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原视窗网 ,作者中原视窗公号
主要经营艺术交流,新媒体(网络与广告)平台建设、运营,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宣传,影视策划、传播,对外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等业务。
  请点击上面的蓝字关注战友之家
/2_icJ99EH3pAPTIDUtiaK5gRXN2SQgRQ.jpg)
/3_9xxGnPxlM6u4v9sUjwxsBhxs70bxAQ.png)
巨鲸蹈海 浩渺龙宫接受考核(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李学寅
大海给了我们茫茫无定、浩浩无际和渺渺无垠的观念;人类在大海的无限里感到他自己的无限的时候,他们就被激起了勇气,要去超越那有限的一切。
——黑格尔
“钢铁巨鲸”像一个初学走路的孩子,迈出了奔向海洋的第一步。研制者们像慈母、像阿姨一般,多么担心自己精心哺育多年的宝贝疙瘩,在那不平静的蓝色之路上跌跤啊!然而,既在想象之外,又在意料之中,她的第一步竟迈得如此坚定,如此刚强。海水与她拥抱,浪花和她亲吻;茫茫海面,凭其驰骋;冥冥海底,任其出入。
首任核潜艇艇长和“36 颗种子”
俗话说:海是龙家乡。海洋是钢铁巨鲸的最终归宿,也是它纵横驰骋,逞强显威的广阔战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完成了码头系泊试验之后,随之而来的便是海上航行试验。这是一场检验钢铁巨鲸能否叩开龙宫大门,进入大海怀抱的更高层次的试验,是接受比码头系泊试验更加严峻的大海考核。考核合格了,才能发给它自由出入龙宫的“通行证”。因此也可以说,这次试验是中国核潜艇迈向海洋的第一步。
为了赶时间,在码头系泊试验进行的过程中,海上航行试验的准备工作就已经展开了。1971 年 4 月中旬,海军根据核潜艇工程办公室和有关部门的意见,决定成立航行试验领导小组。5 月底至 6 月初,领导小组在海军司令部副参谋长刘华清的主持下,召开了第一次会议,仔细讨论了航行试验大纲和计划安排、试验海区、试验保障工作以及加强组织领导等问题,确定由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陈右铭负责航行试验现场抓总,并在航行试验领导小组之下,又设立了办公室、指挥组、政工组、试验组、后勤保障组,由工厂参加试航的人员组成了交船队,科研单位的参试人员组成了科研工作小组;接艇人员组成了接艇队,在交船队、科研工作组的协助下,负责核潜艇航行操纵。在对试验大纲和计划安排、试验海区等方面的问题统一了意见后,各套组织迅速按照预定的计划,抓紧进行了准备工作。7 月下旬,领导小组召开第二次会议,对试验准备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分析,并向海军副司令周希汉做了汇报。为了保证海上航行试验的安全,8 月中旬,码头系泊试验一结束,便报请周恩来总理批准,在工厂附近的海区进行了预试。
早在 1969 年 7 月,海军从 4 个常规潜艇支队和一个护卫舰支队精选了 36 名官兵,组成了中国第一支核潜艇接艇队。艇长名叫杨玺,调来之前已经是常规潜艇艇长;政委崔桂江是朝鲜战争战场上敢于刺刀见红的战斗英雄,获得过朝鲜二级战士荣誉勋章,至今脸上还存留着一道长长的弹痕。他回国后参加过速成识字班和潜艇专业培训,后来当上了常规潜艇的副艇长、攻委。以杨玺、崔桂江为首的这 36 位官兵,被誉为发展核潜艇部队的“36 颗种子”。
当时他们面对的是一项从未接触过的新式装备,耸立在他们面前的是一座座科学技术的高峰。因为驾驭核潜艇需要学习掌握有关核物理、热工水力、辐射防护、高等数学、化学、电子学等几十门学科,要操纵上万种机械设备。但是,他们谁也没有退缩,发誓迎难而上,攀上科学的巅峰。他们按照各自专业奔向全国各研究部门和工厂实习,如饥似渴地听专家讲解,夜里加班攻读相关书籍和资料。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动他们战胜了重重困难。一年后,经专家考核、笔试、口试,实际操作全部合格,无一人掉队。
1975 年夏天,笔者作为新华社军事记者,首次登上停泊在军港的核潜艇,造访艇长杨玺和政委崔桂江,了解艇员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笔者曾写过一篇建议关注核潜艇艇员身体状况的内参报道,受到高层的重视。杨玺 1923 年出生在辽宁省建平县,1948 年参军后,曾参加过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经受过炮火的考验。1952 年,他被调到海军部队当战士,之后多次到海军学校学习,先后担任过巡逻艇实习艇长和护卫艇艇长。1960 年 3 月,为了培养人民海军潜艇指挥员,杨玺被选送到海军潜艇学校,学习潜艇操纵指挥技能和作战训练知识,1963 年 5 月圆满完成学习任务后,出任常规潜艇实习副艇长、艇长,很快成为一名优秀的潜艇指挥员。杨玺自从受命率队参加接收第一艘核潜艇的光荣任务后,便开始了核潜艇海上试验和接收装备的开创性工作。他尽管担任了多年常规潜艇艇长,但对操纵核潜艇还是陌生的。
为了迅速适应核潜艇操作指挥的需要,杨玺上任后,先在核潜艇总体建造厂学习核潜艇的总体性能和船体结构;几个月后,他带领新组建的中国第一批核动力专业的官兵们,急奔大西南那个“与世隔绝”的陆上模式反应堆基地,学习反应堆一回路的操纵技术和有关核物理知识。他不辱使命,在一年的学习实践中,用不屈不挠的精神和强烈的使命感战胜了科学上的一个又一个拦路虎,获得了驾驶中国核潜艇奔向广阔海洋的“资格证”。
接着,杨玺带领实习队伍,又回到核潜艇总体建造厂,参加第一艘核潜艇的建造试验,学用结合,准备接艇。他与艇员们一起,以惊人的毅力刻苦钻研核潜艇专业理论和指挥操纵知识;并严格要求和管理第一支核潜艇艇员队,组织部队编写各种专业条令、训练大纲、部署表等。核潜艇试航开始前后,为了操纵好潜艇,他亲自组织艇员们与研究所、工厂的人员一起研究制定各种预案,严格检查备航、备潜等准备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学习、摸索,参加核潜艇的设备安装、系泊试验,他和艇员们理论和专业技术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具备了独立操作核潜艇的能力。
从此,这 36 名艇员犹如“36 棵青松”,隐姓埋名地挺立在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战斗岗位上,接受着核潜艇试航的生死考验。尽管由科技人员和造船厂打造出来的核潜艇,从理论上讲是科学的安全的,但是,这个高、精、尖的庞然大物毕竟没有经过大海的考核和检验。核潜艇第一次启动核动力,第一次用核动力出海航行,第一次潜航,第一次沉入海底,第一次从海底浮起,第一次深潜深度试验,第一次远航……这每个“第一次”都可能发生无法准确预料的未知风险。这风险关乎着试验的成败,也关乎着核潜艇的安全和艇员的生命。“出航就是出征,试验就是战斗”。面对每个“第一次”,这 36 名艇员总是写下类似于“生死状”的遗书,义无反顾地全身心投入到“可能回不来”的海上试验中。他们把青春和生命根植在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上,根植在祖国的海洋上,为的是早日驾驭着能撼天动地的“大国神器”,守护华夏神州的万里海疆。
请记住这“36 棵青松”的名字,他们是:杨玺、崔桂江、刘桐才、李柏玉、刘国顺、蔡培军、陆思洪、杨志伟、杨培富、庄永元、范喜德、王继坤、郝富广、张盛钦、张林、石松山、刘明顺、张友清、何万国、凌纪成、刘君龙、王伟荣、时正华、李传洪、蔡祥、王继义、韦永昌、龚徐洲、程文兆、郝继生、张友发、姜英金、李永德、刘浩清、刘广元、乔本才。除了艇长杨玺、政委崔桂江,其他人都是名副其实的无名英雄。
/4_726vG1Gfdaz1HpUDEPymTPOk6QhaLw.png)
/5_kqrXBGteTaaKN0YegJPADGpPqia5Tg.png)
/6_TtFpptxbjUy2awN7SeEZeclvsCf8kw.gif)
作者简介:李学寅,河南唐河县人,1947 年生,1968年入伍于南海舰队鱼雷艇部队,1974年7月调入新华社驻海军分社任军事记者。1982年考入中国新闻学院学习至1985年。1988年调入中国消费者报社,先后任总编室主任、副社长、社长兼总编辑。2006年 11月,任国家工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2006年12月,任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作者在30多年新闻工作生涯中,在新闻媒体和杂志发表各种形式文章1100 多篇约230多万字,撰写和主编专著10部共290多万字。
/7_QZibXnT5LFVE8VKYDfa8HG9JwdFJFA.png)
/8_SRyicpLgnLW6ua5Lneo4MonaMkianQ.jpg)
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我们讲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我们一起诉说心事,我们是真真正正的兄弟。战友、战友,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还常常想起我们在艇上的日子吗?神圣神奇的潜艇,让我们知道,原来濳艇人的友情更让人牵挂!过去通讯不发达,许久没有彼此消息,也许我们奔波忙碌,很久没有联系过了,但是希望你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你。微信让我们慢慢都联系上啦。即使过了几十年,我们都已老去,即使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不走我们潜艇人的深厚感情!

灬桃子小姐恋2020-10-14 07:01:19
作者先生:本篇文章中的三十六名艇员名字中,叶正华、刘启龙、姜英全、刘洁清等名字有待更正! 另外,首艇参试艇员共一百四十余名,文中只提36名“种子”不妥!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