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91工程后,西方曾向中国推销航母,被海军拒绝:他们技术不达标
 
天阔云不闲 
1985年4月6日,一艘中国籍拖轮“德平”号抵达澳大利亚悉尼港,它是来拖带报废航母“墨尔本”号回中国的。“墨尔本”号,是一艘排水量接近两万吨的航母,刚从澳大利亚海军退役不久。一年前,中国联合拆船公司成功拍得了这艘退役航母的拆卸售卖权。由于退役航母的船体结构内有大量贵重金属,因此拆船公司可以将其拆除,并获得可观利润。但这艘航母对中国而言,却不仅限于此。在国内,已经有一些对航母具备敏锐感觉的人,认识到获得“墨尔本”号对人民海军具有深远意义:这是一次学习航母建造和使用的难得机会。上海救捞局的党委书记王德祥,正是一位具备这种意识的“老海军”。得知要拖带墨尔本号航母回国,王德祥非常重视。他知道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拖带任务,“墨尔本”号到中国的意义绝不仅是变卖废钢铁。于是,上海救捞局派出了他们最新锐的拖轮——“德平”号。“德平”号是1978年交通部向香港订购的救助拖轮,它的排水量1000吨,最大航速16节,是当时上海救捞局的绝对主力。1985年4月27日,“德平”号将“墨尔本”号拖带出悉尼港,并于6月11日顺利抵达珠江口,前后历时37天,往返共计航程1万余海里。这艘接近两万吨的航空母舰被完好无损地拖回了中国,成为中国人第一次直观接触到的航母实物。“墨尔本”号进广州后,海军很快组织了一个考察团奔赴广州。这时的“墨尔本”号,已经被澳大利亚方面拆除了所有武器和电子系统,仅仅是一个船壳。不过,弹射器和拦阻索还在。早在1970年,在海军论证航母的“707工程”中,弹射和拦阻设施就被科研人员认为是航母的关键技术,也是我国建造航母要攻克的“难关”。现在有机会看到实物,机会难得。海军考察团大约有三十人,来自不同的部门。虽然当时海军还没有任何关于航母的项目和计划,但参观团的军官们仍然认真仔细地研究了“墨尔本”号。广州的6月,天气炎热而潮湿,但这些海军军官们依然兴奋地“参观”了好几天。对中国海军来说,这种机会很少有。他们格外珍惜调研的机会,为了节约时间,甚至就近住在了拆船厂简陋的工棚里。此时的“墨尔本号”没有动力、没有电力,整个船舱里都黑咕隆咚。调研组的军官们一人一个手电,每天挨个舱室进行测绘,一步一步地了解现代航母的各种结构和设备细节。“墨尔本”号内部到处都是残留的垃圾,还混杂着废弃的作战值班记录和一些私人物品。“局座”张召忠当时只有三十多岁,也参加了这次调研。他记得第一次见到“墨尔本号”是一个下午:“当时就看到一个十几层楼高的大家伙在那里。我们所有人当时都是第一次见航母,什么也不知道。别说弹射器,我当时连航母上的鞭状天线都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张召忠说:“当时不是今天这样的互联网时代,那时就连航母的图片都很少。‘墨尔本号’虽然只是一艘废弃的老舰,但毕竟是一艘近2万吨级的真航母。而当时中国最大、最先进的051驱逐舰才不过3000多吨。” 从这段话中,我们似乎还能感觉到他当时兴奋的心情。在认真研究了“墨尔本”号后不久,它就被拆成了废铁。还是在1985年,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向海军司令刘华清汇报时提出建议,应该再次启动“航空母舰的论证工作”。“航母总是要造的,到2000年航母总要考虑发展,航母可以先不提上型号,而先搞预研。”
1980年5月,刘华清和国防部长耿飚一起登上过美国“突击者号”航母,近距离观看了舰载机的起降和飞行表演。这是新中国海军高层第一次实地接触现代化的航空母舰。中国第一次航母论证计划——“707工程”,就是由刘华清负责的。在担任海军司令员之后,他更是为航母做了不少工作。1985年,刘华清要求海军广州舰艇学院开设“航母班”的培训课程;1987年“飞行舰长班”正式开课,从空军和海航选拔的10名飞行员正式进入广州舰艇学院学习,海军已经在为航母服役进行人才储备。这些都是在刘华清的助推下完成的。刘华清曾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表示,中国一定会建造自己的航空母舰。“现在各国都在注意发展航空母舰。我们搞难处要多一些,财力、技术都有一定困难。但从长远考虑还是需要的,10年内不搞,10年之后再搞也还会有困难,因此我要求早论证,早点把这个问题研究透。”
在刘华清的积极推动下,1988年,国防科工委和船舶七院组织各方面,终于进行了第二次航母发展论证。这次论证于1989年1月获得批准,并被命名为“891工程”。“891工程”上马时,中国的造船和航空工业和70年代相比,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国际环境也比“707工程”时要宽松得多,因此航母梦想的实现,似乎比当年有了更大的可能。“891工程”建立了这样的论证思路:立足国内、不排斥引进国外技术;自力更生、研制中型航母。海军为891工程专门成立了一个航母论证课题组,一年半之后,这个课题组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研究报告;1991年9月“海湾战争”结束之后,课题组又完成了补充报告。
这份最终正式提交的报告中,一共包含有百余份、数百万字的研究成果。这是中国第一次系统的、科学的、全面的对航空母舰进行论证,对中国航母、中国海军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891工程”的研究报告,集中论证了航母在中国的可行性。分别从海军的需求、国家的需求、航空母舰的技术角度、经济角度等方面,阐述了建造航母的必要性。值得注意的是:“891工程”并没有确定任何国产航母的细节,也很少涉及具体的技术细节,但却更具有可行性。与此同时,中国还在国际上积极寻求寻找合作伙伴,先后和法国、英国、西班牙等国进行了接触,希望能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当时美国的态度是,不会向中国出售美国军舰,但并不反对英国或者其他欧洲国家出售。因此,英国、法国、西班牙都曾向中国建议,采购自己国家的轻型航母。
其中,和中国接触最多的是英国。为了能够跳过“弹射器”和“拦阻装置”两大技术难关,中国曾尝试从英国引进“鹞”式战斗机。不过,由于英方报价过高合作未能取得成果;和法国、西班牙的接触也不顺利。在考察了这些国家的航母建造水平之后,中国军方认为:无论是英国,还是法、西两国,他们的航母技术都达不到中国军队的要求,因此最终没有引进。90年代的中国,虽然各方面条件已经比70年代有了翻天覆地的进步,但如果想拥有航母,仍然面临着技术和经费两方面的难题。首先是经费。当时中国军费的总额只有192亿人民币,甚至还不如海峡对岸,而航母非常烧钱。国内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主要理由就是:太贵。其次,在技术上我国也存在着弹射器、拦阻索、动力系统、雷达通信系统等等技术难关,这其中尤以舰载机为最大的困难。当时,中国航空工业系统仅能提供歼6、歼7、歼8、强5这几种型号供上舰选择,但这些型号都不适合、甚至无法上舰。这些都是“891工程”后,摆在中国海军面前的难题,要想跨过其中任何一个,都很难。国家需要航母,但却因为各种原因没办法上项目,这让很多为了航母奔走的人感觉很迷茫。因此,当90年代乌克兰要出售已经完工超过百分之八十的“瓦良格”号时,中国海军志在必得。这才有了后续爱国商人徐增平为国购买“瓦良格”的故事,才有了辽宁号的服役。回顾这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是想告诉读者,中国人的航母梦并非起源购买“瓦良格”号,在这之前很久,中国人的心中就已经在酝酿属于自己的“航母梦”了。(全文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