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55、210 潜艇战友聚会(2017年)视频段绪明(?~),湖南省新化县人。1976年入伍,曾任210潜艇鱼雷兵,退役后情况不详。/4_IZVic9BhowQhOUVjrjgKyQXyVh86oA.png)
段绪明上艇时,我就离开了艇队,随后我又回艇参加了一次远航,段绪明也参加了。他在这次远航期间,创造了一项奇葩的记录——半个月不拉屎,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40年后,我要写这本书的时候,大家只记得“半个月不拉屎”这件事,却想不起创造这个纪录的人叫什么名字。经过一番冥思苦想,才有人想起他的名字段绪明。段绪明是一位特别能吃苦耐劳的同志。他有四件事让我记忆犹新:一是1976年远航时,他17天没有大便,仍正常值更并且非常乐观;二是1978年他小臂摔断后,手术植入筷子粗的不锈钢条,一头还露在皮肉外,在恢复到取出钢条的三个月中,仍正常参加工作,从不叫苦叫疼;三是他每到冬天,两手长满了冻疮,流脓淌水,皮破肉烂,惨不忍睹,他却说没事,照常工作训练;四是1976年在4808厂坞修时,他爬发射管除锈出来,见到一舱有一个厨师用的大铝桶盛有淡黄色的液体,以为是茶水,用碗舀起来就喝。其实那液体是我们检修105声纳568分机临时排放的HY-8油(8#航空仪表油),是绝对不含水的特种油。据说让他拉了一次不小的稀。/5_lsMF1cumBc22Rrx8ibiaOW64YzXiaA.png)
/6_9co5sSHYbDECvVXuqWiaML1MWlTflQ.png)
钱泉根(1956.2~),浙江省嘉善县人。1976年2月入伍,曾任210潜艇鱼雷兵,后调至215潜艇工作。/7_IZVic9BhowQhOUVjrjgKyQXyVh86oA.png)
钱泉根和段绪明是一年兵,也参加了1976年的那次远航,只是他没有段绪明那么奇葩的经历,我对他几乎没有什么印象。这次看到他发来的照片,才对这个浓眉大眼的新兵有了一些模模糊糊的记忆。这次他应我之约,为本书写下一篇文章《那难忘的潜艇水下生活》。他难忘,别人也难忘。/8_y7Qwsm9CXB5ZbWAt17emlBw4JialXw.png)
记得那是1976年的冬天,210潜艇要去执行一次远航任务。我这个刚上艇不久的新兵蛋子,因为一个战友生病而得到这次远航的机会,让我兴奋地一整晚都没有睡好。出航之前,艇长王忠和、政委王学芳给我们作远航动员。王艇长对大家说:这次远航训练十分重要,检验210艇全体官兵的政治、军事素养和实战能力的时刻到了!210艇能否成为捍卫祖国海疆的坚强力量,就看这一次的表现了!在那次大会上,各部门负责人汇报了本部门的机械装备情况,还有同志满腔热血表决心。整个动员会严肃而热烈,年经的我热血沸腾,真应了那句豪言壮语:时刻准备着上前线!要知道,当时我们同年兵分到210艇上的一共是21人,但这次参加出航的只有10名!这心里的高兴劲儿,现在想起来都无比自豪。这是210潜艇入列以来的第一次远航,计划时间为一个月。出航那天早晨,我被一声急促的起床哨惊醒,我的动作异常麻利,不到十分钟洗漱完毕,带上早已准备好的远航必需品,集合上艇,备航备潜。我被分配在艇尾七舱,整个舱室有五名同志:鱼雷军士长、一名舰务兵、一名舵信兵和两名鱼雷兵。一切准备完毕,在汽笛声中,我们的潜艇离开码头,向预定的海域驶去……海上的风很大,潜艇左右上下剧烈摇晃,可怜我这个新兵哪见过这场面,一下就蔫菜了,吐了好几回。军士长和老兵们心疼地劝我吃一点东西,实在不行喝点汤也行,不然这一路胃可有的受了!熬过了最艰难的时分,我身体的感觉好多了,但更要命的是睡觉。潜艇上的床铺宽度约50厘米,上下间的距离也只有50厘米,人只能爬进去,还不能自由翻身。我有个毛病,不关灯睡不着。望着别的战友呼呼大睡,不禁感叹:不当兵真不知道其中的艰辛呐!潜艇下潜后,由于舱室气压不断升高,耳朵时常很痛。军士长告诉我,要把嘴巴张开,这样才会好受一些。按照他说的方法一试,果然奏效。我发现值更的同志总不时地拿仪器测量舱内的二氧化碳浓度,并不时向指挥舱报告。后来我知道了,原来由于潜艇一直在水下航行,没有新鲜的空气进入,全部艇员的氧气都要靠再生药板来供给。再生药板通过化学反应,吸收二氧化碳,产生少量氧气。听说,那些药板很贵,一个舱室用的药板就可换一辆苏联伏尔加汽车呢!因此,必须要时刻监测,绝不能浪费!当我明白了这点之后,但凡轮到我值班时,我都让自己保持清醒的状态,不是测量就是看书,为此还受到领导的表扬。慢慢地适应了海上的生活,我却有些迷茫不知所措。每天的生活非常单调、枯燥、无聊:不能随意走动,脚上时常有浮肿,关节会偶尔疼痛,我们最多的运动是利用管路当单杠,做做引体向上,或者趴在地板上做做俯卧撑,简单活动一下四肢。这种水下生活,对我们艇员来说,无疑是一种体质上的考验、意志上的磨练、性格上的培养。在那段时间里,我最喜欢读我们自办的《水下战报》了。我们几个文学爱好者,会把自己写的诗歌啦,日记啦,以及平时搜集的家乡政策啦,等等,拿去投稿,看到自己的文章登上《水下战报》,开心之极!远航生活,最难的就是时间过得慢。甚至连白天还是黑夜都搞不清,只能靠艇上的24小时的时钟来分辨昼与夜,所以每当看到24点时,就会格外高兴:一天又过去了,新的一天开始了!远航期间,淡水也特别紧张,每天限量供给。说实话,我们这些生活在七舱的人,有时还能“开小灶”,多用一点,但是也不能过于讲卫生。反正在同一舱内,看谁都是一个模样,官兵一致的背心、裤衩,有的还光膀子。特别是轮机舱温度高达40多度,噪音很大,个个汗流浃背。所幸我们的舱室温度较低,不少人羡慕我们。轮机兵来7舱上厕所时,总是在我们那多说些话,其实就是为了多舒服几分钟。这次出海,历时一个月。听说要返航了,大家的脸上浮现出胜利的喜悦。潜艇终于浮出水面,军士长拍拍我的肩膀说:“小钱,我带你去舰桥吸吸新鲜空气!”在舰桥上,迎面吹来的海风让我心旷神怡。看着威武的潜艇,我突然明白了身为一名水兵意味着什么。也许真的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吧,祖国的安宁,海疆的太平就是我们肩上沉甸甸的责任。那一刻,我立志做一名合格的兵,做一个大写的人。从那以后,我又出过很多次海,但第一次远航的情景总是那么难以忘记。现在想来,在潜艇上的日子,真的是我这一生中最美好的回忆了。/9_ELgiczmH3ymQMfibLRuXMc2AyFSlsg.jpg)
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