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4)

李忠效 听雪斋书馆 2020-02-17
127、155、210 潜艇战友聚会(2017年)视频

第一章  艇部


三、艇长王忠和



王忠和(1935.10.31 ~ 2015.1.23),山东省潍坊市人。1955 年 12 月入伍,在连云港训练团学习;1957 年任 429 潜艇舵信兵,1958年 12 月任 127 潜艇舵信班长,1960 年任水手长,1968 年任支队教导队副指导员兼教员,1970 年任 127 潜艇副长,1973 年任 155 潜艇第二艇长,1979 年底任潜艇支队副支队长。1988 年授海军大校军衔。1991 年退休。2015 年 1 月 23 日逝世,享年 80 岁。

 


我刚当兵的时候,艇上有好几个副长:张朴洵、王忠和、谭恩赐、吴贵初,只是他们有的去地方“支左”了,并不都在位,我印象当中,张朴洵调走以后,主要是王忠和在位时间比较长,后来就提升为艇长了,张连忠是第一艇长,他是第二艇长。
王忠和是个工作很认真的人,这是我一直以来深深印在脑海的印象,只是因为时间久远,具体的事例已经想不起来了。另外他的性格与张连忠相比,反差较大。他待人比较平和,因此也就显得个性特点不是很突出。我记得他晕船比较厉害,张连忠为了锻炼大家的抗晕船能力,风浪越大越是要到水面航行,王忠和也跟着吃了不少苦。我们甚至天真地想,要是张艇长不出海就好了,王忠和单独带我们出海,或许会让潜艇在水下多呆些时间,就不用到水上去遭那么大罪了。不过张连忠的“抗晕船训练法”倒也起到一些作用。我一开始晕船很厉害,后来经过几年锻炼,真的不晕船了。1976年远航,我艇在公海上遇到11级大风,水下航行充电潜艇操不住,只能到水面航行充电,潜艇晃得像坐过山车一样,我居然没有晕船!
1979年,王忠和任潜艇支队副支队长。他和张连忠一样,也是从艇长直接晋升副支队长的。从副团直接提为副师,足以证明他是一名优秀的艇长。
2015123日,王忠和因病去世,享年80岁。青岛的战友代表张司令和我们远在各地的战友为他送行。
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王忠和写了一篇《良师益友》,记录了他和张连忠共事期间的经历,转录于此,以资纪念。


良师益友
王忠和

我当兵以后一直在潜艇部队工作,先后遇到了好几位艇长,使我感受最深、受益最大的就数张连忠艇长了。我跟他在一起工作了10年,从他身上,我学到了很多东西,他是我的良师益友。他的为人,堪称楷模;他管理部队和抓训练的方法,值得发扬光大。
为人要“实”
1966年底,127潜艇从大连船厂中修出厂,张连忠从130艇调来127艇任实习艇长。在接下来的两年中,“文革”运动对部队冲击很大,上头分派,下面部队难带。127艇有个别同志受极左思潮的影响,企图在艇上进行“造反夺权”。后来在王敬礼政委的主持下,艇党支部统一认识,严肃批评了那些图谋“夺权”的同志。“造反”事件平息以后,张连忠没有对他们另眼相看,而是做他们的思想工作,让他们放下包袱。那些从院校分来的学员,因在院校搞“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带着派性来到艇上,张艇长对他们也是一样看待,积极团结这些学员,使他们很快适应了艇上的生活,投入到学习和训练中去,稳定了部队。
张艇长对部下非常关怀和爱护,部下有了困难,想方设法帮助解决。当时支队招待所很小,有的同志家属来队没有地方住,艇上也没有办法解决。有的家属假期比较短,来一次不容易,夫妻得不到团聚,对干部的情绪影响很大。
当时张艇长一家五口住在一个小套二的房子里,三个孩子又是二男一女,空间已经很挤了,但是为了解决部下临时来队家属夫妻团聚问题,他就和爱人商量,让爱人和三个子女挤在一间屋里打地铺睡觉,他自己节假日不回家,把家里仅有的两间屋子让出一间给来队家属住,把自己家当成了临时招待所。127艇有好几个干部家属临时来队,都在他家里住过。
张艇长的爱人赵秀珍大姐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一直到现在,40多年过去了,那些当年的老邻居一提起赵大姐,都能说出很多她助人为乐的事来。
张连忠担任支队领导以后,刚刚分到一套大点的房子,正好赶上某艇政委刘振华的大儿子要结婚没地方住,刘政委一共有三个儿子,都长大了,小套二的房子根本无法安置,赵大姐就把自己家的屋子倒出来一间,给刘政委的儿子当新房用。
张艇长的生活非常俭朴,赵大姐一直没有工作,三个孩子正在上学,家乡还有一个年迈的老母亲需要每月寄养老生活费,老少三代依靠张艇长一个人每月百十元的工资,生活水平可想而知。但是艇上有的战士家里有困难,他还给他们家里寄过钱。张艇长夫妻的为人,让很多人感动。

严要有“格”
张艇长在管理部队方面很有一套办法。大家都讲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但是严到什么程度才合理?很多人讲不出来。张艇长在码头上是以管理部队严格著称的,他对我讲,严格严格,严要有“格”,这个“格”就是解放军三大条例和海军舰艇条例,出了“格”,那是瞎严,大家不情愿,也做不到。1977年,我到北京参加海军召开的部队管理先进单位代表大会,我在大会上发言时,讲了张艇长科学严格管理部队,严要有“格”的几个典型事例,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听了大为赞赏,他在大会总结时重点表扬了我艇的做法。他说,科学管理部队,部队各方面的工作就能上得去,部队就能出战斗力。回想起当年在老艇长手下工作的日子,是那样顺心,在支队各项工作中,我们艇都走在前面,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与老艇长的带兵有方分不开的。
张艇长带兵还有一个特点:言传身教,身先士卒。我们艇每次进厂坞修,张艇长都是带头钻进最狭窄的速潜柜里去除锈。有一次进厂坞修,正是4808厂两派斗争最厉害的时候,工人不上班,还说风凉话:你们艇现在进厂,等到猴年马月出厂吧!
看到厂里这个样子,潜艇按时出厂真成了问题。张艇长说:我们不能等,要想办法让工人来厂里干活。他提出了“一帮二促三带头”的方针,具体做法就是,各部门要到工人家里去走访,做他们的思想工作,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用真心真情感动工人;能够自修的项目,全体艇员自己干,如外舷和水柜除锈、刷漆等;属于厂修的项目,各部门助修人员要和工人师傅一起干,脏活累活要干在前头。
张艇长在军人大会上宣布了这个决定,全艇同志立即行动起来,工人师傅很受感动,陆陆续续来到厂里,来到艇上。一些自修项目,遇到难题,工人师傅也会主动帮助指导,从而提高了艇员的自修能力。张艇长看到工人们都干起来了,又在艇上做了动员,一定要让潜艇按时出厂。艇员的干劲大增,一些平时需要三天才能干完的活,大家加班加点突击,一两天就干完了。如鱼雷发射管除锈刷漆,一个人负责一个发射管,除完锈再涂上一遍漆,通常需要两三天时间,但鱼雷兵何忠伦只用一天时间就除完锈,涂上漆了。经检查,除完锈的发射管铮光发亮,涂上漆后颜色均匀,创造了发射管除锈涂漆的新记录。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潜艇在原定的坞修时间内,保质保量地按时出厂了。
训练到“位”
张艇长在抓训练方面是一丝不苟的。“文革”期间,支队一度极左思潮泛滥,部队训练受到政治运动的冲击,但在这些大是大非面前,他一直保持清醒的头脑。一次,支队举办“批林批孔”集训班,别人都在大会上踊跃发言,唯有155艇的领导没有发言。有人对此议论纷纷,张艇长总是沉默不语。过了没多久,风向转了,又有人说,还是张连忠有政治头脑。实际上他是对那些极左思潮、空对空的批判不感兴趣。他认准一条,军队是打仗的,光喊口号,不抓训练,都是扯淡。他就是要把心思用在部队管理和训练上,遇到特殊情况,要有应变能力。有一次,我们艇到远海进行“长河号”定位仪试验,在海上待了十多天,返航时,潜艇在朝连岛附近浮起,遇上大雾,视距几乎为零,什么也看不见,雷达出了在海上无法排除的故障,超短波报话机与朝连岛没联系通,无法让岛上的雷达导航进港,又怕推算的舰位有误差,被海流将潜艇压到岛上去触礁,张艇长果断地要了个满舵,转向180°,按原航向往回走,待与岛上联系通了,岛上雷达报出我艇的舰位时,才确定了准确的航向,然后由岛上雷达给予导航,安全返港。
张艇长在任艇长的10年中,是我艇执行任务最多的10年,是安全航行的10年,出海几百天,10天以上的远航十来次,没有出过险情和大小事故。除了进厂修理,我艇长期处于备战状态,并装有战雷。一次,核潜艇试航,舰队为了保证试航的安全,让我们艇去巡逻警戒,当时艇员正在看电影,广播里让155艇的艇长政委马上到支队作战值班室去。过了几分钟的时间,又广播155艇的全体人员立即回艇。艇员们跑步回艇后,张艇长做了简短的动员,出海人员上艇紧急备航备潜,留营人员跑步到食堂将现有的食品装上艇,从接到命令到潜艇离开码头,用了不到半小时。潜艇按时到达指定海域,在海上逗留了十多天的时间,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巡逻警戒任务。
我艇能做到一声令下,立即出动,这是张艇长平时对部队严格管理和训练的结果。当初,127艇刚刚中修出厂,张艇长仅用了一年时间,就把一条初训艇训练成为战备值班艇,这是很不容易做到的。在每年支队进行的机械保养卫生大检查中,我艇都被评为第一名,并被海军树为部队管理教育先进单位。我艇还培养了一批人才,被选送到支队、舰队机关,以及到兄弟艇上去当骨干。就我本人来讲,在张艇长的帮助下,受到了很大的锻炼。1970年,王敬礼政委调走以后,王学芳政委还没到任,有一段时间是张艇长一人统领艇上的军政工作。当时我这个仅仅受过潜校短期培训的水手长被提升为副长,工作经验不足,也帮不上他什么忙,他放手让我去干,并经常给我做些点评。我任副长两年多,他不仅教我怎么当好副长,还带我进行了3号科目的训练。当我被任命为127艇第二艇长时,3号科目已经完成。1973年接回155艇,复训完2号科目后,又接收了培训朝鲜艇员的任务,在张艇长的带领下和全艇官兵的努力下,圆满完成外训任务。
老艇长不搞派性,一心一意抓部队训练,使我艇一直处于战备值班状态。在他到支队任副支队长时,我已完成了全训,经支队考核,各个科目都取得良好以上的成绩。在一次舰队组织的辖区潜艇科目考核比赛时,我们艇取得了第一名。在支队组织的2号科目考核比赛时,我们艇也取得了第一名。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与老艇长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的。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海军作家李忠效编著的纪实文学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敬请阅读

前文回顾

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序言和引子
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1)

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2)

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3)

作者简介  
 
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欢迎关注听雪斋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