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人俱乐部的故事

潜战友之家  潜战友之家  2022-06-01 09:09:18


 

军人俱乐部的故事

文 / 马杰

 

    想起当年的西沪港部队军人俱乐部的营房是一座集工作学习、住宿生活为一体的二层小楼。共有八个房间。

  

 俱乐部营房背靠青山竹林,山上有一条小溪,休息时间,战友们常到小溪处洗衣服。









 

当年部队简陋的大礼堂就在俱乐部楼房的旁边。这是礼堂的正门





 

礼堂的左侧,下面是一条公路,通往象山的墙头和丹城



  

礼堂的右侧,在一座山脚下,山上长满了毛竹


 


 
俱乐部组建初期,条件很简陋,干部战士八人同住一间宿舍。夏天没有电风扇。


  


有一间屋子是广播室,播放起床号和熄灯号,是广播室的每天固定内容。因为老式电子管扩大器机要预热,广播员每天都要提前起床

 


 
有一间屋子是图书室,还有一间是阅览室,图书员每天坚守岗位,忍受蚊叮虫咬。为部队官兵借阅图书提供服务。











 
俱乐部和卫生所较近,所以我们在卫生所伙房吃饭,当年的伙食费的标准每天是45分钱。为了改善伙食,卫生所自己在山坡上开荒种菜,又养了几头猪。所以在那的伙食感觉还挺好,中午、晚上最少两个菜,周末,还要改善伙食,经常给大家蒸包子,包水饺。尤其对我们俱乐部很是照顾,我们共有89个人,吃饭要占一桌,且人员流动较大,经常外出,吃饭人员也不固定,有时吃饭去晚了,还要麻烦炊事员再把饭菜热一下,但他们从没怨言,至今回想起来,仍存感激之情。

 1971年初,部队的广播线路只限于比较集中的军营内,由于西沪港区域线太长,大概有二十几里地。综合仓库,军械科鱼雷所,辅中码头,家属区等,都没有广播线路,当时支队还没有正式成立,基地领导非常重视,要求尽快拉上广播线路,让部队官兵能及时听到中央的声音。

 

 
那时广播线路的架设和维修,俱乐部全体同志常常要一起上。夏天,头顶烈日爬电线杆子是家常便饭,十七、八岁的新兵,第一次脚穿脚扣,腰系安全带,登上高高的电线杆,还是有点紧张、犯怵、发晕。 
俱乐部在韩主任带领下,自己架线安装广播,当时除王桢红外,其他的战友,都没干过拉线活,所以几天下来,把几位战友的手都磨破了,有的肩膀,脚也磨出了血泡,王桢红战友充当主力,紧线、安装全是他的活,累得腰都直不起来,但没有人叫苦叫累,经过几天的努力,终于按时完成了任务,所有单位全部安上广播。官兵们都比较满意,尤其是住地比较偏僻的鱼雷所、发电站、水雷所、综合仓库等单位,很难收到外界消息,装上广播,就能直接听到中央新闻了

 
记得有一次去宁波取片回来已经很晚了,就用广播的方式通知看电影,经过电话查问,无一遗漏,当时我们真是高兴极了,至今仍记忆犹新!


那个时候,放映员取送影片的交通工具,就是一辆经过改装加固的自行车,驮着两至三箱很重的影片箱子。爬又高又陡的黑风口是个力气活。放映员为了赶交通艇去石沿,经常吃不上早饭。

  
电影组放电影的地方,最早在军需科前的篮球场。后来,在司令部前的大操场上放映。离俱乐部比较远,电影放映完后,要把放映机、银幕等物品装上三轮车运回来。每次都是领导身先士卒和全体人员一起推着三轮车,途中爬三个上坡,才能回到老大礼堂。夏天收拾好后,要到晚上十点钟以后了。

 
司令部前面的大操场上是最好的露天电影院。操场周围的景色很美,一边是一望无际的海滩,另一边是连绵不断的群山,山海相连,海天一色。一边看电影,一边还能欣赏周围美丽的风景。


1982年,有一部轰动全国的电影《少林寺》,当年电影票的价格是每张一毛钱,而《少林寺》在全国的票房达到了1.6亿元。可见电影的轰动程度。少林寺在西沪港部队放映的时候,正好是夏天,因为看电影的人太多。几乎所有的战友都想看。就在部队简陋的大礼堂放映,从上午放到下午。礼堂里,四个人的长椅上,挤了五六个人,有的战友看了一次不过瘾,又接着看下一场。许多战友看完电影,从礼堂出来都像蒸了一次桑拿,水兵服都被汗水湿透了。这大概是战友们看过的最疯狂的一部电影。

 

自从《少林寺》上映之后,许多战友也开始迷上了武术


 
1987年,军人俱乐部受支队委派组建了潜艇支队军乐队。出色地完成了各项活动仪式的演奏任务。乐队指挥是王义臣。这是军乐队,在潜艇码头演奏军乐,欢迎远航的潜艇归来。

  

俱乐部组织的文化体育活动非常多,为活跃军营的文化生活付出了艰苦的努力做了大量工作,无论是文艺汇演、球类比赛、歌咏比赛、板板评比、电影放映、广播电视、绘画美术、图书阅览,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培训班,组建战士军乐队,文艺演出队等,为部队的战斗力提升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军人俱乐部的几任主任韩乃华、邢顺歧、黄尚和,经常组织支队搞文艺演出,宣传科或是俱乐部发个汇演通知,各单位就忙着排个小节目,在节假日进行文艺汇演,各位主任也是多才多艺,韩主任的笛子,邢主任的黑管,黄主任的手风琴,都曾是部队文艺汇演的保留节目。

 


水兵大礼堂、军人俱乐部









军人俱乐部的老战友们,深情地回忆到:西沪港的日日夜夜永远不会忘,遇到的每一位战友永远不会忘,俱乐部的二层小楼和简陋的大礼堂永远不会忘,骑自行车到交通艇送取影片永远不会忘,下大雨我们在卡车上为部队放电影的情景永远不会忘,每周去一次黄家塘为在厂修艇的战友们和4819厂的员工放电影永远不会忘。忘不掉的太多太多,回忆起来就像放电影一样……

  注:这篇文章根据军人俱乐部王祯洪、张军、李竹亭、王义臣、谢子峰、薛程、赖友煌等老战友提供的有关资料编辑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