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第十四章(1)

李忠效写瓦良格 听雪斋书馆 2020-01-28



第十 合力共振

 

 

从世界上第一艘航母诞生,到今天已经过去了100多年。而中国航母的历史却很短暂。中华民国时期的海军司令员陈绍宽曾经提出过建造航母的建议,那也只是个建议而已,并未付诸实施。

1970年,刘华清在海军司令部担任造船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期间,曾经带人研究过外国航母,主持完成了题为《关于建造航母问题的初步意见》,那也仅仅是个初步意见1971年因为发生林彪事件后来便不了了之。

1982年,刘华清出任海军司令员后,曾经专门组织人搞过航母预研工作。在他到中央军委工作后,更是不遗余力地推进航母的预研和引进工作,由于种种原因,他的愿望没有能够实现。

如今回过头来看看中国航母发展的短暂历史,真正付诸实施,是从海军前副司令员贺鹏飞开始的

从我对“瓦良格”项目的调查结果来看,贺鹏飞无疑是这个项目的“幕后推手”之一。

贺鹏飞为什么如此热衷于搞航母呢?本书第一章《错失良机》中曾经提到,刘华清海军司令员任上提出“海军战略”理论,主持研究制定海军20世纪末到21世纪中叶装备发展中长期发展规划。他认为,实现“海军战略”的顶层设计和核心力量,就是航母编队!没有航母作战群,“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就难以实现,海洋大国的地位和权益就难以确保,中国在太平洋就难有发言权!

刘华清决定向总部首长做一次汇报,他说:要让军委总部首长全面了解我们的真实想法。不然等上级规划好了,再放“马后炮”就难办了!

1987331日,汇报会在海军机关办公大楼第一会议室进行。不知为什么,总部首长一个也没来,只有时任总参装备部部长贺鹏飞代表总部首长,总参装备部、作战部等相关部门领导,来到海军听取装备规划问题的汇报。

19955时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副总经理的黄平涛去乌克兰,检查从乌克兰引进燃气轮机等项目的合同执行情况。出发的前一天,突然接到通知,到京西宾馆接受任务,时任副总长的曹刚川和海军副司令员贺鹏飞向传达了刘华清副主席的指示增加一项任务到黑海造船厂考察“瓦良格”号航母,看看有没有购买的价值。

但是黄平涛一行回国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刘华清一直没有听他们的汇报。这一年的1025日,刘华清到中船工业集团参观该公司八五期间预研成国展览,刘华清对陪同参观的黄平涛说“今后不要再造航母的事了。

这显然与高层决策有关。贺鹏飞却不甘心。1992任海军副司令员以后,正好是乌克兰准备卖瓦良格的时候,他又分管装备建设工作,多次到乌克兰考察瓦良格号航母。尽管上层明确态度,在贺鹏飞看来,政府不考虑,海军分管装备副司令未必不考虑。他一直在寻找机会。

1996年5月8日,贺鹏飞利用到大连参加两艘舰船交接仪式的机会,向中国船舶总公司副总经里黄平涛和军工部主任胡基政建议,把乌克兰当废铁处理的“瓦良格”买回来。当得知曹刚川此前已经表态:船总是国企,你们买等于是国家买,便提出一个大胆的设想:找个香港大老板先买下来。这才有了徐增平去乌克兰购买航母和徐增平请贺鹏飞出面作证让邵淳出钱的事。

但是贺鹏飞是什么时候、怎么对徐增平交代购买航母一事的,因为贺鹏飞已于2001年3月28日去世,现在只能由徐增平独自讲述了。

 

据香港201551日《南华早报》刊登的《中国成功收购航母的“不幸功臣”──徐增平》一文介绍


徐增平说,1996年4月至1998年2月间,两人(徐增平和贺鹏飞)会面约十多次,其中最令他难忘的一次是在1996年7月10日。当时,徐增平应贺鹏飞的邀请,和这名海军副司令员一起在山东省青岛市的北海舰队基地,检阅和送别即将出发前往朝鲜的一支舰队。过往甚少有平民获邀出席此类活动,尤其那次是北海舰队首次访问朝鲜。

  仪式之后,贺鹏飞邀请徐增平下榻海军的北海宾馆三天,希望趁此机会游说他接受任务。最后一天,贺徐两人乘坐海军专机回到北京。回京后当天晚上,两人继续商谈航母交易的计划,一谈就是四小时。就是在那个时候,徐增平表示会积极考虑亲自前往乌克兰就交易事宜进行谈判。

1997年3月,徐增平终于正式答应接受任务。1997年底,徐增平准备动身前往乌克兰执行任务前夕,贺鹏飞也特地前往广州为他送行。


根据笔者掌握的情况看,这段文字问题较多,文中所说的1996年4月贺鹏飞就与徐增平商谈购买“瓦良格”事宜,时间、起因和时代背景都有问题。
比如,前后时间对不上。
2011930日《济南时报》刊登《徐增平:买回“瓦良格”的山东人》一文说:


1997年10月下旬,身为香港创律集团董事会主席的徐增平看到一则路透社的消息:《乌克兰拟出售一艘未竣工的航母》……


四年前说的是1997年10月,徐增平看到路透社的一则消息使他动了购买“瓦良格”的心思,四年后又说是1996年4月受了贺鹏飞的委托去买“瓦良格”的。

再如,逻辑关系不对。

贺鹏飞对黄平涛和胡基政说“能不能找一个香港大老板”,是1996年5月8日的事情。文中说贺鹏飞在1996年4月就找徐增平,也有疑问。至于是否像报道中说的徐增平和贺鹏飞“两人会面约十多次”,目前无证可考。

不过,贺鹏飞参与了“找个香港大老板先买下来”的策划,应该是没有疑问的,而且在当时,他是顶着压力、冒着风险的。

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当时的政治气候,特别是海军内部,是不准许谈航母话题的,更不要说策划买航母了。在这种情况下,除了贺鹏飞,不会有人敢去碰那根“红线”。

1996年,海军司令员是我在潜艇上当水兵时的老艇长张连忠。2007年我为他写“高级将领传”,他跟我说起过海军当年准备购买“瓦良格”的情况。1995年海军上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建造航母的报告,就是他签发的,后来没有被批准在写这部《“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时,专门找他核实:是否知道贺鹏飞委托徐增平购买航母的事情,他非常肯定地回答:当时不知道,是2014年春第一次见到徐增平的时候,才听徐增平说起此事。

1996年12月,张连忠因为超过服役年限,退出领导岗位,海军副司令员石云生继任司令员。这个时候,关于航母问题的“风声”已经开始紧了。海军一名宣传干部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呼唤航母”的文章,结果受到海军机关的“通报批评”。

大致情况是这样的──

199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0周年,时任海军航空兵政治部教育科科长的陈永平写了《面向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海军航空兵》一文,被国内《现代军事》、《军事史林》、《新世纪》等七家报刊发表。文章结尾写道:“面向21世纪,中国海军航空兵的突破点在哪里?捅破一层薄薄的窗户纸,中国海军必须拥有自己的航空母舰”,“拥有航空母舰,是中国海军航空兵的世纪之梦,也是中华民族的世纪之梦”。

文章在7月29日《中国海洋报》发表时,题目被改为《中国海军航空兵大写真》,遭到当时海军政委杨怀庆的严厉批评。

8月8日,海军机关大交班,杨怀庆在会上严肃地说:“新闻宣传工作要吸取发生问题的教训,比如航母问题,‘神威-95’演习时江主席有明确指示,海军党委全会上我们也已说过不允许再提建造航母,社会上有人讲那是另一回事,现在我们有的人竟然写了稿子拿到报上去刊登,说明我们没有很好地抓落实。”

海军政治部宣传部起草了《关于〈中国海军航空兵大写真〉一文违反规定的处理意见》,海军有关领导批示:“告海航,此事要公开教育,严肃处理,今后不能再发生类似事情。”

8月14日,海军政治部下发了《关于近期新闻出版工作违纪情况的通报》,原文这样写道:“海航政治部宣传处教育科科长陈永平同志在7月29日《中国海洋报》上发表《中国海军航空兵大写真》的文章,呼吁‘中国海军必须拥有自己的航空母舰’,‘拥有航空母舰,是中国海军航空兵的世纪之梦,也是中华民族的世纪之梦’,违反了上级关于对敏感问题的宣传要十分慎重的规定,可以说也是违反了新闻宣传的纪律。”

陈永平被要求写检查,跟他谈话的领导对他说:“根据你的检查深刻与否,再决定给不给你处分。”

这就是当时的政治形势,“呼唤航母”尚且如此,真要私下买航母,会是什么情形呢?

贺鹏飞作为贺龙元帅的儿子,可能比普通家庭出身的将军多一些胆魄,航母毕竟属于敏感问题。因此,说贺鹏飞大张旗鼓地委托徐增平去买航母,邀请他到青岛为海军出访编队送行、在北海宾馆里谈三天、一起乘海军专机到北京当晚又谈了4个小时,这些材料的可信度值得商榷。如果说他有过这种设想,又有人想去做,在需要他出面帮助促成此事的时候他愿意出面,这是可能的,他也确实在邵淳向徐增平红头文件,徐增平拿不出来时,他亲自出面向邵淳介绍情况,使邵淳最后下了出资的决心

据说,贺鹏飞说过这样的话:“瓦良格”上的四台主机,一台就值2000万美金。

那么四台主机就是8000万美金。恐怕这是最让徐增平动心的。如果能把“瓦良格”拖回来,光卖主机就可以赚大钱。

2001328日,贺鹏飞因病去世。20023贺鹏飞参与策划购买的“瓦良格”被拖到大连港。之后该船又在那里停靠了两年这两年时间就很能说明问题。一艘报废的航母能不能恢复起来,当时没人知道;中国要不要建造航母,也没人知道。20048月之前,国家高层一直争论不休。并不像外界猜测的那样,中国买瓦良格就是为了造航母。

不过,贺鹏飞委托徐增平把航母买回来,确有其事,但不是徐增平所说的那样。



 

我在201510采访邵淳时,他问我:“国家行为,民间操作,这个事是谁定的?”
我说:“没有人定。”
邵淳说:“这个东西肯定不是徐增平发明出来的。”
我告诉他,因为贺鹏飞已经去世,无法找他核实徐增平所言的真伪,至于说“国家行为,民间操作”的说法是谁发明的,就不知道了。
从我调查掌握的情况来看,徐增平从一开始就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性质的项目,所以他敢于肆无忌惮地贪污和挪用公款,而邵淳却被蒙在鼓里。
徐增平的所作所为,贺鹏飞一概不知,邵淳没有向他通报情况,徐增平也和他中断了联系。按照徐增平的说法,19973“之后他们继续定期会面,直到1998年底为止”。
我相信徐增平说的1998年底为止”这个时间节点是真实的,因为到1998年10月,徐增平就把2.3亿人民币拿到手了,并拿着这些钱中的一大部分去买了豪宅,还了债贺鹏飞在“瓦良格”项目上,已经没有“用价值”了。
贺鹏飞促成邵淳参与“瓦良格”项目以后,国家高层围绕航母问题的分歧越来越大,搞不搞航母已经上升为“政治问题”,贺鹏飞作为高级干部,自然不便再去为购买航母摇旗呐喊,推波助澜,也就与“瓦良格”项目渐行渐远了。徐增平也乐不得贺鹏飞不来过问此事,因为他可以欺骗邵淳,却不敢欺骗贺鹏飞。
我认为,当初贺鹏飞也不会想到“瓦良格”项目会这么复杂,更不会想到能成为一个“政治事件”。多亏他不知道,如果知道,他也不会策划让香港老板出面去买航母。当然,如果换一个香港老板,也许“瓦良格”的归航就不会有这么多波折和磨难了。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一开始贺鹏飞也不确定把“瓦良格”弄回来能不能续建航母。虽然后来“瓦良格”变成了“辽宁舰”,但那已经是贺鹏飞去世十多年以后的事了。2001年贺鹏飞病故时,“瓦良格”还在黑海上被拖船拖着转圈儿。不知道贺鹏飞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是否还曾想到过它?
不管怎么说,贺鹏飞应该算是“瓦良格”项目的“总策划”,不管这个项目后来出现多少曲折,起因却是与贺鹏飞紧密相关,起码贺鹏飞对这件事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当初如果不是贺鹏飞提出让香港老板去把“瓦良格”买回来的思路,徐增平未必有那个胆略和气魄,仅仅看到一篇路透社的消息,就去乌克兰买航母?简直是天方夜谭;如果不是贺鹏飞出面说服邵淳,邵淳也不会冒着牺牲个人政治前途的风险去干这件事。
没有贺鹏飞、没有邵淳、没有吴宇、没有吴巍、没有张勇、没有高增厦、没有戴岳等人,纵然有100个徐增平也无济于事。
据说,199911月,赵大建“告发”邵淳参与买“瓦良格”号航母之后,中纪委曾致函解放军纪委询问此事,解放军纪委派人找贺鹏飞了解情况,贺鹏飞亲笔写了一份“情况说明”,是他当时的秘书刘相春用电脑打印后上报解放军纪委的。关于这份“情况说明”的内容,刘相春不愿对外披露。吴宇不知在哪听说的,这个“情况说明”一共说明了三点情况,因为他也不能确定是否属实,我就不这里引用了。据高增厦说,解放军纪委在给中纪委复函的时候,是有意保护了贺鹏飞的。当时的解放军纪委书记是总政副主任周子玉,高增厦和周子玉原在空军一个部队工作过,彼此很熟。我想高增厦的这个说法是有根据的。
但愿再过几年,刘相春能够提供给我,在本书再版时补充进去。我希望在这部非正式的“中国航母历史”书籍中,把贺鹏飞这位“航母功臣”多写几笔。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海军作家李忠效最新力作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

――中国航母“辽宁舰”前世真相调查》

(未完待续)



前文回顾 

 

1、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中国航母“辽宁舰”前世真相调查  序

2、“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 --中国航母“辽宁舰”前世真相调查 [上部--购买航母]第一章

3、“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 --中国航母“辽宁舰”前世真相调查 [上部 -购买航母] 第二章

4、“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 --中国航母“辽宁舰”前世真相调查 [上部 · 购买航母]第三章

5、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 --中国航母“辽宁舰”前世真相调查 [上部 · 购买航母] 第四章

6、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部 · 购买航母] 第五章

7、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 --[上部 · 购买航母] 第六章(1)

8、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 --[上部 · 购买航母] 第六章(2)

9、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 --[上部 · 购买航母] 第七章(1)

10、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 --[上部 · 购买航母] 第七章(2)

11、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 --[上部 · 购买航母] 第八章(1)

12、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 --[上部 · 购买航母] 第八章(2)

13、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第九章(1)

14、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第九章(2)

15、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第十章(1)

16、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第十章(2)

17、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第十章(3)

18、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第十一章(1)

19、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第十一章(2)

20、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第十二章(1)

21、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第十二章(2)

22、"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第十三章(1)

23、 "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上)第十三章(2)

作者简介  

 

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欢迎关注听雪斋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