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55、210 潜艇战友聚会(2017年)视频冷万富(1950.2~),辽宁省大连市人。1969年1月入伍,曾在127潜艇任航电兵、航电班长,1972年任155潜艇无线电军士长,1975年任210潜艇副航海长、航海长,1981年任北海舰队小平岛舰艇训练中心航海业务长,1984年任潜艇62支队航海业务长,同年参加中国首次赴南极考察并建设中国南极长城站。1994年转业到大连市旅游局质量监督管理所任副所长。我上艇的时候,好像冷万富是航电班长,平时我们轮机和航电接触不多,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每次出海,航电兵都要提前上艇,启动电罗经,以保证出航时电罗经的工作稳定性。有时候我在艇上值更,会看到冷万富天不亮就上艇忙碌的身影。平时保养机械,偶尔也会和他在舰桥上相遇,我们保养空气筒,他保养潜望镜。如果是在冬天,舰桥上风大,很冷,黑油粘在手上更加冷。每次出海归来,别的专业设备一停就可以上岸回宿舍了,航电专业却要把潜望镜保养完才能离艇,其中包括到舰桥上擦拭、涂油,要比别的专业多一份辛苦。我们轮机是大家公认的最脏最累最苦的专业,这个时候,我看航电专业比我们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有了这种“同命相连”的感受,我也就对冷万富多了一些关注。那时候大家喜欢互相起外号,冷万富皮肤很白,不知谁给他起了个外号“大白熊”。关于他的故事,我想不起来还有什么,毕竟时间过去四十六七年了。我在微信群里让大家帮助回忆,时任127潜艇动力长的武法增回忆起来一件事:1971年远航,水下晚会猜谜语,谜面是:冬天有钱花。打一人名。谜底是:冷万富。武法增的记忆力真好,我也参加了那次远航,却对此事一点印象也没有。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冷万富应约写了一篇文章《难忘的记忆》,转录于此,可能会勾起更多人对往事的回忆。我们1969年1月入伍的那批兵,新兵训练后,没有经过教导队的专业培训,直接分到艇上,当时叫什么“训练改革”。我被分到127潜艇,边训练边学习,主要靠老同志传帮带。3月2日,中苏边境的珍宝岛发生军事冲突,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部队一直处于紧张的战备状态。127潜艇在艇长张连忠的带领下,紧紧抓住战备和训练这个主题,把军事训练和作风培养放在重要位置。在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中,我在没有经过院校培训的情况下,自觉地刻苦学习军事技术,不断提高军事技术水平。1971年5月,127潜艇进行了一次25天的远航。远航中遇到的一件事使我终生难忘,当时潜艇远航导航定位条件比较差,靠天体定位、无线电长波定位,经常是以推算为主,往往误差比较大。这次远航,艇长为了培养我,让我在管理航电仪器的同时,还要跟航海长赵立斌和鱼雷长杨兆忠等部门长学习航海长的业务。由于我没有经过正规的院校培训,虽然对航海仪器使用管理比较熟悉,但仪器一旦出了故障,还是难以应付。记得潜艇远航即将结束,从外海返回快接近青岛附近的朝连岛时,潜艇浮起需要一个准确的位置,当时气象不好,雷达故障,无线电定位仪也不能使用。航海长赵立斌指示我立即启动测深仪辅助导航,没想到测深仪一启动,也出现故障,无法助航,这时潜艇不能继续行进,只好半潜状态漂浮,等待准确的舰位。航海长带领我进行初步检查,也没有查出问题,最后艇长决定呼叫朝连岛雷达站给我们导航。当时艇长失望的眼神,我至今记忆犹新。经过这次机械事故的教训,使我更认识到掌握军事技术的重要性,后来我就非常注重学习,虚心地向老同志学习,向修理所的技师工程师学习,向工厂的工人学习,提高分析故障、排除故障的能力,较好地掌握了航海仪器构造原理及维修技能。虽然后来我不再具体管理航电仪器,但是,仪器出了故障,我都会指导、协助航电兵维修。以后参加过几次30昼夜远航,都没有发生大的问题,小故障也能及时排除。/5_Lzdz82YMicN37X1AYh1taIYqHo7Mgg.png)
1989年,我在大连某潜艇支队任航海业务长时,为了贯彻“海上精练、岸上苦练”的训练方针,解决小平岛没有航电教练室的难题,我自己设计、自己组织安装、自己调试,把全部航海仪器安装调试好,解决了支队航海长、航电兵训练问题,为部队的训练付出自己的努力,也受到上级领导的好评。127潜艇培养了我,张连忠艇长的个人魅力影响着我的一生。1994年我转业到地方后,仍然坚持学习,把提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作为一生的追求,虽然个人没有什么大的发展,但部队的传统一直牢记心中。转眼已近40年,回想在部队,特别是在127潜艇的美好时光,我真想再回到那个时代,聆听着老艇长的教诲,驾驶战艇迎风破浪,遨游大海。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序言和引子
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1)
/7_s71wveTHQOWw45kQ0XCTKGMaVQZF4Q.png)
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