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55、210 潜艇青岛重逢战友聚会(2017年)视频顾洪发(?~),江苏省宜兴县人。1960年入伍,曾任127潜艇轮机军士长,后转业到宜兴交通局公路管理处工作,具体情况不详。/4_IZVic9BhowQhOUVjrjgKyQXyVh86oA.png)
我上艇的时候,顾洪发在青岛市的一个单位“支左”,过了时间不长他就回来了。随后就发生了我在《艇长张连忠》一节中提到的那次抢修内燃机的事情。顾洪发个子不高,有点胖,淡眉毛,小眼睛,扁形脸,乍一看样子有点像当时的日本外相(后来的日本首相)大平正方,只不过他没有大平正方块头大,小一号而已。他平时话不多,但喜欢搞怪样,比如,他躺在床上,要放屁的时候,会把两条短腿翘起来,放一个屁,蹬一下腿,能把一个屁很有节奏地放十几个响,两条腿也会蹬十几下。放完屁,能把他累得满脸通红。我们小新兵,不敢和他开玩笑,舰务军士长关廷文和他资历差不多,他们两个喜欢打打闹闹。每逢顾洪发放屁搞怪样,关廷文就会说:“老顾,小曲儿唱得不错啊!”顾洪发因为胖,再加上他故意憋着,所以放出来的屁从来都是细声细气的,有时像门轴转动,“吱呀”一声,很少粗犷的发声。关廷文说他是“吴侬细语”,“唱评弹”呢!当时艇上有几个老军士长喜欢闹腾,除了顾洪发、关廷文,还有水手长田汝勤。他们曾经搞过“放屁比赛”,看谁屁多,看谁屁长。——这种事说起来有些不雅,但是在那个文化生活极其匮乏的年代,穷极无聊的潜艇兵,喜欢用各种方式“找乐”。顾洪发吃西瓜有一绝,一个西瓜开两半,他拿个小勺,这边不停地送入嘴中,那边就不停地吐出瓜子(那年代还没有无籽西瓜),魔术师般的奇异,让人至今不忘。顾洪发转业以后,就和大家失去了联系。张连忠在海军司令员任上的时候,曾让我找过顾洪发,我问了很多江苏籍的战友,他们都说和顾洪发没有联系。顾洪发离开部队后,据说到宜兴交通局公路管理处工作,我曾写信到该单位查询,没有回音。到目前为止,顾洪发仍处于“失联”状态,本来应该将他列入附录中,但他是我的军士长,我可以说一点他的趣事,便将他收在正文中了。/5_y7Qwsm9CXB5ZbWAt17emlBw4JialXw.png)
/6_wkNxJLac6TE1x0ib8TMIDEMkwrgrsA.png)
张地岭(1944.10~),河南省鄢陵县人。1964年12月入伍,在海军潜艇士兵学校学习,1965年10月分配到127潜艇,历任127、155、210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动力长、机电长。1985年调北海舰队北海宾馆工作。2004年退休。/7_IZVic9BhowQhOUVjrjgKyQXyVh86oA.png)
我上艇的时候,张地岭是军士长。他个子挺高,有点瘦,眼睛不大,喜欢笑,一笑两只眼睛像两弯下悬月,细细的,几乎看不见眼珠儿了。他平时喜欢和那些与他资历差不多的老同志开玩笑,甚至打打闹闹,比如水手长田汝勤、舰务军士长陈再恒等。我们这些新兵蛋子是没资格参加的。不过在旁边看着他们嬉闹,也挺开心。他们那些老同志都有外号,张地岭的外号叫“大愣”,我一直不清楚他的这个外号因何而来。张地岭工作很认真,在班里的威信也很高。轮机班人员最多的时候是1971年,大约有十五六人,大家相处得都不错,任务也完成得很好。张地岭的媳妇叫刘爱芳,据说曾经是生产队的妇女队长,我们都称她“刘队长”。刘爱芳开朗活泼,很有妇女队长的样子,她每次临时来队,我们去看她,她都大大方方地招待大家。1971年春天,张地岭的第一个孩子即将出世,因为老家没有人照顾月子,刘爱芳来到青岛,正好潜艇要远航,张地岭也不能照顾妻子,是张连忠的夫人赵秀珍承担了照顾刘爱芳的重任。我记得刘爱芳是在潜艇出航前生产的,是个女孩,取名海霞。等远航归来,海霞已经满月了。后来刘爱芳随军,在青岛安了家,他们一家也成了“青岛人”。我曾经在张地岭的手下工作了7年,那是一段非常美好的时光,我永远也忘不了他对我的关心和帮助。我记得,我的第一份《入党申请书》就是在他的督促下写成的。我在《艇长张连忠》一节中曾经提到,我入团比较早,是同年兵上艇后第一个入团的。因为《党章》规定,年满18岁才能入党,而我当时才15岁,距离《党章》要求的入党年龄还有3年多,因此也就没有写《入党申请书》。一天,张地岭找我谈心,问我为什么不写申请书,我说:我还不到入党的年龄。他说:那也要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啊!于是,我就写了第一份《入党申请书》,此后,几乎每年写一份。1974年10月,在我年满18岁之后,经张地岭和李荣生介绍,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我不论调到哪里,都一直与张地岭保持联系。从北京到青岛出差,也会与他小聚一下。如今张地岭已经70多岁了,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许多。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张地岭写了一篇文章《特殊的航行》。那次“特殊的航行”我也参加了,看到张地岭的文章,那一幕往事又浮现在眼前……/8_y7Qwsm9CXB5ZbWAt17emlBw4JialXw.png)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127潜艇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小故障不过晌,大故障不过夜。艇上无论哪个专业,都能自觉遵守,无一例外。我们轮机班掌管的主机是潜艇的两条腿,要保证潜艇随时能开动,主要靠我们。由于我艇的战备训练任务重,出海多,各种机械设备的利用率比较高,故障也就特别多。每次我们班的机械出现故障,我们都能做到立即排除,决不拖全艇后腿。可是,如果临时遇到故障又排除不了,怎么办?这是我们最担心的。有一天晚上,我们在支队露天广场看电影。电影刚开始放映不久,突然扩音器里传来紧急通知:127艇全体人员立即回去,127艇全体人员立即回去……原来,上级命令我艇紧急出航,执行一次特殊的巡逻任务。备航备潜时,发现左机工作参数不正常,经检查,是一个汽缸缸套漏水。这种时候出现这种故障,实在让人着急。潜艇在海上,单机是不能完成任务的。因为潜艇要经常给蓄电池充电,需要一台主机带动螺旋桨航行,一台主机带动主电机发电。我们经过认真研究后向艇长报告:我们能保证双机工作。在海上,是没有条件排除汽缸漏水故障的,唯一的办法就是断掉那个漏水汽缸的油路和水路,停止它工作。主机使用条令上有规定,一台主机在一个汽缸停止工作的情况下,机器仍然可以照常工作。但这只是理论上的,我们谁也没有见过,更没有做过这样的尝试。为了保证这台主机能正常运转,我们停止对故障汽缸的供油供水。主机启动起来了,我们严密观察主机的工作情况,采用手摸的办法,不停地检查缸体温度。实践证明,停止一个汽缸工作的方法是可行的。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保证了出现故障的主机一直坚持到完成巡逻任务,胜利返航。我在潜艇上工作了20年,经历过各种各样的主机故障,而汽缸缸套漏水,并带着这个故障完成任务,这是唯一的一次,所以印象非常深刻。/9_ELgiczmH3ymQMfibLRuXMc2AyFSlsg.jpg)
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