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中原视窗网 ,作者中原视窗公号
主要经营艺术交流,新媒体(网络与广告)平台建设、运营,企业形象策划、设计、宣传,影视策划、传播,对外文化教育交流、合作等业务。
  请点击上面的蓝字关注战友之家
/2_icJ99EH3pAPTIDUtiaK5gRXN2SQgRQ.jpg)
/3_9xxGnPxlM6u4v9sUjwxsBhxs70bxAQ.png)
历经磨难 战略核潜艇更显神威(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李学寅
当科学达到某个高峰的时候,它面前会出现通向新的高峰的广阔前景,通向进一步发展的崭新道路。
——前苏联物理学家 瓦维洛夫
一叶知秋。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研制成功,标志着在这个项目上科学技术的坚冰已经打开,通向这个科学领域的道路已经开通。本来华夏神匠们可以乘胜直下,沿着这条道路直取新的高峰。然而,由于笼罩共和国大地的“政治坚冰”还没有打破,他们不得不在更加艰难的道路上履冰斩棘、蹒跚而行,终于百尺高竿更进一步!
弹道导弹核潜艇加入海军战斗序列
弹道导弹核潜艇的研制工程,无论性能上还是装备技术上,都比鱼雷核潜艇艇更加先进,更加复杂。这也是研制工作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但更主要的是它的研制工作是比鱼雷核潜艇规模更加宏大的全国性大协作。没有中央领导同志的有力支持,是很难步调一致协作好的。然而此时,特别是从 1974 年到 1976 年 10 月之间的这段时间里,“四人帮”极力推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鼓吹所谓“卫星上天,红旗就要落地”的歪理,把科研队伍搞乱,使国防科研战线的工作受到很大破坏。与此同时,由于国家整个国民经济建设受到严重冲击,困难重重,科研工作缺乏有力的物质和资金保证。这些情况致使已经开始总体建设工作的导弹核潜艇进展缓慢,直到 1976 年 9 月底才能进行船体水压试验。
1976 年 10 月,中国人民一举粉碎了“四人帮”。经过一系列拨乱反正,在共和国大地上,经济建设的春天来到了!科学的春天来到了!
这期间,王震将军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主管军工口,研制核潜艇这件大事当然引起他的关注。1978 年年初,为了整个造船工业,也为了核潜艇工程,他派出以六机部副部长刘放为团长的中国第一个船舶工业代表团到日本的船厂去考察,12 个代表团成员中就有核潜艇总装厂的革委会副主任侯君柱。
林彪叛逃事件发生后,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组长李作鹏被免职,不久,侯军柱又被恢复名誉,回到总装厂担任革委会副主任。当时,主管生产的王荣生已调任六机部担任职务,现任革委会主任郭文生身体不好,长期在北京养病。厂里群龙无首,生产管理松弛。
侯君柱访日回来后,和其他访日成员一起向王震副总理汇报出访收获时,给王震留下深刻印象。1978 年 3 月 7 日,王震副总理在海军政委苏振华、席台前一条长长的彩带横跨船坞门两侧。张爱萍手持剪刀在彩带中间轻轻一剪,彩带立即断成两截徐徐落入水中。当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在汽笛长鸣声中从船墩上浮起时,宣布正式下水成功,全场顿时群情激奋,欢声雷动。
之后,这艘艇在各级领导的严密组织指挥下,经过 1 年多的码头试验和海上航行试验,证明总体性能良好,符合设计和使用要求。
作为二型艇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与作为一型艇的反潜鱼雷核潜艇相比,最大不同之处在于武器系统,这艘艇的功能是要在水下发射弹道导弹。这使二型艇比一型艇有许多重大突破。导弹发射试验是最关键的试验。于是,又多次进行了水下发射弹道导弹模型弹的试验和遥测弹发射试验,证明发射功能良好。
这标志着中国核潜艇研制工程攀上了一个新的高峰。经过对部分设施的进一步改进和全面技术评定之后,作为二型艇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很快交给部队先作训练使用。
1983 年 8 月 25 日,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经过 10 多年的研制,终于在海军试验试航基地正式交付海军。10 月 19 日,核潜艇部队举行了隆重的命名和授旗仪式。水兵们军容严整、精神振奋,列队在核潜艇甲板上。海军旅顺基地司令员张连忠代表海军宣布命名和授旗命令。首任导弹核潜艇艇长徐作仁、在两名卫兵的陪同下,正步走到设在港湾码头上的主席台前,庄严地接过八一军旗。军旗在中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上徐徐升起,官兵们注视着军旗,幸福和自豪之情荡漾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激荡着每一个人的心胸。从此,中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加入了人民海军的战斗行列,乘风破浪地驰骋在祖国的海疆,成为具有威慑力量的战略武器,肩负起保卫祖国和世界和平的历史使命。
核潜艇的研制和进入海军部队服役,一直是国家和军队的机密,直到 1986 年才向世人公布。1986 年,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研究设计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当年 4 月 16 日,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参加研制的 10 名专家代表。
接受极限考验
核潜艇的安全始终是拥有核潜艇的国家十分关注的大问题。因为核潜艇的动力运行系统主要依靠核反应堆,稍有闪失,就会酿成事故,甚至会发生像前苏联核潜艇在挪威附近海域艇毁人亡、引发恐慌的灾难性惨剧。在世界潜艇家族中,因各种事故沉没的潜艇已有 110 多艘,其中核潜艇也有十多艘,这些事故大多发生在远航和深潜中。中国的第一代核潜艇已交付部队安全航行三四十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核潜艇未发生过事故的国家。这证明了中国核潜艇的动力系统及核安全性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远航和深潜是检验核潜艇战斗力的两个基本指标,也是在世界核潜艇大家庭中争得一席之地的重要指标。请看中国核潜艇接受这两项极限考核的答卷。
为了检验中国核潜艇的战斗力,1985 年 11 月至 1986 年春天,我国核潜艇进行了一次真正的长征——出海远航进行最大自持力考核试验。作家彭子强在《奇鲸神龙》一书中记述了这次长航的历程。
“出发!”
在雄壮的军乐声中,钢铁巨鲸在艇长孙建国的驾御下,由曾经担任第一任核潜艇艇长、现任核潜艇部队副司令员的杨玺保驾护航,告别送行的部队首长和艇员们的父老妻儿,驶出军港,渐渐没入海水中,秘而不宣地向着遥远无垠凶险难测的大海大洋深处驶去。
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水下长航,钢铁巨鲸要在波诡浪谲危机四伏的大洋水下潜航,拟定的最低目标是超过法国人,法国核潜艇的长航记录是 67 昼夜,接着争取超过美国的“海神号”,它的长航记录是 84 昼夜。
这是对核动力和核潜艇各种操作设备使用性能的严格检验——能否在复杂的海底下长时间正常运行?核反应堆万一在远离祖国大陆成千上万里的水下出事故怎么办?仪器、仪表失灵了怎么办?假如潜到海沟里起不来怎么办?假如碰到海下礁石怎么办?会不会与别国的潜艇在海水下相撞?
这是对核潜艇最大自给力和艇员长期水下活动极限自持力的严格考验——艇上所带给养能否保证水下数月使用?设备需要维修怎么办?艇员能否经受住大海的折磨?体力精力支撑不下去怎么办?会不会发生严重精神分裂症等等。
这种对设备和人员的“过关考试”,对于核潜艇的战斗力是必不可少的。年轻的艇长孙建国,入伍前曾作为知识青年下乡插过队,属于特别能吃苦的老三届一代。他两次到潜艇学院学习,经过海上实践的刻苦磨练,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常规潜艇艇长。接着,他又经过艰巨复杂的理论学习和试航考核,完成了从常规潜艇到核潜艇的跨越,成为一名技艺娴熟的核潜艇艇长。这次出航前,他和大伙一起对远航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做了各种应对的预案,并烂熟于心,倒背如流。
海面上波涛翻涌,海水下漆黑一片。孙建国泰然自若地指挥着核潜艇,像一条蛟龙在水中潜行,一会儿高速,一会儿低速,开展着各种军事科目的演练,应对着各种复杂的海况。
核潜艇是全封闭的,在水下,既看不到太阳,也看不到海水,更看不到什么风景,看到的只有机器设备,睡觉只有一个火车卧铺那样的小床,空间拥挤狭小。人生活在里边十分枯燥,没有一点浪漫色彩可言。艇员们多么想浮出水面,看看那美丽的城市、乡村、妇女、儿童,享受一下陆地和海面上的人间烟火啊!在不见天日的水下,三天两天还能忍一忍,而核潜艇艇员却是 10 天、20 天、30 天……不停地坚守在自己的战位上,从变换着的不同演练科目中,从反复播放的歌曲中,从互相传送吟读艇员们自己创作的诗词对联中,寻找乐观昂扬的生活工作情趣。
50 天熬过去了,60 天又熬过去了,水下每熬一天,都需要付出比陆地坐火车或海面上坐轮船十天八天还难受的代价。一个个难以想象的困难接踵而来。
核潜艇内全艇一百多人同吸共呼一口气,艇内各种机器运行难免还要排放废气,艇内的人造空气尽管经过净化处理,但总不如在海面上那么清新。每天 24 小时,艇员们连呼吸一口自然空气的机会都没有,时间长了使人感到十分疲惫和烦躁。为了保证艇内空气不被污染,艇长下令:“不许吃葱、蒜、鱼等任何有异味的食物!”大家都自觉遵守。
艇内没有白天黑夜之分,能够判定白天还是黑夜的是挂在各舱室的那个带有特殊标志的挂钟。几百台电机、水泵、蒸汽机日夜不停地轰鸣着,震耳欲聋,从早到晚生活在噪音中,时间一长,艇员们耳朵都麻木了,竟忘记了艇外的一切。
航行天数超过了法国 67 天的记录,越到后来,艇员们的生物钟错乱得越厉害。多数人吃不下饭,饭量减少百分之六七十。有的睡不着觉,有的睡着了醒不过来。许多人浑身无力,两腿发软。有的战士变得烦躁不安,有的脑袋昏沉,个别身体弱的战士开始昏厥。尽管这样,官兵们仍意志坚强,一上战位,就拼足全身力气,全神贯注投入工作。为了解困,提起精神,有的往太阳穴抹风油精,有的嚼干辣椒。没有一个人被艰难困苦征服。
就这样,官兵们战胜困境,每天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 9 个小时以上,共同精心操纵着成千上万个仪器设备,没有出现丝毫的差错,使长航的探索继续向前推进。
水下长航时间早已超过了上级规定的时限,核潜艇基地、舰队和海军司令部多次表示慰问,并同意上浮返航,还提醒他们:美国核潜艇在创造纪录的水下长航试验中,返航时不少官兵是被担架抬出艇的。
于是,杨玺和孙建国召集部门军官开会征求意见,大家一致要求:艇员的忍耐力还没有达到尽头,可以继续坚持,能坚持一天就多坚持一天!
上级被他们的勇气、毅力和追求打动了,终于批准他们进行超越美国“海神”号水下长航 84 天记录的冲刺。
在度日如年的境况下,官兵们咬紧牙关,昴足了劲,一举冲过了 84 天,接着是第 85 天、86 天、87 天……90 天!
蓝色巨鲸终于浮出了水面。
“啊,看到祖国的海岸线了!”不值班的艇员们一个个爬出舱室,爬上舰桥,拼命地呼吸品尝着海面上的新鲜空气,欢呼、喊叫,欣喜若狂。
核潜艇迎着久违的灿烂阳光,驶向祖国的港湾。就要靠近码头时,艇长孙建国再也无法抑制激动的心情,眼含热泪向艇内高声喊道:“同志们,水兵们,不要趴着!站起来迎接祖国和人民的检阅吧!”
这次极限长航试验航程相当于绕地球赤道一圈,其中大部分时间为水下航行,最长一次水下连续航行 xx 昼夜,经受了被称为“水下长征”的考验。
对此次远航,1986 年 12 月 31 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我国海军核潜艇首次远航训练获得圆满成功。潜艇部队的干部和水兵驾驶着核潜艇,在辽阔的海洋上完成各项训练任务,创造了我国海军潜艇水下航行时间最长、航程最远,平均航速最高的记录。参加这次远航的核动力潜艇是我国自行设计和制造的,全部机械和设备都是国产。它具有续航能力大、航行速度高、潜航时间长、隐蔽性能好等特点。核动力潜艇远航成功,是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新成就。也可以说是中国核潜艇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经过长航之后,核潜艇又迎来了更严格的考验——深水下潜极限试验。这是对核潜艇总体性能和作战能力包括艇体和武器系统的设计、建造以及部队操作使用水平的综合性考验。其技术难度很高,潜在风险很大。但只要是核潜艇,它就必须过这一关。海军原核安全局副局长、核潜艇部队领导小组原办公室副主任杨连新,在他编著的《见证中国核潜艇》一书中,记述了这次试验。
1988 年春夏之交,我国核潜艇奔赴南海首次进行深水试验。
首先进行的是极限深度下潜试验。人们知道,在海水里每下潜 10 米就增加一个大气压,人若深潜到五六十米,心脏就会被压力压破,所以潜水员要穿上非常坚固的外壳。潜艇下潜也一样,下潜越深,对材料坚度和密封结构的抗压力要求越强。下潜到几百米深度,如果外壳有一个绿豆粒大的小孔漏水,那么射进来的水柱就会像子弹一样击穿人体,甚至可能撕裂潜艇,导致艇毁人亡。1963 年 4 月 10 日,美国“长尾鲨”核潜艇在进行深度试验时,刚达到极限深度过了一分钟,就发生了艇毁人亡的惨剧,艇上 129 人无一生还。事后调查宣布:事故属材料原因,造成主机舱出事致潜艇沉没的可能性最大。
我国为了保证试验万无一失,成立了试验领导小组和海上指挥部,制定了详尽的试验方案和 90 多种防止意外的预案,还邀请有关单位、专家学者反复进行论证,对关键部位又做了实验和试验。还针对有专家对艇体耐压液舱提出的质疑,专门请一直参与和组织我国核潜艇总体结构设计研究的著名专家、第十一届国际船舶和海洋工程结构会议主席徐秉汉,专门组织科研人员对艇体耐压液舱的结构强度,又进行了全面计算和模型试验,排除了疑问。专家们一次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完好无损。
经过一系列的充分准备,核潜艇在艇长王福山的驾御下,穿过台湾海峡,乘风破浪来到浩瀚的试验海区。
这是一项开拓性、风险性极高的试验,是核潜艇闯越生死之门的考验。无论准备多么充分,试验就是试验,成功与失败的结果,就是生与死的门槛。许多艇员临出发前都留下了遗书。
面对这种严峻考验,试验现场指挥部同意有关领导机关人员和技术老总们随艇保驾,以实施面对面的坐镇指导。接任彭士禄担任核潜艇总设计师的黄旭华来了,著名船舶结构力学专家徐秉汉来了,国防科工委某局总工程师姜来根来了,海军、中船总公司等有关部门专家来了。他们担任了试验的技术负责人。在核潜艇总体建造厂厂长助理王道桐的率领下,由 20 多人组成的试验保驾队来了。王道桐事后向人披露,他们临来前工厂给他们拍了“生死照”,以防万一失败作为最后的留念。
4 月 20 日,核潜艇在几十艘保障和救生船队的护卫下来到试验海区。这艘从里到外全部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核潜艇,能闯过极限深潜试验的大关吗?
为了确保安全,试验由浅入深分两步进行。
4 月 21 日,进行了下潜深度 193 米的初步试验。然后总结了经验,为第二航次下潜到设计要求的极限深度打好基础。
4 月 29 日 11 时 13 分,第二次下潜开始了。当下潜到 230 米深度时,艇内突然陆续发出“咔”、“咔”的响声,越往下潜响声越多,冲击着人们的耳膜和心房,令人毛骨悚然,惊心动魄,有的人把心提到了嗓子眼。这是艇体钢板在雷霆万钧海水压力下正常范围内结构变形发出的声音。
除了响声,有的舱室门也被压紧,难以打开。艇内还出现几处漏水,经检修紧固止漏。保驾队的王道桐看到指挥舱的一根支撑深度计的角钢随着核潜艇下潜而逐渐扭曲,其情景看起来很“瘆人”。
面对诡异莫测的考验,艇长王福山沉着冷静,指挥若定。经请示上级领导,在黄旭华等专家指导下继续下潜。
指挥舱里一片寂静,一个个指挥员都沉着坚毅,表情凝重,两眼死死盯着各自面前的仪表仪器。艇员们更是临危不惧,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地执行着每一道命令。潜艇继续下潜到最大工作深度,艇体才不再发出声音。
12 时 10 分 52 秒,一个创纪录的时刻、也是划时代的时刻来到了,舱室内深度计的指针终于指到了极限深度并略有超出。
一声令下,各战位立即测量数据,取得大量试验资料。结果证明:核潜艇在设计要求深度一切完好,极限深潜试验圆满成功 !
这时,所有参试人员那颗悬着的心才真正踏实了。当核潜艇胜利浮出水面后,指战员和其他参试人员高兴地含泪拥抱,喜悦激动之情溢于言表。参加试验保障和护卫的水面舰艇同时拉响汽笛,向核潜艇的壮举致敬。
接着,核潜艇又在试验海区成功地进行了水下全速航行和深海发射鱼雷等试验,表明中国的核潜艇完全符合隐蔽、突袭、适合中远海、大深度、远距离作战的使命要求。
/4_ZlqLzhcfkGHZTiaXewiblhHjQl21Lw.png)
/5_iaLfsicLNPfMibsdCiahnMaLSibrXQ.png)
/6_hdo55dgjwL7gwsDrjnM8QkQZgfJO5Q.png)
/7_kqrXBGteTaaKN0YegJPADGpPqia5Tg.png)
/8_TtFpptxbjUy2awN7SeEZeclvsCf8kw.gif)
作者简介:李学寅,河南唐河县人,1947 年生,1968年入伍于南海舰队鱼雷艇部队,1974年7月调入新华社海军分社任军记者。1982年考入中国新闻学院学习至1985年。1988年调入中国消费者报社,先后任总编室主任、副社长、社长兼总编辑。2006年 11月,任国家工商总局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局长。2006年12月,任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副会长。
作者在30多年新闻工作生涯中,在新闻媒体和杂志发表各种形式文章1100 多篇约230多万字,撰写和主编专著10部共290多万字。
/9_QZibXnT5LFVE8VKYDfa8HG9JwdFJFA.png)
/10_SRyicpLgnLW6ua5Lneo4MonaMkianQ.jpg)
虽然我们来自五湖四海,虽然我们讲着不同的方言,但是我们一起诉说心事,我们是真真正正的兄弟。战友、战友,这么多年了,你还好吗?还常常想起我们在艇上的日子吗?神圣神奇的潜艇,让我们知道,原来濳艇人的友情更让人牵挂!过去通讯不发达,许久没有彼此消息,也许我们奔波忙碌,很久没有联系过了,但是希望你知道,我一直惦记着你。微信让我们慢慢都联系上啦。即使过了几十年,我们都已老去,即使岁月带走了我们的青春,带不走我们潜艇人的深厚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