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55、210 潜艇战友聚会(2017年)视频
刘克勤(1951.11.25~),河北省秦皇岛市人。1970年12月入伍,曾任127、155潜艇鱼电兵,210潜艇鱼电班长。1976年3月退役,先后在山海关桥梁厂、山海关修造船厂工作。2011年退休。
在常规潜艇上,鱼电专业参加艇内值更,值电工更,我和刘克勤虽然不在一个部门,平时工作没什么联系,但在一起值更的时间长了,总比别的部门别的人要熟悉些。刘克勤的性格很开朗,平时没事喜欢哼歌。在艇上值更,他一边测绝缘一边唱歌,给人的感觉,他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如今时间久远,已经想不起他当时哼的都是什么歌儿了。当年刘克勤是个帅小伙儿,可以说是眉清目秀。自他1976年退役之后,就再没见过面。我从2008年编老艇纪念册的时候就开始找他,一直到2016年编第二本书时,也没找到。2017年11月,老艇战友在青岛聚会之前,于水洋终于把他“挖”出来了。他去参加了那次聚会。时过40多年,他的变化很大,那天在宾馆的走廊上,我第一眼看到他,居然没有认出他来。当然,我的变化也很大,他也没认出我。不过,战友之间的心是通的,战斗友谊还在,互相认出对方之后,就激动得一塌糊涂。那次聚会,每人得到一本《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他为在书上没有找到自己感到遗憾。聚会结束不久,他就给我发来了他写的文章《忘不了的青春岁月》,嘱咐我,如果有机会再版,一定要给他加上。我当时真不知道有没有机会。没想到,几个月后,机会还真的来了。这要感谢上海游读会的赵春善先生。再版的机会是他帮助创造的。
自从离开了部队,我经常怀念在210潜艇上度过的青春岁月。我与战友失联四十年,经我的老军士长于水洋的苦苦寻找,终于把我找到了。2017年11月4日,是我离开战友们四十年圆梦的日子。也就是在这一天,我在青岛与老战友们见面了,真是太不容易啦!1970年12月,我来到了北海舰队青岛潜艇支队,成为我的家乡山海关的第一个潜艇兵,当我来到127潜艇的时候,我的心情无比激动!上艇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这个艇长咋那么像我的父亲啊!张连忠艇长个子不高,眼睛大大的,脸色黧黑,给人的感觉是不怒自威。我一想到要在这样的艇长手下当兵,心里就格外害怕,所以我处处小心,在码头给潜艇除锈刷漆,进4808厂坞修钻水柜,我的表现都不错,艇长很满意。1972年秋天,我们准备去武昌接新的33型潜艇,当时我接到一封家书,是别人代笔写的,说是我父亲的病情很重,眼睛快看不到东西了,我当时不懂是怎么回事,就拿信给于德兴医生看,他看完就上艇部,交给了王政委和张艇长。于医生回来不长时间,就见王政委找我说:“你来一下,艇长找你有事。”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去了艇部,张艇长用大眼睛瞪着我说:“你收拾一下,给你十天假,回家看看你父亲吧!回来直接到武汉找我们。”当时一股热流涌上心头,感激之情无法表达,原来张艇长是这样关心战士啊!我在127、155、210艇生活的几年中,感受到了家的味道。老班长钱绍华对我也特别好,他把自己的技术全部传给了我。钱绍华在配合艇长搞鱼雷攻击时,认真计算艇长所需要的数据,工作一丝不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张岩、杨兆忠、刘曰忠、王秉祥部门长,还有于水洋军士长,在他们的关照培养下,我加入了党组织。我忘不了那些年战友们的感情,忘不了那些年的惊涛骇浪,忘不了核潜艇试航我们去护航,忘不了那一次次的装卸和战雷,忘不了“7402”大演习,忘不了33型指挥仪在上海召开的757定型会,忘不了每次艇上联欢和支队联欢的上台演出……太多的往事,总在我的脑海里出现。青岛战友聚会的时间太短,好多战友还没来的及叙旧,又匆匆分别了。希望下次我们再聚吧!

李猛力(1954.12~),河南省密县人。1973年入伍,曾任155潜艇鱼电兵、鱼电班长,1979年3月退伍,被分配到郑州粮食学院(现为河南工业大学)基建处任造价工程师,负责学校建筑工程的水电暖通消防系统的予决算编制审核。2014年12年退休。
在我印象中,李猛力性格比较开朗,和大家的关系也都处得不错。只是我和他没有多少交往,所以当我要写他的时候,竟然想不起来能写什么。这次他为本书写了一篇文章《我是艇长信任的鱼电兵》,还是看看他自己回忆的故事吧!
最近连续接到原部队战友的电话问候,让我这几天夜不能寐,不时想起过去当兵的老首长,老战友。我出生在一个革命军人家庭,爷爷是山东人,早年参加了八路军,后随刘邓大军南下,挺进大别山时,遭遇敌人炮火袭击负伤,留在河南当地工作。由于爷爷是八路军,当年山东老家遭到日本鬼子的烧杀抢掠,八路军家属是要被活埋的,幸亏我奶奶和爸爸、叔叔躲到地瓜窖里,才没有被日本鬼子斩草除根。国难,家仇,不共戴天,我父母亲15岁加入八路军,在抗战医院工作。南京解放以后,就转业到安徽地方工作了,去年我父亲荣获了抗日战争70周年纪念章,这是党和国家授予的最高荣誉。爷孙三代兵,这也是我们家里的光荣。让我最不能忘记的是,1974年我爷爷到部队探亲,张艇长、王政委得知我爷爷是老八路,专门派车把他接到军营,让他给战士讲了一堂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课。当年,八路军是小米加步枪打败了日本鬼子和国民党,如今,当他第一次看到潜艇时,都看懵了,不知道潜艇的火炮、机枪藏在哪里,怎样打敌人。他很想上艇看一看,但当时部队规定,参观潜艇要经上级批准,师级以上的职务才有资格。我爷爷明智地说:“我也不过是个县团级,七品芝麻官,不够资格,那就留个影吧!”我悄悄地对他老人家说:“照相也是违反军纪的,军港码头不能拍照。”当时在场的人都笑了起来。随后张艇长、王政委带我爷爷奶奶到餐厅进餐。当时潜灶每人每天两元,生活相当好。爷爷叮嘱我要保持我军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当时我们穿的军装都是海军呢。爷爷说:“过去只有师级以上的首长才能穿毛料。你们这代兵真是太幸福了!”还有一件事,让我终生难忘,那就是1976年间,我突然收到一封家书,信上说,我父亲遇到了麻烦。在两派斗争中,他们打伤了一个人,当时我父亲是医院院长,非要我父亲给他开工伤证明,我父亲说他不符合条件,不答应他的要求,他们便将我父亲打成脑震荡。当张艇长得知这个情况后,对我说:“正好部队有到安徽芜湖接兵的任务,你准备一下。完成任务后,放你两天假,回去看看你爸爸,代我们向他问好。”当时我感动得流下了眼泪。谢谢首长对我的关怀。在大家心中,张连忠艇长是个有名的“老阴天”——成天一副严肃的神情,脸上很少带有笑容,今天的几句话,让我难以想象,老艇长也有“天晴”的时候,也有慈父般的心肠。我是鱼电兵,从上艇的第一天起,就站在老艇长的身边,为他提供敌舰的方位、速度、攻击方案。我是他值得信任的鱼电兵,他最喜欢叫我“小李子”。分别近40年了,我很想念他,我父亲也很惦念他。老艇长,我父亲让我在这里代表全家向你问好!他说:“如果国家需要,他还要把自己的子孙们送到你的身边当兵。”他最大的愿望是能在有生之年,看到台湾的统一!他看不到没关系,我想我能看到。人民海军一定会在国家统一的历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马献普(1951.7~),河南省范县人。1969年12月入伍,曾任127潜艇鱼电兵,1970年5月,调到核潜艇部队工作。1978年退役,在范县人民医院工作,2011年退休。
马献普和我是同年兵,上艇几个月后,他被调到新成立的核潜艇部队,从此失去联系。虽然他在127艇的时间不长,但是他们鱼电班有一段佳话,给我的印象很深。当时因为本艇出海较多,特别是三号科目训练,搞鱼雷攻击,鱼电班的仪器使用率比较高,故障率也比较高,鱼电班经常在班长薛继烈的带领下连夜排除故障,因此经常受到艇长、政委的表扬。记得有一次艇上开晚会,不知谁把鱼电班抢修机械的事迹编成了快板,其中有这样的句子:薛继烈,马献普,修理仪器不怕苦;马献普,薛继烈,排除故障不过夜……这次为写此书,我通过宋忠仁找到了马献普,我在电话里跟他说起这段往事,他连声说:记得,记得。马献普应我之约,为本书写了一篇文章《我的潜艇经历》,讲述了他在127潜艇和在核潜艇上的故事。
我于1969年12月从河南省范县应征入伍,新兵连训练结束后,被分配到127潜艇当鱼电兵,当时鱼电班长是1968年入伍的薛继烈,还有一个1969年入伍的鱼电兵钱绍华,我们三人相处得不错。当时钱绍华在支队鱼雷攻击教练室学习鱼雷攻击课程,主要由薛继烈带我熟悉鱼雷指挥仪。鱼雷指挥仪是个机电式的计算机,操作起来很复杂,都是用手轮转动的,掌握不好手轮的刻度,数据就算不精确。艇长张连忠要求很严格,我们一点不敢马虎,班长薛继烈热心地带我教我,经过几个月的勤学苦练,我终于达到了单独操作的要求,可以单独值班了。127艇出海很多,经常早出晚归,搞鱼雷攻击训练。老式的鱼雷指挥仪比较陈旧,经常出故障,每次训练归来靠上码头,薛班长都会带我加班加点,连夜进行维修和保养。这几乎成了一种常态,战友们就给我俩编了一个顺口溜:“马献普薛继烈,排除故障不过夜。”有一次在海上搞鱼雷攻击突击演练,由于演练时间过长,指挥仪增加负荷引起发热,线路出现故障,指挥仪停止工作,薛班长迅速向杨兆忠部门长及张连忠艇长汇报,张艇长下令:立即返航靠码头排除故障,决不能影响下次演练。潜艇靠上码头,薛班长迅速到基地领取配件,我们整整熬了一夜没有休息,终于在复杂的线路中找到损坏的地方,更换部件,排除故障,次日准时投入了出海演练。杨兆忠部门长在班务会上表扬了我们两人,并风趣地说:“薛继烈马献普,排除故障不怕苦”。黑板报上还刊登了我和薛继烈熟练排除故障的故事。我在127潜艇时间不长,也没有什么大的贡献。不过和127艇的战友们相处的许多往事我至今难以忘怀,在127艇学到的技术知识和良好作风让我终身受益。本自然段内容因审核没通过,故省略1970-1974年工作经历。在此向作者表示歉意!
1978年,我光荣退役,被分配到范县人民医院工作。我利用在部队学到的一些先进技术,担任医院的医疗设备保养和维修员,后来担任总务科科长,晋升电子工程师职称,2011年退休后,被医院领导返聘做业务工作,继续发挥余热。回想四十多年前在127艇的那段往事,就如同在昨天。和127艇的战友们相处的时间虽短,却是我生命中非常值得纪念的重要时光。127艇,是我军旅生涯的起点,也是我8年潜艇生涯的起点。这个起点将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陪我走到生命的终点。
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