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参与中国核潜艇和航母工程创始工作的老兵

李忠效  潜战友之家  2022-05-16 19:30:15


 

一位参与中国核潜艇和航母工程创始工作的老兵

--中国舰船研究院原副院长尤子平的故事

 

李忠效

 


近些年,我一直在撰写与中国核潜艇和中国航母历史有关的书籍,已经出版的有《“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中国航母“辽宁舰”前世真相调查》,即将出版的有《中国核潜艇备忘录》等。这本关于核潜艇历史的书稿,写于20多年前,是与核潜艇工程办公室主任陈右铭合作的。由于种种原因,该书一直没有出版。陈右铭已于2011年去世。最近,他的女儿陈晋南建议我再找一些当年参加过核潜艇工程的老同志补充材料,修订书稿,并帮我联系了几位老同志进行采访,其中就有中国舰船研究院原副院长尤子平先生。

2016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文献纪录片《刘华清》,在刘华清诞辰100周年之际,由中央电视台播出。我是该片总撰稿,采访对象是我和剧组一起拟定的。我曾交代他们,采访尤子平的时候告诉我一声,结果他们去拍摄尤子平时忘了通知我,使我错过了一次拜访尤老的机会。

201944日,在陈晋南的协调下,我终于有机会拜访尤子平了。那天和我们一起去的还有陈右铭的老部下、原核潜艇工程办公室参谋、原总装备部某部部长姜来根将军。尤老见到我们非常高兴。

尤老出生于1928年,已经91岁了。头发全白了,但头脑非常清楚,也很健谈。他得知我是海军作家,在撰写与中国核潜艇和中国航母有关的书籍,表示愿意给予支持和帮助。他在退休以后,写了两本回忆录,约80万字,其中有些章节涉及到中国核潜艇与中国航母。他答应给我提供一些材料。过了几天,我再次登门,尤老给了我他那两本回忆录的电子版,另外还有几篇他后来写的与中国核潜艇和中国航母有关的文章,尤老非常细心,专门列出回忆录中我需要的章节,免得我大海捞针,让我很感动。根据我两次采访尤老的内容,和他书中提供的材料,我整理了这篇文章。他本不同意我写此文,我给他发短信说:我要写此文的目的,就是想从我的(也是您的)角度记录一段历史。一切历史,都是由一个个碎片(人物和事件)组成的,中国海军装备的历史,也是如此。我写东西很注重史实,不会乱拔高。我只想把你们老一辈的业绩记录下来,为核潜艇和航母留下一段真实的历史。不能让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把历史搞乱了。

尤老回邮件表示:若从保存史实角度出发,由事而及于人,自无可置喙。拙稿中所述内容,仅仅个人参与、亲历了某时某地之事,只能算细微末节耳!然否?供斟酌。
  鉴于此,便得此文。
 
一、参与中国核潜艇创始工作




 尤子平大学毕业照(1950年)
 
1、最早参加核潜艇研制工作的成员之一
尤子平是江苏省武进县人,19508月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由国家统一分配至组建不久的重工业部中央船舶工业局工作,先在江南造船厂实习,10个月后回局到技术处设计组从事船舶设计。195312月,因执行中苏“六四协定”转让制造舰艇任务需要,奉调去武昌造船厂工作。先后任05型和10型扫雷舰总建造师、03型潜艇总工艺师等职。19587月,调离武昌造船厂,到北京海军造船技术研究室工作。是中国最早参与核潜艇工程项目的成员之一。
 
 1958年摄于北京海军大院
(左起:韩惠康、金世谟、薛宗华、尤子平、黄旭华)
 
195810月,尤子平参加以海军政委苏振华为首的我国政府代表团访苏,参与中苏“二四协定”技术转让的考察和谈判工作。

代表团正式团员都是行政干部,级别都比较高,团长苏振华为海军上将,副团长兼秘书长方强为海军中将,其他团员都是部长、局长级领导,技术干部均为顾问。尤子平作为技术顾问,负责将初步探索的核潜艇总体设想方案带去苏联。

但是苏联方面提供的相关项目技术讲座和参观安排日程表,完全不涉及核潜艇技术。对方声称,拟介绍的舰艇和武器装备,都是苏联最新先进产品,有的还属正在研制的项目,认为符合中方实际需要,且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舰艇装备,至于核潜艇技术,还没有准备好。对方避而不谈。代表团认为苏方不肯转让核潜艇技术,用一些别的项目来搪塞,因此很是不满。

当时国内的大跃进运动如火如荼,特别是人民公社运动,苏方人员对此颇有看法,私下调侃中方人员,说中国搞“一元钱的共产主义”。因此中方怀疑他们出于政治考量,故意卡我们。团领导决定急电请示中央作何进退。国内复电指示:既然苏方对核潜艇技术援助采取回避态度,我方不宜再主动询问,原则上尊重苏方意见。
195924日,两国政府全权代表苏振华和阿尔希波夫(苏外经委副主席)签订了苏联给予中国海军制造舰艇方面技术援助的协定(简称“二四协定”),协定规定,苏联政府提供5种舰艇、2种导弹,以及有关51项设备的技术图纸资料及9种型号的主机和部分装备器材,并将建造特许权转让给中国,派出专家来华指导。对中方递交苏方的核潜艇设计方案和问题清单,当时没有回应。到4月,苏联驻华使馆转来特级绝密件答复,对艇的部分19条、核动力部分32个问题另加6条、火箭部分10个问题,作出了较明确而详细的答复。从答复内容看,苏方组织了专门的认真研究,有较高的可信度,如对我方提出的排水量数据,苏方认为不够,另提出了建议。

由此衡量,当时苏联对中国的技术援助,还是真诚的,同时,也可反证,他们正在研制弹道导弹核潜艇,但尚未完成。苏联解体后由俄国防部第一研究所出版的《战后苏联海军的建设历史》一书中披露,以629型为基础换装核动力的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首艇是在1960年交付的,而真正类似美国的首艇“乔治·华盛顿”号那样装载16枚导弹的艇,直到1967年方交付入列,可见当时未对中方说假话。

19596月,因实施“二四协定”成为重点任务,尤子平被调到位于上海的第三机械工业部第九总局船舶产品设计院,在该院一室主持三科工作,承担“二四协定”技术转让的629633两型潜艇的图纸资料翻译复制、消化补缺和配合江南、武昌、黄埔、大连、渤海等五厂的生产准备和基建改造工作。

19606月,尤子平任新成立的船舶产品设计院六室主任。8月,苏联政府毁约停供、撤退专家。9月,在中央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完成仿制的决策下,六室奉命紧急全体搬迁旅大市,实行厂所结合,自行仿制设计、建造6631(即之前的629)型常规动力导弹潜艇。

19616月,船舶产品设计院归建新组建成立的国防部第七研究院,尤子平所在的六室改为军队编制的七院一所二室,先任副总设计师,授予技术少校军衔,后任副主任兼总工程师,1964年任主任兼党委副书记。尤子平设计6631型常规动力导弹潜艇的经历,为之后参与设计核潜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第二次参与核潜艇工程
1962年初,核潜艇作为国家科研计划,让路原子弹和导弹,退居到次位。国防科委要求各军兵种调整科研项目,集中力量解决当前急需的项目。海军要突出五型苏式舰艇的仿制(不含核潜艇),核潜艇处于“下马”状态。19633月,中央专委第四、第五次会议原则同意海军党委和二机部党组在1962720日上报的请示报告。暂时停止导弹核潜艇的全面研制工作。

19641016日,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由于核爆属非控的链式反应,核动力属可控的链式反应,链式反应技术的突破为研制反应堆解决了核心问题。反应堆是核动力的关键,核动力又是核潜艇的关键,二机部首先提出研制核潜艇动力装置,中央专委于1965311日批准,停顿多年的核潜艇研制工作由此得到了复苏的机会。聂荣臻元帅和海军又及时报告中央,要求核潜艇重新上马研制,很快得到批准,这一鼓舞人心的决策立即推动了一系列上马准备工作。
 


 尤子平军装照(1965年集体专业时摄)
 
19655月初,尤子平从大连到南京参加701所党委扩大会,不料一到南京,陈右铭所长和夏桐副所长就找他谈话,告诉他中央专委决定核潜艇工程正式上马,并传达了于笑虹院长的要求,要他立即去北京听取参加这一工作的指示。于是,他急忙进京。

59日,于笑虹院长召集副院长陈云中、院科技部长邱见休、机关参谋蔡颐、武杰、陈冠茂、唐法金,以及09下马时留在北京七院十五所配合核动力研究的总体专业的同志,还有匆匆赶来的尤子平,共同商讨09起步规划事宜。

于笑虹开宗明义,首先明确七院的定位,他说:“今后七院的主要方向和任务是攻尖端、攀高峰,着重搞科研,发展新产品。1961年后缩短战线,09停一段是对的,那时的‘下’,是为了今天的‘上’,过早地提什么‘09为纲’,实际‘纲’不起来,‘洋鬼子’走了,不集中力量先搞仿制不行,现在可以明确‘以09为中心’了。核反应堆由二机部负责,十五所交给他们,包括陆上模式堆,1970年可以搞出,动力装置部分还有七院三所、四所参加。我们要搞个总体研究设计的摊子,以一二室为基础,成立一个所,基地仍放在大连,十五所调一些人过去。

于笑虹特别强调说:“搞09这样光荣而艰巨的尖端绝密产品,必须沉下心来,专心致志,脚踏实地,奋斗进取,攻坚克难,要不怕失败、挫折,坚忍不拔,要下定决心当无名英雄,决不可心存名利思想,急功近利。”

1965815日,各路人马齐聚葫芦岛的望海寺,七院十九所诞生了。全所编制700人。
新组建的七院十九所成立大会于1965106日召开,由于笑虹院长亲自主持。会上,于笑虹说:“你们的历史,叫03潜艇起家,31潜艇成长。1958中央就批准09上马,摸了一些门径,搞了一些协作,还带方案去苏联希望得到援助……1959年赫鲁晓夫去美国和艾森豪威尔会谈后跑到北京。毛主席提到核潜艇技术援助问题,他说,你们不要稿,我们搞了派来可以搞联合舰队,毛主席当即拒绝,说你不给,我们自己搞,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我们听到后,就想争一口气,于是提出‘09为纲’,可是后来做检查,脱离实际,林总(林彪)提出以‘两弹为主’,09放慢。成立几个国防院时,提的是从仿制入手,过渡到自行设计。现在条件不同了,有反帝反修的重大政治意义,我们要拼命干。

尤子平说,这是他第一次听到毛主席所说的“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那句充满豪气的话。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