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1)

李忠效 听雪斋书馆 2020-03-08
127、155、210 潜艇战友聚会(2017年)视频


潜艇上人员编制少,第二部门和第三部门合在一起,就成了“二三部门”。
二三部门长也叫鱼水雷长,下面有鱼雷班、鱼电班,还有一个防化兵。鱼雷班有军士长、班长,鱼电班没有军士长,只有班长,防化专业连班长也没有,只有一个防化兵。平时防化兵也当鱼雷兵用。

 
第三章 二三部门

一、部门长杨兆忠
 


杨兆忠(1940.11~),辽宁省营口县人。19607月入伍,19677月从海军潜艇学校(现海军潜艇学院)毕业,任127155210潜艇二三部门长;19751月起任北海舰队第二训练团、旅顺基地干部教导大队航海教员(副团职);19844月任大连潜艇支队鱼雷业务长。198611月转业,任大连海运学院教务处科长,19921月任辽宁省轮船总公司人事部经理、海安室主任。200011月退休。


19701月上艇的时候,艇上有三个二三部门长,除了杨兆忠,还有张岩和刘曰忠。张岩曾到地方“支左”一段时间,当时是杨兆忠在家主持二三部门的工作。在我的印象中,杨兆忠在本艇工作时间比较长。从他的简历上看,我和他在一个艇队生活了6年,但他是部门长,年纪大,资格老,又和我不在一个部门,我俩在工作上基本没有什么交集。时过40多年,我一时竟想不起他有什么故事可写。
我在“曾经的127”微信群里向老战友求援,于水洋热情相助,给我提供了一些素材。
据于水洋回忆:
1970年夏天,127艇根据上级的安排,从栲栳岛开到胶州湾,在胶州湾进行海上装雷训练。当时的政治形势是,准备早打、大打、打核大战,并且发扬打人民战争的光荣传统,假想在装卸码头被敌人摧毁的情况,怎么在海上用渔船给潜艇装鱼雷。这次海上装雷,就是杨部门长具体组织指挥的。
事也凑巧,这次编辑本书,声纳班老兵顾影晨给我提供了一些素材,其中有一段就是写的“海上装雷”的故事。
顾影晨是这样描述的——
海上装雷训练,接近实战,难度很大。在大海里,渔民们运送补给物资,其难度最大的不是与地方协调,而是鱼雷进舱,首先要解决起吊设备,其次要解决风、浪、涌造成的前、后、左、右、上、下的摇摆和颠簸。在杨兆忠部门长的指挥下,我们装雷组反复研究,用缆绳固定好靠在我艇左右两舷的渔船,再将两船的桅杆合扎作杠杆,挂上铁葫芦,使之“三合一”形成整体,要摇一起摇,要摆一起摆。我具体负责牵引鱼雷,起吊时防撞吊杆。鱼雷进舱要防撞升降口,又要防止失控滑脱。由于分工明确,职责到人,装填小心,因此结果十分圆满,有质有量地完成了胶州湾装雷训练。
当年我也参加了海上装雷,如果不是于水洋和顾影晨提到40多年前的这一段历史,我几乎已经忘记了。现在忽然想起来,那时我还写过一首诗歌《海上装雷》发表在《人民海军》报上。这种军与民合作的海上装雷训练,是今天的人们难以理解和想象的。这种训练也许在未来还会出现,不过肯定不会使用带桅杆的渔船了。与时俱进嘛!人民战争是中国革命制胜的法宝,过去是,未来未必不是。
说远了,书归正传。
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杨兆忠应约写了一篇文章《我们的老艇长》,他从一个部门长的角度,讲述了对老艇长张连忠的印象。


我们的老艇长
杨兆忠

张连忠同志在127155210潜艇当了10年艇长。他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表现出标准军人的素质和品格,深深地影响和教育了我们,也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我们的老艇长有一颗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心,他一切从实战出发,严格训练,严格要求,把127艇训练成为能吃苦,能战斗,讲团结,讲奉献的坚强集体。127艇是作战值班艇,那些年,我们圆满地完成了上级交给的战备疏散、远航巡逻、科学试验、侦察阻击、外训艇员等各项任务。
老艇长每次出海都要亲自动员,明确任务,提出要求,以达到确保安全,提高技能的目的。三舱就是他的“阵地”,不管一级部署还是二级部署,不管出航还是返航,不管白天还是夜里,他都在三舱。沉着、冷静地指挥潜艇,帮助指导别人提高操作水平。有一次潜艇上浮时,舰务兵听到口令后,没有及时打开三舱升降口下盖。老艇长很着急,大声吼道:“你是怎么搞的!”舰务兵用铅锤猛力将下盖打开。事后老艇长找到舰务兵做了思想工作,分析上浮时及时打开升降口的重要性,指挥员必须用最快速度到舰桥操艇,才能保证潜艇安全。
老艇长身教胜于言教。他要求下级要做到的事,他都首先做到,从不搞特殊化。有一次潜艇进厂航修,有人来找他研究工作,结果到处找不到他。此时他正躺卧在甲板下面管路间刮铁锈。后来值班员好不容易才找到他。当他从甲板下钻出来时,满脸汗水和铁屑,衣服上沾满了铁锈和油污,根本认不出来他就是艇长。
老艇长不仅军事技术过硬,还有清醒的政治头脑。在“文革”中,部队大搞“突出政治”而忽视军事训练的时候,他要求127艇的干部战士,任何人都要踏踏实实搞好军事训练,使127艇成为支队出海天数最多、远航距离最远、疏散时间最长、装雷条数最多、作战值班最频的潜艇。对来自军事院校的学员,他能实事求是地进行培养和使用。19705月,127艇到栲栳岛执行战备训练任务,当时我主管二、三部门工作。在党支部正确领导和同志们的积极努力下,部门工作有较大进步。年终总结时经老艇长推荐,我到支队召开的军人大会上介绍部门工作经验。后来我虽然离开了127艇,但我一直非常留恋127艇和与老艇长相处的日子。
 


二、部门长张岩
 


张岩(1943.1.7~),辽宁省辽阳市人。19607月入伍,19657月从海军潜艇学校(现海军潜艇学院)毕业,曾任常规潜艇部门长、副艇长、艇长、核潜艇艇长、核潜艇基地参谋长、副司令、潜艇学院副院长、北海舰队副参谋长、旅顺基地司令员、北海舰队副司令员等职。1997年授海军少将军衔。20033月退休。


张岩是127艇成长起来的几位将军之一。在我的印象中,张岩平时话语不多,办事有板有眼,是我很尊敬的部门领导之一。我当时是新兵,和张岩不在一个部门,对他不太了解,所以说不出他太多的故事。
据于水洋回忆:
张岩和杨兆忠是高中同学,两人一起考入青岛海军潜艇学校,后来又先后分到127潜艇工作,这种情况大概在全海军都是绝无仅有。
张岩在潜校学的是鱼雷专业,学制4年,杨兆忠学的是鱼雷航海专业,学制5年,张岩比杨兆忠早一年上艇,先当二三部门长,杨兆忠晚一年上艇,任实习二三部门长。两人在一起共事,关系处得非常好。
我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看,张岩和杨兆忠的性格差不多,都属于“老成持重型”的,当值更官,下口令什么的,比较有军事指挥员的样子。后来张岩官拜北海舰队副司令,授海军少将军衔,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他具备担任高级领导干部的能力、水平和智慧。我认为,能不能当上领导干部,固然有各种机遇和运气的成分,但凡是能走上高层领导岗位的人,都不是“等闲之辈”。
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张岩应约写了一篇文章《潜艇生涯第一站》。从文中可以看出,他的“潜艇生涯第一站”,对他的成长影响还是很大的。


潜艇生涯第一站

19657月从潜艇学校毕业后,曾参加一年的“社教”。19668月“社教”结束,我回到部队,被分配到北海舰队127号潜艇,任二三部门长。127潜艇是我潜艇生涯的第一站。
当时127潜艇正在中修,艇长张连忠同志也是刚刚参加“社教”回来的。他一到艇上,就开始抓试航和训练。在他的率领下,127潜艇只用了一年时间就完成了七个科目的训练,达到全训之后,我艇执行了一次为期15昼夜带作战背景的远航侦察巡逻任务。
深秋的黄海风浪很大,潜艇在一个午夜隐蔽出航。经过两天的潜航,神不知鬼不觉地抵达了侦察海域。白天潜艇在30米以下的深度使用声纳监视和搜索周围情况,晚上在7米深度进行通气管状态航行并补充电能。指挥员将潜望镜升出水面,镜筒内的光学镜片通过多次的折射、反射,将海面的景象送入艇内,使指挥员了解海面的情况。
在潜艇上工作非常艰苦,晕船呕吐是很平常的事。那潮湿闷热的舱室,震耳欲聋的机械噪音,污浊刺鼻的舱室气味,一见就腻的罐头食品……这样的环境,没有下过潜艇的人是难以想象的。作为一名潜艇艇员,只要你选择了潜艇,就意味你将接受生命极限的挑战。经过15个昼夜的巡逻,我们圆满完成了任务,安全返回了基地。
通过这一次的远航训练,我掌握了潜艇值更军官的工作职责,熟悉了潜艇远航时的生活管理,进一步培养了吃苦耐劳的作风和坚韧不拔的性格。
1968年,“文革”的极左思潮也漫延到了军营,少数官兵受其影响,私下搞串联活动,把矛头指向艇上领导。张连忠艇长平时对部队要求严格,个别受极左思想影响的同志把他定为“保守派”,妄图将其拉下马。我始终坚持“作战部队不搞四大,要坚持正面教育”的上级指示精神,逐个找本部门的同志谈心,反复讲部队要稳定,要团结,不能分派划线,不能散布自由主义言论,要坚持正常工作,要服从艇长、政委的领导,党员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重要性。我对他们说:张艇长对我的批评也不少,我感觉他是从工作出发,我们也确实有做得不对的地方。对领导有意见可以提,但不能背后议论,更不能搞私下串联。
我的这些做法,对稳定本部门同志的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到北京学习的王敬礼政委从北京回来以后,坚定地支持张艇长的工作,端正了艇上的风气,官兵关系没有出现严重对立的局面,日常工作也没有受到大的影响。
1972年秋,127艇原班人马到武汉接33型新艇,舷号为15519737月,军委决定全军各军事院校恢复招生。经艇党支部推荐,支队严格选拔,舰队批准,我作为北海舰队优秀的潜艇部门长,被选送到海军潜艇学院艇长班学习,从此便离开了刚刚接回来的155艇,离开了曾经共同生活了7年的首长和战友,走向我潜艇生涯的第二站。在127潜艇7年间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让我终身受用……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海军作家李忠效编著的纪实文学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敬请阅读

前文回顾

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序言和引子
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1)
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2)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3
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4)
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5)
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6)
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7)
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8)
1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一四部门(1)
1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一四部门(2)
1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一四部门(3)
1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1)
1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2)
1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3)
1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4)
1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航电班(1)
1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航电班(2)
1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航电班(3)
2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1)
2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2)
2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3)
2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4)
2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5)
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欢迎关注听雪斋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