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枪械记者参观国营386厂,回国马上购买一支中国产AK,收藏至今

天阔云不闲  潜战友之家  2021-12-28 08:55:50


美国枪械记者参观国营386厂,回国马上购买一支中国产AK,收藏至今

 天阔云不闲 今晚听历史

"枪文化"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世界最大的民用枪市场在美国。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厂家就开始涉足美国民用枪械市场。当时,很多中国产枪械甚至只对美国市场销售。其中出口时间最早、跨度最长的的枪械之一,就是国产AK——56冲。
AK47(国产56冲)的半自动版本,在美国是比较受欢迎的产品。这些中国造AK价格不贵,做工精良,成千上万支地销往美国。其中一家比较大的中国销售商总部位于佐治亚州,名叫保利科技(Poly Technologies)。



保利科技的logo和枪械产品
由于在美国销售形势不错,所以保利科技公司认为,应该邀请一些美国专业媒体人去中国参观,亲眼看看这些销往美国的枪械是如何生产出来的。
这种今天我们已经非常熟悉的企业宣传手法,在八十年代末的中国还是很前卫和大胆的。
不久,美国枪械专栏记者Garry James就收到了保利科技公司的邀请,他被这家中国公司选中,去万里之外的中国兵工厂参观。Garry James愉快地接受了邀请,兴奋地启程前往中国。
多年后,Garry James在回忆这次难忘的中国之行时这样写到:
“1987年的北京和今天完全不一样。汽车很少,霓虹招牌、或者说任何一种广告——几乎都不存在。一个外国人在没有某种护送的情况下单独旅行,几乎是不可能的。”
其实这仅仅是Garry的个人感受,并不十分准确。早在1984年,在北海公园、天坛、长城就已经可以随处见到来中国旅游的外国人了。




不过,每个人的主观感受相差很多,我们还是尊重Garry James先生的原文,跟随他回到1987年,回顾这次难忘的旅行。
“这里没有空气污染,自行车在小路上随处可见,整个城市看起来和二战前没什么两样。我参观了许多地方,很多人甚至从来没有见过‘洋人’。”
其实在美国时,Garry James已经感受到了中国的变化,尤其在看到中国生产的枪械畅销美国时,他不由得感慨:“我敢说,如果你在1969年告诉一个在越南的美国大兵,20年后美国最流行的武器是半自动的AK47,他一定不敢相信。”
但事实却的确如此,80年代中期,中国制造的各种枪械涌入美国市场,并迅速走红。除了新生产的步枪,中国还向美国出口大量库存的古董枪。



美国客户和中国产AK
由于近代中国长期战乱,“万国造”的枪支有大量库存。这些古董枪械种类繁多,令人眼花缭乱。比如毛瑟步枪、毛瑟自动手枪(既有德国原版,也有中国仿制品),还有各种各样的勃朗宁和柯尔特。
刚开始,美国买家收购了很多稀有、罕见的枪支,但好景不长,中国人很快就意识到这些枪械的价值,古董枪支的出口停止了。
不管怎样,Garry James中国之行的目的并不是这些古董枪支,他主要是想看一看保利科技的两款最新产品:仿制美国M14步枪的半自动版本和AK47的机匣铣削版(保利科技称其为AK47/S)。
在那之前,中国外贸的AK47都严格按照原版AK47工艺加工,不过保利刚刚采用新技术,机匣是使用一整军用钢“铣削”制成——整个操作需要105个步骤。(笔者注:以上为Garry James原文翻译,未必准确。在我的文章
苏联授权我国生产AK47,拿到图纸后厂长眼前一亮:是把好枪中也提到过,国产五六冲在60年代,机匣加工就已经用冲压取代了效率低下的铣削,和苏联AKM一致。如果保利公司恢复使用铣削工艺,在技术上其实是一种倒退,这也许是为了满足美国市场追求原汁原味的“复古”需求,而有意为之)。



Garry James正在参观机匣加工部件
Garry James被邀请参观的,是位于福建省龙岩的国营386工厂。
386厂的第二厂名是龙岩风动工具厂,简称“风动厂”,是我国的一家三线军工厂,有一万多名职工。Garry James从厦门乘车,大约5个小时之后才来到工厂。多年后Garry 还对当年曲折的山间公路记忆犹新。
“那些山路真的非常曲折,我们用了整整5个小时才来到龙岩。”
“在工厂里,我可以看到整个AK47的生产过程,而且获得完全的参观自由。”
“有趣的是,像许多其他枪械工厂一样,比如BSA和艾弗·约翰逊,386工厂也生产自行车,我记得是“仙女”牌。



参观完工厂后,Garry James对工厂设备的落后印象深刻,同时也对386厂工人的熟练和专业评价很高。
“正如你想象的那样,工厂的自动化有点不尽如人意。机器设备看起来好像是在世界大战期间发明的——也许确实如此。而且,我发现每个零件实际上都是手工制作的,在装配前都要单独检查。”
“参观刚开始,我就碰巧看到了一大堆等待接收的机匣钢胚。随后,我还看到每一个零件被制造出来的过程,从机匣到刺刀、再到枪托。在零件加工过程中,工人的熟练程度令人印象深刻,而最终的成品也的确非常出色。”
“我记得,有一个工人用眼睛观察一支枪管,这支枪管是用一个特殊的夹具固定的,工人用手动转动一个大轮子,不断调整方向,显然他是在校正枪管的准直”。
这一段Garry James的描写非常具体,和卡拉什尼科夫80年代末期参观国产枪械生产线时的观感一致,他们都很难相信,用这种半手工的方法可以制造出性能出色的枪支。
实际上,中国的AK生产线在50年代中期建立,全部来自苏联。当时国营626厂负责AK-47的国产化,他们所有的图纸、设备、工艺都是纯正苏联血统,经过苏联专家手把手的培训。
如果说美国记者Garry认为中国的生产设备落后,还有情可原,就连老卡也发出同样的感慨,就有点令人不解了,毕竟国内所有的AK生产工艺都来自苏联。
也许,这是因为50年代后苏联的枪械加工一直在持续发展,而中国在这一时期进展较慢吧。



工人们组装和测试用于AK47/S的30发弹匣。在工厂测试期间,Garry发现它们是相当可靠的。
参观中,Garry James除了对生产过程的观察,对工人也有细致的描写。
“正如我所预料的那样,工厂并不缺乏工人,而且厂房宽敞,车间里装饰着共产党的口号。我注意到工人们工作时没有佩戴护目镜、手套或口罩等个人安全设备。”
“工人们生活在工厂的宿舍里,他们在厂区度过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这里有学校、餐厅和娱乐设施。工人们都希望孩子长大后,也能在386工厂工作。”
Garry James描述的这种国营工厂气氛,每一个在厂矿区长大的孩子一定都非常熟悉。80年的的国营厂,每个厂区都是一个独立的小社会,在这里可以解决日常生活的几乎所有问题,上学、看病、买菜、看电影,有的几万人大厂区甚至还有自己的公交系统,这些都是一个时代的记忆。
这个时代已经过去,国营386厂已经划归313厂,原址盖起了商品房。据说,现在 AK47依然是313厂的出口产品之一。




在参观完生产线之后,Garry James还被邀请进行产品评估。
“在一次完整的生产线检查后——我的意思是完整的——所有生产流程的检查后,我得到了一支刚刚交付的AK47/S。它是随机从生产线上拿下来的,供我进行评估。”
“这支步枪的特点是:苏联式样的刺刀,握把上有方形格子的防滑纹路,弹簧撞针和双倍加强的枪托。枪托和护木是实木的,用半哑光红色油漆上色,很像军用款56式冲锋枪。这支枪用料上乘,附件包括一个30发弹匣、清洁工具、背带、刺刀和一个油壶。”



美国网友晒出的中国产AK
“这支步枪很像标准的AK47,表尺最高可以调节到800米距离,准星同样可调,并且有一对护翼保护。枪机动作很可靠,扳机力是20牛”
接着,Garry James又来到靶场对这支枪进行了试射。
“我在室外靶场对这支步枪进行了几轮试射,使用了各种弹药。包括中国钢壳腐蚀性弹药(像其他AK47一样,Ak-47/S 的枪膛可以防止腐蚀)PMC和南斯拉夫汉森弹”。
“Ak47并不以精准著称,我的这把测试枪最好成绩是100码距离上做到散布直径为3又3/4英寸到4又1/4英寸之间,其中精度最好的是罗德里格斯弹药。”




“这把枪稳定地发射完了所有弹药。即使是快速连发射击也没有出现任何故障。总之,我对这支武器印象非常深刻。回到美国后,我马上购买了一支中国产AK47/s,并且一直保存到今天。这支枪自从我购买后,已经发射了无数弹药,但它依然状况良好”。
在参观完AK-47S后,他还参观了中国仿制的美国M14步枪,不过他对这种产品的评价并不高。
“我还看到了保利科技的M14拷贝版,虽然它看上去还不错,在良好环境下也能很好地射击,但最终出口到美国的那些枪,被证明质量并不稳定。这种克隆的M14从来不像AK47那样受欢迎,它的销量非常有限,最终停止生产。”
2016年,Garry James在一个枪械爱好者网站上撰写了一篇文章,回忆了1987年的中国之行,尽管过去了三十多年,他对这次旅行依旧印象深刻。



“自从那次以后,我再没回到过中国。不过,每一个从中国回来的人都说,北京已经变得完全认不出来了。作为一个有点复古情怀的人,我很高兴自己看到了中国变得更现代化之前的样子。386工厂的这次参观,对我而言是一次享受的过程,我亲眼看到了一支“古典”武器的制造过程”。
在文章的最后,Garry James充满感情地写到:
“我必须承认,作为客人,中国主人和我的合作非常愉快,这次旅行留给我太多美好的回忆。但我认为最好的回忆是,我枪柜里那把中国制造的步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