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55、210 潜艇战友聚会(2017年)视频第二章 舵信班
/3_oc8z5Dviaysd53J4BRC9wAc10cicRg.png)
许友彬(1950.5.18~),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原金县)人。1968年入伍,曾任127潜艇舵信兵,1971年初任合训一号艇舵信班长,1973年2月退役,到中国远洋总公司天津分公司远洋船当船员,历任二水、一水驾驶助理、管事(事务主任)等,2005年5月退休。/4_U36lPJHWmqKLdp2XEZhmQQzjllMDUw.png)
在没有看到许友彬的照片之前,我对他一点印象也没有。后来看了照片,才隐隐约约有点印象了。看了他的简历,恍然大悟,原来他在1971年就调走了,难怪我印象不深。这次是王连石把他找出来的。感谢王连石。许友彬为本书写了一篇短文。原文没有题目,现在的标题是我给他加的。/5_y7Qwsm9CXB5ZbWAt17emlBw4JialXw.png)
我是1968年8月6日上艇的,不久就赶上1969年珍宝岛自卫反击战,当时正处于战备紧张时期,我们在艇长张连忠、政委王敬礼带领下,经常出海训练,早出晚归,非常辛苦。我晕船很厉害,如果遇到大风大浪,就会哇哇地大吐。后来我发现,晕船既有生理方面的原因,也有精神方面的原因。比如,正在晕船的时候,如果指挥舱发出战斗警报,蜂鸣器嘟嘟嘟地响,指挥员大喊:“战斗警报,战斗警报!”,大家立即进入战斗状态,精神高度集中,这时候我就一点也不晕船了。实践告诉我,毛主席的一句话非常英明。毛主席说:“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他要压倒一切敌人,而绝不被敌人所屈服。”我深深地感觉到,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一切困难都是能战胜的。127潜艇具有这种一往无前的战斗精神。1969年底,我参加了127潜艇的15天远航。那次执行远海侦察任务,时间虽不长,但在支队也属于一件很受瞩目的事情,因为支队已经很多年没有搞远航了,各级首长都很重视。出航前,舰队首长和支队首长来为我艇送行,还到艇上与每个战位的同志握手。潜艇胜利返航时,首长们又到码头迎接我艇凯旋。这件事我的印象很深,这是我在127潜艇工作期间所遇到的非常光荣与自豪的事情。现在将近半个世纪过去了,每当想起我在127潜艇的战斗岁月,件件往事历历在目。我在127潜艇工作了3年,对127潜艇有着深厚的感情。借此机会,我向127潜艇的老战友们致以亲切的问候。/6_zBe2rMMyB3aZxxItlic2k9qZnSoUZw.png)
/7_kcg9X7BOZ5tKP7HCicAmjGzFIbHKWA.png)
李建光(1949.12~),江苏省徐州市人。1968年3月入伍,曾任127潜艇舵信兵。1971年1月参加“支左”,任青岛市市北区辽宁路派出所军代表。1973年3月退役,在徐州市交通局汽车运输公司办公室任办事员、文书,1978年11月转任驾驶员,1985年调入市机械局矿山设备制造厂任驾驶员。2009年退休。/8_IZVic9BhowQhOUVjrjgKyQXyVh86oA.png)
因为不是一个专业,平时接触不多,我对李建光印象不是很深,相比之下,和他朝夕相处的朱广奎比我更了解他。尽管李建光是徐州人,但他却是从南京入伍的。因为他入伍前在江苏省体委所属的滑翔运动学校上学,1968年春季征兵时,滑翔学校共有五人被选上潜艇兵应征入伍,李建光就是其中的一位。李建光是我上艇后的第一位师傅,我们共同生活在一舱的“1战5”战位。他主要职掌艇艏升降舵舵机、锚机和前甲板设施,二级部署时负责操纵方向舵。好像他的战位从来就没有变动过,一直是“1战5”,他曾先后带过我、陶桂官、孙钊等。李建光中等个头,浓眉大眼,不胖不瘦,头发有点自来卷,是典型的英俊帅小伙。他平时比较注意个人形象,总是把自己收拾得利利索索的。他性格相对内向,为人谦和,话语不多,说话轻声细语,没见过与谁红过脸、吵过架。他没有什么特别的兴趣和爱好,个性不是很突出。自从与他分别后,一直没有他的消息,在最近一次南京籍五码头战友聚会上,才打听到他的下落。他是1973年在武汉接艇时退役的。没想到武汉一别,就是四十多年。根据朱广奎给我的电话,我与李建光联系上了。我约他为本书写篇文章,他说他身体不好,记忆力减退,就不写了。我只能放弃约稿。
/9_S38bf91Veib0nqCM6ysj0WWRAcXrtA.png)
/10_gH22mMIzJM0EFOZfVWZ2RKicHjmChQ.png)
夏秋文(1951.10.1~),河北省滦南县人。1970年12月入伍,1971年任127潜艇舵信兵,1975年任216潜艇舵信兵。1977年退役后在黑龙江省伊春市酱菜厂任政工股长、副书记、书记;1986年任伊春市伊春区扶林街道办事处书记;1991年任伊春区方方木器厂书记、厂长;1999年任伊春市伊春区防火办、森林派出所书记。2011年退休。/11_IZVic9BhowQhOUVjrjgKyQXyVh86oA.png)
夏秋文有一个外号“宾努亲王”。据说是屈良琛给他起的。宾努是柬埔寨王国前首相。1970年3月,柬埔寨王国首相兼国防大臣朗诺将军和副首相施里玛达趁西哈努克国王出国访问之机,在国内发动政变,西哈努克回不了柬埔寨,就在中国成立了流亡政府,宾努是这个流亡政府的主要人物。宾努的脖子有点歪,还有点颤抖,而夏秋文并无这两个特征,称他为“宾努亲王”有点勉强。也许是因为许国享航海长已被称作“西哈努克”了,必须要在一四部门找个“宾努亲王”来搭配?那么只有夏秋文的脸型和宾努有点像了。夏秋文退役之后去了黑龙江,和大家失去联系。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曾找过他,没找到。他退休之后,才和大家恢复联系。这次夏秋文应我之约,为本书写下一篇短文《惊心动魄的一幕》,篇幅虽短,却真有点使人惊心动魄——/12_y7Qwsm9CXB5ZbWAt17emlBw4JialXw.png)
那天的雾实在是太大了,能见度也就一二十米吧!潜艇在张连忠艇长的指挥下,打开雾灯,拉响雾笛,低速缓慢航行。为了更加安全起见,艇领导决定,由二三部门长王秉祥和我到舰首前甲板最前端负责观察瞭望。忽然,在我艇正前方发现目标,我们立即报告:发现驱逐舰!张连忠艇长果断下达命令:两车后退三!潜艇靠着惯性依然缓缓向前,大约距离前方目标三四米时潜艇才开始慢慢后退。潜艇在张连忠艇长沉着果断的指挥下化险为夷,避免了一次重大事故。这惊心动魄的一幕,直到现在想起来我还有些后怕……/13_Tx8SicsIfWlm8e3BTczeNcCMl7ib1Q.png)
/14_jNs9nbuvthJyNRAlNeUZGVkxJnvEyQ.png)
李东民(1952.2~),河北省昌黎县人。1970年12月入伍,曾任127、155、210潜艇舵信兵。1979年2月退役后在天津航道局工作。2007年退休。/15_IZVic9BhowQhOUVjrjgKyQXyVh86oA.png)
在李东民他们那一批兵当中,李东民留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他的家乡口音。他和我们班的刘沛和口音相近,唐山味儿比较重,不知为什么,听上去就像在唱歌。很多句子的尾音是往上挑的,比如说“干啥呀”,对啦,就和多年以后的赵丽蓉演小品说的唐山话很像,很有“喜感”。
/16_y7Qwsm9CXB5ZbWAt17emlBw4JialXw.png)
1976年7月底8月初,唐山大地震之后,余震不断。余震波及很多地方,也包括青岛。部队进行了防地震常识教育,遇到险情,要及时离开楼房,到开阔的地方,比如操场上躲避震灾。有一天晚上,我艇正在开全艇军人大会,突然余震来临,头顶上的电灯开始晃动起来,震感很强烈。只见对面其他艇的人员,慌不择路,有的破窗而出,有的从大门涌出。我艇人员在艇领导的指挥下,迅速而有秩序地从大门撤离。我注意到,政委王学芳是最后一个撤离的。他环顾房间已经没人了,才从宿舍里跑出来。我问王政委:别人都往外跑,你为什么不赶快跑呢?王政委笑了笑,什么也没说。这一笑,让我心里对他充满敬意。他把安全留给别人,把危险留给了自己。这是多么伟大高尚的境界啊!我转到地方后,每当和工友们谈及此事,他们都对王政委肃然起敬。/17_Q3T26TmibUHE6pIpRQicQrgyqNybaQ.png)
/18_yF8LNPk3TANV4aae2s4LXjKaVYU9VQ.png)
温永喜(1958.3.12~),天津市津南区人。1976年2月入伍,曾任210潜艇舵信兵。1980年退役。曾在上海东方泵业集团有限公司工作。2018年退休。现居天津市。/19_IZVic9BhowQhOUVjrjgKyQXyVh86oA.png)
温永喜上艇的时候,我已经离开艇,到支队政治部当干事去了,他的名字,他的面容,对我来说,都比较陌生。我说不出他的故事,只能看他自己的文章了。/20_svOkNwzMEpeDibgG3nAibiaJ7yib0Q.png)
1976年,我从潜艇学校毕业,被分到青岛潜艇支队,成为210潜艇的一名舵信兵。潜艇兵的生活,充满了激情,也充满了挑战。我们是大海里的蛟龙,是国家的保卫者。我在210潜艇的那些经历,永远难忘。一艘潜艇在茫茫的大海里航行,有时在水上,有时在水下。在水上航行时,潜艇受到浪涌的冲击,会不停地摇晃,这就难免要晕船呕吐,晕船的滋味非常难受。但是只要能坚持,就会慢慢适应。据说没有人不晕船,只是晕船的程度不同而已。210潜艇是战备值班,出海执行任务比较多,特别是远航的时候,为了隐蔽,大部分时间是在水下航行。见不到阳光,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吃不到新鲜蔬菜,由于淡水紧张,每天每人只能用一茶缸淡水漱漱口,不能洗脸,不能洗澡,更没有条件洗衣服了。潜艇里面温度很高,潮湿闷热,大家只能穿背心裤衩。我们的远航背心裤衩是用亚麻材料制成的,它的特点是不洗也不会散发酸臭味儿。我们每天24小时都是在非常狭小的空间里度过。那种生活外人难以想象。有人说,选择了潜艇兵这个职业,就意味着接受生命极限的挑战。我倒是觉得,人生能有一次这样的历练,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也体现了军人的价值。再苦再累,我们都要坚持,这是我们军人的神圣使命。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就要格外刻苦,格外用功。记得那是1978年,北海舰队组织专业比武,我被推荐代表210潜艇舵信专业参赛。对我来说,又是一次人生的挑战。为了获得好成绩,我抓紧一切时间进行准备。平时训练较忙,业余时间不多,我就利用在艇上值班的时间学习。临近比赛前,艇长王忠和与政委孙承勤特许我在宿舍熄灯后去艇部学习。有时他们劝我:小温,回去休息吧,明天还要出海训练哪!功夫不负苦心人,那次参赛,我取得了名列前茅的好成绩,受到领导的表扬和嘉奖。这件事过去整整40年了,但我至今记忆犹新。那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21_ELgiczmH3ymQMfibLRuXMc2AyFSlsg.jpg)
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