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55、210 潜艇战友聚会(2017年 · 青岛)视频/1_06baOH91dwTAWnI5QIujp9OhQzBibw.gif)
/2_aTcQ48Ficia9CuwbE4PJelenozPdDw.png)
轮机班
/3_axBmUNKFslJTje9WJHzNMwBT2X2J4Q.png)
/4_ibcm3p9iaeNXhloeMZRDbK5VblXiaA.png)
许彦伟(1951.8.28~),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1972年12月入伍,曾任155、210潜艇轮机兵。1977年退役,曾任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保卫干部、哈尔滨建筑大学外事办主任、学校后勤处副处长、海燕大酒店副总经理。2011年退休。/5_IZVic9BhowQhOUVjrjgKyQXyVh86oA.png)
许彦伟入伍前曾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过兵团战士,在他们同期入伍的新兵当中,属于年龄比较大的。他的父亲是副省级干部,“文革”初期受到冲击,他作为“走资派”的子女也受到牵连,因此,一直等到父亲被“解放”他才拥有当兵的资格。许彦伟在下乡期间吃了很多苦,也经受了锻炼。当兵以后,基本上很难看出他身上有高干子弟的痕迹。轮机兵是潜艇上最脏最累最苦的专业,如果你想从一队潜艇兵中辨别哪个人是轮机兵,就看工作服。特别是冬天,棉工作服不能洗,时间一长,棉衣外面黑乎乎的锃亮锃亮。队列中衣服最脏的那几个人,肯定就是轮机兵。许彦伟的工作服和我们的工作服一样脏。许彦伟平时说话有点结巴,据说,凡是结巴的人都是因为脑子反应快,语言跟不上。我无法用科学的论据来证明这个论点,但许彦伟确实属于比较聪明的那种人,专业学习好像不用太费劲。他是我带的兵,我记得他独立值更和独立操作都比别人早。他唯一与普通工农家庭出身的水兵不同的地方,是他有一台德国蔡司相机。那个年代,照相机还不普及,谁有一台国产的120照相机就很不错了,135照相机很少,外国相机更属于奢侈品。我们那时的许多照片都是许彦伟照的。1976年底,我调支队机关以后,对艇上的情况就不了解了。许彦伟是哪年退役的,我也记不清了。2016年6月,我到青岛出差,与艇上一些老领导和老战友相聚,老政委王学芳告诉我:“许彦伟这个同志不错,本来可以留下来提干的,但是他坚持要复员。我专门找他谈过,他表示不愿留队。”我对王学芳说:“他当兵时年纪比较大,估计是想回家结婚,而他又不想和媳妇分居两地。另外他父母的身体不大好,他想回家尽孝。”许彦伟退役后,可能是忙于工作或者家事,没空和大家联系。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他的任何消息。大约在1990年前后,张来坤来北京,我陪他去游天坛。中午时,准备找个饭店吃饭,走进天坛附近一个小饭店,发现已经客满,正要转身出来,忽听有人喊:“忠效!”我愣了一下,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熟人。因为外面的光线比较强,里面的光线比较暗,我一时没看清声音来自哪里。这时只见一个魁梧的人影从里面走出来,走近了才看清是许彦伟。当时感觉他和在部队时的外形变化不是很大。他和张来坤不认识,张来坤是1973年初在武昌接艇的时候退役的,许彦伟是1973年下半年我们接艇回来以后才上艇的。我给他们做了介绍,然后问许彦伟怎么在这里,他说要出国(好像是去日本),来北京办出国手续。饭店里面还有他一起来的朋友,我们没有多聊,匆匆告别。再次见到他,是2014年7月青岛战友聚会,时间又过去了20多年。这20多年彼此的变化要大一些。毕竟都是60来岁的人了。这次我编辑此书,约他写一篇文章,他写来了一篇《我是轮机兵》。从题目上看,很有点自豪的味道。/6_y7Qwsm9CXB5ZbWAt17emlBw4JialXw.png)
1966年我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文革”开始了。学校停课,社会乱了,家里的天也塌了!父亲是1929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运动一来,他和省里的一些老干部第一批被“揪”了出来,批斗、游街,并被关进了“牛棚”。我该怎么办?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一时无所适从。转眼到了1968年,我母亲也被关进了“学习班”。这时征兵工作开始,很多同学去当兵了,我因是“走资派”子女,政审不合格,不能当兵。1968年6月18日,毛主席批示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哈尔滨市热烈响应,动员知识青年到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想,当兵不成就下乡吧!不能再这么混了,让人看不起,最起码要争取在政治上翻身。万万没想到,报名下乡也碰了钉子,又是政审不合格。建设兵团刚成立,当时中苏关系很紧张,兵团属于半军事化管理,所以政审很严格。怎么办?走!一定要走出去!就这样,1968年7月15日,我简单收拾行装,跟一个我最要好的同学,硬是登上了北去的列车,随哈尔滨的大批知青队伍去了“北大荒”。到了那里才知道生活的艰难,干的是力气活,吃的是粗粮,晚上许多人挤在一铺炕上。这些都不算什么,农活可以白干,苦和累我都不怕,可是因为我不在编,没有户口,就没有粮票,没有32元的工资。我咬牙坚持着,与老同学分享他一人的工资和粮票,期盼着北大荒有一天能接收我。毛主席终于为“走资派”子女讲话了,称这批人是“可以改造好的子女”。这下好了!几天后我被收编,正式加入知青队伍,而后又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垦荒战士。当时兵团主要岗位的干部大都是现役军人,而兵团战士只发军装,不发领章帽徽,我们看到戴领章帽徽的人心里很是羡慕。现役军人戏称自己是穿军装的工农子弟兵,我们是不戴领章帽徽的人民解放军战士。由于我表现突出,不久被提升为“农工排长”,也就是以工代干的意思。到了1972年,父母被“解放”出来。这时又传来征兵的消息,埋藏在我心底多年的愿望一下被激活了,这次我一定要参军!决心已定,便回到哈尔滨与父母商量,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我返回连队办理调离手续,当时连党支部正在讨论我的入党问题,我突然申请调离,让大家都很吃惊。最后研究决定同意放行,而入党问题以“不能扎根边疆”为由搁置了。艰苦的知青生活,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1972年12月15日,我这个22岁的知青终于实现了当兵的梦想,并当上了一名潜艇兵。经过几个月新兵训练和专业学习,于1973年秋分配到青岛潜艇支队155艇任轮机兵,开始了新的生活。轮机兵在潜艇上是最苦最累的兵,整天和机械油水打交道,身上穿的工作服总是有些永远也洗不净的油渍。我们工作的机舱,被两部主机占据了主要位置,各种辅助机械分布在各个角落和地板下面,舱室密布系统管线,数不清的各种阀门、档扳及各种仪表盘,整个舱室满满当当,只留下部分狭小的工作空间。室温很高,空气中弥留着柴油、滑油、液压油、中压气等说不清的浑浊气味。轮机兵有个很好的习惯,上艇抹布不离手,边工作边把自已负责的机械、战位以及周边的角落,收拾得干干净净,甚至连小小的阀牌都擦拭得锃明瓦亮。每当两部主机开始工作,就会发出震耳欲聋、让人心颤的轰鸣声,舱内无法再用语言交流,轮机兵只能用独特的手语交流。记得一次水下空气筒航行,我上岗实际操作,看着军士长张地岭用手语发出的信号,我配合着完成动作,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和紧张。这时老艇长张连忠来到机舱,看到我正全神贯注地操作,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两眼和我对视一笑。我立刻明白,这不经意的一拍,是老艇长传递着对新战士的鼓励和信任,好像告诉我“别紧张,好好干”。虽然过去多年,每当回想起这位不怒自威的老艇长,依然那么可亲、可敬!潜艇的生活紧张有序,艇上的部署非常严谨。在轮机班,班长和水兵都有自己的战位号码,我的战位号码是5一5一11,这个看似神密又耐人寻味的三组数字,表示的意义可大有不同,每一个数代表一个意思。当我知道了号码的含义,就找到了我在潜艇上的位置,明确了在轮机班的岗位和职责,就能按潜艇在各阶段的部署完成任务。我所在的岗位其中一项职责就是负责全艇的燃油系统、滑油管路、各种阀门及装卸设备等等。工作任务表述起来很简单,要真正学好弄懂,并能自如地操作就难多了。就说潜艇的燃油系统吧,管线最长,贯通全艇各个舱室,油柜多,分布广,有内壳柜、外壳柜,每个柜里装什么油,构造、性能、容量等等较复杂。再就是数不过来的大大小小各种阀门,遍布舱室的不同位置,五颜六色,手轮和铜牌闪闪发亮,乍一看,眼花乱,无从下手。特别是在内燃机工作时,哪些阀门需要开启,哪些在水下状态不能乱动,想真正熟练地操作它们,确实需要下一番功夫。记得一次潜艇加油,那天我和战友们早早来到艇上,张地岭军士长布置任务,几号油柜装载,从第几号柜开始,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应注意的事项等等,安排完毕大家分头准备。经过一番紧张忙碌,一切就绪开始加油。柴油沿着码头上的输油管缓缓注入油柜,这时,我在舱内沿着管线检查系统工作情况,到了一舱,突然发现一个阀门有些漏油,我拿着工具和抹布跑了上去,想办法制止泄漏。可随着供油压力升高,流量加大,柴油一下子从阀门处喷了出来,临时措施已无济于事,立即通知码头停止供油,同时顶着系统中的余压和喷出的柴油,迅速更换新的阀门,故障很快排除,加油又重新开始。一阵紧张忙过后,我才发现自己已经淋了一个柴油澡,嘴里充满了柴油味,整个人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被柴油淋了个透,棉袄也变得沉掂掂的直往下坠,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事后再检查那个阀门,就是密封添料老化,没及时发现更换,造成这样后果。这件事狠狠地教训了我,问题出现在我的战位,细想如果潜艇是在水下航行压力调油,出现这事不敢想象会是什么后果。潜艇轮机兵,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总是让我感觉有许多东西学不完。当兵容易,当一个合格的轮机兵难,当一个优秀的潜艇兵更难。经过几年潜艇生活磨励,我从一名新兵变成了老兵,一步步成熟起来,几经轮机战位的学习轮换,最后站到了主机岗位,随艇完成各项训练任务和备战值班。1976年底又参加了30天的远航。1975年经老军士长张地岭、老班长李忠效介绍,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部队期间曾四次受到嘉奖。至今离开部队近四十年,无论在什么岗位,210潜艇的战斗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我想念朝夕相处、同甘苦、共患难的潜艇战友,难忘艇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我也不后悔!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