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电工班(3)

李忠效 听雪斋书馆 2020-04-05

127、155、210 潜艇战友聚会(2017年 · 青岛)视频



电工班


五、电工军士长秦立荣
 


秦立荣(1948.2.17~),江苏省靖江市人。1968年3月入伍,在潜艇支队教导大队学习,1968年8月被分配到127潜艇,历任电工兵、电工班长、电工军士长,1973年8月入海军工程学院学习,1976年8月回到210潜艇任实习动力长、动力长,1978年10月任北海舰队装备技术部器材处助理。1981年12月转业,历任江苏省粮油工业公司人秘科副科长、省粮食科学研究设计所副所长、省钢板仓工程公司副经理、工程师、省委驻沭阳县茆圩乡扶贫工作组组长、省粮食局基建处副处长、省粮食局干部培训服务中心副主任。2008年2月退休。


秦立荣个子不高,身体微胖,人送外号“轮胎”。同在机电部门,我们经常一起值艇内更,接触比较多,应该说对他比较了解。他是个埋头苦干的人,却不是个有故事的人。现在我要写他的故事,真有些为难。
2008年,我编老艇纪念册时,向他约稿,看了他发来的简历,我很吃惊,他能把简历中任职的时间精确到“日”,这是大部分人都做不到的。有的人只能“精确”到“年”,连“月”都做不到。比如我,就是这种“马大哈”。考虑到本书的体例,我不得不把他简历进行删改,不过在他的文章中,还是保留了精确到“日”的叙述。
那次他应我之约,写了一篇短文《部队送我去上学》,其中有很多“年月日”。


部队送我去上学
秦立荣

我是1968年3月13日入伍的,8月6日结束新兵集训和专业培训,被分配到北海舰队127潜艇当电工兵。在该艇工作学习生活了8个年头,领导对我的培养教育,战友对我的关心帮助,使我受益匪浅,让我终身铭记。
在该艇的8年中,老艇长张连忠和王敬礼、王学芳两任政委,对全艇官兵要求严格,努力向上的气氛浓厚,学习认真作风过硬,干部战士关系融洽,把全艇人员凝聚成一个坚强的团结的战斗集体。在革命化、科学化、战斗化、军事化的过程中,积极加强潜艇军事训练,提高了全艇的战斗力,多次执行保卫祖国的远航任务。
1973年7月28日中午,王学芳政委找我谈话,艇领导决定让我去上学,他强调说:这次机会难得,要好好抓紧这几天时间准备,迎接入学考试,有困难和问题我们帮助解决。我听后内心感到又高兴又担忧,高兴的是领导信任我培养我,担忧的是时间紧底子薄,怕辜负了领导的厚望。
入伍前我仅为初中文化,入伍后虽不断努力学习,但毕竟未接受过高中阶段教育。要准备迎考,手中不仅没有复习资料,连起码的初高中课本都没有。王政委了解情况后,把他子女上学的初高中课本拿来给我使用。
我暗下决心,珍惜这次机会,抓住仅有的几天时间,突击复习初高中课本知识。早上,我利用起床前的时间在蚊帐中看书;晚上熄灯后,我在俱乐部或储藏室中复习至深夜。在此期间,我还得到当时在支队司令部工作的战友袁彩锦参谋的帮助。
1973年8月6日,我走进设在青岛市太平路小学的考场,顺利地完成了入学考试。8月16日得到口头录取通知,20日拿到正式入学通知书。8月25日离艇赴武汉海军工程学院上学。
经过三年的刻苦努力学习,1976年8月27日,我又回到210潜艇工作,和战友们共同完成上级领导交给的各项战斗任务。
 

六、电工军士长孙元明
 


孙元明(1950.3.17~),江苏省如皋县人。1969年2月入伍,1969年4月上艇,1971年任127潜艇电工班长,1974年任155潜艇电工军士长,1978年任210潜艇动力长;1978年10月任213潜艇副政委;1983年入大连海军政治学院潜艇政委班学习,1985年任346潜艇副政委,1985年8月任217潜艇政委,1992年任402核潜艇政委。1996年转业至青岛市广播电视局组织人事处工作,1999年任青岛市广播电视局纪委副书记、监察室主任。


我和孙元明的关系有点不一般,因为我们两个曾是“一帮一,一对红”。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部队流行“一帮一,一对红”活动,现在回想起来,无非是老兵帮新兵,好兵帮差兵,最终达到“一对红”的目的。孙元明是1969年2月当兵,我是1969年12月当兵。在部队,多当一天兵也是老兵,我自然是他帮带的对象了。
可能有人会问:你是轮机兵,他是电工兵,你们不是一个专业啊!
我想可能是因为我们同属于一个战位:5战6。二级战斗部署,我们分更看大轴。
我们这种“一帮一,一对红”关系大约持续了一年多,“林彪事件”以后,“五好战士”、“四好连队”活动统统停止,好像是“一帮一,一对红”活动也是在那个时候中止的。
孙元明的眼睛很大,大约是他思考问题时候精力集中,目光专注,韩芳润觉得他在“发呆”,于是送他一个外号——“小呆瓜”。我们上艇的时候,老兵已经在这样叫他了。
其实,“呆瓜”不呆,那个脑袋瓜精明着呢!
1973年夏天,155潜艇从武汉接回来以后,电工班很快发现二、四舱的两组电池放电不均的问题。每次充完电,第二天就出现二、四舱电池比重不一样的现象,充电一次很快就用完了。孙元明当时是电工班长,这件事一直困扰着他。当时一上艇,他就要下到电池室去看看,晚上睡觉也在想到底是怎么回事,经过近一个多月反复耐心细致的查看,终于发现电池的中线接错了,本应接在电池的负极,却接在了正极上,结果使一分为二的半组电池不均衡了,半组多了一块,另半组少了一块,造成半组电压高,半组电压低,形成回流循环放电。后来武汉海军工程学院的老师指出:如果时间长了,不仅电池的电会很快放完,而且会影响电池的寿命。孙元明及时发现了问题,不仅保证了电池的正常使用,还给国家挽回了不小的经济损失。
我记得,艇长张连忠曾在全艇军人大会上表扬了孙元明,号召大家向他学习,用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做好自己的本质工作。
不久,155艇接受外训任务,抽出艇上的技术骨干,带训朝鲜潜艇兵,时间长达数月之久。外训接近尾声时,潜艇交由朝鲜人操练,我方人员“保驾”。孙元明带的朝鲜电工班长叫金光正。有一次出海训练,三舱下达了“速潜”的命令,金光正操作,孙元明在旁观察。金光正的动作比较熟练,但不小心把电罗经的按钮给碰了一下,断开了电源。孙元明及时发现这个情况,当即就给重新供电启动了电罗经。可电罗经有一个稳定的过程,重新启动后不能马上投入工作。潜艇在快速下潜,却一下失去了方向,三舱指挥员很着急,好在电罗经很快恢复功能,避免了险情。事后朝鲜机电长得知,这个险情是金光正制造的,便跑到四舱,“啪!”就给了金光正一记耳光,然后叽哩哇啦地把他训斥了一通。孙元明上前解释说,是金班长无意碰掉的,但无济于事。潜艇靠码头以后,这位电工班长还被关了禁闭。外训结束,朝鲜人要走了,孙元明知道金光正喜欢口琴,就买了一把口琴送给他,算是对他的精神安慰吧!金光正把自己平时用的钢笔送给孙元明做纪念。
在外训期间,孙元明又和朝鲜人开展了一次“一帮一、一对红”活动。
那个时期,可以回忆的内容太多太多。
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孙元明写了一篇文章《青春从这里启航》,记述了他在127、155、210度过的青春岁月。


青春从这里启航
孙元明

人上了年纪,就爱回忆“我年轻的时候”如何如何。于是常常会拉上与自己谈得来的朋友,一起分享“年轻的时候”的时光。话匣子一开,往事就像丝线串起的珍珠,一个连着一个,一个比一个精彩。我这个已经抱上孙女的人,自然也不例外。
但我最爱讲,也是讲不完的,还是老127潜艇的故事。
那是四十年前,确切地说是1969年。当时潜艇士兵学校受到“文革”的冲击,停办了,我们这批兵结束新兵训练之后,没有经过潜艇士兵学校的专业培训,就直接上艇了。4月28日,我清楚地记得就是在这一天,我以潜艇电工兵的身份和其他13名新战友一起,被第一批分配到青岛五号码头,荣幸地成为127潜艇的一员。
上午9点多,我们乘着一辆大卡车,前往日夜期盼的潜艇部队。一进营区大门,就听到了远远传来的锣鼓声,心情猛然间被点燃。循声望去,沿着马路两旁有6栋二层楼房,远处1栋楼房门前,排列整齐的官兵,正敲锣打鼓夹道迎接我们的到来。
走近欢迎队伍的那一刻,我看着正中间门栏上高高悬挂的鲜红横幅——“热烈欢迎新战友”,听着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我的心激动得差点都要蹦出来。还没等回过神儿,老战士们已经抢过我身上的背包和手里提着的洗漱用具,拿到屋里去了,什么都有人帮着做,我只有傻愣着的份儿了……
我和东北籍大个子战士李万祥被分到了电工班,那时候除了艇长、政委、副艇长、副政委外,其他艇员都住在同一间大寝室里。一时间,我心中真的有了一种到家的感觉,而且是这样一个到处都充满着温暖的大家庭。
很快到了吃午饭的时间,走进饭堂,发现午饭意外的丰盛,无论是对我们这些农村来的孩子还是城市来的孩子来说,都是丰盛的,谁在家吃过这样的伙食啊!5菜一汤,荤素搭配,连主食都备了馒头和大米饭两种。餐桌是一个个大长条桌,一边能坐5个人。我第一次和班里的老兵一起,坐在大长桌前,美美地饱餐了一顿。这些老兵是:刘锦和(班长)、孙振忠、陆根大、丁仕来、梁军、秦立荣等。
饭后,新兵们都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好奇,迫不及待地想上艇去看看。我和大个子李万祥轮番缠着军士长请求上艇。军士长架不住我们的哀求,终于指派陆根大(我后来的师傅)带着我们俩上艇去了。不过前提是,要注意安全,并反复强调:只准看,不许动手!
在陆根大的带领下,我们来到停靠潜艇的浮码头。码头由南往北一字排开,最南边停靠水面舰艇,依次是装卸码头、交通艇码头、3号浮码头、2号浮码头、1号浮码头。3号浮码头正对着司令部,我们艇就停靠在这里,舷号:127。
那天天气很好,这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看见海港,深蓝色的海水,在阳光照耀下碧波闪闪,各式各样的舰艇悠闲地停靠在这片壮阔的背景中。我们由浮码头登上停在左舷的127潜艇时,需经过一个很窄的、没有扶手的舷梯,透过舷梯木条之间的缝隙,深绿色的海水清晰可见,稍不小心就有掉下去的危险。当时我脑海一片空白,只想着能快点儿走过去,于是跟在李万祥后面,一步紧于一步地上了艇。这时我发现,要真正上艇还要通过舰桥边上一段更窄的甲板。港湾里有轮船驶过,荡起一层层波浪。潜艇在波浪的推动下轻轻地摇晃起来。我紧紧抓住舰桥的扶手,一步一步小心翼翼地往舰尾走去。我知道,我很紧张。从艇尾升降口下到了7舱,呈现在眼前的是非常狭小的空间,到处是密密麻麻的机械、管路、阀门,只感觉嗡的一声,脑子就全乱了:眼前就是我们将来要驾驭的潜艇吗?这么复杂的潜艇,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学会呀?
接下来从7舱一直走到1舱,哪是鱼雷舱,哪是电机舱,走马观花一趟下来,我什么也没有听明白。倒是脑袋被狭窄的舱室碰起了好几个小包。可爱的李万祥,因为个子比我高,碰头的次数就更多了,每碰一次,我们都会默契的对望一下,然后忍住笑,继续防备着下次挨碰……
来到127艇的第一天很快就结束了,对于我而言,平凡却又特殊。夜里,我躺在床上,好久没睡着。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不能掉队!
我在艇上的战位是5-6-3-1(第5部门、第6战位、第3更、第1人)。于是,我从这个战位开始,与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战友们,共同驾驶着127潜艇,在大海深处留下了一条最美丽的航迹。
这期间有喜悦:第一次独立值更,让我一宿兴奋不已;也有苦涩:第一次挨批(值更时舱室进水),谁也没有反驳,没有借口,错了就是错了。从此,我将“严谨”刻进了我的生命轨迹,时刻牢记肩上那份沉甸甸的责任。
这条航迹中有快乐:第一次独自解决问题(我找出潜艇电池用电奇快的原因),由此激励自己遇事多加思考,为日后走上领导岗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期间更有骄傲:第一次紧急集合(兵贵神速),我终于更加自信,相信我可以超越自己……
一转眼,昔日那个连走舷梯都紧张,一出海就晕船的懵懂少年,现在已经当上爷爷了。不知道曾经并肩奋战的战友们,是不是也如我这般,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讲着永远都不会厌倦的127潜艇的故事。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海军作家李忠效编著的纪实文学

《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
敬请阅读

前文回顾

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序言和引子
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1)
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2)
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3
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4)
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5)
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6)
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7)
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一章 艇部 (8)
1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一四部门(1)
1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一四部门(2)
1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一四部门(3)
1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1)
1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2)
1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3)
1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舵信班(4)
1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航电班(1)
1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航电班(2)
1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航电班(3)
2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1)
2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2)
2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3)
2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4)
2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二章 无线电班(5)
2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1)
2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2)
2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3)
2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1)
2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2)
3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3)
3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4)
3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5)
3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雷班(6)
3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三章 二三部门 鱼电班
3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1)
3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2)
3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3)
3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4)
3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1)
4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2)
4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3)
4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4)
43、《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5)
44、《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6)
45、《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7)
46、《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8)
47、《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9)
48、《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10)
49、《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11)
50、《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轮机班(12)
51、《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电工班(1)
52、《大海深处的青春记忆》第四章 机电部门 电工班(2)

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


欢迎关注听雪斋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