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4)

李忠效 听雪斋书馆 2020-03-06
127、155、210 潜艇战友聚会(2017年)视频


第二章  无线电班

七、无线电班长蔡立国
 


蔡立国(1951.11.23~),辽宁省东港市(原东沟县)人。1970年12月入伍,曾任127、155潜艇无线电兵、210潜艇无线电班长,1976年12月任56-110潜艇无线电军士长,1981年5月任215潜艇无线电军士长,1981年11月任潜艇支队政治部保卫科干事,1985年9月任346潜艇副政委,1986年10月任支队政治部保卫科干事,1987年5月任支队政治部保卫科科长。1992年8月转业到辽宁省东港市残疾人联合会,任理事长。


蔡立国和我是丹东老乡,不过彼此交往并不多,一是专业不同,工作中交集少;二是我老乡观念淡漠,很少参加老乡聚会;三是我这个人不擅长交际,用王学芳政委的话说,是“广泛团结同志不够”。无论是在部队,还是在蔡立国转业到地方以后,我和他联系都不多。大约是在10多年前,我回丹东休假,曾到东港去过一次,和几个原来在支队当兵的老乡吃过一顿饭。那次蔡立国也在。
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蔡立国应约写了一篇文章《一件小事》,其实,小事里面也能悟出大道理——


一件小事
蔡立国

1971年7月27日,经过教导队专业训练完毕,我被分配到127潜艇无线电班。上艇的第三天,也就是7月29日,吃完晚饭后,无线电班长告诉我,一会儿到部门长办公室开个经委会,研究“八一”建军节会餐事。
我对班长说:“您还是让老同志去吧,我一个新兵刚上艇感觉伙食非常好,提不出什么建议。”
班长立马就火了,说:“叫你去你就去,哪来那么多话!”
我当时心里很不服气,心想:班里有两个班长(无线电班长和航电班长)、一名军士长、两名航海长,还有那么多老兵,为什么让我一个新兵去开会呢?
第二天早饭后的“天天读”时,班长让我自己读,然后在班务会上作检查,原因是不服从命令。尔后的班务会上,我作了检查,其实只是作了解释:为什么不想去?并不是不服从领导。领导也没有提出更多的批评,此事就这样过去了。
但是这件事在我近22年的军旅生活中始终记忆犹新,我当时的想法就是老兵欺负新兵,为什么不让老兵去提意见,要让我一个新兵去?在我当了班长、军士长以后,我才真正体会到,领导让属下去做一件事,属下不愿去或者顶嘴,作为领导心里是不能接受的。也就是从那时开始,领导分配我的工作尽管不愿意也从不说一个“不”字,并且我都会圆满地完成。这件事我终生难忘。
 


八、无线电兵滕守本
 


滕守本(1953.2~),辽宁省普兰店市(原新金县)人。1969年4月入伍,曾任127潜艇无线电兵,1971年任新127潜艇无线电兵。1973年退役。


2018年春节期间,于水洋给我打电话,说滕守本找到了,并把滕守本的电话告诉我。我很快和滕守本取得联系,电话里,听得出来,他很高兴,有一种“终于找到组织了”的兴奋。
滕守本在他们那批兵当中,算是年纪比较小的。我在我们这批兵当中,也是年纪比较小的。年纪小,就会被年纪大的战友当小弟弟对待。有时自己也会把自己当小弟弟,在大哥哥面前淘气。时过40多年,具体的事情已经记不清了,只留下一种“淘气”的印象。
2018年5月,我到大连采访,大连的于水洋和李万祥借此机会搞了一次聚会,我见到了多位40多年没见面的老战友,其中包括滕守本。他是从几十公里外的普兰店赶来的,足见其战友情谊。滕守本的变化比较大,年轻时的帅气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使满脸沧桑。岁月就是这样无情,一转眼,我们都老了。不过一开口,说的都是40多年前的往事,仿佛我们又回到了20来岁……


一次发报
滕守本

1969年11月,我参加了一次远航,那次远航一直使我不能忘怀。
那天晚上,潜艇离开码头,驶向大海深处,这时我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我能不能做一个合格的无线电兵,第一时间把艇长的指令发送回祖国。
记得那天我们在规定的时间里往家里发报,班长潘维峰是用641发报机发的。当电文发出以后,军士长金瑞山忽然发现,641发报机的电压没有达到最大值,只有一半。金军士长担心报文没能发出去,就又发了一次。结果发现第二次发报电压还没有达到标准,金军士长就叫我用647发报机发了第三次。我们返航回来以后,舰队首长到码头迎接我们,首长见到我们军士长,第一句话就说:“同一分报文,为什么在一个时间里发了三次?”首长的这句话,证明我们“超额”完成了发报的任务。
三次发报,家里都收到了,说明电压不达标也可以发出电报。三次发报,也说明了我们的工作责任心强,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补救。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如果没能把报文发出去,那就是我们的工作最大的失误了。
此后几年,我一直以金军士长这种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为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没有发生一次工作上的失误。
如今,49年过去了。我想对老艇长张连忠说一句以前想说没有说出来的话:艇长,您的兵没有给你丢脸,我是一个合格的无线电兵。

 

九、无线电兵汪伯元
 


汪伯元(1956.11~),江苏省武进县人。1975年入伍,任210潜艇无线电兵,1979年任无线电军士长,1982年任青岛潜艇支队司令部通信科参谋,1993年任通信科长。1996年自主择业。曾任深圳市港澳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中建八局四公司监察部长。现任深圳市中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经理,深圳市中兰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
 


汪伯元1975年当兵,我1976年离开潜艇,我们一起在艇上相处的时间不长,也就一年多吧!在我的印象中,他总是笑咪咪的,一脸阳光。用现在流行的话说,是个阳光秀气的“小帅哥”。除此之外,我讲不出有关他的其他故事。分别多年不曾谋面,他的名字我却是一直记着的。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曾试图找他,没有找到。后来得知他在深圳发展,并得到了他的联系方式。有一次我去深圳出差,给他打了一个电话,他热情地接待了我和与我一起去的朋友,还请我们到蛇口的一个船上酒吧喝啤酒。据说那个船上酒吧很有名,我孤陋寡闻,我那朋友知道,那是蛇口比较知名的去处。在那里招待朋友,是双方都很有面子的事情。可惜我不胜酒力,倒是让我那朋友十分尽兴。
这一次,我编此书,向汪伯元约稿,他很快写了一篇短文《洗碗》。文章虽短,道理深远。


汪伯元

1975年11月,我从海军潜艇学院无线电专业分配到青岛潜艇支队210潜艇。记得那时条件比较艰苦,饭堂没有凳子,大家都是站着吃饭,自己洗碗。一次吃完午饭,我去水槽洗碗时,被也去洗碗的张连忠艇长叫住了:“你,小汪怎么碗里饭没有吃完就去洗碗呢?”实际上只有几个米粒。“不知道米是怎么来的吗?没有学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吗?”当时我的脸“刷”的一下就变成了“关公”,真是无地自容,羞愧难当啊!
张艇长带兵有个特点,从小事着眼,细节入手,曾经在210潜艇工作过的人,都受益匪浅。洗碗这件事,也对我个人的成长帮助很大。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海军作家李忠效编著的纪实文学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敬请阅读

前文回顾

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序言和引子
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1)
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2)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3
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4)
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5)
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6)
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7)
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8)
1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一四部门(1)
1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一四部门(2)
1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一四部门(3)
1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1)
1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2)
1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3)
1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4)
1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航电班(1)
1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航电班(2)
1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航电班(3)
2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1)
2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2)
2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3)
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欢迎关注听雪斋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