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1)

李忠效 著 听雪斋书馆 2020-02-25

127、155、210 潜艇战友聚会(2017年)视频



第二章  舵信班



一、水手长王秀清
 
王秀清(1940.1.7~),山东省阳信县人。1958年10月入伍,1967年调到127潜艇工作,曾任127潜艇水手长,后任212潜艇副长。1979年转业到地方工作。1995年退休,在青岛定居。


1970年我上艇的时候,王秀清是127潜艇水手长,但是接触不多。总的印象是他长得比较瘦,是当时本艇可以和张玉德航海长比“谁最瘦”的人之一。好像时间不长他就调走了,到别的艇当副长。水手长是排级干部,部门长是连级干部,副长是营级干部,他是从排级干部直接提升为营级的。“文革”期间,很多事情处于非正常状态,越级提拔的人很多,如大寨大队党支部书记陈永贵,一下就当上了国务院副总理;在一个位置上工作多年不动的人也很多,如张连忠就当了10年艇长(副团)。王秀清调走之后,我好像再没见过他。
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曾想联系他,没联系上。这一次,是曲昭阳通过原212潜艇的人找到他的。我拿着曲昭阳给我的电话号码,打电话过去,自报家门,说明情况,问他是否愿意参加这个活动,为本书提供照片、简历和文章,他表示愿意。我们在电话里面的交流不是很通畅,后来他的女儿告诉我,他的耳朵不太好。也难怪,他已经是76岁的“古稀”老人了。
王秀清在外孙女的协助下,写来一篇短文《难忘的远航》,关于这次远航,很多人写到,不过每个人所担任职务不同,经历的事情也有所不同。从不同的角度来回忆一次远航,倒是可以把这次远航还原得更全面一些。


难忘的远航
王秀清

127潜艇是支队的先进单位,在艇长张连忠和政委王敬礼的率领下,全艇官兵团结一致,严格训练,严格要求,各科目考核都取得优异的成绩。
记得1971年,127艇执行了一次远航任务。出航前,艇上进行了动员,全艇各部门都表示决心,坚决完成任务。经过精密的准备,在一个夜晚,潜艇悄悄离开码头出航了。经过几天的水下航行,潜艇到达阵地。前几天舵信班的机械都很正常,舱室里非常平静。但过了没几天,舰艏升降舵发生故障,液缸漏油不止,需及时排除,不然就会影响远航任务的完成。当时的阵地离着敌占区很近,潜艇不能浮起,怎么办?舵信班全体战友有些焦躁不安。经过研究,我们决定,在水下维修艏舵,并用艉升降舵继续航行。艇长批准了这个方案。
我们分析,一般发生这种故障,应该是橡皮圈松动所致。经过认真检查,果然如此,好在我们出航时携带了橡皮圈的备品。由于替换橡皮圈比较麻烦,而且在水下操作的难度更大,舵信班的战友们齐心协力,经过几小时的奋战,终于更换了漏油的橡皮圈,排除了故障,恢复了艏升降舵的正常操纵。
这次故障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若不能排除,潜艇就不能正常上浮下潜,就完不成远航任务。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们舵信班全体同志团结一致,精心维护机械设备,认真操作,保证了潜艇的升降舵和方向舵工作正常,为完成远航任务做出了贡献。


二、水手长田汝勤
 

田汝勤(1945.4.19~2014.6.29),山东省肥城县人。1963年9月入伍,1964年8月从潜艇士兵学校毕业,分配到北海舰队127潜艇工作,先后任舵信兵、舵信班长、水手长;1980年12月任海测大队998船枪帆长,1982年12月任北海舰队训练中心共同科目业务长,1987年6月任青岛基地装备修理部工程师;1991年调海军博物馆工作,先后任处长、副馆长、馆长。1999年10月退休。2014年6月29日在青岛逝世,享年69岁。



田汝勤皮肤黝黑,圆头圆脸,不知什么人给他起了个外号“铁蛋儿”。
后来田汝勤结婚,媳妇姓李,扎两个小辫子,于是有人编了一个顺口溜:“田铁蛋儿,李小辫儿,两人一起捡破烂儿……”
张连忠当艇长的时候,管理部队严格,脸一黑,眼一瞪,批评人不讲情面,艇上大部分人都怕他,但田汝勤是少有的几个不怕艇长的人。艇长批评他,他总是嘿嘿一笑。有人说:老铁蛋,脸皮厚,一锥子,扎不透。这当然是玩笑。
有一件事,是全艇官兵谁也做不到的,只有田汝勤能做到。他到北京出差,为了给单位省钱,干脆住在张连忠家里。
当时张连忠是海军司令员,田汝勤是海军博物馆馆长。田汝勤到北京给海军博物馆收集文物,来到张司令家里,挨个儿房间看,发现有一间屋子没有人住,只有一张床,到处落满了灰尘,他对张司令的夫人老赵说:“我就住这了,不住招待所了!”他亲自动手把房间收拾一下,当晚就住在那里了。
他在北京打着张司令的旗号,到很多海军老首长家里收集文物。他的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为丰富海军博物馆的藏品,起到重要作用。有一次我到青岛出差,去他当馆长的海军博物馆参观,他陪着我,一样样介绍藏品:这个是从海军萧司令家收来的,那个是从海军某副司令家收来的;这条舰是从哪个舰队要来的,那条船是从哪个舰队拖来的。有些藏品,费尽周折,来之不易。可以看得出,他的敬业和用心。
他给别人的感觉,永远是大大咧咧的。也许是这种大大咧咧的性格,在加上老艇长是海军司令员的背景,为初建的海军博物馆创造了良好的开端。如今他已不在了,但那些文物还在。估计不会有人知道那些文物当初是怎么弄来的。
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别人的稿子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发给我了,只有田汝勤的稿子迟迟不见影儿。我打电话催他:“老田,就差你的稿子了!”
他说:“我哪会写啊,我在电话里给你讲个故事,你给我写吧!”
没有办法,我只好为他捉刀代笔。他在电话里给我讲了一个《螃蟹夹肚皮》的故事,我记录下来,整理成文。重读这个故事,他的音容笑貌又浮现在眼前——


螃蟹夹肚皮
田汝勤

十多年前有个电影叫《找乐》,讲一群退休老人在公园围墙下唱京戏自娱自乐的故事。过去还有一句歇后语:叫花子跳舞——穷欢乐。
在生活中寻找欢乐,是人类的一种天性。穷人也好,富人也好,老年人也好,年轻人也好,都是如此。想当年,我们在潜艇上工作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集体活动,出海又多,每天时间都很紧张,很忙,很累。就这样,我们还是忙里偷闲,到五码头西北角的“辅大”码头去赶潮水,抓螃蟹。那时的潜灶伙食很好,伙食标准每天两元,而陆勤是四毛五,潜灶是陆勤的四倍多。抓螃蟹当然不是嘴馋,其实就是找乐。
那时我们经常一起抓螃蟹的主要是三个人:我,轮机班的顾洪发,电工班的冯文才。每次基本上都是他俩下去抓,我在上面把螃蟹装起来,然后到水手长仓库用水壶煮了吃。螃蟹有鸡蛋那么大,每次能抓十几个,我们因陋就简,随便找个什么东西,就把螃蟹装回来了,一般不敢带桶啊盆啊什么的,那东西目标太大,会被别人发现。赶海煮海鲜是艇上禁止的,当然不能大张旗鼓地干,要悄悄地干。
有一次,我拿一副带钢丝缆用的长筒皮手套,老冯和老顾抓了几个鸡蛋大的螃蟹,很容易就装进去了。后来老顾抓到一只比拳头还大的螃蟹,那家伙张牙舞爪的,怎么也装不进去,一不小心,让它夹住了我的肚皮。可能它意识到死将临头,怎么也不肯松开那个有力的螯。肚皮都夹破出血了,疼得我嗷嗷叫,却没办法把它的螯弄开。后来不知他俩想出个主意,让我趴到海水里,说螃蟹感到安全了,可能就会把夹子松开了。我也顾不上多想,连忙下海趴在水里,一动也不敢动。过了好一会儿,螃蟹大概以为安全了,才把螯松开。它想要逃跑,被我一把抓住。害得我大吃苦头,我岂能轻易放过它!
我在水手长仓库里备了一把水壶,是专门用来煮海鲜的。没有炉子,我们就用罐头盒装上酒精,拿两把凳子放两边,用拖把杆横穿壶梁,两头架在凳子上,把水壶吊在酒精炉上烧。水开了,海鲜就熟了。有一次,酒精烧干了,我拿酒精桶往罐头盒里倒酒精的时候,不慎把酒精倒多了,“扑”地一下,火苗窜起来老高,差点引起火灾。从那以后,我们再也不敢在水手长仓库里煮海鲜了。
那时候我们都年轻,一晃,40多年过去了。回忆当年“找乐”的事情,也是一种乐趣。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海军作家李忠效编著的纪实文学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敬请阅读

前文回顾

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序言和引子
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1)
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2)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3
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4)
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5)
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6)
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7)
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8)
1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一四部门(1)
1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一四部门(2)
1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一四部门(3)
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欢迎关注听雪斋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