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一中的往事——那年那岁月那学生时代

海风  潜战友之家  2021-11-13 15:13:25




现在的主楼,已经易主,更名为象山外国语学校


象山一中的往事——那年那岁月那学生时代

 

文/海风


 象山中学,那记忆深处的几个字,十年、二十年几次同学周年聚会我都没有去参加。象中从前乃至现在都是象山县最好的一所中学。虽然已经搬迁新址但是心里一直记住那标志性的主楼,那开阔的操场已经那紧邻电影院的大门,无数次梦中回到这里,回不去了岁月。说起象山中学一定讲下我曾经就读的农村中学——莲花乡中学。


这条从前的机耕路,我们之前双脚丈量的几公里路,现在可以开车了


 79年冬季我们跟随父母来到了象山黄家塘,父亲早几年来的象山,随后我们一家随迁。离开了陕西兴平秦岭公司一个大型的国防工厂,带一口西北普通话,听着南方鸟语实在有点不习惯。陌生的乡村工厂、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女孩来找我,说父亲告诉她,我来了要和她一起去上学了。父亲帮我办好了上学的手续,我插班就读于距离工厂五、六公里的莲花乡中学,开始了我的二年半的初中学习走读的生活。。



渡头街老街


 莲花中学坐落于莲花乡政府所在地——渡头街,一条不长的街道五分钟走遍,昏暗的一排平房里有着几个小商店,买着农副用品和简单的生活用品,每天我们上学和放学后都从街头边上走过,农村有集市是农历的一、三、五。我们西北来的没见过这样的情景因此带着好奇。中学门口有条溪流,进入学校先要通过小溪,因此有个小桥对着学校大门,记的好像没有门牌子,这桥用预制板简单的搭成的小桥,承载着我多少年的回忆。记得是三块预制板的宽度,没有栏杆。学校一栋二层楼,一排一层瓦房,土操场,每年放假后操场青草长得有人高了;印象每个年级二个班级,那时人们受教育程度低,农村孩子读书的愿望不强烈。平房的教室因为结构显得昏暗。我们这届初一是二个班。三个年级只有我们工厂子弟七、八人。我们每天会不约而同的走在从下湾通往渡头街的那个机耕路上。一复一日几公里的路都是双脚丈量。

时代在发展,现在这个乡中学早已不复存在,房屋还在小溪不见影子,成了大马路边,目前是养老院。


 莲花中学第一个想到的教物理的年轻的翁伟平老师,他让我们印象极为深刻,物理教的绘声绘色很有新引力,书本里抽象不懂的东西在他形象的手舞足蹈之后特别容易记住。学习枯燥的物理成了快乐的事。课后翁老师会带着那些男孩子打篮球,记得他总是塔拉着拖鞋瘦高高的快步飞走的样子(后来到了高中没适应物理郑老师古板的教学方式物理成绩一落千丈)。他普通话流利,象山土话有趣,男同学总是当面背后和他不分彼此大呼其名,到他的宿舍吆五喝六。他成了许多孩子心中的偶像!


数学老师二个,一个夏老师、和个子高高的教导主任张志甫老师,还有化学王维君老师,张老师、王老师是夫妻,张老师数学教的很棒,王老师化学教的很好,她对我很好,有时候给我开个小灶,化学成绩一路向前,那时候只要你肯学,老师会不厌其烦的倾注自己的心血把自己知道的全盘托出,从不计较得失!一笔带过的说说英语伊老师,男、女二个伊老师,男老师教的带当地口音,女老师比较正宗,后调到象中当英语老师,教过我妹妹。


大概因为语言障碍英语成绩一直提不起来,以至于后来到了高中对英语彻底放弃了这是后话。那时改革刚开始打开国门,国外的一切的那么新鲜,英语是必修课。我的数学和化学成绩一直都还不错,老师对我也是重视有加。和老师争论题目的时候,不轮对错,数学的夏维珍老师都让我三分。多年以后记起他们的时候还是感觉很温暖,希望他们都安好!说到这里讲讲当年教师的待遇和现在比天壤之别,老师待遇不如工厂的工人,能耐着住教书育人真是不简单的事情。后来这批乡村中学的老师生活和工作上也是一波三折。

81届莲花初中毕业照,后面就是二层楼房,老师宿舍、教研室都在这,第二排右三翁伟平老师、边上英语尹才成老师,中间是教导主任张志甫老师,左二化学王老师,接着语文老师、体育老师、语文老师,左右二个是女生


当年初中先要初中专考试,然后是毕业考,那年毕业考我考了学校年级段前几名,三个学习好的男生考上了初中专,我和农村来的何云亚、翁彩虹考入象山中学。来到象山中学一切都是新鲜的,当时我们年级一共四个班级,农村中学来的是三班、四班。

记得高一是根据地区分班,高二通过英语成绩、文科理科分班了,三班的英语成绩档次略差。好像当年都和英语有仇似的,偏偏不肯好好的学。这大概就是孩子。


我们是象山中学最后一批高中二年的学生,短暂的高中生涯还没来得及回味就匆匆的接近尾声,让很多意犹未尽的孩子还没体会的读书的艰辛!体会到失败的同学通过复读不少都考上了大学。


当年好多同学都考上了北京、上海、杭州等地大学,复旦、北外、人大都有,当年的他们好学认真,我深感差距甚远。


现在的大门,没有围墙,只有大门这个门爬起来更方便哈哈

高一时候一班、二班是家住丹城同学班级,这二个班级时尚而带着活力,我们三班、四班是从各个农村和石浦等地考上了的农村学生为主的班级,都住校,且生活朴素。石浦三朵金花是城镇的,也和我们混在一起过着每天吵吵闹闹的住校生活。

 


站在主楼一眼望去这是老西门情景,眼前那树的位置之前就是厕所

那届是学校最后一届高二毕业班,高二进行了分班考,一班是文科班,女生站一半以上,二班还是丹城班,没几个女生,三班、四班理科班,每个班级只有6-8名女生。理科班根据英语成绩分班。这时候差距慢慢的拉开了,农村中学出来的学生英语是短板,教英语的王老师是上海知青,他的英语课上的非常生动有趣,水平当年很棒的,高二时候我们班级换了一个老师,个子不高,但是英语也是上的有声有色,可以在有吸引力的上课对我们几个也好像总是提不起劲,除了农村中学的,还有就是那些调皮捣蛋的英语差,呵呵!上课逃出去看电影啥的,上课走神啥的就是俺们这些人的专利了,多年以后回想起来他们还为自己的行为哈哈大笑。结果不出意料,三班考上大学比较少,四班过半考上大学,这大概就是现在说的自律和自觉学习的精神吧!总是过来了以后才知道呢!只是大家在追求前途和学习成功的道理上的经验和教训吧!


83届三班高中毕业照,第二排左起语文老师、化学老师、体育老师、当年选飞行员的志望同学,班主任吴老师,物理郑老师、体育老师接着二个男同学

曾经的我在陕西工厂子弟学校的时候独立且机灵,学习上面没遇到什么困难过,生活上没有不愁吃穿,和那些想着靠读书改变命运的比较艰苦的农村同学相比思想境界差距很大,在象山话成堆得地方说着象征着见过点世面的普通话,自我感觉比较良好!呵呵!


就这样和同是莲花中学一起来的两个女生若即若离,学习慢慢不上心了,总以为靠天资还能拼拼他们的。象山中学上高中真的理解到了天外有天山外有山含义,那些农村中学来的同学除了天资聪明以外都非常努力,学习劲头和目标比我们这些吃公粮的、城镇来的明确的很多。


说实话那会象山中学高中部配备的老师都是全县最优秀的,而让我头疼的是初中时期一直成绩比较好的物理和化学,高中以后需要背和记的东西太多了,需要天资和努力,再有就是兴趣了,兴趣很重要,而物理老师带个眼镜姓郑,上课太枯燥,比初中翁老师教物理生动形象的教学差太远了,化学老师女老师记不到姓名了反正一句话就是有机化学好难啊。大概学习兴趣和自己努力本身的智力吧,慢慢的步子就拉下来了。


主教学楼边上有小树林,快高考的时候曾端着凳子在树林里复习。现在这片小树林还在,如今站在边上我感慨万千,恍惚中就是几十年,我们过了中年,这里的学生还依然年轻。


高中毕业我们是有退路的,工厂子弟直接招工进厂,因此没有后顾之忧,虽然三线厂地处偏僻,但是国营企业的名气还是在象山数一数二的,不比现在的公务员地位低,想来我们厂上班的人真不少呢!每年固定的对职工子弟的招工指标,不论初中毕业还是高中毕业都能进单位上班,不用家长为孩子前途操心的,所以那时候家长对我们的用学习改变命运的思想还没形成,都是不内卷的。比我们学习成绩差的反而工龄比我们长工资高哈哈!许多初中毕业后就直接回家等着进厂了。是比当年的农村同学幸福许多!那只是当时的想法吧!前途对我们来说好像没有他们这些农村同学那么重要,有了稳定的工作,固定的收入,也不比当时机关单位工作的差多少。也许这就是优越性吧?后来几次同学的周年聚会都是因为自己太过于平淡,放不下心结没有参加。说到象中不得不说说那些和我同期来的西沪港的子弟。

象山外国语学校现在大门远眺

西沪港部队的孩子,以初中生为主,他们也是通过一定得选拔考试象山中中读书,不是中考,是针对他们的测试,读书不好的会留着当地农村学校墙头中学和丹城中学读书,而学习成绩好的可以来象中,也是他们读书成绩参差不齐,天资聪盈,就是男孩发育比农村孩子早,逆反心理和成熟比我们高中的要多好多,不凡有好几个熊孩子,贪玩,好斗,因为少年不经事。那时部队大院家庭的条件好些,而计划生育还没开始家里孩子多,不会关照多,他们个个独立性强,放任自己的个性飞,喜欢结帮结派,哥们义气重,看着那些不上眼的主动找事,打架作弄啥事都干,学校为此有点头疼,当然这里说男孩子,指初中的这批“学兵”哈哈。


那每周一次的大卡车接送回家让农村中学上来的孩子和其他城镇的学生足足羡慕不已,周末的下午会一辆军用大卡车停在学校门口,呼啦啦一群人一拥而上,轻松翻上后车厢,那车带篷布得解放大卡车,女生着需要帮助下,周日的下午他们回来了,也是大卡车送来。他们带着加工厂的鞋底饼干,拿着家里发来的罐头食品,普通话、蓝色军便装让他们在我们这些同学里显得特别突出,男孩子喜欢吆五喝六的一帮一帮走在学校的操场上,因爱惹事生非,横着走的好几个。头疼的结果就是学校和西沪港的沟通,部队专门派了一个基地的水兵过来管理这些熊孩子日常生活。多年以后那几个调皮的男生回忆,最喜欢那个当兵的辅导员,帮助他们洗衣服,任劳任怨。但是熊孩子作弄起人会让人哭笑不得。一次大冬天某人把一盆水搁在门框上面,门虚掩着,夜晚入睡后水兵辅导员来查房,一推门咣当一盆水从天而降,大冬天真是够呛!那结果整个寝室男生全部被纠出来罚站,个个身上披个被子像个俘虏,但是他们就是不屈服,没人招供,挺坚强!哈哈!谁干的案子没破!不知道那个辅导员是否还记得!


后来舰队组建了一个部队子弟学校,这帮孩子全部转学去了那里,现在这个学校早就归地方了。

标志性建筑大白象,现在看看好小的,当时占据了大马路中间

也许都是说普通话,又来自环境差不多的地方,一不留神我们关系就走近了,贪玩是每个孩子的天性,读书好坏除了靠头脑灵活聪明还要靠自己的自控能力,看着现在家长带孩子送着学送那里学,其实真的没必要,读书好有出息就没几个。


四班男同学中有个小时候得小儿麻痹,双腿走路不方便了,只能靠凳子支撑,每当楼梯上嗒嗒声出现就知道他来了,当年我们对他是敬佩有加,他学习成绩很好,声音洪亮,还喜欢一路高歌,开朗。


现在在同学微信群里也是活跃分子,对财经大咖时事评论有独特的见解,当年他已应届生考上大学,因为身体的原因没有被录取,也是一种遗憾,他是个才子。


现在想想如果我们都能学习他努力乐观精神,那么我们还有啥困难解决不了呢?

 

们住在学校大门口一进去右转的一个平房里,木头地板,非常陈旧有些年代了,木地板常有破的地方,不平整,老鼠会在里面做窝,一间宿舍五、六同学,自来水集中供应,位于女生宿舍门口外面,女生宿舍就是大门口的木结构的平房,高中二年一直住在这里,只是寝室换了好几次。


男生住在山坡上的大教室,好多人一间。学校住校生需要晚自习,晚上夜自习结束,九点多熄灯。夜半三更夜深人静时,老鼠吱吱声伴人入眠。记得夜里还从我们被子上跑过去,印象中还有一个女生耳朵被咬了,因此高中期间我们都喜欢用蚊帐,不管冬天还是夏天。蚊帐被咬个洞的事情经常发生,瓜子被老鼠吃了是常事。


我们女生水龙头安装在靠近最里面寝室大门口,没有水池,接水不小心就会被淋湿,也没有洗衣的搁板,大家干脆就着紧邻一栋二层楼一楼的走廊水泥地上洗衣。由于没有浴室,洗澡就在寝室里面用热水擦擦。男生可以在龙头那解决。厕所比较简易,分布在一栋楼的侧面集体大厕所通的,之分男女,可以在蹲坑时候相互聊天,卫生条件哈哈一般。坡上都是男生宿舍我们去的次数不多,当时听说上面还有个篮球场,高二学习紧张有的男同学为了放松心情半夜起来打篮球。女生宿舍都是大门口位置,应该这样便于管理和安全,女生宿舍都另外有个大门,晚上是关闭的,吴爱文老师带个眼镜,每天早去起床铃响过就来吹哨子,督查让我们去晨跑。冬日6:30天蒙蒙亮操场起着薄雾,一堆堆住校生就开始一天的第一次运动。每届的象中同学对他的印象是最深刻的,说话大嗓门!戴着眼镜,有点严厉。

 

住校生每天的“卧”是必不可少的。晚自习晚9点结束,宿舍晚9:30点统一熄灯,半个小时的时间,上厕所、洗漱,时间集中,挤挤挨挨人多,需要等待,常觉时间不够。就算熄灯上了床,同学们常常并不马上睡去,而是在黑暗中高谈阔论,什么话题都有。还有同学点着蜡烛做作业,用手电筒看书,近视眼就是那时候落下的。吴爱文老师常常来监督,门外“笃笃”敲门警告大家停止讲话。有时各班班主任也来监督。


学校为鼓励大家争先创优,还评文明寝室,从寝室卫生、早锻炼出操情况等综合考察。。住校生每天6点多起床,起床铃声一响,急急忙忙穿衣、叠被子、洗漱、跑向大操场等待列队点名,吴爱文老师工作极其认真负责,观察一排排队伍,立马会发现哪个寝室缺员,他基本把我们住校生所有人的名字都记住了。

 

住校生的一日三餐在学校食堂就餐。食堂是一个单层的单独建筑,记忆中普通的大食堂样子,昏暗、空旷、老旧,在校园的最西边。我与所有的农村同学一样,用铝制饭盒蒸饭。放蒸饭盒的是一个个竹子扎成的长方形笼,蒸饭的时候食堂师傅把空笼子放在大台子上,我们每人整整齐齐依次把淘了米匀了水的铝饭盒码好,并记住自己放置饭盒的笼子号码。


全校只有一个食堂,高中个年级初中三个年级,百住校生和老师们都这个食堂用餐。每到下课用餐时间,总是人声鼎沸。由于人多,有时饭盒被混乱的人群倒翻,饭被倒翻的同学只好去校外花钱解决了。油水少,胃口好,想想学校门口的光面也能流出口水,用餐没有凳子,四、伍、七、八人一桌围着四方桌捧着饭盒站着吃饭米饭自蒸,但菜肴一般向食堂购买也有很多同学自己从家里带来。当时菜肴价格冬瓜汤的印象最深,五分钱一碗,素菜1毛多点食堂的地面总是湿漉漉的,一半是因为地势低洼,另一半原因是学生们常往地面倒水或者洗涤时把水散落地面。早锻炼结束,同学们以百米赛跑的速度从操场一路狂奔至食堂由于用餐时间集中,一日三餐洗碗淘米时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自来水龙头前争先恐后

 

农村同学,经常从家里带些罐头玻璃瓶装和茶缸装的土豆咸菜黄豆芽、芝麻盐、酱豆腐之类。咸菜土豆是他们最爱带的菜,早餐食堂不供应复杂的菜肴,只供应单一的冬瓜汤。5分钱,想起来象山有名的盐烤洋芋乃,就是土豆,超好吃!

 

油条啥的如果想吃只能周末去街上国营早餐店有买,记得从学校出来只有200米的样子,往县政府方向走,不到十字路口,那里算闹市区了有国营百货商店、县政府招待所等等。周末偶尔会去那里吃顿好的,比如油条豆浆包子类,已解馋。那时候我的生活费是每个月10元钱,石浦的同学15元到20元不等。


那时校门口面店的生意特别好,顾客基本是学生。花一两粮票加一角钱,或者一角钞票就可吃一碗光面,偶尔我就到那面店去吃。一大碗只有葱花的光面,那种美美的味道如今再也无法找寻了,这是好几届象中人美好的回忆了,面店应该是私人开的,里面有几个阿姨和妈妈年纪差不多大印象中有光面和1毛,5分一个的油饼。想想现在还有点口水流下来。好吃!

 

节假日可以放假休息,可以回家了,车站在丹城西北一个山脚下,出了学校大门我们要穿过小路,几分钟就能到达那里,大厅不大,窗口很小,拦着栏杆,排队人不多,可以提前一天买票,回家主要是要带大米,那时粮食是按量供应的,街上不能随便买到大米,父亲常会到丹城出差,也经常给我带菜带米,记得一次带来一茶杯白菜炒肉,我们班主任年轻的老师,对着我唱歌


北国之春!亭亭白桦、

悠悠碧空、微微南来风,哈哈!


记得到莲花渡头街车票是5毛5一张,大概一个月、半个月样子回家一次,坐车会晕车,每次回家头晕脑胀的,而农村来的同学近的回家基本是步行,多年后同学说起当时为节省几毛钱车钱,早晨三四点起床步行三、四个小时赶山路到学校,真是不易啊!挑着米挑着书包和菜。现在还能想象到那时候的样子,个子小小的同学一根扁担一头挑着米,一头挑着书包,快步走在沙石的大马路上,翻过丹城门口那座山到达学校。


象中旧校址位于丹山脚下,由南而北呈阶梯状逐步抬升。高坡乱石砌成墙。多年之后我信步走到教学楼后面山坡,原来这里距离很近,现在是食堂的位置,后面就是盘山公路,现在这个公路应该不多用了,以前曾经是到达丹城的必经之路。

这个位置以前是篮球场,和男生宿舍,位于教学楼后面,象中旧校址位于丹山脚下,由南而北呈阶梯状逐步抬升。高坡乱石砌成墙。多年之后我信步走到教学楼后面山坡,原来这里距离很近,现在是食堂的位置,后面就是盘山公路,现在这个公路应该不多用了,以前曾经是到达丹城的必经之路。

当时彭姆岭隧道尚未开通,去往亭溪墙头方向的车辆都必经丹山盘山公路。这些寝室,恰好在丹山盘山公路之下,车轮滚滚,昼夜不息

那时最好的娱乐就是看电影。电影院就在校门对面,学校管得严,不允许住校生晚间私自看电影,常常校门紧闭不让进出,那些偷偷溜出去观看的同学只好爬铁门或翻墙而入,这事好多住校生都干过,班里男生英语成绩不好还不想学的竟然和体育生偷偷在白天上课时间跑出去看电影。夜晚我们睡在寝室里能听到电影院的播放声音,吸引力巨大的。


高中年住校生活,飞快有充满想象。同学间纯朴天真,既有美丽的憧憬,也有对前途不定的茫然不安,转眼间高中生活就是尾声,同学们各奔东西。

这个位置已经到了学校后面墙了,外面是盘山公路,以前车水马龙的公路,现在一片寂静

在一晃三十年过去了,昔日的同学大部分默默无闻平平淡淡也有成名成家出类拔萃的;有的贫贱,有的富贵;有的沉沦,有的腾达。人生百态,大浪淘沙。有人在同学群里谈笑风生,四个班级能聚在群里天南地北的跨洋过海的也就100多人,有的同学在群里夸夸奇谈,愤青,而大部分同学都是默默的看着不做声。人生好比一出戏,追求的到最后都是返璞归真,这期间努力和惰性都在岁月里沉沦了。


我们心中始终深藏着那份惦念、美好与牵挂。现实的社会里让好多曾经铁哥们已经变得陌生又熟悉,那些人那些事早已都已过眼云烟!

新象山中学——浙江省象山中学

那曾经的象山一中经历了多年的风雨成为一所纯高中的省重点中学地址易地他处。旧址虽改名换姓,但是我们心中永远还是那象鼻山脚下西门口的老象中。


祝愿新的象山中学越来越好,同学越来越棒!祝福我的母校象山中学诞辰八十周年繁花似锦,人才辈出!祝福象山的明天更好!

 

 83届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