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4年中国专家赴俄接收潜艇要求验收,俄方急了:学生验收老师?
转 天阔云不闲 
1994年10月,正在法国参加防务展览的海军装备部舰艇部副部长耿广生,忽然接到总部通知:中国向俄罗斯订购的第一艘潜艇(877型)已经完工,命令耿广生立即前往圣彼得堡,参加潜艇的验收谈判以及转运工作。耿广生既不懂俄语,也从来没有去过俄罗斯,这次要一个人从法国前往圣彼得堡,他有点担心路上人生地不熟,走错路耽误工作。于是他在接到命令后,他一边收拾行李,一边抽空准备了一些中俄对照的纸条,写上如何坐车、如何吃饭、如何联系大使馆等信息,然后带着简单的行李就出发了。他的目的地,是位于圣彼得堡涅瓦河口的俄罗斯海军造船厂。01  “老潜艇兵”
20岁那年他高中毕业,从老家江苏来到青岛,当上了一名潜艇兵;24岁的时候因为表现突出,被部队推荐到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系潜艇设计制造专业学习。在学校学习时,除了理论课,校方还组织他们去江南造船厂学工艺,让年轻的学生们在车间当工人,和老师傅们一起装配焊接,学潜艇工艺。耿广生说:“尽管我是工农兵学员,在‘交大’三年半还是学到了很多东西。进‘交大’前,我当了四年的潜艇兵,都还没搞明白潜艇怎么上浮下潜的,等到了‘交大’学习后,才明白有储备浮力之类的概念,基本弄清了潜艇的原理。”
毕业时,耿广生被分配到了海军驻四川的一个造船厂,担任军代表,负责舰船的生产、监造工作。当时从上海交大分配到四川的同学一共有七个人,一张介绍信上写着他们的名字。但最终有2个人不愿意去,只去了5个人。“我当时在涪陵432厂,这个厂由江南造船厂包建,造潜艇。当时军代表分成四个组:船体组、轮机组、电器组、综合组,我在船体组。”“在432厂当了八年的军代表后,1984年我调到重庆办事处当了一年的装备处副处长,之后又到167厂当了一年的副总队长。”1987年,耿广生被调到北京海军装备技术部,在舰艇部潜艇处当处长,1991年开始担任舰艇部副部长。从20岁到45岁,耿广生一直在跟潜艇打交道,是名副其实的“老潜艇”。这次海军派他去验收俄罗斯的877,也是“专业对口”。02  基洛级
耿广生要验收的877潜艇,全称为877EKM,它是苏联/俄罗斯海军序列里的顶梁柱,被北约称为“基洛级”,包括877和636两大系列。“基洛”级从外形上看并不像传统的苏联潜艇,它一改细长的“雪茄”外形,采用了类似核潜艇的水滴型设计。它的水下排水量为3040吨,全艇编制52人,最大工作深度240米,极限下潜深度达到了令人吃惊的350米。由于采用了多种降噪技术,“基洛”级的噪音水平极低,被称为“大洋黑洞”。1990年代初,中国和俄罗斯重新牵手,开始了一段超越历史、跨越时代的军事装备技术合作。其中一个最重要的项目是:中国从俄罗斯引进“基洛”级潜艇。1993年,中俄签署了有效期为5年的“军事合作协议”;1994年两国签订一份价值10亿美元的合同,除了采购2艘被罗马尼亚弃单的877EKM型潜艇外,再增订2艘636型。这次军贸合作,俄方在价格和性能降级的问题上,都做了较大让步。到1994年底时,第一艘877型艇已经能够交付中国,只等中方履行接收手续。但让耿广生没想到的是,当他来到圣彼得堡参与验收时,中俄双方却发生了严重的争执。03  “学生老师”还是“甲方乙方”?
中国拥有自己的潜艇部队,国内厂家向海军交付潜艇时,部队必须进行严格的验收。国内潜艇验收分为系泊试验和航海试验两个阶段,都按《验收大纲》进行,检验项目非常详细。交付部队前,潜艇上的每一台设备、每一个装置、每一套系统都要进行充分的试验。整个系泊试验通常要持续3-4个月,而航海试验周期更长,通常在半年以上。但是,当耿广生向俄方拿出中方准备的《试验大纲》预案时,却遭到了俄罗斯人的反对,理由如下:一、中方购买的这艘艇,原本是俄罗斯海军自用的,因此俄国军方已经进行了验收。只是后来因为没钱购买,这才转卖给中国,因此没必要进行第二次验收。二、“基洛”级潜艇设计水平很高,建造质量极佳,对此俄方充满信心。印度海军也订购了基洛,他们验收时只是到艇上查看了一圈,就宣告结束。目前已经出售的十几艘艇,从没有出现过较大的问题,这已经能充分证明俄国产品的质量。因此,中国人的验收是多此一举。三、中国的潜艇生产线是50年代在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的,中国的主力潜艇也都是苏联型号的仿制品,所以凭中国的潜艇技术水平,不足以验收俄罗斯潜艇。当听说中国要按照自己的大纲验收潜艇时,一些俄方人员竟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着急上火地提出质疑:“学生怎么能反过来验收老师?”客观来讲,俄方拒绝中方验收的理由和情绪,也有部分合理成分。中国海军的确是在苏联“手把手”的帮助下建成的,尤其潜艇部队,更是如此。当年我军第一批潜艇兵,是直接派往苏联太平洋舰队加入苏军编制,和苏联潜艇部队同吃住、同训练,学成后才回国的。我军潜艇部队师从前苏联,这的确是事实。另外,“基洛”级潜艇在当时也的确拥有世界顶级水平,它是前苏联/俄罗斯常规潜艇的巅峰之作,也是最成功的一款外销产品,这一点也没错。但是,俄方忽视了一个更重要的事实:1994年的中国海军,是俄罗斯造船厂的客户,双方是“甲方乙方”的合同关系。而验收,是甲方的基本权利。在这次潜艇接收中,没有老师和学生,只有甲方与乙方。04  验收
其实,在耿广生和谈判队伍出发前,海军领导已经交代过:由于俄方留给我国的验收时间很短,而且这艘艇也的确经过了俄罗斯军方验收,因此我国验收的主要目的是体现自己的权利,抓主要项目即可。按照这个指导思路,耿广生他们向俄方提出的《验收大纲》预案,相比国内已经做了精简,只覆盖主要项目。但即使这样俄罗斯方面仍不同意,双方的谈判起步就很不顺利。俄罗斯方面只能接受像印度那样走过场似的“验收”;而对中方按照《试验大纲》进行逐项验收的要求显得有些不耐烦。俄方所谓的“验收”,在方法和标准上都和中方产生了较大分歧。耿广生回忆,当时他们和俄罗斯争议最大的是两个问题。第一,俄方只同意中方对潜艇进行功能性验收。也就是说,设备能够正常启动和工作就算通过。比如显示器打开电源后屏幕能亮、能显示主要数据,就算合格。但中方则坚持,要进行功能和性能的同时验收,要对设备的主要性能进行测试,检查是否符合技术规格书的要求。在这一点上,中俄双方进行了反复交锋,最后双方各退一步:俄方同意对所有重要设备都进行性能测试;而中方则同意对一般设备不进行性能测试,只进行功能性测试。双方争论的第二条是,俄方认为中国的验收只在码头进行就可以了,不需要出海参与航行试验。他们的理由是:常规潜艇最大载员不能超过90人,如果中国派出验收组上艇,人数就会超过这个限制。但是,航海试验是潜艇出厂后的一项重要测试,如有隐患在这一阶段也最容易暴露。如果中方验收人员不能随艇参与航行试验,就无法掌握第一手资料,所谓验收,也就徒有其表了。因此,中方顶着俄方的阻力,坚持不懈要求上艇验收。最后,俄方只好同意让中国验收组登艇,参与航行试验。05  趣事
当双方达成协议后,验收工作正式展开,在这个过程中也发生了一些趣事。在一次交流技术问题时,耿广生问俄方工程师:俄军是如何进行潜艇雷达最大探测距离验收的?又是如何测定雷达盲区的?不过,这个俄罗斯工程师的回答却充满傲慢:“如何验收最大探测距离,这个方法可以告诉你们。但怎么测定雷达盲区的方法必须保密。”耿广生也是和潜艇打了几十年交道的资深军官,听到对方的回答,他微笑着说:“我作为军代表验收过潜艇。我们测定雷达盲区的方法非常简单,我不对你保密,现在就可以告诉你:只需要出动一艘舢板就能做到。”他接着说道:“把一艘舢板用绳索牵引着,逐渐向潜艇靠近。舢板的回波在雷达屏幕上消失的区域,就是雷达盲区的近界距离。”俄罗斯工程师听到耿广生的回答后,尴尬地摊了摊手,然后承认,俄方用的也是同样的办法。“我对俄罗斯人有一种观点,你跟他‘打’,他不一定恨你;你如果总没有主见,被对方牵着鼻子走,他反而看不起你。所以谈判进行到最后,俄国谈判团和我们的关系都非常好。”
在参加海上航行试验时,中方验收组也和俄罗斯方面在密切协同中,建立起了友谊。在进行航行试验时,“基洛”级潜艇上一共有两个艇员队,中方俄方各一个。俄方艇员队主要负责操作潜艇,而我方艇员队则主要负责学习。除了两个艇员队之外,艇上还有少量俄罗斯工厂的工人和我国的验收专家。由于登艇人数较多,大家在狭小的舱室内工作,生活非常艰苦。当时,中方人员在海上的全部饮食都由俄罗斯方面提供。他们的主食就是俄罗斯的大列巴,这些列巴存放在艇上,有些艇员睡觉时就把它当枕头,起床后直接当干粮。在航行时,俄方艇员经常吃土豆汤和土豆泥,而中方则带了很多方便面,于是大家就互相换着吃。有一次,耿广生看到一位俄国值更军官在吃一种小鱼干,还主动邀请他品尝。这种鱼干是俄国人用从海里捞上来的“海鲫鱼”腌制而成的。他们把鱼撒上盐,挂在绳子上晾干,连内脏也不清除,闻着很腥。刚开始,耿广生闻着浓郁的腥味儿不愿尝试,但对方盛情难却,他只好吃了点,没想到味道竟然很不错。在验收过程中,耿广生发现“基洛”级潜艇和中国以前的潜艇区别很大,它以水下航行为主,艇内空间也远比国内潜艇宽敞。令耿广生印象最深刻的,是“基洛”级出色的系统集成能力。俄罗斯人造潜艇的综合集成水平很高,虽然他们用的每个零部件看上去都粗粗笨笨,并不先进,但经过集成后,总体性能却非常领先。这是一种经过多年工业沉淀后形成的能力,值得我们学习。06  验收通过
整个验收过程,中方一共只派出了五、六位专职验收专家。因为人数少,所以每个人都要跨好几个专业。国内选拔去参与验收的,也都是工作经验丰富、业务水平较高的老同志。验收时,中方专门设计了大量表格要求俄方填写。由于中俄双方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因此他们也积极配合,凡是列入验收大纲、进行功能和性能测试的主要设备,俄方都记录在了表格内。对那些俄方不同意进行性能测试的次要设备,验收组也找到了变通的方法。他们和造船厂的工作人员协商,单独给工厂设计了专用表格,列出设备的性能测试项目,要求工厂必须填写并确保测试结果合格。只有双方人员签字后,才能确认完成。让耿广生有点意外的是,俄国工人非常敬业,他们都很认真地执行了中方的要求。因此,中方验收组实际上对大部分潜艇设备都做了功能实验和性能测试,远远超出了谈判时提出的范围。通过这次验收877EKM,耿广生也承认,俄罗斯潜艇的建造能力的确很强。俄方的工艺水平和质量非常好,第一艘877型在验收时,有95%以上的项目都是一次通过,全部达标,中方对此非常满意。由于第一艘877型潜艇在中方接手时已经完成了部分建造,所以本应在建造过程中进行的质量监督和关键项目验收,已经无法实施。对此,中方验收组要求俄方提供主艇体材料和主要锻铸件的探伤报告、拍片记录和材质报告等相关文件;而且还查看了关于潜艇系统的所有履历簿、检查内容填写有无遗漏、数据是否合格。核查后,验收组一致认为,俄罗斯工厂的验收和俄罗斯国家委员会的验收,都是非常认真系统的,潜艇各项性能指标全部合格。耿广生回忆说:“苏联/俄罗斯潜艇的高质量,在一件事上有很好的体现:航行时,他们不提前做任何准备工作,就敢‘扎猛子’玩深潜。如果不是因为波罗的海的海水比较浅,他们还敢扎得更深。”当然,“基洛”级潜艇也有一些缺点。比如它在设计时主要考虑的是在寒冷海域使用,而我国海域的温度较高、湿度也较大,所以“基洛”级回国后,很多电气设备的绝缘都出了一些小故障。好在这些小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首批4艘基洛级潜艇进入人民海军服役后,有效提升了我军战斗力。尤其可贵的是,通过引进带动了我军潜艇体系的整体进步。后来我国先后又从俄罗斯引进了8艘基洛级,目前全部12艘“基洛”级潜艇都表现良好。中国的潜艇验收试验非常严格,因此和俄罗斯方面在验收时产生争执也很正常。相比中国,印度等国在购买了“基洛”级后,根本没有进行过实质性的验收。1994年第一艘877EKM潜艇的顺利回国,标志着中俄双方军事技术合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基洛”级潜艇的引进,对中国军事现代化进程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给俄罗斯大型军工企业走出困境,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为俄罗斯国家力量的复兴创造了条件。在此,我们向耿广生将军以及他的战友们,以及所有为中俄军技合作作出贡献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耿广生于2000年调任海军装备技术部副部长,2002年被中央军委授予海军少将军衔。(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