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一四部门(2)

李忠效 著 听雪斋书馆 2020-02-23
127、155、210 潜艇战友聚会(2017年)视频



第二章 一四部门(2)


二、航海长张玉德


 张玉德(1944.4.17.~),山东省日照市人。1961年7月入伍,曾任海军山西太原通校学员和南海舰队万山观通站、川岛水警区油机兵、架线兵,1963年5月任海军上饶预校、海军潜艇学校学员,1967年12月起任127、155潜艇航海长,1974年5月调到潜艇学院任学员队队长。1989年1月转业到地方,先后任青岛市市政一公司、市政二公司常务副经理。1993年12月任青岛市排水管理处党委书记、全国市政维修行业政研会会长。2002年4月退居二线,2004年4月正式退休。


张玉德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晕船大王”,可能是晕船呕吐把胃吐坏了,他整个人显得非常瘦,脖子瘦的青筋暴露,当时全艇没有比他再瘦的了。
据冷万富回忆:
有一次上艇转动机械,那天刮南风,港内风浪有点大,浮码头和潜艇都有点晃,张玉德上艇便晕船了,从升降口出来就吐了。他实在不适合在艇上干,后来就调到潜艇学院去了。
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张玉德写了一篇《往事琐忆》,浓缩了他在127、155潜艇上工作时的记忆。

往事琐忆

张玉德


登上127潜艇,是我结束军校生活,加入部队一线工作的人生转折点。我从1967年12月上艇,至1974年5月调到潜艇学校工作,虽然只有短短的6年多时间,但是在艇上工作的那些日子,却给我留下了非常美好的记忆。
在那个社会动荡的特殊年代里,127潜艇在艇长张连忠和政委王敬礼、王学芳的率领下,圆满完成了各项作战训练任务,成为五号码头的一面纪律严明、技术过硬的旗帜。艇长张连忠严谨的工作作风,超人的记忆能力,出众的领导艺术,独特的个人魅力,对我的感染、熏陶、影响极大,是我后来在人生征程中取得比较辉煌业绩的重要动力。
回顾在艇上的日日夜夜,许多趣事至今记忆忧新,难以忘怀。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1970年,因为上面说要“潜艇事业大发展”,从陆军和海军其他部队挑选了一批人来充实潜艇部队,127艇和其他艇一样,严重超编,53人的编制却有120多人。我是出了名的“晕船大王”,经常担任留守工作,超编的人一多,就更用不着我出海了。我当时是艇上“革命军人委员会”主任,又有留守工作的经验,于是艇长让我当起了名符其实的“留守司令”,率领二、三十人在家搞基本建设。每次潜艇出海回来,艇长都把我叫到艇部向他汇报留守任务完成情况。
那一阵子,留守工作业绩突出,好人好事层出不穷。我汇报时,艇长听得很认真,并不时点点头,但他从不拿笔记。等到晚点名时,他讲到留守人员工作情况,几乎与我汇报的情况丝毫不差,惊得我目瞪口呆,佩服得五体投地,真是记忆超群。
张艇长平时对部队要求很严格,但他更能以身作则,处处表率。当时他的家住在青岛黄台路潜艇支队宿舍,节假日都是骑自行车往返。一辆自行车骑了很多年,如果坏了,几乎都是我给他修。一直到1971年前后,才由我替他卖掉。卖车时我也打了“埋伏”。我向艇长提出:修车的俄罗斯活扳手留给我作纪念,他爽快地答应了。至今我还妥善地保藏着这把扳手。当然,如果有一天,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博物馆征集“文物”,我会毫不吝惜地捐献出来。
还有一件小事我始终不能忘记:一次我在整理文件柜时,发现了一个陈旧的毛主席头像,据说是支队搞的一次什么活动的奖品。但那头像是石膏做的,鼻尖已经磨平了,耳朵也磨残了,如果摆在外面极不严肃,但又不好处理。
“文革”期间,这种事情非常敏感,我冥思苦想没有好办法,只好向张艇长汇报,并暗示:不敢扔到垃圾箱里,不敢砸碎,不敢火烧,不敢掩埋,如果碰巧被人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艇长听后瞪了我一眼:“这样的事你向我汇报,你叫我怎么办?你是革委会主任,你应该能办!”艇长说我能办,我能怎么办?最后,我用纸将石膏头像包好,放回原处。这种难题,还是交给后人处理吧!
1972年秋天,我艇奉命去武汉接新艇,副长吴贵初带了四五个人先到船厂打前站,我率第二批人员共21人去船厂做前期工作。我在上海给吴副长发了电报,通报了人员数量和到武汉的时间等。那时的电报只翻译汉字,不翻译阿拉伯数字。一向办事认真的吴副长这次却看走了眼,只看了汉字报文,却疏忽了括号中的数字“21”,误以为张艇长等全艇人员倾巢出动,就把电报往抽屉里一锁,去联系接待事宜。
第二天,吴副长率领工厂领导、军代表等人,开了四辆大客车,二辆小轿车,浩浩荡荡到码头接人。我等21人下船同吴副长会面后,吴副长不停地向后张望,问我:“艇长呢?”我说:“就来了我们21人,电报上不是都讲了吗?”吴副长一下傻了眼,工厂领导也很茫然。
我们到了住处,我催吴副长快拿出电报来看看,是不是翻译错了。一看电报,真相大白,大家啼笑皆非。
从武汉接艇回来不久,吴副长突然病倒了。医院诊断是肝硬化晚期,虽然做了手术,但是腹水严重,刀口一直不能愈合,时间不长就去世了。他是127、155艇最早去世的人,他的离去,让大家非常难过。随后,我受组织之托,与支队机关的曾参谋一起,专程去他的湖南老家为他处理后事。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海军作家李忠效编著的纪实文学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敬请阅读

前文回顾

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序言和引子

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1)

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2)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3
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4)
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5)
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6)
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7)
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8)
1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一四部门(1)


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欢迎关注听雪斋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