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55、210 潜艇战友聚会(2017年 · 青岛)视频
/3_Xz3aicBKYGPRKn3OlFFPEzU5NpuGkQ.png)
/4_XpugibjAWAgYqnoaicXicqSyJ8ttdQ.png)
孙振忠(1942.3~),北京市人。1965年8月入伍,1966年7月任127潜艇电工兵,1970年2月任127潜艇电工军士长,1970年5月任潜艇支队政治部干事,1981年4月任204潜艇副政委,1984年11月任216潜艇政委,1988年1月任218潜艇政委。1991年3月转业待分配,1991年8月任青岛市税务局台东分局营口路税务所税务专管员,1993年9月任青岛市税务局台东分局政工科科长,1994年8月任青岛市地方税务局第二分局政工科科长,1998年11月任青岛市崂山地方税务局纪委书记。2002年12月起在青岛市国际税收研究会工作。/5_IZVic9BhowQhOUVjrjgKyQXyVh86oA.png)
我曾和孙振忠一起共事过两次,一次是在127艇,一次是在支队政治部宣传科。我1970年1月上艇的时候,孙振忠还在艇上,我们一起值过艇内更。当然了,他是艇值日,我值轮机更。从他的简历上看,我刚刚单独值更,他就调到支队政治部宣传科当干事去了。1976年10月,我调到支队政治部宣传科的时候,他还在宣传科,是宣传科的老干事了。我1978年调到舰队政治部创作组当创作员,他仍在宣传科,这时就更老了。他当了11年干事,才到艇上当副政委的。孙振忠个子不高,也比较瘦,性格温和,举止斯文,好像从没看到过他对什么人着急发脾气。与他一起共事,会有一种很舒服的感觉。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他写了一篇文章《还想当新兵》。我能理解他的这种愿望。当新兵就是重新回到年轻的时候。“还想当新兵”就是还想年轻啊!/6_y7Qwsm9CXB5ZbWAt17emlBw4JialXw.png)
人生很怪异,到了领《老年人优待证》的年龄,对眼前要办的事往往容易忘记,而对年轻时经历的事却历历在目,记忆犹新。1966年7月27日,我从海军潜艇士兵学校毕业,分配到了北海舰队127潜艇。那年月,风华正茂,虽然性格不太外向,但内心深处却蕴藏着一股劲——要强好胜。那时,思想不甘落后他人,作风不甘松懈自己,专业不甘不求甚解。时时鞭策自己今天要比昨天强,明天要比今天强,天天憧憬新的进步新的前景。那颗新兵进取的心真让现在的我留恋、怀念、羡慕。今天想来,年轻、上进、真是快乐、幸福。刚到127艇时,潜艇正在大连造船厂中修。我学的是电工专业,为把在士兵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艇上的实际操作结合好,一有机会就拿着电工机械图册到艇上核对机械布局,查找电路走向,探讨设备工作原理。不明白之处不厌其烦地向老同志请教。恨不得一口吞掉一个电工兵所应掌握的电工专业技能,尽快适应潜艇出厂后的训练。1966年11月27日,127艇出厂返航回到了青岛五号码头,开始了试航和出海训练。那时,在军事训练上,我像一个不怕虎的初生牛犊,出海时“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在大风大浪中从未低过头。一次15天小远航,舱室温度40多度,相对湿度高达90%以上,风浪大时艇体左右摇摆35度以上。面对高温、高湿、大风浪,我不仅战胜晕船呕吐,准确按口令操作机械,还主动帮助其他晕船的同志,从没感觉到苦和累。参加政治学习,那个年代虽然有不少非正常因素,但在学习领袖著作,提高思想觉悟,加强自身修养等方面,从不懈怠,积极要求进步。1967年10月25日,一件对我人生之路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使我终生难忘的喜事来到了我的面前,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通过我入党的支部大会上,我的心激动得好像要跳出来,以至于念入党志愿书时手心都出了汗。会上,虽然同志们大都提的是正面希望,但仍是刻骨铭心,立志要把大家的希望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其实我在政治上的进步,并不仅仅是一个新兵积极要求进步的结果,很大程度上是127艇这个先进单位整体带动、影响的结果,是领导和同志们教育、帮助的结果。我的入党介绍人王敬礼政委在谈话时曾对我说:“组织上入党只是万里长征走出了第一步,真正做到思想上入党、行动上入党,路还很长,希望你刻苦学习,加强修养,努力工作,争取做一个组织上、思想上、行动上都入党的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一个上艇才一年多就入党的新兵,听到这样的教诲其激动之情是难以言表的。那种被激发出来的上进热情,现在的我只能回顾和体会了。真想把当时的那种感觉找回来!退休后,一日与一位同事谈论怎样才是幸福。他说:“我现在就最幸福。退休了,肩上没有了责任的压力;手头没有了工作的繁忙;孩子成了家立了业,没有了望子成龙的操心;自己的行为完全由自己掌控,随时都可以‘左牵黄,右擎苍’悠闲地逛公园、溜海边。”可我不这么想,我还是想当新兵。因为新兵蛋子有无垠的长空,破壳后可以展翅万里。没有“人生几何”,“去日苦多”的感慨;新兵蛋子有万事都想问一个为什么的求知兴趣,没有“高堂明镜悲白发”的忧伤;新兵蛋子有看什么都新鲜的萌芽心态,没有看什么都不奇怪的所谓老成。其实我知道,再当新兵,只是想想而已,实际已绝无可能。但只要有这种心态,就会忘记自己的实际年龄。前景就会无限光明。感谢老领导张连忠司令员、王敬礼政委、韩芳润司令员、朱志华、冯文才、李知河三位军士长的关爱。向蔺栓庄、查传贵、刘锦和、李亚军、陆根大、丁仕来、梁军、秦立荣、孙元明、傅年贤、李万祥等电工班战友致以崇高敬意!感谢李忠效、陈献彩开辟这一与老领导、老战友沟通、交流的平台,愿领导和全艇战友们都有一个新兵的心态,新兵的体魄,年轻!年轻!永远年轻!/7_R3RJMuvrAqKdibpapVAUmHa4heiayg.png)
/8_ctTeSxU78TyKSQjXJEEmIB87YQrVXg.png)
丁仕来(1948.9.2~),江苏省海安县人。1968年3月入伍,曾任127潜艇电工兵,1970年3月任电工班长,同年8月任电工军士长;1974年任215潜艇电工军士长,1977年任206潜艇动力长;1980年9月入海军工程学院学习,1982年任206潜艇机电长。1985年12月转业至青岛市公安局市南分局工作。2008年9月退休。/9_IZVic9BhowQhOUVjrjgKyQXyVh86oA.png)
丁仕来属于比较优秀的士兵,入伍两年多就提干了,大约在他们那批同年兵中,也是提干比较早的。优秀的人未必有故事,我现在就很难想起关于他的故事来。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曾经联系过他,记不清当时他是因为什么事情,没有参加。这一次,他应约为本书撰写了一篇文章《部队是我成长的摇篮》。他所说的这个“摇篮”就是127艇了。他这个“摇篮”倒是挺大的,里面装了几十个“婴儿”,其中也包括我。/10_y7Qwsm9CXB5ZbWAt17emlBw4JialXw.png)
从小我对军人就非常的崇拜和羡慕,觉得做一名军人是无尚的光荣和自豪。因此,当兵就成了我梦寐以求的愿望。终于,1968年初,部队到我的家乡招兵,我立即报了名,经过体检和政审,我顺利通过了。当公社武装部把入伍通知书送到我手里时,我高兴极了,我的梦想终于实现了!武装部的同志又告诉我,我当的海军潜艇兵,我的心里真是乐开了花。到了部队经过短期的培训,我就被分配到北海舰队127潜艇电工班,当了一名电工兵。当时听说127艇是“四好连队”,是舰队和海军的先进单位,艇长张连忠对部队要求很严,作风纪律、军事技术都很过硬,自己感到非常自豪,这也是培养和锻炼自己的大熔炉。我在老同志的带领下,第一次上艇,从一舱到七舱,满眼全是机器设备、管道阀门、线路,看得眼花缭乱。舱室中间只有一条狭窄的通道,狭窄的地方只能过一个人,潜艇构造简直太复杂了!对于一个新兵来说,一切都感到新鲜和陌生。后来分配岗位时,我被分在5战10岗位,操控主电机,心里既高兴又害怕。这是主要岗位,能否操控好主电机,关系到能否保障整个潜艇的潜浮、航行的安全和作战训练任务的完成。自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学习,刻苦训练,尽快掌握操作技能,不辜负领导的信任和期望。在军士长和老同志手把手的传、帮、带之下,我利用业余时间和值更休息时间进行苦练,有时手都磨起了泡。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我能独立操作了,并顺利完成了出海任务。当电工兵是很辛苦的,艇上的条件很差,空气混浊,充满了各种有害气体。特别是夏天出海时,五六仓温度高达四五十度。休更了,在狭小的吊铺上根本无法入睡,连翻身的空间都没有。出海回来后还要给蓄电池充电,第二天继续出海,非常疲劳。后来我又被调至二舱、四舱任仓室长。不久又担任电工军士长职务,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要带好全班完成各项任务,首先自己要带头吃大苦耐大劳,要处处走在前面。特别是1971年127艇出海远航25天,白天水下航行,晚上浮起或半潜状态,边航行边充电。遇到大风大浪,潜艇摇摆厉害,晕船时特别难受,吃不下饭,还要坚守岗位,瞪大眼睛看着仪表,查看机械设备工作情况,保证潜艇正常航行。通过在127、155、210潜艇几年的锤炼,使我学到很多,收获很多: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锻炼了吃苦耐劳的意志,养成了雷厉风行作风以及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为我后来转业到公安战线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是在部队这个大熔炉里成长起来的,部队就是我成长的摇篮。虽然离开部队已经30多年了,但回忆起在部队的战斗生活仍然心潮澎湃,终生难忘。我为自己曾当过潜艇兵而自豪。/11_ELgiczmH3ymQMfibLRuXMc2AyFSlsg.jpg)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海军作家李忠效编著的纪实文学
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