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155、210 潜艇战友聚会(2017年 · 青岛)视频
/4_oojd87L5efPrasTQH5FHmlTeRQflkA.png)
梁军(1950.6.4~)江苏省南京市人。1968年4月入伍,曾任127、155潜艇电工兵。1973年2月退役,在南京市歌舞团当演员,主要从事话剧、小品、相声等表演。1986年开始参加电影、电视剧的拍摄,20多年来共参与拍摄的电影、电视剧60多部,主要作品有:《抗日名将左权》(饰聂荣臻)、《江塘集中营》(饰任育林)、《玉卿嫂》(饰金班主)、《同里人家》(饰章鸿才)、《食人鱼事件》(饰公安局赵局长)、《乐意为人》(饰李元宝)、《后来》(饰陆顺生)、《草鞋司令》(饰钱洪宝)、《柳亚子》(饰周少夫)、《吴敬梓》(饰顾吟)等。/5_IZVic9BhowQhOUVjrjgKyQXyVh86oA.png)
在我的印象中,梁军是个少言寡语的人,当时并没有展现出他的表演天赋。好像艇上开晚会,他说过快板,别的就不记得了。听人说,他的父亲和艇长张连忠是老战友,还是张连忠的入党介绍人。可见这个世界真小,山不转水转,20多年之后,老战友的儿子成了张连忠的部下。2007年,我为张连忠撰写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传,张连忠在介绍他战争年代经历的时候,谈到梁军的父亲梁永。1948年1月,张连忠经排长梁永和班长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时他17岁,不满18周岁,被列为“青年党”(即预备党员,一年后转正)。梁排长和于班长都是山东乳山人。不久,于班长就在一次战斗中牺牲了,梁排长则在部队过长江后转业到了地方,从此失去联系。一直到1968年,张连忠在潜艇部队当艇长时,艇上来了一个叫梁军的水兵,梁军的父亲来看儿子,张连忠意外发现,梁军的父亲就是他当年的入党介绍人梁永。不过,张连忠是个讲原则的人,他并没有因为梁军是他入党介绍人的儿子而格外予以照顾,既没有送梁军上学,也没有给梁军提干。或许梁军也没有留在部队长期干的打算,与同期入伍的电工兵相比,梁军的表现不是很突出。据说他晕船比较厉害,也没打算长期在部队干,服役期满之后,就退役回南京了。从此,我和他再没有见过面,只是听说他在当演员,偶尔也会在电视上播放的电视剧中看到他。2008年,我编辑老艇纪念册时,通过南京的战友找到他。从他发来的简历和照片中,得知他出演过很多影视剧。不过他一直没“火”。他为纪念册里写了一篇文章《磨练》,看过此文,我终于知道他不想在部队长期干的原因了。短期的磨炼是可以忍受的,长期的磨炼,那将会是一种人生的灾难。/6_y7Qwsm9CXB5ZbWAt17emlBw4JialXw.png)
1968年4月1日,我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士,被分配到北海舰队127潜艇。穿上崭新的军装,戴上红彤彤的帽徽和领章,那样的威武,那样的帅气,那股骄傲劲就别提了。可是,刚分配到艇上的新兵,在老兵的帮带下,整天就是业务学习和反复操练,无聊极了。每天下午站在码头上,看到那一艘艘出海训练的战艇凯旋,心里真不是滋味,心想,我哪天才能驾驶着战艇,乘风破浪,驰骋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啊?终于有一天,艇长宣布新兵随艇出海训练。哇!一听到这消息,别提心里有多高兴了,我激动得几乎一夜都没睡,就盼着天快点亮。好不容易睡着了,迷迷糊糊地听到一声警报响,所有的人都往码头跑去,我也随着老兵跑起来。上了艇,做好一切出海准备,潜艇终于离开码头,向大海深处驶去。啊!出海了!我终于驾驶着潜艇出海了,多么了不起啊!这才是真正的军人,这才是真正的男子汉!海上风急浪高,战艇忽而上下颠簸,忽而又左右摇晃,折腾得我站也站不住,坐也坐不稳,更糟糕的是,所有的新兵都开始呕吐起来,舱室里空气本来就不好,再加上各种呕吐物的怪味,真叫人不知往哪里钻才是。我庆幸自己身体素质好,平时锻炼多,虽然头很晕,但一直没吐。可谁知好景不长,没过一会儿,我忽然觉得胃里上下翻滚,不好!“哇”地一声,我也吐了,而且比别人吐的还多。可能是我比别人吃得多吧。只觉得天旋地转,胃里翻江倒海,当时我就躺那儿不能动了。心里一个劲在想,这哪里是驾驶战艇遨游大海,明明是折磨自己无地自容吗?实在不是人受的。我再也不想出海了。第二天,各班开出海总结会,让所有的新兵都谈谈自己第一次出海训练的感受。我低着头一言不发。还训练感受呢?连呕吐都对付不了,还谈什么训练呀。这时军士长讲话了,他说,刚开始出海晕船是正常的,他刚上艇时也是这样,每次出海都吐,有时吐到最后没东西吐了,就吐黄胆水。但我们不能因为晕船就退缩,要坚持,要有意志,要想到自己是人民海军,要想到我们在保卫祖国的海疆,如果连这点困难都战胜不了,还谈什么提高军事本领,还当什么光荣的人民海军?军士长的一席话,让我顿然醒悟:原来你们也是这样过来的啊!既然你们能闯过这一关,我为什么就不能?你我都是人肉之身,谁也不是金刚之躯,从此我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战胜晕船,一定要闯过这一关!经过半年的锻炼,我终于战胜了晕船,闯过了出海的第一关。在老兵的带领下,我很快掌握了自己岗位的业务本领,通过独立操作考核,正式成为战备值班艇上的一名光荣的战斗员了!/7_vIuT0ex7n9qRb9QzTgx9uSqOl0uJMA.png)
新的一年到来了,艇上又分来了一批新兵,他们第一次出海也和我一样,又晕船,又呕吐。我就像当年老兵对我们那样,对他们讲自己的亲身经历,鼓励他们如何战胜困难,如何磨练自己,手把手教他们业务知识和操作本领。一年又一年,一连三年,我带了三批新兵,他们都是这样磨练出来的。我们有一颗保卫祖国的赤胆忠心,我们一定会排除千难万险,驾驶着威武的战舰,驰骋在祖国的万里海疆!/8_bClgzMZ8hQewvk1vpYqfJ6VWpsq6ww.png)
1972年2月,我从部队退伍后被分配到南京市歌舞团工作,演戏也是一个很苦的差事,特别是拍摄影视剧,风里来雨里去,冬天穿单衣拍夏天的戏,夏天穿棉衣拍冬天的戏,很辛苦,但有了几年潜艇生活的磨练,这些就都不算什么了。/9_4JS8fSwlbx5x854Yp2C7LiatZtibnA.png)
/10_bkeXxwZZlowadtkSK5u1icyxgiajrw.png)
付年贤(1950.12~),江苏省建湖县人。1969年入伍,曾任127潜艇电工兵、电工班长;1972年4月到天津大学学习,1975年毕业后任海军129潜艇电工军士长;1976年5月调入海军装备技术部驻天津地区军事代表局,曾在局机关和所属单位(厂、研究所)军事代表室工作。任总军事代表、高级工程师。2003年8月退休。/11_IZVic9BhowQhOUVjrjgKyQXyVh86oA.png)
付年贤年轻的时候长得显小,不仅个子小,容貌也显小。上面左侧这张照片就是例证。海军从1965年改为灰军装,像红军时期的军装一样颜色,一直到1974年5月才改回原来的上白下篮水兵服。也就是说,付年贤那张穿水兵服的照片,大约是1974年照的。他出生于1950年,到1974年已经24岁了,可看上去就像十七八岁。他平时话不多,整天闷头干活,艇长张连忠就喜欢这样的战士,所以一向严肃的张连忠见到付年贤,总是笑呵呵的,亲切地叫他“小付”。“文革期间”,上大学不用考,是单位推荐,于是“小付”被党支部推荐上了大学。从那以后,40多年我们再没见过面,甚至没有他的消息。直到这次为编此书,才七拐八拐联系上他。看到他发来的照片,我不由到感叹,真是岁月不饶人,“小付”已经变成了“老付”了。岂止是他,我自己不是也变成两鬓斑白的老爷爷了么?付年贤应我之约,写来一篇短文《难忘的127艇》,从中可以看出,他对127潜艇充满了感情和怀念。/12_svOkNwzMEpeDibgG3nAibiaJ7yib0Q.png)
我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一名军人,并有幸成为127潜艇这个大家庭的一员。在127艇当兵期间,得到了艇首长和战友们的深切关怀和无私的帮助。我从一名普通水兵成长为电工班长,并先后担任二舱、四舱的舱室长,光荣地加入了共青团,之后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还荣立了一次三等功。1972年4月部队保送我上了大学,使我的命运从此得到根本的改变。回想在127艇三年多的岁月里,我随全艇战士一起参加过步行拉练,在农场还学会了推独轮车。当时虽然每个人都累得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疲惫不堪,但是大家的心情是愉快的,显示了一个集体团结战斗的力量。1971年,我还参加了一次25天的远航。在执行这次远航任务的过程中,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练就了不怕苦、不怕死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生活在充满激情和战斗精神的127潜艇,我受到很好的教育和锻炼。从大学毕业后,我一直从事海军装备技术建设工作,在127艇的经历,使我树立了为军队装备建设服务终身的人生观。回望军旅生涯,特别是127艇的时光,心中无限感慨,这段生活是我终身的精神财富,永记不忘。/13_ELgiczmH3ymQMfibLRuXMc2AyFSlsg.jpg)
本公众号近期连载海军作家李忠效编著的纪实文学
/14_s71wveTHQOWw45kQ0XCTKGMaVQZF4Q.png)
李忠效,笔名:钟笑。海军政治部创作室一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1955年11月出生,1969年12月入伍,2016年6月退休。历任潜艇轮机兵轮机班长、轮机军士长、宣传干事、创作员、潜艇副政委、创作室主任等职。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1978年开始从事专业创作,198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著作有:长篇纪实文学《我在美国当律师》、《我在加拿大当律师》、《联合国的中国女外交官》、《丹心素裹--中共情报员沈安娜口述实录》、《“瓦良格”号航母来中国》,长篇小说《酒浴》、《翼上家园》、《从海底出击》,作品集《升起潜望镜》、《蓝色的飞旋》、《核潜艇艇长》等20余部,并有电影《恐怖的夜》(编剧),电视连续剧《海天之恋》(编剧)、文献纪录片《刘华清》(总撰稿)等影视作品多部。