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院区那些守望历史的树----刘俊科

刘俊科  潜战友之家  2022-04-22 19:28:01


老院区那些守望历史的树

原创 刘俊科 窥海楼 




老院区那些守望历史的树

——谨以此篇致敬海军节





潜院搬到新院区已有几年了。原来的山东路十号,仅剩下原来的办公区和生活区了。

这里当年“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我曾经写过一个电视片《一枝一叶总关情》参加全军的绿化先进单位的评选。满院子的树木花草,教学区的葡萄长廊,在嘹亮的歌声和口号声的回波里,郁郁苍苍,摇曳多姿。


在嘹亮的歌声和口号声的回波里

郁郁苍苍,摇曳多姿。


如今仅剩下的这一片老院区,虽然没有了当年的气势,但是,那些几十年树龄的松树、梧桐、银杏、冬青、桂花,还有成片的竹子,像坚守阵地的士兵,守土有责。这些树木,或者直刺云天,不坠青云之志;或者默守路边,不离不弃;风来,一样的形成大合唱,似当年的队伍走过,贯通肺腑。走在老车队门前的那两排高大的松树下,会想起舒婷的《致橡树》:根,紧握在地下/叶,相拥在云里。这些松树是与潜院一起成长起来的,是见证者,也是参与者。它们见证了潜院的发展壮大,参与了为潜艇部队培养人才的全过程。现在端详着这些树,会感到它们的一往情深。

那些年轻的学员,

他们曾经在这棵树下列队,

走进礼堂或聆听或叙述,

他们中一定有许多人已经成为共和国的将军,

那这棵树,就是以他们的形象,屹立于此。


大礼堂南侧,一号楼门前有一棵松树,树冠大如降落伞一般,是这个老院区里的“树之祖”。大礼堂里曾经走出去无数的莘莘学子,也有许多的将军在这里叱咤风云。一号楼曾经是训练部的办公楼,多少机关干部在这里殚精竭虑,妙手文章。如今,这棵树仍然站在这里,栉风沐雨,你会想到“树犹如此,人何以堪”,也会想到“谷声万籁起,松老五云披”。但是,我会想到,是谁当年栽下了它,让它经历风雨雷电,沐浴阳光月色,与天地间不卑不亢,傲视群雄。在一棵树前,我们是不是显得太渺小?但是,也正是因为有这棵树的存在,才显出了岁月的流光溢彩,才留下了历史的真实具象。那些年轻的学员,他们曾经在这棵树下列队,走进礼堂或聆听或叙述,他们中一定有许多人已经成为共和国的将军,那这棵树,就是以他们的形象,屹立于此。院里有一块刻着几届毕业学员留言的石头,奇异的是,这块石头的中间长出了一棵树。在美好的事物面前,心存一念宗教的情怀,或许更能释怀。





院里有一块刻着几届毕业学员留言的石头,

奇异的是,这块石头的中间长出了一棵树。

在美好的事物面前,心存一念宗教的情怀,或许更能释怀。


老车队的后边和二号楼的南门旁各有一片竹子。这些竹子原来并不多,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越发茂盛了。实话说,竹子在办公区域是有点儿不太合时宜的,它更适合也于休闲。这样说来,现在,这片竹子算是恰到好处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嘛。中国人说到竹子,寄予着许多的深意,其中“有节”就是重要的内容。生而为人,谁不想“有节”呢?还有“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在竹子上寄托的人格情操,生活情趣,实在是太多,难以言表。话说回来,这些竹子的浩然勃然,经日月如梭,过往的岁月里,它们承载了我们的思古之幽与诗意向往。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充满蓬勃生机了,这些竹子正是一种象征呢!

二号楼的后面还有一排银杏树。银杏是我国的古老树种之一,它生长慢,有“公种而孙得食”之说。这自然就让人想到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而如今在树下捡拾白果的,多是些老年人,想必他们也是这些树的后来人吧。二号楼曾经是院首长办公的所在,树还在,人已非。多少感慨系于树间。

2号楼的爬墙虎,

经历着季节更迭。微风吹过,它们就诉说一遍历史。

曾经的大食堂现在已是超市,门前几棵松树依然威武。它们见过学员们鱼贯而入,结队而出。它的东侧就是当年的大操场和教学区,如今已是高楼林立,显示着商品经济的繁荣。而大片的水泥森林,为现代城市制造了另一种荒凉。



曾经的大食堂现在已是超市,

门前几棵松树依然威武。

它们见过学员们鱼贯而入结队而出。

世事苍茫,难忘初心。老院区是根,像这些树,根深才有叶茂。还有些老兵回来,在这些树下拍照,他们就是来寻根的。因为,这些树一直守望着历史,守望着曾经的岁月。这其中,有他们蓬勃的青春,也有他们茂盛的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