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创建的10所海军院校的前世今生(四)
潜战友之家
2022-06-18 12:48:56
在青岛创建的
1
0
所海军院校的前世今生(四)
杨
军
7
、青岛海军高级学校。
青岛海军高级学校是在
1957年9月23日
成立的海军高级专科学校的基础上于
1
960
年
4
月
1
9
日改名而来的。
首任
校长刘中华,政治委员康庄。
地点:湛山大路
2号。
当年的教学楼
如今家属院还在
青岛海军高级学校是
以
1
950
年
8月在青岛创办的
快艇学校和
1
952
年
8月从南京海军
联合学校
搬来青岛
的兵器、机械、舰务三所分校为基础成立
的
海军高级
专科
学校
改名而来的。学校成立之初包括了海军二海校、三海校和五海校。
1958年4月
海军后勤学校、海军政治干部学校也合并到了青岛海军高级学校。
学校
的主要培养对象是海军
中级指挥军官。
包括
培养舰艇长、业务长和参谋军官,舰艇政治委员
(指导员),后勤的指挥和勤务军官。
这所学校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到了
1963年7月
,青岛海军高级学校在原址上
改建
成立了青岛
海军政治学校。
1957年9月23日
,海军高级专科学校。
1
960
年
4
月
1
9
日,海军高级学校。
1963年5月
7日,海军政治学校。
(
海军高级专科学校
-
-
青岛海军高级学校
-
-
青岛
海军政治学校。
8
、青岛海军通信学校。
青岛
海军通信学校
是
在
1
952
年
8月从南京
海军联合学校
搬迁到青岛的三分校(
通信
)
基础上
于
1957年9月
成立
的
。
首任校长
林伟,政治委员王权。
地点:大沙支路
4号。
1957
年青岛
海军通信学校
成立大会
1
952
年
8月南京
海军联合学校
三分校(
通信
)搬迁到青岛时的驻地就是大沙支路
4号,
成立
的海军通信学校是在原址上,日本占领时期这里是驻扎日军骑兵部队的军营,营区内都是平房,比较破旧。
通校当时的办公楼
当年的学员宿舍
搬迁与改名:
1
962
年至
1964年8月,
青岛
海军通信学校
搬
迁
至
辽宁省锦州
市
。
1969年12月23日,海军通信学校被撤销。
1972年,在湖北省武汉
市的
第二海军学校恢复海军通信相关专业教学,原
被撤销的驻
锦州海军通信学校
的
领导和教职员大多被安排调配到武汉,组成
了
第二海军学校第四大队。
1974年5月,中央军委命令,以第二海军学校第四大队为基础,在山西省太原市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通信学校。校址是太原市的原海军第二航空学校校址
(
太原
市
大营盘
)。
1979年3月,海军通信学校
改名为
海军高级电子工程专科学校。
1986年6月,海军高级电子工程专科学校
改名为
海军电子工程学院。
1989年10月,
海军
海军电子工程学院
结束了在山西太原
1
5
年的办学之后搬
迁至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
1992年8月,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海军系。1993年6月,又恢复为海军电子工程学院。
1999年4月26日,
南京
海军电子工程学院
与
海军工程学院
合
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青岛
海军通信学校
--海军高级电子专科学校--海军电子工程学院--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海军系
-
--海军电子工程学院
-
--海军工程大学
)
青岛
海军通信学校
搬迁到山西太原时办公楼
9、
青岛海军潜水艇士兵学校。
海军潜水艇士兵学校
(简称潜士校)
于
1960年7月
1日正式成立
,首任
校长李怀章,政委委员肖英,
地点:登州路
7号、大沙支路4号。
建校时登州路
77
号办公楼
1
964
年搬到大沙路后的被装仓库
青岛海军潜水艇士兵学校以
1
953
年成立的海军潜水艇学校水兵训练团为基础成立的。青岛海军潜水艇士兵学校成立以后,青岛就有了两所培养潜艇人才的学校,潜水艇学校专门培养潜艇上的指挥干部,而
潜艇上的专业士兵则全部由潜水艇士兵学校负责培训。
1964年青岛海军通信学校从大沙支路4号搬迁至辽宁锦州后,
潜水艇士兵学校由登州路
7
7
号搬
到了这里。
5年之后的1969年2月学校被撤销。
潜水艇士兵学校从创建到撤销前后只存在了
9年时间。学校撤销后,有部分
教职员工调到了海军其他院校和转业到地方工作外,很大一部分教职员工包括学校领导及机关干部全部搬迁到了天津草坨子海军农场(当时称海军五
.
七干校)。学校许多实验室设备及教学场所闲置。
当年潜水艇士兵学校登州路大门
搬迁到沙岭庄大沙支路大门
潜水艇士兵学校
2
号院
1号家属楼
2号家属楼
1973年12月,
中央军委命令在原海军青岛潜水艇学校和
原海军潜水艇士兵学校的基础上组建
青岛
海军潜艇学校
。原潜水艇士兵学校恢复为潜艇学校训练团,
仍在沙岭庄大沙支路校区教学,其任务是培训潜艇各专业技术士兵。
校区大门从大沙之路
4号改到了大沙路9号(甲)
潜水艇士兵学校
自
1
973
年
1
2
月起归属潜艇学校后至今,先后
4
次易名:潜艇学校二大队、潜艇学校训练团(海军第三训练团)、潜艇学院学员旅、潜艇学院潜艇兵训练基地。
2
008
年
3月6日,中央军委批准潜艇学院搬迁建设新院区,在新院区建设期间,作为过渡教学,学院浮山院区将整体合并到沙岭庄院区教学。为了能够容的下浮山院区的所有教学人员和教学设施,自2
008
年起,沙岭庄院区开始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扩建。
2
011
年
3月改扩建完成,浮山院区整体搬入沙岭庄院区,全院集中沙岭庄院区过渡办学。2
015
年
1
0
月,李沧区金水路
1号潜艇学院新院区新建完成,原浮山院区整体搬到沙岭庄院区部分全部搬到新院区教学,原学院训练团继续留在了沙岭庄院区。
沙岭庄院区
2
010
年改建成的新大门
2008
年以后新建成的教学楼
2011
年改扩建后的潜艇学院沙岭庄院区全貌
(潜水艇士兵学校
—
潜艇学校训练团
-
--
潜艇学院潜艇部训练基地)
1
0
、青岛海军政治学校。
1963年5月7日,
中央军委决定青岛
海军高级学校与
南京
海军学院政治系合并,
在
青岛
海军高级学校校址上成立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政治学校”。
首任校长
康庄,
政治委员
吴罡
。地址:湛山大路
2号、2
6
号(现香港西路
1
1
号、
1
7
号)。
海军政治学校
初建时
的主要任务是培训海军初、中级政工干部。
原校址上的海军高级学校撤销后除情报系、政治系留在政治学校外,其余培训专业全部移交到了其他海军院校。
学
校设立
7个学员班,分别为
舰艇大队政委班、舰艇政委班、指导员
班、航空兵大队政委班、地勤中队指导员班、政治教员轮训班、团以下干部集训班。
1969年2月19日,
青岛
海军政治学校被撤销。
当年青岛海军政治学校主楼
追溯
海军政治学校
的
历史有两种说法
,
第一种说法是
海
军政治学校的校址上先后有过
“三海校”“五海校”“海军政治干部学校”
“海军高级专科学校”和“海军高级学校”。
如果把这些学校都算作是海军政治学校的前身,那么海军政治学
校的历史
应该
从
1952年
算起。
但如果按照
1963年
5月7日
中央军委决定青岛
海军高级学校与
南京
海军学院政治系合并
成立海军政治学校来算,青岛
海军政治学校的
历史只有短短的
6年。
原湛山大路
2
6
号校区现为香港西路
1
7
号
校区大门
1969年2月19日青岛海军政治学校
被撤销后
,
学校的一
批
机关干部和教员被海军重新分配到了海军各部队和各院校。
原湛山大路2
6
号校区内教学1号楼
2
号楼
1977年11月7日,中央军委决定
以青岛政治学校为基础决定在辽宁
大连
市中山区七星街
4
7
号
重新组建海军政治学校
。
1986年6月,海军政治学校升格为海军政治学院
1992年8月,海军政治学院改编为海军指挥学院分院。
1993年6月,又恢复为海军政治学院。
1999年6月,海军政治学院并入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改
为大连舰艇学院政治系。
(
第
二
海军学校
--第五海军学校--海军高级专科学校--海军高级学校--海军政治学校--海军政治学院--海军大连舰艇学院
)
三、青岛海军院校及校址的
最后归宿
从上世纪
5
0
年代初到
6
0
年代初在青岛创建的十所海军院校,他们的最后归宿是怎样的呢?
被撤销的三所:海军快艇学校,海军高级学校,海军政治干部学校。
被合并的五所:海军航空学校,海军炮兵学校合并到了烟台海军航空大学;海军政治学校合并到了大连海军舰艇学院;海军通信学校合并到了武汉海军工程大学;海军潜水艇士兵学校合并到青岛海军潜艇学院。
搬迁到外地的一所:天津海军勤务学院。
保留在原地的一所:海军潜艇学院。(青岛海军航空学校虽然合并到了烟台海军航空大学,但保留了青岛院区在原址上教学。)
2
017
年,全军院校在新一轮改革调整中,人民海军保留了
7所院校,有
5
所院校还能找到当年青岛海军院校的根。
7
0
年多年沧桑岁月,当年海军在青岛创建学校的旧址今天大多改为了它用。湛山大路
2号原海军政治学校原址现在是北部战区海军领导机关,湛山大路2
6
号原海军政治学校原址现在是北部战区海军领导机关家属区;馆陶路
2
2
号、
9号、1
3
号原海军政治干部学校原址已由青岛市北区管理,只保留
2
4
号院仍为海军青岛基地管理并改造成了门诊部;黄台路
2
4
号、
3
5
号原海军后勤业务学校原址现已是居民小区;登州路
7
7
号原海军潜水艇学校、潜水艇士兵学校原址现已经改为北海舰队航空兵后勤部家属区;湛流干路
2
3
号原潜水艇学校原址上已由一家大型国有企业开发成为了商住区;只有原海军航空学校、潜水艇士兵学校的原址上,依旧是海军航空大学和潜艇学院的教学区。当年那些海军学校的旧址上,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当年的旧建筑,如果再到这些旧校址去寻访,依旧能看出有不少曾经办学的痕迹。
四、当年为什么在青岛创建众多海军院校
1
949
年
6月9日青岛获得解放后不久,中央军委和海军就着手在青岛创建海军院校,而且从1
950
年
8月起至1
963
年
5月的1
3
年间,先后创建了
1
0
所海军院校。在一个城市集中建这么多海军院校,这种全军院校的建设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现象。今天,回过头来分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致有以下三点:
一是靠海。
1949年8月
人民海军
在南京
成立华东海校的第二年,在前苏联专家的指导下,
借鉴苏联海军的建设经验,将华东海校改建为海军联合学校。同时,苏联专家提出了海军学校应建在海边才更有利于培养真正的海军人才的意见。中央军委和海军接受了苏联专家的意见。很快将南京海军联合学校搬迁到了青岛。
“海军学校应建在海边”似乎成了后来创建海军学校的一个基本原则,但仅仅因为青岛靠海还说明不了问题,全国靠海的其他城市很多,为什么选择青岛,这就引出了第二个原因。
二是地理位置。
青岛作为我国北方的一个海滨城市,所处地理位置具有十分重要战略地位。这样一个城市,必然是海军兵力重点部署的地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青岛相继诞生了海军第一支鱼雷快艇部队、第一支驱逐舰部队、第一支常规潜艇部队、第一支海岸炮兵部队、第一支水上飞机部队。海军在青岛部署这样强大的海军力量,其目的不仅是为了保卫山东半岛,而且是为了策应辽东半岛,控制黄海、渤海,拱卫京畿,绝不让
1
894
年中、日甲午海战悲剧的重演。在青岛创建海军院校,既可以为院校学员提供实习舰艇装备,又可以就近为海军部队提供所需指挥、技术人才。
三是有适合办校的场所。
青岛历史上被德国、日本、美国侵略者占领的时间较长,这些侵略者被打败后离开青岛时留下了一批兵营,如德国
从
1899年到1909年间相继在青岛建设了伊尔底斯兵营(湛山大路)、俾斯麦兵营(鱼山路)和毛奇兵营(登州路)。解放后这3座兵营无一不是用来办了学校,其中山东大学最初就办在了俾斯麦兵营,现在为中国海洋大学西校区。而伊尔底斯兵营和毛奇兵营则有海军炮兵学校、海军高级学校、海军政治学校、海军潜水艇学校、海军潜水艇士兵学校等多所学校最初都办在那里。当年海军通信学校也是办在了日本人建在沙岭庄大沙支路的兵营里。还有最初海军政治干部学校、海军后勤业务学校的办学地点馆陶路、黄台路上的建筑,也都是德国和日本战败后留下的建筑。作为初建时期人民海军在急需办学校培养人才的情况下,有这样一些兵营建筑用来创建学校,可以大大缩短办学周期,在最短的时间内培养出一大批海军急需人才。后来国家发展了,中央军委和海军适时将青岛的海军院校调整到其他城市,改善了海军院校在全国的布局,同时也减轻了青岛的城市压力,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青岛,人民海军多所海军院校的发源地,从这些院校培养出的一大批人才后来都成为了建设人民海军的中坚力量。青岛,也是人民海军多所院校创建与发展的历史见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