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航电班(1)

李忠效 听雪斋书馆 2020-02-29
127、155、210 潜艇战友聚会(2017年)视频



第二章 航电班


一、航电班长徐祝平
 

徐祝平(1947.8~),上海市人。1965年8月入伍,进入海军潜艇士兵学校,1966年9月被分配到127潜艇工作,历任航电兵、航电班长。1970年1月退役,同年3月进上海感光胶片厂工作,历任仪表技师、保卫科干事、武装部干事、武装部部长、动力设备科电气设备工程师等职。2007年8月退休。


1970年1月上艇的时候,徐祝平已经退役,我没见到他,不过对他的名字却不陌生。当时我们轮机班有个1969年入伍的老兵叫徐继平,很多人会把他叫作“徐祝平”,就这样,我记住了“徐祝平”这个名字。
据冷万富回忆:
老班长徐祝平最大的优点就是为人热情真诚。我们那批新兵有一部分没有经过教导队专业培训,直接分到艇上,说是搞“训练改革”。我上艇后,徐班长毫无保留地把他掌握的专业知识传授给我,使我很短时间就能独立操作。他那种热情让我至今难忘。
据老艇长张连忠回忆:
徐祝平那时很调皮,说话也随便,一次我参加一四部门政治学习,徐祝平和舵信兵马贵先争论航电和舵信那个重要,他说:“《大海航行靠舵手》,没有我的罗经,你这个舵手能行么?”我批评他:“不要乱说!”
老艇长说到这段往事,哈哈大笑。接着说:“那时候他调皮,现在我还挺想他的!”可见徐祝平当年的调皮留给老艇长的印象很深。同时也说明,调皮的人更能让别人记住。我编此书就深有体会,少言寡语的人往往没有什么故事可写。
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七拐八拐找到了徐祝平,那时我们没有见面,只是通通电话,如果说“闻其声,如见其人”,那么我们也算“一见如故”。从那之后,我们经常通电话,就像是在一起战斗了很久的老战友一样,而我们真正见面,还是多年后的2014年夏天,在青岛聚会的时候。我发现老徐真是个很热心的人。
2015年12月9日晚上,原127潜艇无线电班长陈献彩去世。第二天徐祝平得到消息,马上就通知了我。我知道陈献彩是张连忠司令员最欣赏的老部下之一,我马上通过张司令的秘书衡大鹏向张司令汇报,张司令嘱咐秘书:一是以他的名义给陈献彩送花圈,二是给陈献彩的家人打个电话表示问候。原127艇舰务军士长陈再恒得知陈献彩去世,要从青岛赴温州为老战友送行,徐祝平表示也要去,于是我就委托他们二位代表张司令,代表127潜艇的老战友去温州最后送老陈一程。
老战友的情意,在送别陈献彩这件事上,得到充分体现。他们分别向我通报了去温州的情况,我又当面向张司令做了汇报。张司令为陈献彩的过早离去感到惋惜,也为他的老部下有这样深的情意感到欣慰。
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徐祝平应约写了一篇文章《第一次出海》,记述了他在127潜艇上的生活片段。


第一次出海
徐祝平

1966年底,我当兵后第一次出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时我还是一个刚上艇不久的新兵,对艇上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对将要面对的大海也满怀憧憬。出海后,大海给我展示了它波澜壮阔的一面,让人感到心旷神怡。俗话说:“无风三尺浪,有风浪更高。”那天是7级大风,海浪有多高就不知道了。潜艇刚驶入航道,就被风浪掀得上下颠簸,左右摇晃。尽管我对晕船有一定的思想准备,但这7级的风浪还是让我出乎意料,吃尽苦头。
我在中央舱的战位上,身体被颠得像是散了架,整个人就像被拧了一个个儿,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着一样,呕吐不止,出海前吃的早餐早就吐得一干二净,然后还要往外吐酸水,吐苦胆水,脸色煞白,浑身冒冷汗,真是难受极了。
张连忠艇长看到我这样,就对我讲:“上海兵,大海厉害吧?水兵不要怕晕船,关键是要有坚强意志,就能克服晕船。”
在艇长的关心爱护下,在战友的帮助下,我振作精神,暗下决心:要向晕船做斗争,再晕也不趴下!经历了第一次出海的锻炼,使我在思想上对大海,对舰艇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对后来多次出海完成任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久,我就闯过了晕船关。
在海军潜艇部队服役的几年里,对我的教育和启发很大,使我得到了锻炼和成长。这是我人生的新起点,也是一段难以忘怀的幸福快乐的时光。艇领导的关心和爱护,战友之间如同兄弟般的深厚情谊,是我人生最大的财富。至今我还常常想起青岛大港这个美丽的海港,想起那段承载着我们太多美好回忆的日子,想起艇上的战友在一起同甘共苦、同舟共济的岁月!


二、航电班长邱勇
 


邱勇(1946.8~),江苏省如东县人。1968年3月入伍,1968年10月任127潜艇航电班长,1970年11月任青岛市市北区军代表,1972年7月任新编2号艇航电班长。1974年4月退役。1975年5月在交通部天津远洋公司行管处工作,1976年11月在南通地区汽车运输公司运纪科如东站工作,1996年3月在掘港镇政府综合治理办公室帮助工作,2001年4月在掘港蠙东新村管委会帮助工作。2004年2月退养,2006年2月退休。


我和邱勇接触不多,只是在我值艇内更他值码头更的时候,才会在艇上产生交集。据说他是同年兵中年龄最大的,入伍前就已经结婚了。他们老兵喜欢聚在一起聊天,讲黄色笑话,我们新兵蛋子不便参与。至今我还记着邱勇讲的一句关于男人女人的“名言”,不过太黄了,我不便在这里披露,但我已经写到长篇小说《从海底出击》里面去了,是通过小说中的一个人物说的。如果有人想知道邱勇的“名言”到底黄到什么程度,可以到我的小说中去找。
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邱勇应约写了一篇《潜艇生活散记》,从中可以看到那段潜艇生活对他人生的影响。


潜艇生活散记

虽然离开部队已经很多年了,但我还是经常回想起部队生活和朝夕相处的战友。当初我能当上特种兵,感到高兴;后来由于身体的原因离开部队,感到伤心。回想在部队的岁月,我感到莫大的自豪和幸福。
我所在的127潜艇,是支队、舰队、海军的先进单位。当时就是“四好连队”,我们艇年年是“四好”。我们艇之所以能年年评上先进,是因为我们艇有一个很好的领导集体,党支部“一班人”作风好,过得硬。尤其我们艇长张连忠、政委王敬礼,特别能干,善于管理部队,带好支部“一班人”。
张艇长文化程度不算高,但特别能吃苦,肯学习。当时学习马列主义毛主席著作,他联系我们艇的实际,坚持学用结合,带头在军人大会上谈学习体会和收获。他带领我们全艇人员刻苦操练,全艇人员业务技术水平进步很快。
张艇长除了军事训练走在前,还在部队行政管理、公差勤务等方面积极带头。他经常到厨房帮厨包饺子,给大家改善伙食,帮助搞好伙食卫生和食堂卫生,为我们树立了好榜样。
我们王政委文化程度也不高,年纪比较大,但他和张艇长一样,带头学,带头干,把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做在前头。他经常找战士谈心交心,坚持查岗查夜,他耐心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赢得了官兵的一致好评,有力地保证了军事训练的完成,为争创先进夯实了基础。
记得在一次海上训练时,由于风大浪大涌也大,潜艇在水上水下都晃得非常厉害,很多同志都晕船了,都争着抢厕所和垃圾桶去呕吐。为了完成训练任务,艇长、政委不时地在广播上进行战斗动员,鼓励大家克服困难,战胜晕船。


我的工作岗位在中央指挥舱,我晕船也很厉害,吃什么吐什么。为了锻炼自己,我坚持边吐边吃,边吃边吐,到后来肚子里东西吐得光光的,没有什么可吐的了,就吐酸水。在我非常难受的时候,王政委拿来水果和茶水,鼓励我要顶住,要坚守岗位。他对我说,艇上有的同志坚持数次训练后,就不晕船了,还成了技术骨干。政委的关怀和帮助使我振作了精神,胜利完成了这次训练任务,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好评。
我的成长和点滴进步,都离不开领导的关怀和同志们的帮助。我入伍一年多就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不久,领导让我参加青岛市“三支两军”。一年多的“三支两军”,使我得到了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在“三支两军”工作中,注意搞好军民关系,搞好军政团结,比较好地完成了“三支两军”任务。
回到部队后,领导又让我带领军事院校新分配上艇的同志到“五七”农场劳动,接受再教育。在农场劳动期间,我坚持汇报制度,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决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搞好内外团结,在“五七”农场各方面的表现得到了场领导和艇领导的好评。结束4个月的农场锻炼,回到部队后,我被调到了新编2号艇,后因身体原因退伍,离开部队,到南京河运学校学习。
现在回想起当年的往事,就像做了一场梦。40多年过去了,我觉得为党和人民做的事还很不够,深感遗憾。2006年我退休了,退休是一个人新生活的开始。我要在有限的生命里,努力帮助社区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创建和谐社会多奉献一点爱,为振兴中华奋斗一生。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海军作家李忠效编著的纪实文学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敬请阅读

前文回顾

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序言和引子
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1)
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2)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3
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4)
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5)
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6)
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7)
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8)
1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一四部门(1)
1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一四部门(2)
1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一四部门(3)
1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1)
1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2)
1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3)
1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4)
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欢迎关注听雪斋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