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1)/1_06baOH91dwTAWnI5QIujp9OhQzBibw.gif)
第九章(1)/2_UefUlkhc9Jj4NAcATaGgSIPNwFI7lA.png)
第九章 黑海船厂
一
1999年8月28日,戴岳和张勇以及刘继律师从北京飞抵乌克兰首都基辅。常驻乌克兰的华商杨秋实到机场迎接他们。杨秋实原为哈尔滨一所学校的老师(另有一说是哈尔滨一家工厂的副厂长),俄语很好,“文革”期间受到冲击,后来就去了苏联,在乌克兰开了一个小公司,主要是为来乌克兰做生意的中国人联系业务,兼做俄语翻译。戴岳和张勇出国之前,经戴岳的朋友介绍,联系上了杨秋实这个“乌克兰通”。杨秋实在乌克兰多年,认识很多乌克兰工商界人士。他给张勇和戴岳介绍了一家乌克兰中介公司――马什公司。据杨秋实介绍,马什公司背景比较特殊,该公司老板原是苏联克格勃特工,与俄罗斯总统普京曾是同事。张勇和戴岳与马什公司的业务经理萨沙进行了接触,该公司愿意作为代理公司在乌克兰处理与“瓦良格”相关事务。戴岳和张勇还根据邵淳的指示,带去了一位造船研究所的专家崔正雄。崔正雄的任务是勘察一下“瓦良格”号航母的状况。他因故晚走一天,于9月1日到达基辅。9月2日,张勇和戴岳在杨秋实和萨沙的陪同下,与崔正雄一起前往乌克兰黑海造船厂。刘继律师留在基辅处理之前徐增平遗留的荷兰拖船欠费问题。1998年,徐增平曾与荷兰的拖船公司签订了租赁使用协议,但是荷兰拖船到了黑海造船厂以后,一直没有使用,也一直没有付款。荷兰公司提出:立即支付大笔的拖船费和罚息;如果不付款,就准备向法院申请扣押这条船。刘继律师是东方汇中公司的常年法律顾问。他熟悉国际法,又在美国做过航运公司的运营主管,熟悉贸易和运输业务,与荷兰拖船公司谈判欠费的事情,就由他留在基辅来处理了。张勇和戴岳一行乘坐长途大巴,经过数小时的颠簸,来到黑海造船厂。他们都是第一次与造船厂的有关人员见面。船厂办公室主任仔细打量了张勇和戴岳等人陌生的面孔,露出一种不信任的表情。他拿着澳门创律公司的授权书,对着以前双方签订的协议,把澳门创律公司的两个图章重叠在一起,迎着窗外的阳光进行认真的比对。厂办主任的这个举动,让戴岳感到很奇怪,就问张勇:他们这是干什么? 张勇便把他如何发现徐增平给的印章是假的,如何连夜加急重刻了一枚新章的情况小声说了一遍。戴岳和张勇对望了一下,会意一笑。很显然,徐增平已经提前通知了船厂,让他们认真检查印章,如果印章对不上,中国来的这伙人就是冒牌儿的。张勇心想:好悬!多亏出发之前多了个心眼儿,要不然这一趟乌克兰就算白跑了!厂办主任看完印章,没有发现问题,就在厂长的耳边小声嘀咕了几句什么,厂长这才郑重其事地表示欢迎中方人员的到来。接着双方开始正式商谈“瓦良格”善后事宜。戴岳和张勇此行的主要任务是弄清楚徐增平在“瓦良格”项目上到底还欠对方多少钱,还有哪些未尽事宜需要处理。厂办主任搬来一大堆帐本给张勇等人看。戴岳起身走到窗前,往外看了一眼,意外发现楼下有一个中国人走来走去,感到很可疑,就问杨秋实:认不认识那个人?杨秋实说:他是澳门创律公司派驻乌克兰的代表。平时住在基辅。“听说徐增平在基辅有个代表处,你知道么?”戴岳问。“知道,也不算什么代表处,就一个人,住在宾馆里,香港公司有人来了,他就负责接待一下。”杨秋实说。戴岳走下楼去,想问问他在这里探头探脑地想干什么,那人看到戴岳,就匆匆躲开了。戴岳通过跟他下楼来的杨秋实向船厂保安询问:这个人在这干什么?戴岳给了保安100美元,对他说:明天我不希望再见到他。这次到乌克兰,张勇带了一部新款的摩托罗拉牌“掌中宝”手机,船厂厂长见了,很是羡慕,就说:“张先生,我看一下。”厂长拿在手里把玩,爱不释手的样子,张勇一下就看出了苗头:对方喜欢,想要又不好意思开口。当时乌方参加谈判的有乌克兰政府的官员和船厂厂长、副厂长、总工程师等一共8个人,张勇当即表态说:“厂长先生,下次我们来,在场的这些人,每人送一部手机给你们。”杨秋实把张勇的话翻译成俄语,对方听了非常高兴,热烈鼓掌。第九章(1)/3_nEYQVIYNuPyF3iaicnQQU6KFeew3yw.png)
二
在此之前,张勇只是负责帮助协调北京华夏证券公司与香港创律公司的关系,监督徐增平在“瓦良格”项目上的操作,并未介入拖带航母的具体技术事务。这次到了黑海造船厂他才知道,要把“瓦良格”拖走,有一系列的工作要做:首先要联系过土耳其海峡的手续,其次要租一艘大马力的拖船,还要打通尼古拉耶夫港务局的关系,等等,而这些工作,徐增平都没做完。邵淳天天期待“瓦良格”归航,这些工作不落实,何谈航母离码头?在了解了具体情况之后,张勇深深感到,要把这样一艘没有动力的航母从黑海拖到中国,远非澳门创律这种民营公司力所能及。但是,事已至此,骑虎难下,只能继续摸着石头过河――走一步算一步了。船厂办公室主任交给张勇一份“瓦良格”号航母的清单,一共有三页纸,100多项内容,几乎把船上值钱的东西都列出来了。大到锅炉、主机,小到几米长的钛合金材料制造的管路。应该承认,黑海造船厂虽然把“瓦良格”号航母当废铁出售的,却把不是废铁的东西都做了说明。戴岳和张勇要上航母看看,船厂副厂长维尼克亲自陪同,萨沙还带了一台摄像机给他们拍录像。走到航母跟前,维尼克对张勇说:“你们不要抬头,‘瓦良格’已经被美国卫星固定了,每个上航母的人,卫星都能照得清清楚楚。”航母的船舷上有两个登舰的舷梯,每个舷梯口有一个中年妇女站岗。她们是船厂保卫处的女保安,身穿苏联红军制式服装,腰间扎着皮带,皮带上还挂着一只小手枪。她们虽已中年,倒也英姿飒爽。戴岳和张勇等人都是第一次上航母,站在这个庞然大物的甲板上,他们感到自己非常渺小。航母的甲板有4个标准足球场那么大,到处锈迹斑斑,落满了海鸥的白色粪便,给人一种苍凉之感。
第九章(1)/5_HH3pia3ljT2QoAnZ9zp8OEAVib00ew.jpg)
第九章(1)/6_Pzx3L0gP5WZibmeNBbbRILn7o1KbvA.png)
第九章(1)/7_5ibXibwnNR3nIWv7dFnGta7kZMbhKw.png)
第九章(1)/8_KX8icc9C0WvhtbEGiagj2GqUF7bicg.png)
张勇要下到底舱去看看那4台主机,维尼克说:张先生,你不能下,下去就上不来了。“这个船已经好几年没有人下去了,里面没有电源,没有照明设备,全船一共有3600多个舱室,如果走错了,就像进入迷宫,没法出来,会闷死在里面,变成一堆白骨。”让维尼克一说,大家顿时感到浑身冷飕飕的。戴岳问张勇:你看它干啥? 张勇说:我关心这个。这是咱们国家需要的,这个主机,目前咱们做不了。据我了解,两台主机可以装一条驱逐舰。张勇是高级工程师,懂一些机械专业的东西。他本来想对照清单进行验收,既然下不去,就拿出清单对维尼克说:你要签字,保证清单上的东西都在,没有缺失。张勇想:苏联解体了,航母没人管了,能拆的东西都拆了,主机在7甲以下,就因为拿不出来,所以还在。不看也罢,反正丢不了。
张勇和戴岳的这次乌克兰之行,与乌方签订了两个文件。
1999 年8月31日签订了关于购买“瓦良格”航母的附加协议书。主要是将前期澳门创律公司所欠黑海造船厂的滞纳金和靠港费确定下来。
1999年9月2日签订了解决关于购买和交付瓦良格的一些争议的议定书。据张勇回忆,协议盖章的时候,还有一段有趣的花絮。黑海造船厂的印章很大,船厂办公室主任拿着印章在张勇和戴岳的眼前晃了晃,有些炫耀的意思。印章外面有个不锈钢框架,定位之后,再用力一按中间的印章,“咔嗒”一声,像盖钢印一样。船厂办公室主任盖完章,还朝张勇一笑,那意思好像是说:看看,你们的章子没有我们的响吧?轮到张勇盖章了,他也学着对方的样子,用力一按,“咔嗒”一声,声音并不比对方的小。大家都笑着鼓掌。第九章(1)/9_I3pLacq4zf8voibP6JUiboBUvZSbaQ.png)
第九章(1)/10_0COQGoGe4SrJ6iaMazmticl7RxMOnw.png)
签完协议,戴岳向乌方提出要看看航母图纸,维尼克带他们去了图库。图库很大,图纸很多,都是施工图。“瓦良格”是由苏联时期的涅瓦设计局设计的,苏联解体以后,设计图纸留在俄罗斯,施工图纸留在乌克兰。请读者注意,此时是1999年9月初,“瓦良格”的施工图纸还静静地躺在黑海造船厂的图库里,并不像香港《南华早报》发表的《中国秘密航母交易:大事回顾》所说:“1998年3月20日──航母的蓝图(重40吨)由陆路再经空运至北京。”关于图纸的重量,在《济南时报》刊登的《徐增平:买回“瓦良格”的山东人》一文中,则是20吨,而非40吨。《山东人》关于图纸的描述非常“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厂长告诉徐增平,那些资料起码有近20吨重,他们用了两个大资料库来放它。如果中方运回去再翻译的话,仅专业翻译就要一百人干两年,还要数十名其他技术人员再去核对校准,工作量之大难以想象。
来到船厂,经过一番仔细验证审核后,在警卫军官跟随下,徐增平和船厂总工程师来到六楼的航空母舰专用资料库。徐增平注意到,资料库内每层楼都有有线电视监控系统和红外线报警装置,还有两人组成的巡逻队定时逐层巡逻检查。来到六楼后,只见保管员和警卫军官各取出一把钥匙,两人各自插入上下的锁眼,然后各自旋转密码盘核对密码,同时分别用右手放在两个电脑触摸屏上,不一会儿电脑发出声音:“密码正确,掌纹无误,欢迎进入第×资料库。” 一进资料库,徐增平就感受到这个资料库的宽大和标准:每个资料柜都是铁制的,整齐地分行排列着,柜上用俄文标注着物品名单,窗户都用厚厚的窗帘遮挡着,室内温度适宜,柔和的日光灯管发出轻轻的嗡嗡声,房间内几乎一尘不染。保管员随手打开一个柜子,只见柜内整整齐齐排放着纸质封皮的资料档案。徐增平问“不知资料都还齐全吗?”总工程师自豪而有把握地说:“凡是我们乌克兰掌握的资料都在内,我保证,因为这是我们的国宝,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好好保护它。” 让徐增平难忘的是,当天等到所有的资料柜都装上车,由海关的人封固好车厢后,只见刚才还面无表情的警卫军官们,突然一声号令,立刻所有警卫人员都从楼里跑了出来,列队在卡车前。随着又一声口令,所有的人都严肃地向卡车敬礼,船厂厂长和海关商检人员也都不由自主地举起右手行礼。徐增平当时看到身旁的船厂厂长和总工程师等人的眼眶慢慢红了,流出了大颗大颗泪珠。这些图纸资料加上铁箱子总重量约有四五十吨,当天运走时整整装满了8辆大卡车。8辆卡车当晚直奔基辅机场,资料连夜运回国内。 这些图纸运回来后,经过仔细查对,发现30多万张设计图纸中,有部分关键部位的图纸缺失。后来徐增平经过多重渠道了解得知,原来在徐增平他们到船厂之前,乌克兰国防部和俄罗斯的情报人员已取走了那部分关键图纸。后来,徐增平再赴乌克兰,通过私人关系,终于说服了黑海造船厂厂长和总工程师,将船厂工艺室保存的另一套完整的图纸拿了回来。也许是这段文字太“逼真”了,后来被网友大肆转发,并被一本编者自称为“中国航母第一书”的《中国航母》引用(参见《中国航母》第105页);另外还有一本编者宣称为“还‘瓦良格’以真实的历史面目”的“权威”出版物《瓦良格迷局》,以此为依据,进行了更为“生动”的描写(参见《瓦良格迷局》第96-100页)。不知是该书作者补充采访了徐增平,还是作者自己想象出来的。
后来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制作了一期节目:《圆梦航母“辽宁舰”》,主持人绘声绘色地又把徐增平虚构的故事讲述了一遍。再后来徐增平竟然以此为依据说:北京电视台的《档案》节目,正面准确还原了历史……(有关“瓦良格”图纸一事,请参见本书附录二:《纠正媒体在“瓦良格”报道中的错误》之三《关于徐增平买回20吨“瓦良格”图纸的问题》)我发现,多年来,徐增平把自己对媒体说的话再拿来当作证明自己的证据,已经成为惯用的伎俩。
我在采访张勇时,对照资料读了三段给他听,然后向他求证:“你们看到的图库,是不是像网上说的这样?”
张勇马上表态说:那都是他们胡编的。乌克兰很穷,那个年代也没有这么先进的技术。我们去看的图库,就是一个很普通的存放图纸的房间,里面有很多架子,没有电视监控系统和红外线报警装置,也没电脑触摸屏和掌纹识别器,什么都没有。可能很长时间没有人进去了,到处都是灰尘,很多灯泡不亮了,黑咕隆咚的,我们随便看了一下,也没往里面走,就出来了。
后来我又向多人求证图纸问题。据了解情况的人说,徐增平根本没有买过什么图纸。那些图纸是2002年中船重工集团公司买回来的(请参见本书附录四《关于购买“瓦良格”号航母图纸的真相》)。
很显然,这个用8辆卡车运送20吨图纸的情节完全是杜撰的。只是不知道是徐增平“杜撰”的,还是作者“杜撰”的。
张勇和戴岳当时看过航母图库之后,张勇悄悄提醒戴岳:不要轻易提要求,防止被他们敲诈。就是他把图纸给了你,乌克兰海关也不会让出境,这不是他能决定的。戴岳点头表示同意,然后告诉对方:图纸的事情以后再说。二人带着新签的两份协议回到北京,向邵淳汇报了乌克兰之行的收获,也谈了他们了解到的一些难处。邵淳听说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瓦良格”项目几乎毫无进展,还因此增加了几十万美元的码头停泊费用,气就不打一处来,忿忿地说:徐增平这个骗子!我们让他给坑苦了!第九章(1)/11_nEYQVIYNuPyF3iaicnQQU6KFeew3yw.png)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海军作家李忠效最新力作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
――中国航母“辽宁舰”前世真相调查》
(未完待续)
前文回顾
1、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中国航母“辽宁舰”前世真相调查 序
2、“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 --中国航母“辽宁舰”前世真相调查 [上部--购买航母]第一章
3、“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 --中国航母“辽宁舰”前世真相调查 [上部 -购买航母] 第二章
4、“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 --中国航母“辽宁舰”前世真相调查 [上部 · 购买航母]第三章
5、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 --中国航母“辽宁舰”前世真相调查 [上部 · 购买航母] 第四章
6、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部 · 购买航母] 第五章
7、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 --[上部 · 购买航母] 第六章(1)
8、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 --[上部 · 购买航母] 第六章(2)
9、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 --[上部 · 购买航母] 第七章(1)
10、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 --[上部 · 购买航母] 第七章(2)
11、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 --[上部 · 购买航母] 第八章(1)
12、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 --[上部 · 购买航母] 第八章(2)
第九章(1)/12_s71wveTHQOWw45kQ0XCTKGMaVQZF4Q.png)
作者简介
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欢迎关注听雪斋书馆
第九章(1)/13_RqoFWooicOcgW6LiaWicFvIiaqAlFQ.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