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55、210 潜艇战友聚会(2017年)视频/1_06baOH91dwTAWnI5QIujp9OhQzBibw.gif)
/2_X3BPiaxicffn5r58LgtgAUjCpYnJtA.png)
/3_CpLjtvnLfW9N5d2edLRwNKH0dLyNDA.png)
王连石(1950.9~),辽宁省大连市人。1968年3月入伍,曾任127潜艇鱼雷兵、鱼雷班长;1970年5月被选送到武汉海军工程学校学习鱼雷维修专业。1973年退役,曾任中国远洋总公司天津远洋分公司船员、轮机助理、船舶政委。1980年调入大连远洋运输公司机关工作,任保卫处长、船员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供应公司党委书记等职。2001年调入香港招商局集团公司所属的蛇口明华船务有限公司任总经理。2007年退居二线任公司调研员。2010年退休。/4_IZVic9BhowQhOUVjrjgKyQXyVh86oA.png)
我上艇时间不长,王连石就去武汉上学了,毕业以后时间不长就退役了。我和王连石接触不多,想不起他有什么故事,但是不知为什么,对他的印象很深,也说不清这印象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在我的印象当中,他是一个性格开朗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很阳光的一个人。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联系上他,约他写文章,他发来一篇写王敬礼政委的文章,原来的题目我不记得了,我只记得当时根据他文章的内容,“灵机一动”,把题目改为《向王敬礼政委敬礼》了。/5_y7Qwsm9CXB5ZbWAt17emlBw4JialXw.png)
1968年初春,我满怀豪情地报名参军。在众多应征者中,我有幸成为一名光荣的海军潜艇战士,并被分配到刚中修出厂不久的127潜艇。127艇当时的艇长是张连忠,政委是王敬礼。他们两人性格迥异,一个严厉,一个宽厚,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把127艇管理得井井有条,一派正气。我从上艇的第一天起,就立志要珍惜机会,努力学习,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海军的潜艇事业。能成为一名海军特种兵,亲自驾驶战舰潜航在大海深处,为保卫国家安全做出贡献,是我一生最大的骄傲和荣耀。我的战位在一舱,虽然一舱的环境比其他舱室相对会优越一些,空间大,温度也不高,但是在大风浪里航行,艇艏上下颠簸的幅度要比其它舱室大一些。我抗风浪的能力还行,但扛涌浪的能力不是很强,海上涌浪较大时就会晕得厉害。我记忆最深的一次,是1969年那次远航,有一天涌浪特别大,当时轮到我值更,其他战友都躺下休息了,我坐在一个装工具的大铁箱子上(铁箱至少有一百多斤重)双手紧紧抓住鱼雷发射管后盖把手,突然连续几个涌浪过来,把我连同屁股下的工具箱一起从左舷抛到右舷,还没等我反过神来,又从右舷抛向左舷,连续折腾了几次,把我彻底给抛蒙了,顿时感觉天昏地暗,浑身大汗漓淋……一筐桔子也全部撒落到舱底下了。趁着涌浪间歇期,我赶紧爬到舱底,费尽力气才把散落的桔子全部捡上来。到我交班时,汗水已经湿透了衣服。潜艇生活虽然艰苦,却也苦中有乐!只有艰苦的环境才能锤炼出坚韧的性格。1970年,艇上选送我到武汉海军工程学院进修。临行前,主持二三部门工作的杨兆忠部门长在部门欢送会上讲了一席话,对我上艇两年来的工作给予肯定,并对我提出了殷切的希望,这些话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在我的耳边回响。我在武汉经过两年多的刻苦学习,于1972年10月完成学业,回到支队干部科报到,然后在127艇等待分配。当时由于“九一三”事件发生之后,海军原定的“潜艇事业大发展”计划暂停实施,我们这些当初为“潜艇大发展”而培养的人才,只能顺应形势,另外安排。1973年,我怀着十分遗憾的心情,离开了服役5年的潜艇部队,到天津远洋公司当了一名船员。在127艇工作期间,领导和同志们对我的帮助很大,让我明白了许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道理,各方面的素质有所提高,为我未来的前进道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到天津远洋公司后一直发展顺利:在公司经过三个多月的业务培训,一上船就当上轮机助理,3年后就被提升为远洋船舶政治委员。1976年国内还是“突出政治”的年代,当时远洋船舶实行的是“党支部领导下的船长、政委分工负责制”。当时我年仅27岁,是整个中国远洋系统船舶政委中年龄最小、资历最浅的。我深知自己各方面素质距离职务要求还差很远,面对那些资深的老船长、轮机长、老船员,我没有发号施令的资本,要想充分调动全体船员的积极性,确保安全、圆满完成好每航次运输任务,我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事事率先垂范,真诚对待每一个船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影响、凝聚人心。实践中我体会到,凡事,只要你努力认真去做了就一定会有收获。我工作过的船舶,在上级领导的指导和广大船员的支持下,曾多次被交通部评为“先进船舶”,我个人也曾几次被公司评为“先进政工干部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让我记忆犹新的一件事是:在我刚接任船舶政委职务不久,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遇到了“贵人”,他就是我非常敬重的127艇老政委---王敬礼。一次 ,我轮在青岛港锚地待靠期间,海底门突然被海草堵塞,造成机器冷却水高温。情急之下,只好请求海军北海舰队防险救生大队派潜水员帮助清理。我在与潜水人员的交谈中得知,原127潜艇政委王敬礼此时正在“防大”当政委,我委托他们向老政委问好。没想到第二天一早,王政委专程到船上看我来了,并在船上住了一天一夜。情致所致,我们彻夜畅谈。在谈话中,王政委谈了很多他多年当政委的经验,让我这个年轻的外轮政委受益匪浅,使我坚定了做好政委工作的信心。1979年底,我以较好的业绩结束我7年的海员生活。1980年,大连远洋公司成立,需要从“中远”各大公司调入机关干部。北京总公司一个命令,把我从天津远洋公司调到大连远洋公司保卫处任职,1984年提升处长。2001年我又被调往香港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所属的深圳蛇口明华船务公司任总经理。虽然工作岗位不断调整,职务也随之变更,但我从不敢懈怠,始终以一个战士的身份来严格要求自己,脚踏实地去作好自己分管的工作,始终没有忘记部队的培养教育、首长和战友的关怀帮助。在此,我以127潜艇一个老兵的名义,向老艇长张连忠——敬礼!向老政委王敬礼——敬礼!向其他老首长和老战友——敬礼!/6_zBe2rMMyB3aZxxItlic2k9qZnSoUZw.png)
/7_NlFCibxLDlwxM3zcicA56mWcfjm7xA.png)
王家成(1951.1~),辽宁省东港市(原东沟县)人。1969年12月入伍,曾任127潜艇鱼雷兵,1974年2月退役。/8_IZVic9BhowQhOUVjrjgKyQXyVh86oA.png)
王家成和我是同期入伍的丹东老乡,乘坐一列闷罐火车来到部队。经过一个月的新兵训练,又一起分到127艇。王家成个子不高,鼻子挺大,据说原来艇上有个已经退役的老兵叫高旺,和他长得特别像,只是他比高旺小一号,因此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小高旺”。我们在新兵连的时候,就进行“入伍动机教育”,上艇分专业前,也进行了相关的教育,无非是让大家服从组织分配。尽管反复进行“入伍动机教育”,王家成还是对自己被分到鱼雷班耿耿于怀,私下发牢骚说:“艇上哪个专业都比鱼雷专业强,退伍回家谁也不能扛个鱼雷上山打兔子。”王家成平时说话不多,一开口就“不同凡响”,“不能扛个鱼雷上山打兔子”,这种话不是什么人都能说出来的。王家成晕船很厉害,每次出海都晕得没精打采。不知是心情不好,还是性格使然,平时总是一脸木然,很少看到他笑。在我们那批新兵当中,他属于不显山不露水的那种。服役期满就回家了,回家了也不跟任何人联系。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曾试图找他,结果没找到。这一次,我又发动群众找他,终于由蔡立国通过当地公安局找到了他。2016年10月,我趁回丹东参加我侄女婚礼的机会,邀请王克安、王家成、蔡立国、王占康、王军一起聚餐,并合影留念。吃饭的时候,王家成仍然保持了年轻时的风格,一开口就充满幽默,可惜我当时没纪录下来,无法在这里呈现给大家,只能把他的短文《战友胜似亲人》呈现给大家了。/9_y7Qwsm9CXB5ZbWAt17emlBw4JialXw.png)
1969年12月,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应征入伍,来到部队,分配在127潜艇任鱼雷兵,从此开始了我的潜艇生涯。在这期间,苦、辣、酸、甜都曾有过,但更多的是快乐、幸福……记得我第一次出海执行任务,海上的风浪很大,我多次晕船、呕吐,但每次都有战友帮我端水漱口,让我非常感动,战友啊,胜似亲人!在平时学习、训练中,部门长杨兆忠、军士长王秉祥和老班长吕同乐以及王连石、于水洋等同志,都能细心指导我,经常和我谈心,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各方面都有所进步。因我晕船较厉害,心情经常很沮丧,班里同志关心我,鼓励我,消除了我的顾虑或灰心,使我振作起来,每次出海执行任务都能完成本职工作。战友的情意,重于兄弟之情。在127潜艇上,我真的感受到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这八个大字的精髓。光阴荏苒,转眼40多年过去了,我们都不再年轻。但在我的脑子里,总是经常浮现出战友们的影子。每当闲暇的时候,也总能想起我们在一起的时光。我们一起学潜构、学专业技术、岗位操练。我们同舟共济,我永远不能忘怀。/10_ELgiczmH3ymQMfibLRuXMc2AyFSlsg.jpg)
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