来濳艇人的友情更让人牵挂!过去通讯不发达,许久没有彼此消息,也许我们奔波忙碌,很久没有联系过了,但是希望你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你。微信让我们慢慢都联系上啦。即使过了几十年,我们都已老去,即使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不走我们潜艇人的深厚感情!

从逝擦孟2020-10-09 20:53:24
老兵逐渐凋零,这是自然规律,没法子的事。难为二位作者,不忘战友情谊,仍按计划寻访,给故去战友亲属带去战友的的慰问,此许小事,如此上心,很是感动,。只要讲到是五号码头的兵,只要是潜艇兵,就觉得格外亲。赞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