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6)

李忠效 听雪斋书馆 2020-03-27
127、155、210 潜艇战友聚会(2017年 · 青岛)视频



轮机班



十、轮机兵鲍东南
 


鲍东南(1950.6~),上海市人。1969年3月入伍,1970年从青岛水警区辅助船中队调入潜艇部队,曾任127潜艇轮机兵。1973年退役,在上海海运局船舶燃料公司、客运公司、外派公司工作。2010年退休。


鲍东南是在“潜艇事业大发展”时从辅助船中队调来的,他性格很开朗,平日和大家相处得不错,从没见他和什么人红过脸。他脑袋聪明,专业学习好像一点不费力。那时人们对于城市兵有一种偏见,认为城市兵怕苦怕累,在鲍东南身上,倒是看不出这方面的问题。轮机兵是艇上最苦最累的专业,要是怕苦怕累,那就什么也别干了。我觉得他和大家一样,该干的脏活累活也都干了,但是要说他干得特别突出,也谈不上。
鲍东南的笑声很有特点,声音怪怪的,我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形容。别人笑,是靠出气发声;他的笑,好像是靠吸气发声。我尝试着学过那种发声方法,总学不来。
鲍东南和我们班的陆源昌、孙红明都是上海人,他们聚在一起,喜欢讲上海话。讲到开心处,会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鲍东南的笑声最响亮。因为我听不懂上海话,所以就不知道他们因为什么大笑,常常感到他们笑得莫名其妙。
我当时非常羡慕他们,会说一种方言,等于会说一门外语了。不像北方人,即便是方言,人家也会听得懂,没有一点神秘感。
其他方面的事情,就印象不深了。
鲍东南退役之后,就和我们失去了联系。这一次,是姚樑航海长和陆源昌找到他的。2017年6月,我陪张司令到上海,当地的战友齐聚一堂,我见到了分别40多年的鲍东南。他的变化比较大,头发稀疏了,一颗门牙也“光荣下岗”了。不过言谈举止还是过去的样子,只是显得比过去矜持了一些。似乎没有听到他年轻时那别具一格的笑声。


难忘的潜艇生活
鲍东南

我是出生于革命干部家庭,父亲于1940年参加革命,新中国成立时,父亲所在的部队调入福建,据说是准备解放台湾。
我出生在南京东面的海边,我父亲又远在南方福建,所以父亲为我取名为“东南”。我出生后也随母亲去了福建。我幼年时期就开始随父母体验军旅生活了。父亲一直用他的言传身教培育我成长,要求我要当好革命事业的接班人。我暗下决心,长大一定要成为一名军人。真是事在人为,1969年我应征入伍,成了海军北海军队青岛水警区辅助船中队的一员。1970年,我又在“潜艇事业大发展”时,被调入潜艇部队,在127艇当轮机兵。当时的艇长是张连忠,政委是王学芳,轮机军士长是张地岭。我在这个战斗集体中生活了不满三年,但在我的心中留存了深深的、浓浓的战友深情。
在轮机班与我走的较近的是郭庚森。老郭是南京人,比我早一年入伍,浓眉大眼,外号“阿兹姆”。也许因为我们都是来自城市的原因吧,我俩比较投缘。他在专业知识学习和生活上给了我很多帮助,至今我都非常感激他。他经常带我一起锻炼身体,玩单杠,双杠,夏天我们二人还经常去海边游泳,一起踢足球。
老郭的朋友很多,他能借到照相机,常带我去海边和青岛风景区拍照,几乎我的业余生活都是与他在一起,他就像大哥哥一样照顾着小弟弟。
部队就餐有时吃咸鸭蛋,大家都喜欢吃蛋黄,但是蛋白也不能浪费,必须吃掉,可蛋白通常咸得无法入口,所以大多数战友干脆选择放弃吃鸭蛋。这样一来,餐桌上的鸭蛋就剩下很多。老郭会趁人不备,将餐桌上的鸭蛋装入口袋,带着我就走。到了海边,二人一起大餐一顿,只吃蛋黄,把蛋白扔到海里喂鱼,想想真是很开心。现在回想起来,仿佛嘴角还留着蛋黄的香味。
还有一件事,我印象很深,那天老郭晚上要上艇值更,交给我一个任务,他在篮球场上晾晒了两个旅行包,天黑前将包收回来,但晚饭后我却将此事忘得一干二净。第二天老郭从艇上值更回来,我才想起受托之事。但是球场上的两只包已不翼而飞。老郭也没责怪我,反而与我商量:干脆咱们一人去买一个皮箱。我说:只要是大哥安排,我都会同意。到了休息日,我俩请假外出,去市里把皮箱买回来了。
1973年初,在武昌造船厂接新艇时,我和老郭将要退伍。老郭与我商量:一起报名去远洋公司吧!我二话没说便同意了,老郭就是我的主心骨。接着我俩一起去艇部向政委汇报了这个想法。政委说,你们来自大城市,安排工作容易,还是把去外轮的名额留给从农村入伍的同志吧!就这样,远洋公司没去成,我俩就此分开了。上海与南京,虽然距离并不遥远,但是我们各自忙于自己的工作,见面的机会并不多。现在我们都退休了,倒是可以互相走动了。
近三年的潜艇生活,战友之间结下了深情厚谊,时过40多年,仍使我难忘。
永远感激你,郭庚森大哥!

十一、轮机兵陆源昌
 


陆源昌(1952.1~),上海市崇明县人。1969年2月入伍,1970年从北海舰队工程船大队调到潜艇部队,曾任127、155、210潜艇轮机兵,后调到216潜艇任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外训一号艇、349潜艇动力长。1985年转业,任崇明县航运公司办事员、人事科长、经理助理、副经理、电梯厂支部书记、工会主席、联管会主任。2012年退休。


陆源昌原在北海舰队工程船大队的一艘挖泥船上当兵,和鲍东南一样,也是在1970年“潜艇事业大发展”时调到潜艇部队,曾在127、155、210潜艇当轮机兵,我们在一起相处了大约5年。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们俩并排睡在上铺,彼此相处得不错。属于距离近、关系也比较近的战友。后来他调到别的艇去了,我也调到舰队机关去了。
虽然我们见面的机会不多,但是关于他的情况我还是了解的。当时他作为技术骨干,调到一条新组建的潜艇上去当轮机班长,不久又当轮机军士长,后来还当了一段时间动力长。运气不错,经历也很坎坷,不过那都是过去的事啦!说心里话,我还是很佩服他的。
1985年他转业后就失去了联系。从2008年开始,我一直在找他,没找到。这一次,是姚其樑航海长帮我找到他的。我得到他的电话号码,马上与他通了电话。他的声音还像以前一样,中气很足,几乎感觉不到岁月的沧桑。2017年6月,我陪张司令到上海,住在上海基地招待所,他和上海的其他战友一起来看我们。见到他,我感到很意外。这家伙65岁了,说他55岁绝对有人信。

清洁油柜
陆源昌

1970年12月,在中国海军“潜艇事业大发展”的浪潮中,我和当年参加“选飞”的战友,没有上天当上飞行员,而是下海当了潜艇兵。潜艇兵的身体要求和飞行员一样,有的方面甚至更苛刻,比如,牙齿必须非常整齐。原因是,潜艇兵要学习轻潜水,潜水呼吸器的面罩戴在头上,得用牙齿咬住橡皮“咬嘴”,否则呼吸器气囊的里的氧气就会泄露。
我和十多名从全军各个部队调到青岛潜艇支队的战友,被分配到海军先进艇——127潜艇上。我干的是轮机专业。在潜艇上,轮机专业最脏、最苦、最累。每次出海训练归来,晚上要和电工班的战友一起给蓄电池充电,一直到下半夜,第二天继续出海。127潜艇是战备值班艇,出海训练比较多,管理也比其他艇严格,但战友们个个都很自豪,没有怨言。因为那几年支队组建了好几个新艇队,127潜艇向新艇队输送了大批的干部和技术骨干。
我在127潜艇工作时间不长,有一件事印象非常深,那就是潜艇进厂维修,我参加了清洁油柜的工作。柴油是潜艇的血液,几百吨的柴油分别储存在从艇首到艇尾的几个大小不等的油柜中,最小的油柜要数艇尾的那个。潜艇进厂维修期间,我们轮机班负责保养油柜。
领导安排我去清洁艇尾的小油柜。油柜的检查孔那里非常狭窄,要想进入油柜,必须手脚并用,慢慢地爬过去才能到达油柜边缘,而油柜又太小,人在里面不能站立,只能上半身探进油柜,下半身留在外面。
油柜里面充满了刺鼻、令人窒息的气味,身体把检查孔一堵,油柜里面基本密不透风,在里面工作时间长了,会因缺氧而晕厥。我半截身子在里面清洁了一会儿,就感到头晕、气短,赶紧把头缩到油柜外面,呼吸几口新鲜空气再继续干。我一直干了两个多小时,才把油柜清洁干净。然后我慢慢地一步步地退了出来。到艇外一看,清洁其他油柜的战友差不多都出来了,大家全身上下满头满脸都是油污和汗水,大家互相看看彼此的模样,禁不住哈哈大笑。
离开127潜艇40多年了,当年那些虽然艰苦却苦中有乐的往事,时常会浮现在眼前。因此很想念127潜艇的老首长和老战友。
2017年5月,当年的同班战友李忠效给我打来电话,我一下就听出是他的声音。虽说分别几十年了,但老战友的音容笑貌已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当时激动的心情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站在马路边上和他交谈了十多分钟。
127潜艇服役的那几年,我从首长和战友的身上学到很多东西,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把127潜艇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带到了新艇。在216潜艇参加30昼夜远航,我还荣立了三等功。转业到地方后,我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党务工作者。
难忘127,难忘127的首长和战友,难忘127轮机班的兄弟们!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海军作家李忠效编著的纪实文学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敬请阅读

前文回顾

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序言和引子
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1)
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2)
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3
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4)
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5)
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6)
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7)
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8)
1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一四部门(1)
1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一四部门(2)
1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一四部门(3)
1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1)
1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2)
1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3)
1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4)
1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航电班(1)
1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航电班(2)
1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航电班(3)
2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1)
2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2)
2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3)
2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4)
2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5)
2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1)
2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2)
2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3)
2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1)
2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2)
3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3)
3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4)
3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5)
3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6)
3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电班
3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1)
3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2)
3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3)
3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4)
3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1)
4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2)
4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3)
4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4)
4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5)
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欢迎关注听雪斋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