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55、210 潜艇战友聚会(2017年)视频/3_bYLZ2Bl5suH6ZeqvsTswRgawv8t8oA.png)
/4_aA7Lv1ptINDszeqgSe0ichMiakJwfw.png)
徐祝平(1947.8~),上海市人。1965年8月入伍,进入海军潜艇士兵学校,1966年9月被分配到127潜艇工作,历任航电兵、航电班长。1970年1月退役,同年3月进上海感光胶片厂工作,历任仪表技师、保卫科干事、武装部干事、武装部部长、动力设备科电气设备工程师等职。2007年8月退休。/5_IZVic9BhowQhOUVjrjgKyQXyVh86oA.png)
我1970年1月上艇的时候,徐祝平已经退役,我没见到他,不过对他的名字却不陌生。当时我们轮机班有个1969年入伍的老兵叫徐继平,很多人会把他叫作“徐祝平”,就这样,我记住了“徐祝平”这个名字。老班长徐祝平最大的优点就是为人热情真诚。我们那批新兵有一部分没有经过教导队专业培训,直接分到艇上,说是搞“训练改革”。我上艇后,徐班长毫无保留地把他掌握的专业知识传授给我,使我很短时间就能独立操作。他那种热情让我至今难忘。徐祝平那时很调皮,说话也随便,一次我参加一四部门政治学习,徐祝平和舵信兵马贵先争论航电和舵信那个重要,他说:“《大海航行靠舵手》,没有我的罗经,你这个舵手能行么?”我批评他:“不要乱说!”老艇长说到这段往事,哈哈大笑。接着说:“那时候他调皮,现在我还挺想他的!”可见徐祝平当年的调皮留给老艇长的印象很深。同时也说明,调皮的人更能让别人记住。我编此书就深有体会,少言寡语的人往往没有什么故事可写。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七拐八拐找到了徐祝平,那时我们没有见面,只是通通电话,如果说“闻其声,如见其人”,那么我们也算“一见如故”。从那之后,我们经常通电话,就像是在一起战斗了很久的老战友一样,而我们真正见面,还是多年后的2014年夏天,在青岛聚会的时候。我发现老徐真是个很热心的人。2015年12月9日晚上,原127潜艇无线电班长陈献彩去世。第二天徐祝平得到消息,马上就通知了我。我知道陈献彩是张连忠司令员最欣赏的老部下之一,我马上通过张司令的秘书衡大鹏向张司令汇报,张司令嘱咐秘书:一是以他的名义给陈献彩送花圈,二是给陈献彩的家人打个电话表示问候。原127艇舰务军士长陈再恒得知陈献彩去世,要从青岛赴温州为老战友送行,徐祝平表示也要去,于是我就委托他们二位代表张司令,代表127潜艇的老战友去温州最后送老陈一程。老战友的情意,在送别陈献彩这件事上,得到充分体现。他们分别向我通报了去温州的情况,我又当面向张司令做了汇报。张司令为陈献彩的过早离去感到惋惜,也为他的老部下有这样深的情意感到欣慰。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徐祝平应约写了一篇文章《第一次出海》,记述了他在127潜艇上的生活片段。/6_y7Qwsm9CXB5ZbWAt17emlBw4JialXw.png)
1966年底,我当兵后第一次出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时我还是一个刚上艇不久的新兵,对艇上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对将要面对的大海也满怀憧憬。出海后,大海给我展示了它波澜壮阔的一面,让人感到心旷神怡。俗话说:“无风三尺浪,有风浪更高。”那天是7级大风,海浪有多高就不知道了。潜艇刚驶入航道,就被风浪掀得上下颠簸,左右摇晃。尽管我对晕船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这7级的风浪还是让我出乎意料,吃尽苦头。我在中央舱的战位上,身体被颠得像是散了架,整个人就像被拧了一个个儿,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着一样,呕吐不止,出海前吃的早餐早就吐得一干二净,然后还要往外吐酸水,吐苦胆水,脸色煞白,浑身冒冷汗,真是难受极了。张连忠艇长看到我这样,就对我讲:“上海兵,大海厉害吧?水兵不要怕晕船,关键是要有坚强意志,就能克服晕船。”在艇长的关心爱护下,在战友的帮助下,我振作精神,暗下决心:要向晕船做斗争,再晕也不趴下!经历了第一次出海的锻炼,使我在思想上对大海,对舰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后来多次出海完成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久,我就闯过了晕船关。在海军潜艇部队服役的几年里,对我的教育和启发很大,使我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是我人生的新起点,也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幸福快乐的时光。艇领导的关心和爱护,战友之间如同兄弟般的深厚情谊,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至今我还常常想起青岛大港这个美丽的海港,想起那段承载着我们太多美好回忆的日子,想起艇上的战友在一起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岁月!/7_ph3O6NiauUs52RyJT7BIgA6FqtmzvA.png)
/8_NOKImMBsVGqLAtLpfOwzSoWJorA73A.png)
邱勇(1946.8~),江苏省如东县人。1968年3月入伍,1968年10月任127潜艇航电班长,1970年11月任青岛市市北区军代表,1972年7月任新编2号艇航电班长。1974年4月退役。1975年5月在交通部天津远洋公司行管处工作,1976年11月在南通地区汽车运输公司运纪科如东站工作,1996年3月在掘港镇政府综合治理办公室帮助工作,2001年4月在掘港蠙东新村管委会帮助工作。2004年2月退养,2006年2月退休。/9_IZVic9BhowQhOUVjrjgKyQXyVh86oA.png)
我和邱勇接触不多,只是在我值艇内更他值码头更的时候,才会在艇上产生交集。据说他是同年兵中年龄最大的,入伍前就已经结婚了。他们老兵喜欢聚在一起聊天,讲黄色笑话,我们新兵蛋子不便参与。至今我还记着邱勇讲的一句关于男人女人的“名言”,不过太黄了,我不便在这里披露,但我已经写到长篇小说《从海底出击》里面去了,是通过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说的。如果有人想知道邱勇的“名言”到底黄到什么程度,可以到我的小说中去找。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邱勇应约写了一篇《潜艇生活散记》,从中可以看到那段潜艇生活对他人生的影响。/10_y7Qwsm9CXB5ZbWAt17emlBw4JialXw.png)
虽然离开部队已经很多年了,但我还是经常回想起部队生活和朝夕相处的战友。当初我能当上特种兵,感到高兴;后来由于身体的原因离开部队,感到伤心。回想在部队的岁月,我感到莫大的自豪和幸福。我所在的127潜艇,是支队、舰队、海军的先进单位。当时就是“四好连队”,我们艇年年是“四好”。我们艇之所以能年年评上先进,是因为我们艇有一个很好的领导集体,党支部“一班人”作风好,过得硬。尤其我们艇长张连忠、政委王敬礼,特别能干,善于管理部队,带好支部“一班人”。张艇长文化程度不算高,但特别能吃苦,肯学习。当时学习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他联系我们艇的实际,坚持学用结合,带头在军人大会上谈学习体会和收获。他带领我们全艇人员刻苦操练,全艇人员业务技术水平进步很快。张艇长除了军事训练走在前,还在部队行政管理、公差勤务等方面积极带头。他经常到厨房帮厨包饺子,给大家改善伙食,帮助搞好伙食卫生和食堂卫生,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我们王政委文化程度也不高,年纪比较大,但他和张艇长一样,带头学,带头干,把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前头。他经常找战士谈心交心,坚持查岗查夜,他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赢得了官兵的一致好评,有力地保证了军事训练的完成,为争创先进夯实了基础。记得在一次海上训练时,由于风大浪大涌也大,潜艇在水上水下都晃得非常厉害,很多同志都晕船了,都争着抢厕所和垃圾桶去呕吐。为了完成训练任务,艇长、政委不时地在广播上进行战斗动员,鼓励大家克服困难,战胜晕船。/11_hTaibjLfUlgwialwgsbiaGsIwlsaVQ.png)
我的工作岗位在中央指挥舱,我晕船也很厉害,吃什么吐什么。为了锻炼自己,我坚持边吐边吃,边吃边吐,到后来肚子里东西吐得光光的,没有什么可吐的了,就吐酸水。在我非常难受的时候,王政委拿来水果和茶水,鼓励我要顶住,要坚守岗位。他对我说,艇上有的同志坚持数次训练后,就不晕船了,还成了技术骨干。政委的关怀和帮助使我振作了精神,胜利完成了这次训练任务,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我的成长和点滴进步,都离不开领导的关怀和同志们的帮助。我入伍一年多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不久,领导让我参加青岛市“三支两军”。一年多的“三支两军”,使我得到了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在“三支两军”工作中,注意搞好军民关系,搞好军政团结,比较好地完成了“三支两军”任务。回到部队后,领导又让我带领军事院校新分配上艇的同志到“五七”农场劳动,接受再教育。在农场劳动期间,我坚持汇报制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搞好内外团结,在“五七”农场各方面的表现得到了场领导和艇领导的好评。结束4个月的农场锻炼,回到部队后,我被调到了新编2号艇,后因身体原因退伍,离开部队,到南京河运学校学习。现在回想起当年的往事,就像做了一场梦。40多年过去了,我觉得为党和人民做的事还很不够,深感遗憾。2006年我退休了,退休是一个人新生活的开始。我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努力帮助社区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创建和谐社会多奉献一点爱,为振兴中华奋斗一生。/12_ELgiczmH3ymQMfibLRuXMc2AyFSlsg.jpg)
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