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10)

李忠效 听雪斋书馆 2020-03-31

127、155、210 潜艇战友聚会(2017年 · 青岛)视频


轮机班




二十、轮机兵许彦伟
 


许彦伟(1951.8.28~),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1972年12月入伍,曾任155、210潜艇轮机兵。1977年退役,曾任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保卫干部、哈尔滨建筑大学外事办主任、学校后勤处副处长、海燕大酒店副总经理。2011年退休。


许彦伟入伍前曾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当过兵团战士,在他们同期入伍的新兵当中,属于年龄比较大的。他的父亲是副省级干部,“文革”初期受到冲击,他作为“走资派”的子女也受到牵连,因此,一直等到父亲被“解放”他才拥有当兵的资格。
许彦伟在下乡期间吃了很多苦,也经受了锻炼。当兵以后,基本上很难看出他身上有高干子弟的痕迹。轮机兵是潜艇上最脏最累最苦的专业,如果你想从一队潜艇兵中辨别哪个人是轮机兵,就看工作服。特别是冬天,棉工作服不能洗,时间一长,棉衣外面黑乎乎的锃亮锃亮。队列中衣服最脏的那几个人,肯定就是轮机兵。许彦伟的工作服和我们的工作服一样脏。
许彦伟平时说话有点结巴,据说,凡是结巴的人都是因为脑子反应快,语言跟不上。
我无法用科学的论据来证明这个论点,但许彦伟确实属于比较聪明的那种人,专业学习好像不用太费劲。他是我带的兵,我记得他独立值更和独立操作都比别人早。
他唯一与普通工农家庭出身的水兵不同的地方,是他有一台德国蔡司相机。那个年代,照相机还不普及,谁有一台国产的120照相机就很不错了,135照相机很少,外国相机更属于奢侈品。我们那时的许多照片都是许彦伟照的。
1976年底,我调支队机关以后,对艇上的情况就不了解了。许彦伟是哪年退役的,我也记不清了。
2016年6月,我到青岛出差,与艇上一些老领导和老战友相聚,老政委王学芳告诉我:“许彦伟这个同志不错,本来可以留下来提干的,但是他坚持要复员。我专门找他谈过,他表示不愿留队。”
我对王学芳说:“他当兵时年纪比较大,估计是想回家结婚,而他又不想和媳妇分居两地。另外他父母的身体不大好,他想回家尽孝。”
这些都是我猜度的,实际情况是否如此,我也不清楚。
许彦伟退役后,可能是忙于工作或者家事,没空和大家联系。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有他的任何消息。
大约在1990年前后,张来坤来北京,我陪他去游天坛。中午时,准备找个饭店吃饭,走进天坛附近一个小饭店,发现已经客满,正要转身出来,忽听有人喊:“忠效!”
我愣了一下,没想到会在这里遇到熟人。因为外面的光线比较强,里面的光线比较暗,我一时没看清声音来自哪里。这时只见一个魁梧的人影从里面走出来,走近了才看清是许彦伟。当时感觉他和在部队时的外形变化不是很大。
他和张来坤不认识,张来坤是1973年初在武昌接艇的时候退役的,许彦伟是1973年下半年我们接艇回来以后才上艇的。我给他们做了介绍,然后问许彦伟怎么在这里,他说要出国(好像是去日本),来北京办出国手续。饭店里面还有他一起来的朋友,我们没有多聊,匆匆告别。
再次见到他,是2014年7月青岛战友聚会,时间又过去了20多年。这20多年彼此的变化要大一些。毕竟都是60来岁的人了。
这次我编辑此书,约他写一篇文章,他写来了一篇《我是轮机兵》。从题目上看,很有点自豪的味道。

我是轮机兵
许彦伟

从当兵前的一段经历说起。
1966年我读初中二年级的时候,“文革”开始了。学校停课,社会乱了,家里的天也塌了!父亲是1929年参加革命的老同志,运动一来,他和省里的一些老干部第一批被“揪”了出来,批斗、游街,并被关进了“牛棚”。我该怎么办?一个十几岁的孩子,一时无所适从。
转眼到了1968年,我母亲也被关进了“学习班”。这时征兵工作开始,很多同学去当兵了,我因是“走资派”子女,政审不合格,不能当兵。1968年6月18日,毛主席批示组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哈尔滨市热烈响应,动员知识青年到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我想,当兵不成就下乡吧!不能再这么混了,让人看不起,最起码要争取在政治上翻身。万万没想到,报名下乡也碰了钉子,又是政审不合格。建设兵团刚成立,当时中苏关系很紧张,兵团属于半军事化管理,所以政审很严格。
怎么办?走!一定要走出去!就这样,1968年7月15日,我简单收拾行装,跟一个我最要好的同学,硬是登上了北去的列车,随哈尔滨的大批知青队伍去了“北大荒”。
到了那里才知道生活的艰难,干的是力气活,吃的是粗粮,晚上许多人挤在一铺炕上。这些都不算什么,农活可以白干,苦和累我都不怕,可是因为我不在编,没有户口,就没有粮票,没有32元的工资。我咬牙坚持着,与老同学分享他一人的工资和粮票,期盼着北大荒有一天能接收我。毛主席终于为“走资派”子女讲话了,称这批人是“可以改造好的子女”。这下好了!几天后我被收编,正式加入知青队伍,而后又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垦荒战士。当时兵团主要岗位的干部大都是现役军人,而兵团战士只发军装,不发领章帽徽,我们看到戴领章帽徽的人心里很是羡慕。现役军人戏称自己是穿军装的工农子弟兵,我们是不戴领章帽徽的人民解放军战士。由于我表现突出,不久被提升为“农工排长”,也就是以工代干的意思。
到了1972年,父母被“解放”出来。这时又传来征兵的消息,埋藏在我心底多年的愿望一下被激活了,这次我一定要参军!决心已定,便回到哈尔滨与父母商量,得到了他们的支持。我返回连队办理调离手续,当时连党支部正在讨论我的入党问题,我突然申请调离,让大家都很吃惊。最后研究决定同意放行,而入党问题以“不能扎根边疆”为由搁置了。
艰苦的知青生活,丰富了我的人生经历。1972年12月15日,我这个22岁的知青终于实现了当兵的梦想,并当上了一名潜艇兵。经过几个月新兵训练和专业学习,于1973年秋分配到青岛潜艇支队155艇任轮机兵,开始了新的生活。
轮机兵在潜艇上是最苦最累的兵,整天和机械油水打交道,身上穿的工作服总是有些永远也洗不净的油渍。我们工作的机舱,被两部主机占据了主要位置,各种辅助机械分布在各个角落和地板下面,舱室密布系统管线,数不清的各种阀门、档扳及各种仪表盘,整个舱室满满当当,只留下部分狭小的工作空间。室温很高,空气中弥留着柴油、滑油、液压油、中压气等说不清的浑浊气味。
轮机兵有个很好的习惯,上艇抹布不离手,边工作边把自已负责的机械、战位以及周边的角落,收拾得干干净净,甚至连小小的阀牌都擦拭得锃明瓦亮。每当两部主机开始工作,就会发出震耳欲聋、让人心颤的轰鸣声,舱内无法再用语言交流,轮机兵只能用独特的手语交流。记得一次水下空气筒航行,我上岗实际操作,看着军士长张地岭用手语发出的信号,我配合着完成动作,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和紧张。这时老艇长张连忠来到机舱,看到我正全神贯注地操作,轻轻地拍了拍我的肩膀,两眼和我对视一笑。我立刻明白,这不经意的一拍,是老艇长传递着对新战士的鼓励和信任,好像告诉我“别紧张,好好干”。虽然过去多年,每当回想起这位不怒自威的老艇长,依然那么可亲、可敬!
潜艇的生活紧张有序,艇上的部署非常严谨。在轮机班,班长和水兵都有自己的战位号码,我的战位号码是5一5一11,这个看似神密又耐人寻味的三组数字,表示的意义可大有不同,每一个数代表一个意思。当我知道了号码的含义,就找到了我在潜艇上的位置,明确了在轮机班的岗位和职责,就能按潜艇在各阶段的部署完成任务。
我所在的岗位其中一项职责就是负责全艇的燃油系统、滑油管路、各种阀门及装卸设备等等。工作任务表述起来很简单,要真正学好弄懂,并能自如地操作就难多了。就说潜艇的燃油系统吧,管线最长,贯通全艇各个舱室,油柜多,分布广,有内壳柜、外壳柜,每个柜里装什么油,构造、性能、容量等等较复杂。再就是数不过来的大大小小各种阀门,遍布舱室的不同位置,五颜六色,手轮和铜牌闪闪发亮,乍一看,眼花乱,无从下手。特别是在内燃机工作时,哪些阀门需要开启,哪些在水下状态不能乱动,想真正熟练地操作它们,确实需要下一番功夫。
记得一次潜艇加油,那天我和战友们早早来到艇上,张地岭军士长布置任务,几号油柜装载,从第几号柜开始,还需要做好哪些工作,应注意的事项等等,安排完毕大家分头准备。经过一番紧张忙碌,一切就绪开始加油。柴油沿着码头上的输油管缓缓注入油柜,这时,我在舱内沿着管线检查系统工作情况,到了一舱,突然发现一个阀门有些漏油,我拿着工具和抹布跑了上去,想办法制止泄漏。可随着供油压力升高,流量加大,柴油一下子从阀门处喷了出来,临时措施已无济于事,立即通知码头停止供油,同时顶着系统中的余压和喷出的柴油,迅速更换新的阀门,故障很快排除,加油又重新开始。一阵紧张忙过后,我才发现自己已经淋了一个柴油澡,嘴里充满了柴油味,整个人从头到脚,从里到外都被柴油淋了个透,棉袄也变得沉掂掂的直往下坠,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事后再检查那个阀门,就是密封添料老化,没及时发现更换,造成这样后果。这件事狠狠地教训了我,问题出现在我的战位,细想如果潜艇是在水下航行压力调油,出现这事不敢想象会是什么后果。
潜艇轮机兵,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总是让我感觉有许多东西学不完。当兵容易,当一个合格的轮机兵难,当一个优秀的潜艇兵更难。
经过几年潜艇生活磨励,我从一名新兵变成了老兵,一步步成熟起来,几经轮机战位的学习轮换,最后站到了主机岗位,随艇完成各项训练任务和备战值班。1976年底又参加了30天的远航。1975年经老军士长张地岭、老班长李忠效介绍,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部队期间曾四次受到嘉奖。
至今离开部队近四十年,无论在什么岗位,210潜艇的战斗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我想念朝夕相处、同甘苦、共患难的潜艇战友,难忘艇上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我也不后悔!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海军作家李忠效编著的纪实文学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敬请阅读

前文回顾

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序言和引子
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1)
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2)
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3
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4)
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5)
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6)
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7)
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8)
1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一四部门(1)
1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一四部门(2)
1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一四部门(3)
1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1)
1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2)
1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3)
1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4)
1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航电班(1)
1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航电班(2)
1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航电班(3)
2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1)
2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2)
2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3)
2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4)
2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5)
2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1)
2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2)
2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3)
2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1)
2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2)
3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3)
3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4)
3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5)
3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6)
3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电班
3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1)
3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2)
3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3)
3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4)
3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1)
4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2)
4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3)
4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4)
4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5)
4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6)
4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7)
4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8)
4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9)
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欢迎关注听雪斋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