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7)

李忠效 听雪斋书馆 2020-03-28

127、155、210 潜艇战友聚会(2017年 · 青岛)视频




轮机班



十二、轮机兵马绍臣


 

马绍臣(1950.6.30~),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原金县)人。1969年入伍,曾任127潜艇轮机兵。1973年3月退役后曾在金县亮甲店公社机关、金顶牙口屯村委会和亮甲店供销社工作。



马绍臣属于那种少言寡语的人,很少做出引人注意的举动,也很少说出引人注意的话语。班里开会,他大都是最后一个发言,该说的话大都被别人说了,到了他那儿,更没话可说,三言两语便结束了。时间一长,主持会的班长、军士长也不为难他,只要他表个态,就算完事。

我和他一起相处3年多,却讲不出关于他的故事。只记得他有一次因为得了肾结石,突然尿血,当时疼得他额头只冒汗,后来经过住院治疗,把结石排了出来。

1973年初退役后,我再没有见过他。2016年8月30日,我通过大连的战友终于找到了他。我给他打电话:“老兄,怎么样?”

他回答:“凑乎吧,就差拐个筐、拄个棍要饭了。”

多年不见,老马变得幽默了!

大连话“凑乎”,就是将就的意思。比如说,一件事不算太好,也不算太坏,就是“凑乎”,也叫“凑付”或者“凑合”。

马绍臣的手机是老式手机,还有毛病,只能接听电话,不能收发短信,更不能上网。他委托朋友用智能手机给我发来一张他保存的老照片。那是一张拍于“70.5.31”的合影,上面有我,让我大为惊讶。我已经不记得我还曾和这几位老兄一起照过相。照片中的黄伯平后来去了核潜艇部队。看照片上的时间,大约是为了欢送黄伯平而拍的“分别留念”。我们6个人,5个专业,是怎么凑到一块儿去的,我一点印象也没有了。

马绍臣没有在核潜艇上工作过,但他却有一段与核潜艇相关的经历。1970年底,他和本艇的舰务兵邱殿华、雷达兵姜龙宝一起,到设在上海的海军医学研究所参加一项试验——核潜艇艇员身体适应能力试验。在那里,他和其他参试人员一起,像实验室的小白鼠一样,当了一回试验品,身体受到严重的摧残。

在当时,这是一种保密的试验,我们只知道他去执行了一次试验任务,具体什么情况,他不说,我们也不知道。据他的夫人说,他的嘴很紧,这么多年,他对身边的人也没有说起过。现在时间过去了将近50年,他终于可以说了。

2017年11月,马绍臣到青岛参加老艇战友聚会,他向我提出,想请支队出具一份他参加核潜艇艇员生理试验的证明,我答应帮他办。我请老艇长张连忠、老政委王学芳、老军士长张地岭联名给支队机关出具证明,说明情况。我本以为这是很简单的一件事,没想到办理的过程极其复杂,这个过程足足可以写一篇万字长文。特别是由原海军司令员张连忠出具证明,由我这个海军作家具体操作都这样难,换成没有任何“背景”的普通老兵,想必会更难。好在经过将近一年半的努力,总算把马绍臣、邱殿华、姜龙宝参加试验的证明开出来了。下面的文章,就是马绍臣按照我的提示,自己写下的那段“生不如死”的经历。



我给核潜艇当“小白鼠”

马绍臣


时间过得真快,从我当兵那年算起,转眼间,已经过去了将近50个年头。我也将要迈进70岁的门槛。人老了喜欢怀旧,当年在部队服役期间和大家一起生活、学习、训练的情景,经常浮现在眼前,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1969年2月,我从大连市金县农村应征入伍,来到北海舰队青岛潜艇支队,被分配到127潜艇,当了一名轮机兵。第一次上艇,看到轮机舱那些复杂的机械设备,感到很稀奇。机舱的空间狭小,管路、阀门密布,稍不注意就会把脑袋碰一个大包。两台主机中间的过道只有一肩宽,两个人迎面走,必须侧身、收腹才能通过。要是有一人稍胖一点,侧身、收腹也过不去。以前的潜艇兵都要经过潜士校培训一年,“文革”开始后,潜士校处于瘫痪状态,我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直接上艇。刚开始什么都不懂,心里很着急,面对复杂的管路系统,不知如何是好。军士长张地岭和班里的老兵,手把手地教我,使我渐渐熟悉了潜艇构造和专业技术。我不怕苦,不怕累,晕船时也能坚守岗位,得到领导和战友的好评,入伍第一年就被评为“五好战士”,1970年11月初光荣加入了党组织。

我记得王学芳政委在我入党以后找我谈话,说准备派我去上海参加一项重要的科研工作,我对这次具有神秘色彩的特殊任务充满好奇,表示一定不辜负领导的期望,努力把任务完成好。过了几天,从支队各艇抽调的一共7个人坐船前往上海。

报到地点是上海枫林路生理研究所。到了那里我们才知道,我们是为我国核潜艇未来的艇员所作的试验:挑战人体生理极限。当时我国核潜艇已经下水,设计续航力为90昼夜。核潜艇是否能在水下续航90昼夜,一方面要看机械设备的抗疲劳能力,一方面要看艇员的抗疲劳能力,我们就是后一项试验的“试验品”。据说,原来科研部门是用几只猴子做试验,因为动物不会讲话,除了仪器获得的各种技术参数,无法知道猴子的具体感受,因此临时决定抽调我们这些会说的人来当“试验品”。

科研人员对我们每个人的身体进行全方位检查,有些项目还反复检查了多次。然后开始进行正常试验。试验地点设在一艘常规潜艇里面。试验项目是按照核潜艇的生活环境设计的。一个漆黑的夜晚,研究所用汽车把我们拉到码头,然后直接进艇。我们甚至不知道这艘试验用的潜艇停靠在哪里。研究人员根据核潜艇长期在水下可能出现的情况,营造了一个非常恶劣的生活环境,高温、高压、潮湿、灯光昏暗,甚至包括几十种有害气体。研究人员过几天带着仪器下艇给我们检测一下身体情况,看看有什么变化。然后带着数据就走了。

我们7个人被分在7个舱室,只有吃饭的时间才能凑在一起说说话,所以我们特别珍惜吃饭的时间,都想多磨蹭一会儿。每顿饭都是从升降口送进来的,伙食不错,但是大家都没有胃口。那时的文化生活内容很贫乏,没有电视,也没有广播,每天只能看看报纸。我们7个人实际上就是人们在电视里经常看到的实验室里面的小白鼠。小白鼠的心理感受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感觉是度日如年。因为完全与世隔绝,我们不知道白天和黑夜,每天只能通过24小时船钟分辨夜与昼。

30天时间,身体勉强还可以支撑,之后便每况愈下,特别是到了80多天的时候,身体感觉特别异常,两腿发软,头重脚轻,浑身无力,走路时摇摇晃晃,好似喝醉酒似的。脑袋涨得要命,耳朵嗡嗡作响,眼睛明显发花,看东西模糊,像罩了一层薄膜在眼上,身上经常出虚汗,血压升高,高压高达200左右,低压在140-150之间(从此留下高血压的病症,至今一直在吃降压药)。除了身体的折磨,还有精神的折磨。每天在孤独和枯燥中度过,那种感觉真是生不如死。我觉得我们7个人意志比较坚强,如果换成今天的年轻人,一定有人会疯掉!参试人员能不能精神失常,或许也是试验的项目之一吧!

试验中止以后,又是一个漆黑的夜晚,我从潜艇里出来,被直接拉到住的地方。房间里拉着黑色窗帘,密不透光。专家嘱咐我,10天之内不准见阳光。10天以后可以见阳光了,也要眯缝着眼睛看。记得第11天是个阴天,我眯着眼睛看到天光,会感到眼睛被并不明亮的天光刺得生疼,老半天才敢慢慢睁开眼。

由于这项试验性质特殊,要求严格保密,我三个月没有与家人联系,父母以为我在部队出事了,就发了一封加急电报询问情况。研究所看到电报,便以我的名义给家里回电,说是正在执行重要任务,请家人放心。电报的事我是事后才知道的。

从上海回到青岛以后,我就病了,当时正赶上我艇要去远航,人员不够,我没有向领导说出自己身体虚弱的实情。当时的政治气氛是大力提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轻伤不下火线”的精神,我不好意思以身体虚弱为由不参加远航。于是我默默地带病参加了远航。这次远航是25昼夜,我本来就非常虚弱的身体,再经过25昼夜的折腾,更加糟糕。远航归来,身体就垮了。面黄肌瘦,体重下降,腰和肚子痛得厉害,有一天突然尿血。领导和同志们赶紧把我送到支队卫生院。医生认为病情严重,又立即用救护车把我送到舰队401医院。401医院的医生确诊我得了肾结石和尿结石。

我在401医院住了两个月,这时我的体重已经由原来的140斤下降到102斤。医生为了让我恢复健康,又把我送到海军疗养院空潜科疗养了一个月。由于身体的原因,艇领导比较照顾我,后来我就很少出海了。

1973年2月,我退出现役回到老家,曾在金县亮甲店公社机关、金顶牙口屯村委会和亮甲店供销社工作。部队的教育和磨炼,使我养成坚强的意志和正直的性格,长期以来,我一直坚持正直和正义,与社会上的一些不良现象做斗争。

40多年来,我看到海军核潜艇事业蓬勃发展,心里很高兴。虽然我参加的那次试验损害了我的身体,但是我的心里还是很自豪的,毕竟,在这项辉煌的事业中,也有我们这些“小白鼠”的贡献。

 


十三、轮机兵王洪德

 


王洪德(1950~),浙江省黄岩县人。1969年入伍,1970年从陆军调到海军潜艇部队,曾任127潜艇轮机兵。1973年退役,到天津远洋公司工作,曾任外轮“老轨”。现居大连市。



王洪德是从陆军调来的,个子不高,娃娃脸儿,圆圆的像个大苹果,他的眼窝很深,眼睛黑黑的,透着机灵。因为他整个儿看上去比较显小,所以得了个有趣的外号——“小不点儿”。当然,他是一直不喜欢别人叫他这个外号的,一有人喊“小不点儿”,他就会怒冲冲地用那双深陷在眼窝中的黑眼睛狠狠地“剜”你一眼。

我记得我曾经带过他值更,却讲不出有关他的故事。岁月的潮水会冲淡往昔记忆。

2017年11月初,老艇战友在青岛聚会,他来了,还带来了夫人。他的变化比较大,头发已经花白,如果在马路上碰面,绝对不敢相认。


潜艇往事

王洪德


1969年1月,我离开家乡黄岩县,到江苏省无锡市陆军第27军服役。接受3个月的军政训练,当上一名连队司号员。1970年海军潜艇事业大发展,我又被选拨到潜艇部队。先在青岛潜艇学校(现潜艇学院)学习轮机专业,结业后被分配到127潜艇当了一名轮机兵 。

上艇不久,127潜艇进4808厂坞修。当时正值“文革”期间,工厂里面乱哄哄的,工人干活也不上心,车间里经常冷冷清清,严重影响了坞期进度。我们艇是战备值班艇,下一步还要执行远航任务,艇长张连忠为了早日完成坞修,提出了艇员“自修”的方案,一些本来是由厂方负责的项目,都改为艇员“自修”了。

我们轮机班除了参加水柜除锈等共同性项目,还要负责本专业的项目,如清洗燃油柜等。清洗燃油柜可是个又脏又累的活儿,一是油柜里面的燃油味道很难闻,二是油柜内部空间狭小,个子高、身体壮的人转身都困难。我因为长得比较瘦小,这时倒成了一种优势,空间狭窄的地方,都被我“承包”了。虽然这个活儿脏点累点,但我心里很高兴,凭借我的“优势”,终于可以比别人干得更出色了。干完活儿,艇长张连忠特意让我们军士长张地岭跟厂里要了一个小澡池,让我们痛痛快快地洗了一个热水澡。洗去了油污,也洗去了疲劳,那种一身轻松、舒坦的感觉,真是美妙极了!

在全艇同志的共同努力下,潜艇按时完成坞修,出厂了,并按计划完成了试航和之后的远航。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像我们艇这样的“奇迹”是很少见的。支队有的潜艇,一修就是好几年;有的水兵,当兵4年,到复员还没出过海。我想,他们当时舒服,事后一定充满了遗憾。

一转眼,我离开部队40多年了,回想当年在127潜艇上当兵的日子,记忆犹新,历历在目。那些年,我们艇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无论在部队还是在地方,都干得很出色。

感谢首长,感谢军营。曾经当过兵,这是我一生的骄傲!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海军作家李忠效编著的纪实文学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敬请阅读

前文回顾

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序言和引子
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1)
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2)
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3
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4)
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5)
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6)
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7)
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8)
1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一四部门(1)
1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一四部门(2)
1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一四部门(3)
1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1)
1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2)
1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3)
1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4)
1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航电班(1)
1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航电班(2)
1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航电班(3)
2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1)
2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2)
2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3)
2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4)
2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5)
2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1)
2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2)
2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3)
2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1)
2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2)
3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3)
3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4)
3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5)
3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6)
3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电班
3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1)
3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2)
3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3)
3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4)
3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1)
4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2)
4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3)
4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4)
4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5)
4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6)
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欢迎关注听雪斋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